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对地区工资差异影响研究
2015-02-18赵颖博
赵颖博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1)
外部性对地区工资差异影响研究
赵颖博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本文采用240个地级市及以上地区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考察技术外部性与货币外部性对我国地区工资差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货币外部性与地区工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二产业与三产业就业密度与地区工资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就业密度与地区工资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的结果与以往的多数研究结论不一致,这可能与我国现阶段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为主,企业对生产技术水平的要求不高,无法发挥正的技术外部性的效应,以致工资与就业密度呈负相关关系。货币外部性与地区工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一致。
关键词:工资差异;技术外部性;货币外部性
一、引言
从以往的文献看,对于地区收入差异的成因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思路:首先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基于此理论,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流动等视角来分析地区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第二种思路是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基于此理论,以往诸多文献通过市场潜能的视角对地区收入差距进行考察;第三种思路是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形成集聚会产生外部性,这些外部性会对地区的收入差异造成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前提是规模报酬不变并且忽略空间所造成的异质性,因此,依据这种假设前提,“无城市”将成为真实世界的现实情况,世界各地将呈现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Krugman,1991;Fujita et al,1999)。显而易见,这是与现实情况不符合的。
图1 2003-2012年我国地区工资差距
本文所指的外部性主要包括产业集聚所形成的技术外部性与市场规模所带来的货币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可以促进本地区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使得本地区工资水平得到提高。市场规模所带来的货币外部性可以提高企业利润和降低企业成本,从而企业可以为劳动力等要素支付更高的价格。企业为了追求这些正的外部性而进行集聚,这又促使企业进一步集聚。
图1利用了绝对衡量指标和相对衡量指标给出了我国地级市层面的地区工资对比。从平均差、标准差还是极差的指标都可以看出我国地级市之间的工资差距在逐年扩大。从地区工资差异变异系数趋势图和基尼系数趋势图看出我国地区工资差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这可能与我国地区平均工资增加有关。
本文将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采用全国240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重点考察技术外部性与货币外部性对现阶段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
二、 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1.变量定义
①职工平均工资(W)
用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作为地区工资水平的衡量标准,在模型中为解释变量。
②市场潜能(MP)
市场潜能即货币的外部性,市场潜能大的地区会吸引劳动力和产业的集聚,对地区工资有重要影响,是模型当中重要的核心解释变量。
③就业密度
本文选取当地的就业密度来衡量本地区产业集聚的技术外部性。模型中的就业密度有两个,分别为二产业就业密度和三产业就业密度。在模型中是核心解释变量。
④人力资本(HR)
对地区人力资本的测量学者一直都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常用方法为用个人受教育年限来代表个人人力资本水平。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使用地区的每万人中高等在校生人数为衡量地区人力资本的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⑤FDI/GDP
产业集聚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Barry & Strobl(2005)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的技术溢出可以促进本地区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提高技本地区工资水平本。文选取外商直接投资与本地区GDP之比作为控制变量。
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样本为我国的240个地级市及以上地区,所用到的地区平均工资、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二产三产从业人数、城市面积、城市年末总人口数等数据均从2004-2013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摘取。在计算市场潜能所用到的地区之间的距离是采用两地区行政中心的直线距离,通过行政中心的经纬度计算获得。在计算本地区市场潜能时所用的距离为本地区城市区半径的2/3作为内部距离。
3.描述性统计
表1给出2003、2008、2012年上述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每横栏中第一行数字为变量的对数值,第二行数字为该变量对数值的标准差。
表1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计量模型设定
新经济地理学考虑了空间的异质性,这与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该学派理论假设存在垄断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本文借鉴Fujita et al(1999)构建的工资方程:
(1)
本文采取Harris(1954)的测算方法,取τ(1-σ)=-1,并将本地市场需求也纳入方程中,即得到测量货币外部性指标的计算公式:
(2)
对表达式(1)取对数,并加入二产业、三产业就业密度的对数,再加入截距项、控制变量、随机项可得计量模型:
lnWij=αi+βilnMAii+β2lnSAit+β3lnMP+lnXit+μit
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1)三种面板模型回归结果
表2三种模型的回归结果
随机效应与固定效应一样假设存在个体效应,但随机效应假设认为个体与扰动项无关。通过Stata 12.0得出混合效应模型(OLS)、固定效应模型(FE)、随机效应模型(RE)的运行结果如表2。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中的三个核心解释变量对工资的影响都非常显著。
(2)计量模型的选择:Hausman检验
由于混合效应模型(OLS)的假定前提是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横截面上样本中的个体之间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我们认为这并不符合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表3给出了Hausman检验的结果,结果显示p值为0.0000,所以拒绝原假设,因此本文应选择的计量模型应为固定效应模型。
表3Hausman检验结果
(3)内生性问题
在考察货币外部性时必须考虑到,市场潜能也是一种对购买力大小的衡量,购买力又与居民收入有很大关系。为防止地区工资与市场潜能可能产生的双向互动关系而造成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通过使市场潜能变量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来解决此问题。所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市场潜能滞后一期后变量回归结果
(4) 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从回归结果上来看,二产业就业密度、三产业就业密度与我国地区工资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这与我国二产业、三产业中许多行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为主,并且企业招聘工人的门槛不高,因此无法发挥技术外溢的正外部性。且大量劳动力向这些地区集聚,影响了产业集聚地区工资的增长。货币外部性对我国地区工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市场潜能大的地区,市场需求就大,企业更倾向于在市场需求大的地区进行生产,进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劳动者为了得到更高的工资也希望在这些地区集聚。随着劳动力人口的集聚与工资的增加,本地市场潜能也随着增大,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本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作为控制变量在本模型中与地区工资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控制变量在模型中与我国地区工资呈现正相关关系。Girma(2003)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使本地区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增加,从而提高了地区劳动力人口的增加。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一,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将产业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的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产业生产过程中对知识、技术水平需求提高,产业集聚就可以发挥它正的技术外部性,提高本地区的工资水平。对于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要多发挥本地特色优势产业。比如云南的烟草业与旅游业,青海、甘肃、贵州的有色金属冶炼等。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在近十年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幅度最大的行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紧密,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保障服务,可以促进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工业生产技术进步等,并且很多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的集聚而集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使其更加专业化、技术化,可以更快更好地推进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速度,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工资水平。
第三,市场潜能会受到受运输条件的影响,通过降低地区之间的运输成本,可以提高本地区的市场潜能。中、西部地区多山地,地形地貌复杂,应做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运输成本。市场潜能还会受到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影响。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各省为了增加本省财政收入,保护本地企业,进而增加贸易壁垒。为扩大本地市场潜能,省际间应减少贸易壁垒。争取在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培养出新的经济中心,以缩小中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差距。
第四,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是比其他物质资本更重要的资本,比其他物质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潜力。中、西部地区对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小,应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到本地区的同时防止本地区的人才流失。同时应该继续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
第五,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能带来高技术水平的外商直接投资,从而推动本地企业知识、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本地生产效率和工资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