肥胖大学生心理特征研究述评
2015-02-19李焕玉王积福
李焕玉,王积福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肥胖大学生心理特征研究述评
李焕玉,王积福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个体青春期发育的最后时期,该时期的体质状况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而且还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的肥胖发生率增长迅速,已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健康。分析了肥胖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做好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目前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容易焦虑与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度较高以及自信心水平与自尊水平较低等方面。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人们对于肥胖大学生的歧视,可以通过肥胖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体育锻炼等多种方式来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肥胖;大学生;心理特征
肥胖是由遗传、新陈代谢、内分泌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症,不仅会引起生理机能的损害,也会引起一系列疾病和社会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1]。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造成的现代化与工业化,促使着人们饮食方式与娱乐活动发生快速的变化。与此同时,这种社会变化伴随着人们身体质量指数(BMI)显著地增长,以及肥胖风险的增加。10年间肥胖患者增长率为10%,而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变得日益突出[2]。
经过几次全国范围的学生体质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肥胖发生率增长迅速且已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个体青春期发育的最后时期,该时期的体质状况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而且还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作为我国的高学历群体、高级人才的预备队,其身心健康状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笔者主要分析了肥胖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做好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肥胖大学生的划定标准
关于肥胖大学生的划定标准,目前主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亚洲区域成人使用的不同BMI范围。亚洲地区所使用的超重与肥胖标准如下[3]:BMI≥23kg/m2为超重。其中,BMI在23~24.9kg/m2为轻度肥胖,BMI在25~29.9kg/m2为中度肥胖,BMI≥30kg/m2为重度肥胖。故可依据此评判标准对当前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判断,以确定其是否肥胖。
2肥胖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
肥胖大学生由于自身体重等问题,其面临的心理压力将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大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及情感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目前关于肥胖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焦虑与抑郁特点
焦虑是对未来威胁和不幸的忧虑预期,并伴随着紧张的烦躁、不安或一定的身体症状[4]。中度程度的焦虑水平有利于提升个体的注意力,改善自己的任务表现,增加自己对于威胁情境的处理能力。然而,当个体的焦虑水平超过一定程度时,会形成一种内在压力,阻碍个体获得更好地行为表现,最终形成一种神经症——焦虑症。
抑郁是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表现出心境低落、自卑抑郁及情绪低沉。有研究表明,抑郁与个体的认知活动相关联,抑郁个体对内外在环境持消极认知态度,常以错误的认知方式理解外在世界[5]。抑郁症自杀率在全球排名第2,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生活。因此,对抑郁症的预防、治疗与康复研究就显得的尤为重要。
肥胖大学生由于自身体重超重的缘故,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具有较高的内隐自尊水平。抑郁与焦虑是肥胖大学生较为突出的症状,肥胖患者容易患抑郁综合症,如焦虑、抑郁,那些觉得自己肥胖的大学生倾向于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6]。肥胖症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在5年内发生抑郁症的可能性是非肥胖者的2倍。肥胖大学生由于自身外表等原因,以致于学习、生活中的诸多不适,造成心理压力大,易发生焦虑现象。此外,与全国大学生相比,肥胖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恐怖、精神病性、敌对及偏执等心理问题[7]。Kelli E et al.研究发现个体对超重问题的消极态度与心理压力有联系[8],说明肥胖大学生持较为悲观的人生观,表现出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总之,相比于其他大学生,肥胖大学生表现出更为严重的焦虑与抑郁现象。
2.2人际关系特点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与距离,其反映的是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9]。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性因素,人际关系受阻主要是由于个体的自卑、自负、猜疑、胆小、害羞、嫉妒等主观体验造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的自信与自尊水平。由于个体的审美标准,肥胖大学生易受到人们的歧视与偏见,故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可减少肥胖大学生受歧视的程度[10]。
调查发现,多数肥胖大学生比较内向、安静、离群、不喜欢接触他人。同时,也发现肥胖大学生的社交情况及行为表现存在严重的问题,行为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肥胖大学生不敢在人们面前讲话,交际范围小,容易害羞或胆小,说明身体肥胖会对个体的人际关系敏感度及行为方面产生影响[11]。可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经常把肥胖与愚蠢、懒惰、丑陋、笨重等联系在一起,肥胖大学生常受到同学们的取笑或者排斥,使得肥胖大学生容易产生敌对、孤僻等人际关系问题,这说明肥胖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人际敏感性,比较在乎别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评价。
2.3自信心与自尊水平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的完成某项活动所具备的心理准备程度,是一种有效表达自我尊重、自我价值与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自信心水平将影响个体的学习、比赛、就业与成就等诸多方面的心理与行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性评价,是自我的核心成分和人格特征中关于自我价值感的核心概念,影响着个体应对周围环境的方式[12]。不同自尊水平的个体的行为表现也各具差异:高自尊水平个体倾向于对外在信息进行积极的加工,表现乐观积极并期待成功,而低自尊个体倾向于比较消极,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有关联。
研究发现,肥胖大学生在自信心、自我评价等方面比正常体型的学生差一些。肥胖大学生的外显身体自尊低于普通大学生,但二者的内隐身体自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13]。此外,Marjorie认为肥胖患者会表现出外部焦点的控制,具有较低的身体自尊,较低的自我效能感[14]。Albert et al.认为肥胖大学生会出现缺乏自信心,有一种被隔离感与蒙羞感,但经过肥胖治疗手术后,心理状态会有所改观,如自尊水平、自我概念及积极情绪会得到增加,同时人际关系也会有所改善[15]。可见,肥胖大学生由于外在形象的原因,其自信心与自尊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2.4性别差异
在东西方文化中,女性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更“情绪化”的性别,女性人群具有情绪识别优势,更好的情绪记忆能力与更强的负性情绪易感性,所以她们不善于调节负性情绪,容易引发情绪障碍[16]。男性与女性在认知水平、自尊水平及对外在事物的看法上均有较大的区别。
肥胖大学生男女之间的心理特征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Thomas et al.发现肥胖大学生更容易患情感障碍,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获得情感障碍[17]。此外,调查研究发现,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检出率为9.26%,男性中的强迫症状因子比例最高为7.41%,而女性中的敌对症状因子所占比例最高为6.17%;其中,肥胖男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抑郁与焦虑等因子上的得分均低于女生,即总体心理素质要好于女生[7]。此外,在社会行为表现方面,研究发现肥胖的学生被动、退缩的行为特征较正常体重的学生明显,男生以社交退缩、女生以躯体不适为主要特点。可见,女性肥胖大学生更应引起人们的关注,需加强女性肥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肥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肥胖大学生属于体质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来自于诸多方面。首先,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民主型、专制型与放纵型)影响肥胖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而情绪不稳定和倔强的人格特征容易增加心理问题的产生。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使肥胖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其次,人际关系不良也影响肥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在大多数人眼里,肥胖大学生脾气古怪、好吃懒惰等不良特点,进而导致很少有人与肥胖大学生成为朋友。最后是就业、恋爱婚姻等方面的不良影响。由于自身肥胖的原因,生活与学习环境存在很大压力,同时也造成找工作、恋爱等受到很大影响[18]。
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对于肥胖大学生的歧视问题。从理论方面也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其一,归因理论认为肥胖歧视问题主要来源于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消极归因。虽然经验证据认为体重是受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决定的,但是广泛的共识是肥胖者应该对自己的超重问题负责,因为体重的增加与减少是受个人因素决定的[19]。人们认为肥胖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其二,社会认同理论主要从社会建构观点来解释人们对于肥胖大学生的偏见问题,并且强调关于偏见表达与认同的感知共识的影响,如人们会尽量使自己对于肥胖患者的评价与其他人保持一致,符合从众的观点[20]。
4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措施
肥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学习、生活及就业等诸多方面,而大学生由于隐私和面子等问题,寻求外界求助的概率比较低,通常自己一个人承担,故其积累的心理问题将逐渐增多。因此,需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肥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1自身方面
肥胖大学生需改变自身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认识到肥胖只是暂时的,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等方式来缓解体重。因此,肥胖大学生需增强自己的体育意识,培养自身的体育能力,养成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减轻自身体重问题,进而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肥胖大学生还需要提升自身的自信心水平,积极的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改善自身的人际关系。
4.2家庭支持
家庭教育方式对于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父母需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对待肥胖大学生,有利于他们形成外向、情绪稳定等人格特质,这些良好的人格特质有利于肥胖大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心理特征。肥胖大学生需经常与父母进行沟通,咨询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4.3学校环境
学校在面对肥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从学校管理方面入手,需建立高校心理辅导咨询机构,针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肥胖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认知训练与电话网络等进行咨询,以疏导肥胖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其次,学校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增加肥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增强其抵御外在不良因素的能力;最后,开展针对肥胖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处方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切实提高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4.4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直接促进作用,不仅可以改善人的情绪状态,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还能降低紧张与不安,进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水平[21]。研究发现肥胖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的调节功能及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2]。体育运动可以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进而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的促进作用[23]。总之,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升肥胖大学生的总体自豪感、满意感、愉悦感及自信心,而且能够增强肥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体力及身体健康状况,还能改善肥胖大学生的人际敏感度、焦虑与抑郁。因此,肥胖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参与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以便改善自己的身心状况。
5结语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目前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容易焦虑与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度较高以及自信心水平与自尊水平较低等方面,可以通过肥胖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体育锻炼等多种方式来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在今后关于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研究设计上,应该增加纵向研究设计及干预研究,同时也应多做些相关实证研究,即增加体育锻炼等多种方式对于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纵向实证研究,为这一研究领域增添一些理性依据。
2)关于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内部机制问题研究甚少,可适当增加这方面的研究。
3)开展关于肥胖大学生的运动处方方面的研究。如可依据肥胖大学生的体重、血脂等生理层面以及肥胖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焦虑与抑郁等心理层面,对肥胖大学生进行等级划分,进而确定肥胖大学生的运动处方(如运动时间、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及持续时间等)。
[参考文献]
[1]雷芬芳,陈彦霖,罗少松.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健心效应[J].湘南学院学报,2010,31(2):122~124.
[2]Popkin B M. The nutrition transition and obesit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J]. J Nutr,2001,131: 871S~873S.
[3]王跃.肥胖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干预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 33~35.
[5]Beck A T. Depress on: Caves and treatment[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5: 54~581.
[6] Xie Bin, Liu Chunhong, Chou Chihping, et al. Weight perception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chinese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3,33: 202~210.
[7]王政,戴福祥,陶玉流,等.肥胖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1):138~141.
[8]Kelli E, Simona K, Philip R. Weight stigmatization and ideological beliefs: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obese adults[J]. Obesity Research,2005, 13(5): 907~916.
[9]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252.
[10]马德森.班级环境对肥胖大学生体育课歧视知觉的影响:成就动机的调节作用[M].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9):113~124.
[11]郑毅敏,罗卫君.对肥胖大学生心理、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的研究[J].体育函授通讯,2001, 17(2):42~44.
[12]Kernis M H. Towar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optimal self-esteem[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3, 14:1~26.
[13]胡自豪,谢国栋.肥胖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实验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5):107~109.
[14]Marjorie C. Body Weight and Bulimia as Discriminators o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Anorexic, Bulimic, and Obese Women[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0,99(4): 380~384.
[15]Albert J,Thomas A.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severe obesity[J].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1992,55:524S~532S.
[16]袁加锦,汪宇,鞠恩霞,等.情绪加工的性别差异及神经机制[M].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99~1908.
[17]Thomas A, David B, Leslie G, et al.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obesity and obesity surgery[J]. Obesity Surgery,2001, 81(5):1001~1024.
[18]王利平.肥胖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辅导[J].社会研究,2011(17):47~48.
[19]Puhl R, Brownell K D. Obesity, bias and discrimination[J]. Obesity Research,2001,9: 788~805.
[20]Stangor C, Sechrist G B, Jost J T. Changing beliefs by providing consensus information[J]. PSPB,2001,27: 486~496.
[21]付奕,于芳,刘定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 120~125.
[22]孙红.高校肥胖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体育健康教育干预效应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1):148~150.
[23]殷恒婵,卢敏,王新利,等.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5):41~56.
[编辑]洪云飞
[引著格式]李焕玉,王积福.肥胖大学生心理特征研究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13):6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5)13-0068-04
[中图分类号]G804.8
[作者简介]李焕玉(1975-),男,硕士,副教授,现主要从事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Lihuanyu750628@126.com。 杨彬(1967-),男,硕士,副教授,现主要从事篮球、运动训练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93724029@qq.com。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4D014);长江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支持计划项目(cyq2013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TY015);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项目。
[收稿日期]2015-01-18 201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