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矛盾淡化现象

2015-02-18黄雅雯

文化学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锦瑟李商隐淡化

黄雅雯 黄 火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香港 999077)

一、李商隐无题诗初探

(一)简介

“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1]李商隐的诗歌是晚唐诗坛的灿烂晚照,他的无题诗素称难治,颠覆传统诗歌的意象,在传统诗歌的康庄大道之外履出一条通幽竹径。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说到中晚唐诗人事,以“隐僻”来形容李商隐①《唐诗品汇·总序》:“大历、贞元中,则有韦苏州之淡雅,刘随州之闲旷,钱、朗之清赡……温飞卿之绮糜,李义山之隐僻,许用晦之偶对。”高棅编,《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其中最隐僻的当属他的无题诗。李商隐的无题诗,包括以“无题”名篇的诗和以句首二字为题,例同无题的诗(如《锦瑟》《日射》),共计六十八首,占李商隐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除无题诗外,大部分是咏史诗、政治抒情诗、咏物诗。无题诗有一种独特的心理感受捕捉的色彩,意象美丽,又沿承老杜沉郁诗风,形成沉博艳丽的风格。而他的无题诗是他在诗歌史上的独创,也是最能代表李商隐深情绵邈这一风格的诗体,其特点在于诗人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情思,内涵朦胧多义,[2]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其深沉的感情是无题诗与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的根本区别,也是西昆体诗人无法模仿李义山精髓的原因。正是无题诗在形式和感情上的双重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

无题诗,顾名思义,就是主题模糊的诗。李商隐把自己的情思藏在无题之后,其意旨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理解,从而造成了诗歌内涵的多义性。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的多义与朦胧一定程度上给读者造成了阅读障碍,历来关于无题诗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题诗的内涵意蕴,历来是李商隐诗歌研究中的热点,以苏雪林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这些诗篇是义山恋爱经历的真实记录,并以此编织起他的情感历程;[3]也有的认为,“义山与风云月露外大有事在,故其于本朝治忽理乱往往三致意焉”;[4]亦或认为,“古人不得志于君臣朋友者,往往寄遥情于婉娈,结深怒于蹇修,以序其忠偾无聊,缠绵宕往之致。唐至太和以后,阉人横暴,党祸蔓延,义山扼塞当途,沉沦记室,其身危,则显言不可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漫语之”,[5]各自有其道理。

(二)可解与不可解

对李氏无题诗的解读,历来的研究者更多地倾向于研究意象的象征义,即联系生平研究诗的具体思想,并由此达成一个共识:李商隐的诗是以心灵世界为表现对象,而心灵世界又异常复杂,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统一的谜底,只能从整体上去感受他情感的大体指向,可以说难以研究,甚或没有研究的必要,李氏无题诗的性质就决定了对它的解读必然众口难调。

笔者认为,对于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是有必要的,但要保留不同的声音。

理论上说,不仅是李商隐的无题诗,文学作品的解读都具有多义性,因为文学接受的主体——读者,其审美经验各不相同。但人类的感情却有相通性,对作品的解读也必然有相通之处。而李商隐无题诗的多义性是双重的,不仅有读者作为审美主体所造成的理解差异,更有无题诗本身所具备的内涵的多层次性,这就为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又蒙上了一层面纱,因而,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是可以的,但也必定众口难调。同时,对李商隐诗歌的解读,不可拘泥、实解,这样往往会使全诗语妙全失,忽视艺术的多面美感而沦为对诗句的枯燥注疏。作品的内涵多义与多层次性,使得对无题诗的理解常睹常新。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可解与否,毛泽东的观点可作一参考,他在1965 年6 月和刘大杰谈到李商隐《无题》诗时说:“《无题》诗要一分为二,不要一概而论”;1976 年2 月,毛泽东答复刘大杰为修其《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致信时说:“李义山无题诗现在难下定语,暂时存疑可也。”[6]

毛泽东所说的“一分为二”,就是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无题诗,不仅对于内容,对于其可解与不可解也一样,认为其完全不可解的,就会落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而认为其完全可解的,就会穿凿附会一些无聊的事迹,所以,应当是处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毛泽东当时说的“暂时存疑”,笔者认为并不是说几十年后的现在就可以下定语,毛主席的话大约是常睹常新的意思。李商隐的无题诗是无法下确切定语的,甚至对同一诗篇的解说大相径庭——这也是无题诗特有的魅力,这也决定了读者在面对无题诗“存疑”问题时会比较“宽容”。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探秘”,也给读者提供了一次次独特的审美体验。不过,无题诗的多义,并不是说可以对无题诗任意解构和穿凿附会。比如,《樊川诗集》开篇的《锦瑟》,解说多达十几种,试比较以下两种:

宋刘攽《中山诗话》云:“《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也。”[7]

黄朝英《缃素杂记》曰:“义山《锦瑟》诗云……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解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其瑰迈奇古,信然。”[8]

每种解说并无对错之分,但归于具体人或物时未免显得局限。对于诗的解读,本身就是一件美的作品。苏东坡的解读胜在归纳出了诗中的真实感受——适、怨、清、和,对多义诗歌的解读宽泛且言之有物。钱钟书先生则认为,无题诗是“自寓创作”①“《锦瑟》之冠全集,倘非偶然,则略比自序之开宗明义,特勿同前篇之显言耳。”周振甫编,《钱钟书<谈艺录>读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第80 页。,其最大的特点是难以指实,只能看出一个泛泛的情感指向。研究者可以通过李商隐的生平遭际来加深对这个情感指向的理解,但不能去简单比附。诗歌的美感就在于读者在一瞬间被打动的情感体验,有了这种美感的体验,对一般读者来说就足够了。

无题诗是李商隐内心世界的外化,极其微妙和复杂,所以对无题诗的解读,读者一定要在摆脱“文字障”(诗中的典故理解、字词的修辞与含义等)之后,从自己的情感理解出发,利用人类感情的相通性,真切地去体会和试图理解,定能收获一二。即使理解的层次不够,只要能体会到诗的情思之美,就算有成。切忌机械地拆卸,去附会一些李商隐生平事迹和具体想法。李商隐的思想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并不是一两件事能决定和形成的。总之,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要以情度之,而不是以理度之,这与清代古文家姚鼐的理论——由“粗”把握“精”,然后再“去粗存精”,同为一理。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深与感伤

李商隐创作“隐僻”的无题诗,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社会原因,由于晚唐党争激烈,矛盾丛生,因此,李商隐出于避祸心理,不想裸露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只能用难以指实的无题诗来委婉地抒发情思;二是表现对象的复杂和对朦胧美的追求,李商隐无题诗的表现对象是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他性格善感,心境又极复杂,或许这幽微繁复的思绪和潜意识并不能用区区几字的题目来表现,他复杂绵密的感情更是无从设题。其无题诗的妙处在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由于其情真,所以能引起读者共鸣,由于其朦胧,所以具有神秘和多义的美感。

李商隐的六十八首无题诗都有他复杂幽微的心境展示,它是时代精神下的苍凉晚照。“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9]寥寥几字,鲜明丰满的意象和莫名失落的情感跃然纸上。“这时,与高、玄之间即初盛唐时那种冲破传统的反叛氛围和开拓者们的高傲骨气大不一样,这些人数日多的书生进士带着他们所擅长的华美文词、聪敏机对,已日益沉浸在繁华都市的声色歌乐、舞文弄墨之中。”[10]由于这种末世情绪,诗人们幽居在自己心灵之中,失却了驰誉之心。活在尘世,不是积极的“入乎其内”,也不是消极的“出乎其外”,而是“向内转”,求得内心的舒适,挖掘内心的情思。“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11]。

用情至深,是无题诗给我们的感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12]元好问的这一评论,很好地评价了李商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喜爱者、模仿者甚多,但却无一人模仿到精髓。这精髓就是他深沉真挚的情感表现:“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13]“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14]“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1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16]“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7]西昆体诗往往只模仿到他诗歌的表面——华美整饬、用事深密,但没有李商隐的婉转深情和生动的气韵,像一只精心雕琢的木偶。李商隐无题诗以心灵为表现对象,他的诗之所以难以模仿,就在于他那颗善感复杂的心灵。

以同样对仗工整、语言华丽的七言诗来举例:

楚泽云迷千里目,苏门歌断九回肠。——(刘筠《泪》)[18]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无题》)[19]

刘筠的两句只觉是对仗工整,但略显平铺直叙,板滞而缺少灵动之感,情思由“迷目”“断肠”直接点出,略感浅薄,而李商隐的这两句对仗无斧凿之痕,大胆使用“曾是”“断无”两虚词,扩大了诗歌的情感容量,同时也为诗句添加了一分灵动,韵律节奏之美自不在话下。“金烬暗”“石榴红”,看似不经意的景物点染,却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希望燃尽、年华逝去,以美丽的意象衬托悲哀之情,意象愈美,感情愈哀。

李商隐一生坎坷,9 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妹妹回到河南家乡,“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20]“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21]他从小就过上了飘零孤苦的生活。年轻时曾在河南玉阳山学道,爱上宋华阳姐妹,这是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一直影响着李商隐以后的情感生活。[22]后得到令狐楚赏识,聘入幕府,才华崭露头角,后又得到王茂元赏识,王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据说王茂元的女儿早已倾心李商隐,李商隐的敏感多情曾让他多次坠入爱河,不过婚后李商隐专情于王氏,夫妻恩爱,相濡以沫。虽然与王氏的婚姻让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的倾轧中,但他与王氏的婚后生活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他在与王氏结婚后,诗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其他女子。可惜造化弄人,幸福短暂,王氏过早去世,身陷牛李党争夹缝中的李商隐面对妻子亡故、令狐绹不能谅解,爱情和仕途双重打击让他一生在感伤和孤苦中度过,46 岁便过早地离开人世。

李商隐天性敏感,加上他一生历尽苦痛,郁结于心。加上精妙的才华和艳美的文笔,使他的诗歌有了美丽的感伤。痴于情者多所感伤,而美于辞者善写其境,内心活动的微妙曲折,李商隐都能用无题诗加以把握和展现。非常复杂幽微的内心世界、非凡的敏感力和艺术把握力,形成了独步诗坛的无题诗。换言之,李商隐的情之深、才之高,是写成精妙绝伦的无题诗的基础。他的一生身世多舛,给他的无题诗涂上了浓重的感伤底色。

感伤,不仅是李商隐生命的底色,也是他无题诗的底色。感伤美是他无题诗最突出的情感特征,对李商隐来说,把握这种感伤美并不困难,除了他精纯的艺术才华外,感伤更是他生命原本就有的色彩。如果感伤和闲适任他选择,他也许会喜欢闲适、心无挂碍地生活(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23]),但现实使他无可选择,命运给了他如影相随的感伤色调,他沉浸在感伤情绪中无法解脱。感伤成为他的生活,甚至成为他自己。他虽也向往“心绪浑无事”,但在末世情绪笼罩的晚唐,他的遭际和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无罣无碍,他无法获得那样的生活。晚唐的时代特色、个人的遭际,加之生性易感伤,于是他在与感伤的日渐熟悉和磨合中,也就“既来之,则安之”,日久生情了。

三、李商隐无题诗中矛盾的淡化

李商隐的无题诗虽然开辟了新宇宙,让人称奇,但却处处透着温柔敦厚的诗风。也许是因为中唐诗风的突兀不再适用于晚唐士人的心理。“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兴致而向词过渡。”[24]与怪奇的韩诗、浅俗的白诗相比,李商隐借机更多地找回了“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传统,不求新求变,而是沉稳精到,“圆美流转如弹丸”。试比较《山石》与《锦瑟》:

山石

唐·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25]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6]

何绰称李商隐的韵律之美是“水精如意玉连环”,与韩愈的“荦确”铿锵的韵律迥异其趣。《山石》的意象清冷,而《锦瑟》的意象温暖明亮,给人以蔼如之感。经过韩愈的突破之后,克服其枯涩,又向传统中和之美回归。这其中的原因,与李商隐的淡化矛盾有关。韩愈作为当时的大文豪和国之重臣,“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27]他内心的矛盾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怪奇的诗风同义山诗相比,更有朝气与战斗精神,而《锦瑟》中迷离怅惘情感的完美展现,字面上看不出任何的矛盾,处处是和谐和完美。但每当神游于其意境之中,感受他浓郁情感的时候,感情之深沉愈演愈烈,作者内心的矛盾心情也浮出水面。试看: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意境如此之美。浩瀚沧海之中,莹润剔透的珍珠被月华滋养,却有泪光闪闪,这无声的意境里“泪”成了唯一的诉说,只有一字,却被沧海、月明、珠光环绕,这泪也变得迷离朦胧,似淡而悠长的怅惘又似浓重压抑的感伤,余味无穷。“烟”也是同样,美丽梦幻的场景,但却分明感受到冰冷的玉与暖气交汇时释放的蒸汽,分明感受到一种撞击,一种痛。李商隐内心深沉复杂的矛盾一句话中只透露一字,被美丽的意境在表面上淡化了,但“泪”所诉说的孤寂、悲苦、悒郁却隐秘地绵绵不断而来。“泪”放在句尾分明是强调,读者的心在被“沧海”“月明”“珠”这美丽深远的意境所感染和柔化的时候,这一滴“泪”重重地滴落在心底,有种虽淡化矛盾但又无可回避的复杂意味。

王向远在《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一书中指出中国文学的非个性主义倾向。“难以对个人心灵、对个体生命进行深度探索与多维表现。这些表现在古代诗文中……都呈现出温柔敦厚的风格,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或极力寻求内心平静,而很少表现内心的痛苦挣扎,由此形成了中国诗歌特有的中和之美。”[28]而李商隐的淡化矛盾,不是面对和解决矛盾,如老杜;也不是超越和解脱矛盾,如陶公。不过,如上分析,李商隐也不是单纯地逃避矛盾,而是处在逃避与面对的矛盾之中,左右摇摆。所以,李商隐内心极其复杂难解,他并不是完全能静心、能放下,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复杂幽微的内心展现?他自己也说过“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他又强烈向往和追求内心的安稳宁静,但并未超脱而得到完全的安稳。而他追求宁静的方式就是淡化矛盾。这也是李商隐无题诗表面成熟圆融,而情思繁复深沉的重要原因。

他喜欢用色彩明亮的意象来表现感伤,无题诗圆融优美,感伤也就与众不同,不是老杜深沉的关怀和激烈顿挫的控诉,而是感伤情绪的泛泛表达和缓缓流露,与老杜相比,艺术手法的纯熟老练不相上下,但李商隐在感情状态上稍许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无力。试比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29]与“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30]便可见一斑。一个声律顿挫,意境开阔富有战斗;一个声律圆融,意境优美浑化。“轻雷”给过于阴柔的意境平添了一份阳刚力量,给诗境以平衡完美。但毕竟是“轻雷”,不是“惊雷”,这就是李商隐和杜甫的差别所在。李商隐在一定程度上和感伤情绪达到了一种和谐共处的状态,而淡化了与感伤的矛盾,老杜却不停地在与矛盾战斗。李商隐诗中所写感伤之情有种别样的和谐婉转,李商隐用他成熟老练的技法,以及他钟爱的明亮意象的巧妙组合,使得《锦瑟》整首诗读来有种盈润圆融的浑化美感,但其内在却自有一番深恨别愁,内在的矛盾激烈程度远非表面所见。

李商隐在面对内心激烈复杂的矛盾时,选择淡化矛盾,这是为什么?

首先,这或与李商隐在玉阳山的学道经历有关。在道家的世界中,人的个性被泯灭,目的在于消除内心的矛盾与对立。李商隐内心的激烈冲突被淡化,所以也具有了与感伤水乳交融的意境。而老杜是“奉儒守官”,受儒家思想颇深,有李商隐无可比拟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其次,李商隐生活的时代背景与老杜已不相同,晚唐社会已呈衰朽之势,“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希望渺茫,末世情绪笼罩,不再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因为现实已看不到希望的曙光。

最后,李商隐坎坷的人生遭遇使他无法承受,与杜甫相比,他除了身世和仕途上的痛苦外,男女之情的遭遇似比前辈唐人多,而多不能随心所欲地寻得一安稳结果。他想求得一丝内心的喜悦和安稳再正常不过。

他学老杜精髓之处在于“沉郁”——激烈的矛盾和苦痛隐于心,不爆发,不张扬,在中国传统文人的骨子里维持着深沉内敛的气质。就好像每次情感将沸之时,就注入一杯冷水令其表面平静下来,如此往复,其实温柔平静的表面之下永远藏有暗涌。不过,老杜的这杯水是“冷静”,而李商隐的这杯水是“淡化”。冷静之后眼光更加犀利与清醒,更加强了主观战斗精神,对社会的批判更加入木三分。可是“淡化”之后转入的是对现实之外的观照与描写,复杂矛盾的“内宇宙”及美丽的自然与神话意境显现在李商隐面前。

可见,老杜的矛盾虽激烈、明显,但与李义山的矛盾相比显得更为单纯。李商隐内心的矛盾是双重的,不仅是社会与个人的矛盾,还面临着对矛盾的态度——担当还是逃避。他的痛苦也是双重的,不仅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在于他因淡化矛盾而痛苦(“致君尧舜”的价值观和他对现实无可奈何的逃避)。老杜勇敢地选择了担当,而李商隐就在这双重矛盾中沉浮、徘徊,他无可选择,只能选择淡化矛盾。

李商隐选择淡化矛盾,但问题并不可能因此得到解决,内心的矛盾时常显现。在无题诗中,他将激烈的矛盾隐藏在圆转流美的声韵之下,温柔可亲的意象之下,用一系列朦胧的意象来淡化表面的复杂,使深切的感情半隐半露。而在咏史诗和政治诗中,他向黑暗现实作了勇敢的批判,“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31]“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32]无题诗和咏史诗是李商隐双重人格的表现。

这样,在激烈矛盾中求安稳,只能淡化矛盾,安稳的表面之下,隐藏着深沉繁复的情思和矛盾,可谓“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尽”,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感受。而《锦瑟》最后只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3]淡淡收住,并不哭号,留给读者无限的怅惘和回味,意犹未尽,如静水流深,作者的情感都融进了这十四个字当中,如无声的潮水不停地漫过田野,惘然之间已是沧海桑田。

无题诗的多义性,在于其朦胧,而朦胧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商隐淡化矛盾,面对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敏锐有余而分析不足,只将大体的意绪泛泛地表述出来,形成了朦胧的审美世界。其内心过程大致情况,可参见图1。

图1 李商隐创作无题诗时的心里路程

李商隐凭借着他朦胧深情的无题诗独步诗坛,在唐诗气尽之时,收尽晚唐没落诗坛的余晖,继李(白)杜(甫)、韩(愈)李(贺)、元(稹)白(居易)之后再次在唐诗史上大放异彩。经过韩愈、白居易的双重突破与诗道革新,李商隐在诗风大变于中唐之后,自然受到中唐新变诗风的影响,但与韩柳的怪奇崇高相比,他的无题诗盈润优美如珍珠;与元白的日常直露相比,他的无题诗迷离沉郁如海雾。李商隐的无题诗就像一杯普洱,颜色深浓,色泽清透,口感滑软,清甜中微带一丝酽涩,茶水下肚,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李白的诗是凌厉的,如“秋风扫落叶”;李商隐的无题诗是春雨,“润物细无声”。老杜和他,一个是晨钟,一个是暮鼓;他与李贺,一个是神工,一个是鬼斧。无题诗之妙,如缕缕茶香,你嗅得到,甚至看得到,却抓不到。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读他的诗分明感受很深,但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总之,李商隐的诗歌是一处桃源,读者是渔翁,认得水路你捕一舱鱼腥,迷路了,说不定才能寻得桃花林,“落英缤纷,芳草鲜美”,却又“不足为外人道也。”

[1][清]吴乔. 西昆发微[M]. 北京:中华书局,1985.2.

[2]余恕诚. 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对心灵世界的表现[J].文学遗产,1997,(2):21-27.

[3]苏雪林.玉溪诗谜[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47.127-130.

[4][宋]程梦星. 李义山诗集笺注凡例[A].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2036.

[5][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第一卷)[M].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7.1-10.

[6]陈晋. 毛泽东读书笔记[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309-1313.1276.1260.

[7][清]永瑢,纪昀,陆锡熊,等. 四库全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68.

[8][宋]胡仔,廖德明.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48.

[9][10][11]李商隐. 乐游原[A]. 刘学锴. 李商隐诗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71.184.147.

[12][金]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A]. 郭杰. 元好问[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101.

[13][15][16][19][30]李商隐. 无题[A].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33.232.81.228.233.

[14]李商隐. 二月二日[A]. 刘学锴. 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80.

[17][26][33]李商隐.锦瑟[A].刘学锴.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20.220.219-220.

[18]刘筠.泪[A]. 傅璇宗. 全宋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88.

[20]李商隐. 祭裴氏姐文[A].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312 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548.

[21]李商隐.流莺[A].刘学锴.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30.

[22]苏雪林.玉溪诗迷正续合编[M].北京:北新书局,1927.182-184.

[23]李商隐.日日[A].刘学锴.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76.

[2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140.

[25][27][29]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 全唐诗(第六册)[M].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2045.2090.1349.

[28]王向东.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2.

[31]李商隐.马嵬[A].刘学锴.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53.

[32]李商隐.隋宫[A].刘学锴.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07.

猜你喜欢

锦瑟李商隐淡化
嘲桃
石榴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锦瑟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