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原创音乐理想的第一步
2015-02-17栀子
栀子
2015年9月17日傍晚,接到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张峰的电话,希望我次日能够赶到河南郑州观看交响清唱剧《抗倭英雄戚继光》。这个消息对我而言有些突然,因为之前并没有听到过这部创作的任何消息,况且,一个理工大学音乐学院的原创,其艺术水准,舞台呈现的品质到底会怎样?听出我的犹豫,张峰恳切地强调:“他们做这个戏很不容易,这几天听了之后感觉还是不错的!”于是,我决定飞一趟,不仅因为张峰对这个戏的评价,最重要的是我顷刻感悟到的这个学院致力于音乐艺术事业的艰辛和不易。
激情饱满的呈现
河南艺术中心坐落在郑州市郑东新区CBD核心区,夜晚的艺术中心格外璀璨辉明。9月18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曾经的民族仇恨,对和平的呼唤与向往,都会在这一天,在中国很多地方以各种舞台艺术形式展现。这也是交响清唱剧《抗倭英雄戚继光》选定这个日子首演的原因,
拿到节目册,浏览了主创和演职人员:作曲骆季超,作词王培元;总导演是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居其宏,指挥为南京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眉蕴。演员方面,主演戚继光的是著名歌剧艺术家张峰,饰演戚继光之子戚印的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李新现,其他演员全部是音乐学院的教师和李新现的历届学生。担任伴奏的为河南交响乐团,合唱团由音乐学院二三年级的在校学生组成,
首演当晚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激情饱满”!全剧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倭寇闯进我家乡”,第二乐章“当兵要当戚家军”,第三乐章“战无不胜是戚家军”,第四乐章“万众欢迎戚家军”,尾声“军魂颂”。整部作品的音乐激情澎湃,震撼人心,尤其是合唱曲部分始终昂扬着一种让人振奋的斗志,充分表现出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倭寇的坚定决心,展示了以戚继光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中国人奋起反抗外敌入侵和奴役的不屈精神。歌词通俗质朴,演员情感充沛,全部由学生组成的合唱团表现尤为出色,广获赞誉。
主演张峰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完歌剧《参孙与达丽拉》之后,距离本剧首演仅剩4天时间。张峰违反了自己一部大戏结束之后至少休整两周的作息规律,不顾身心的疲劳,马不停蹄赶到河南来排练。张峰说:“一个音乐学院,搞一部原创挺不容易的,我作为职业歌剧演员,一定要多支持!也许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一出普通的戏,但是对学院而言,这就是百分之百的事业!”在排练的过程中,张峰的职业精神和艺术修养让老师和学生们受益良多,而张峰坦言,自己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尤其是李新现院长,不论多艰难都要走下去的精神,让张峰感慨不已。首演当晚,张峰凭借其富有质感的浑厚嗓音和出色的艺术表现力,用声音塑造了英雄戚继光,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据音乐学院院长李新现介绍,本剧为清唱剧,考虑到观众平时鲜有接触此类高雅音乐作品的机会,如果严格按照清唱剧的形式搬上舞台,恐怕难以让观众很好地理解和接纳这部作品。因此,经过反复商讨,最后决定适当借鉴情景音乐会的样式,即所有演员带妆,同时根据剧情发展设计相应的舞台表演,并配有刀剑、战旗等简单的舞台道具。
李新现饰演戚继光的儿子戚印,虽然戏份不算很多,但唱演俱佳,每次出场总是吸引观众的眼球,不仅因为他明亮、清澈的音色,富有穿透力的高音,更因他对角色深刻的理解以及真挚的情感表现,其他角色如饰演倭酋的董荻、饰演戚夫人的池小青等演员,表现也都可圈可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剧作曲骆季超,一向以创作爱国主义题材闻名。已经从福建歌舞剧院退休15年的他,宝刀不老,先后创作出《林则徐》《朱熹》《林觉民》《戚继光》等9部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并在全国各地上演。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作曲家,骆季超觉得自己有责任用音乐艺术作品弘扬爱国主义,传播正能量,谈到这部作品,骆季超说,最初开始构思《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时候,他曾经联系过几位编剧,但是这些编剧的共同点都是不问题材、不问内容,先问有多少钱!骆季超很无奈,他说,你们都没有我名气大,要钱都是狮子大张口,我没有钱,我创作也不是为了钱。正一筹莫展之际,骆季超忽然想起几年前,一位叫王培元的歌词作者,因久慕骆季超的大名,曾将自己的歌词创作集寄赠骆季超。于是,骆季超找到王培元的作品集,认真阅读之后,给王培元打电话,开门见山:“这是我想做的一个题材,首先声明没有钱!”王培元有些犹豫:“我没有写过大的作品,”骆季超说:“凡事都有开始,你有才华,用心做一定做得好!”王培元当即表示:“您的信任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能与您合作,我不要钱!”于是,两位艺术家开始了他们心意相通的合作,
骆季超1964年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后就分配到福建省歌舞团工作,丰富的舞台经验和几十年与观众台上台下的交流,使他清楚什么样的音乐才是观众接受和喜欢的。在《抗倭英雄戚继光》这部清唱剧中,序曲即有《大刀进行曲》的旋律。骆季超说,其实这是一种借古喻今的安排,把人们更熟悉的抗日战争的元素放进音乐当中,以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同时告诫人们,中国抵抗日寇不仅仅是上个世纪的抗日战争,还有更早时期的抗倭战争,而今后我们仍要时刻提高警惕。戚继光用十几年的时间,将入侵中国沿海的倭寇都消灭了,功劳非常大,至今他的故事还在江浙沿海一带广为流传,这部清唱剧的音乐情感丰富,形式多样,民乐、戏曲、交响有机融合,力求做到可听、可看、好唱,骆季超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这部作品经过不断的修改打磨,能够实现到江浙沿海城市的巡演,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
敢为人先的勇气
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邹友峰在演出结束后欣慰地说,就在两天前,他还对首演充满忐忑,而当帷幕落下的一刻,他的心放下了!邹书记的感觉可能是当晚观众席上所有关心这部作品的人的共同感受。而对于音乐学院院长李新现来说,首演的成功,既是对学院师生这段时间辛勤付出的肯定,又让他对学院未来的发展规划更加成竹在胸。
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建于2007年,到今年满打满算也就8个年头。离开河南大学来到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李新现当初的选择让很多人不理解,甚至遭到了一些亲友的反对,但李新现执意而为。一开始只是音乐系,连同他这个系主任再加上所有任课教师,也就数得着的几个人,之后音乐系不断发展,升格为学院,并相继建立了声乐、器乐、舞蹈及理论系,师资力量也不断充实。特别是近几年,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参加和组织承办了几项大型音乐赛事和活动,使得学院声名鹊起,比如第五届海峡两岸合唱比赛,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荣获第一名,中央电视台一套和三套进行了多次报道;承办河南省音乐金钟奖的合唱比赛,接待了来自全省近千名的合唱队员;承办第六届河南省声乐器乐大赛,接待了全省将近500名选手等等,今年12月份,学院还将承办第三届河南音乐金钟奖钢琴和声乐比赛。这么多重大的活动,由一个成立短短数年的理工大学音乐学院来承办,而且做得那么优秀,堪称奇迹。也许正是有这些大型活动的经验积累,才让李新现有勇气和底气决定做一部原创音乐作品吧。
那么,决定做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又是什么?李新现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只要有资金,我就有信心做出来并做好!”让李新现最纠结的资金问题,最后是学校特批的,李新现表示,这么多年来,音乐学院能够快速地,健康地成长,正是因为有学校这棵大树的支撑,无论人、财、物,只要是学院建设需要的,学校都会尽力支持,而作为河南省颇有影响力的歌唱家和声乐教授,李新现在历次活动中也都依靠自己积累的人脉为学院服务。这次演出中的好几个角色演员都是李新现的学生,只要是老师的一声召唤,他们便会不计报酬地聚拢过来。
当然,《抗倭英雄戚继光》毕竟是一部全新的原创作品,不是搞一个活动,也不是复排经典,没有参照,一切都是真正的原创。
正式排练从8月1日开始,这也意味着音乐学院的师生放弃了暑假休息。学生合唱团,因为大四的已经毕业,大一的还没进校,所以,80人的合唱团成员是二、三年级在校的所有声乐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没有参与过如此大型的原创作品演出,专业素质尚不过硬,但时间短,工程量大,因此从排练开始直到演出前,李新现经常守在现场,与负责合唱排练的马安平老师一起帮助学生开嗓练声,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情感,学生们都非常年轻,对于作品理解不够,只注重技巧,忽视情感,李新现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给学生示范讲解,唱到动情之处,常常潸然泪下,
不仅是合唱的训练,其他大到签订演出合同、联系演出场地,小到设计服装道具、节目单,甚至战旗如何悬挂、悬挂的方式和位置等,李新现都亲力亲为。从来到音乐学院那天开始,每一场大的演出活动结束,李新现的头上便下一层“白霜”。他说,这次排练和演出期间,他几乎夜夜失眠,晚上躺在床上,就觉得“愁”往头上涌,头上的“白霜”又多了许多!他自嘲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当他得知首演时最后战旗有点歪,李新现颇觉遗憾:“我相信,如果是我去举那面旗,一定不会歪的!”可以说,在这部作品创排的过程中,他是演员、是舞台监督、是声乐指导、是行政管理、是学生老师和全体主创人员的主心骨,他辛苦着、忙碌着,累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对于这次参加演出的学生们来说,李新现更是他们未来职场的领路人,他对于音乐学院的发展有一套前瞻性、科学性,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交响清唱剧《抗倭英雄戚继光》,对于参演的学生们而言,并非一场演出那么简单,这是一次极其难得的实践机会,对于学生们毕业之后走上社会,走上更大的舞台有多么重要,他们恐怕要在若干年后才能体会到,音乐艺术教学,不仅仅是书本、不仅仅是技巧,最宝贵的还是舞台实践,不论有多么大的困难,李新现都要为学生们搭起这个舞台,这样的勇气和胆识。不是一般人具备的。所以,或许在这次演出排练中,学生们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放弃了很多休闲时光,但是他们得到的将是一生中最可宝贵的财富。
从首演当晚的演出状态和演出效果,让我们看到,一个音乐学院的班底,已经呈现出专业团队的基本素质,谁又会怀疑这个音乐学院发展的前景和潜力呢。当然,不打无准备的仗,这是李新现的原则,也是他完美主义的一种体现。在作品创排之初,音乐学院就组织召开过一次作品研讨会,邀请省内外各方专家对于剧目、作曲、文本、舞台表现进行探讨。此轮演出结束,又再次召开专家研讨会,以期对这部作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争取让这部作品成为经典,常演不衰。
李新现坦言:“自己能够想做事、做成事,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院领导和全体老师的精诚合作,更离不开各位参排导演的辛勤工作和精心筹划,没有大家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单凭个人之力,要把一件事情做成、做好,那是不可能的。”
据我所知,目前国内非艺术综合类大学大多设立有音乐学院,而像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这样,不仅承办大型活动和比赛,而且举全院之力创排原创音乐作品的,全国恐怕没有第二家了。李新现说:“做这件事情,超出我的想象,不少地方也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但是因为有学校的支持,有学院的支持,我敢应下来,我敢做出来,尽管作品的第一次亮相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我相信,迈出了第一步,以后会越来越好!”这样的话,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