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气井压裂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5-02-17温庆志李海鹏刘欣佳段晓飞

特种油气藏 2015年5期
关键词:监测技术岩性震源

温庆志,刘 华,李海鹏,刘欣佳,段晓飞

(中国石油大学,山东 青岛 266580)

油气井压裂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温庆志,刘 华,李海鹏,刘欣佳,段晓飞*

(中国石油大学,山东 青岛 266580)

地震波速是微地震监测中的最重要参数,但目前微地震监测研究大部分只考虑单一地层,忽略了多地层中不同地震波传播速度存在的差异,造成监测结果不够准确。为此,根据微地震波在不同岩性地层中传播速度不同这一特点,结合数学分析方法,建立了微地震波在多地层中传播的震源定位数学模型,并编制了软件,能够精确地监测压裂过程中裂缝的空间展布。对不同类型压裂井(深井、水平井多段压裂等)进行微地震监测,多岩性地层中裂缝形态解释结果与压裂设计结果一致性达到84%,证明了该模型的可靠性,为现场的压裂设计和施工措施的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微地震监测;多岩性地层;地震波速;裂缝形态;压裂

0 引言

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与常规监测技术相比能够更有效、更可靠地监测压裂地震波信号[1-5]。目前国内微地震研究大多视地层为均一地层,声波在地层中传播的速度为一固定值,未考虑多岩性地层对地震波速的影响[6-8],造成微地震监测数据不准确。在实际地层中,从地面到产层包括了多个地层,声波在不同地层中传播的速度不相等,因此,在实际的计算中过于简化模型会引起较大的误差。为此,建立了多地层震源定位模型,提高震源定位的精确度,为油气井现场压裂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数学模型

1.1 多地层震源定位数学模型

微地震声波在多地层中传播示意图见图1,图中S为微地震震源,A、B、C、D为地面监测站。

假设将地层划分为n个岩性地层,第i个地层厚度占整个地层厚度的比例系数为λi,对应的地层中声波传播速度为Vi;监测站为m个;微地震震源为L个,其中第j个震源的坐标为(xj,yj,zj)利用纵波时差定位方法确定微地震震源数学模型。

图1 微地震声波在多地层中传播示意图

变换方程组为:

式中:λi为第i个地层厚度占整个地层厚度的比例;T1~Tm为各分站的P波到时,s;T0代表发震时刻;(X1,Y1,0),(X2,Y2,0),…,(Xm,Ym,0)为各分站坐标;Vi为第i个地层中地层波速度,m/s;V为综合波速,m/s。

1.2 裂缝高度

对定位计算得到多地层中震源在深度方向的值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一个合理缝高解释。假设裂缝高度为一定值且单翼裂缝为矩形。

缝中间位置深度:

缝高:

式中:H为用微地震监测得到的裂缝高度,m;z'为缝中间位置深度,m;z(i)为震源定位计算得到的震源深度,m。

1.3 裂缝方位

通过微地震震源定位得到一系列震源的三维坐标。将三维坐标投影在二维平面上,通过计算筛选去除偏离的震源(有可能为噪音干扰而产生),对剩余的震源在二维坐标系内进行曲线拟合,对拟合结果进行分析即可得到裂缝方位。

二维震源S1(x1,y1),S2(x2,y2),…SL(xL,yL),裂缝从井筒开始延伸,因此,裂缝延伸方程满足y= kx的形式,该方程组记为Ak=B。

运用最小二乘法解得:

裂缝方位角为:

式中:AT为矩阵A的转置;θ为方位角,(°)。

1.4 裂缝长度

裂缝的有效缝长是指压裂施工结束后,闭合在支撑剂上的裂缝的长度。计算缝长的最大可能值,然后乘以经验系数,得到估算的裂缝有效缝长。根据裂缝延伸方向拟合曲线方程y=kx,计算最远端的微震信号在拟合曲线上的投影点P(xp,yp),计算井中心点到该投影点的距离。

式中:rmax为动态缝长,m;r为有效缝长,m;μ为经验系数,取值0~1。

2 模型求解

将模型转化为矩阵,利用矩阵分析理论求解,得到第j个震源坐标为,并得到P波到时为,将作为声波时差进行第1次迭代,得到震源坐标值为,设置迭代条件(2次计算得到的深度坐标差在1 m之内):

3 现场应用

3.1 深井裂缝监测实例

某油田X监测井油藏深度为3 500~3 554 m,对该井进行压裂设计,为得到压裂裂缝形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微地震地面监测,将井口定为原点,设置6个监测站。

根据岩石铸体薄片分析,储层岩性以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部分含碳酸盐岩、泥质,中间夹杂有砂质泥岩。在确定波速后,根据测井资料将地层分为3层,即地表的软地层、砂质泥岩层和砂岩地层。利用软件得到解释结果(图2、3,表1)。

图2 深井微震解释结果二维图

图3 深井三维裂缝拟合曲面

表1 微地震解释结果与设计结果对比

由图2可知,井筒两侧压裂裂缝未在一条直线上,存在一定偏差,但偏差不大,整体裂缝呈北偏西70°。由图3可知,三维地震图中,裂缝形态在地层深度方向由蓝色至红色区域中变化,显示形成的裂缝纵向上主要在3 510~3 550 m。红色区域显示裂缝扩展至地层深度为3 510~3 520 m处,相对蓝色区域,该位置裂缝扩展较高,说明在同一地层中地应力也不尽相同,裂缝扩展较高的地区地应力偏小,更容易被压裂,但总体上形成的裂缝形态主要在蓝色区域变化,形成的裂缝形态相对比较平缓。

由表1可知,解释裂缝高度与设计符合程度达到83.3%,裂缝半长符合程度为90.0%和97.7%,与压裂设计符合程度非常高。

3.2 水平井分段压裂监测实例

某水平井Z井油藏深度为2 920~2 960 m。储层岩性为长石粗粉砂岩。该井压裂设计分为4段,与井筒垂直相交,设计裂缝半长为220 m,缝高为40 m。施工同时进行微地震监测,对微地震结果进行解释,得到如下解释结果(图4、5,表2)。

图4 水平井分段压裂微地震监测解释结果二维图

图5 水平井多段压裂微地震解释三维裂缝拟合曲面

表2 水平井分段压裂微地震监测解释结果

由图4可知,二维地震监测解释图中显示压裂形成的4条裂缝与水平井井筒都成一定角度,为北偏东22.30~26.29°,实际监测结果与压裂设计垂直井筒存在一定偏差,但偏差不大。由图5可知,三维地震监测解释4条裂缝主要在蓝色至黄色区域变化,说明4条裂缝深度在2 920~2 960 m,并且从4条裂缝深度颜色变化上观察得到,压裂形成的4条裂缝一致性比较好,缝高方向变化不大,说明该地区地应力比较均一。

由表2可知,对水平井分段压裂进行解释,缝长符合程度为90.7%~94.8%,缝高符合程度为86.6%~96.6%,缝长和缝高的符合程度最好;方位角与设计结果最大相差29.00°。该模型对水平井裂缝解释结果较好。

4 结论

(1)依据地震波在不同岩性地层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建立了地震波在多地层中传播的震源定位模型,并用迭代方法进行模型求解。同时,依据该模型对水力压裂产生的裂缝形态参数进行求解,提出了裂缝三维形态解释方法,能够更精确地监测压裂过程中裂缝的空间展布,为现场的压裂设计和施工措施的改进提供了参考。

(2)对不同类型压裂井(深井、水平井多段压裂等)进行微地震监测实例表明,多岩性地层中裂缝形态解释结果与压裂设计结果一致性满足要求,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

[1]蒲静,秦启荣.油气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综述[J].特种油气藏,2008,15(3):9-13.

[2]唐湘蓉,李晶.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在裂缝预测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5,12(2):25-28.

[3]张大椿,等.井下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公003-H16井水力压裂中的应用[J].钻采工艺,2014,37(4):42-44.

[4]刘伟.微地震压裂裂缝监测方法及应用[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5]刘百红,等.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其在油田中的应用现状[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5,28(5):325-329.

[6]张山,刘清林,赵群,等.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2,41(2):226-231.

[7]刘建中,王春耘,刘继民,等.用微地震法监测油田生产动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2):71-73.

[8]王治中,等.井下微地震裂缝监测设计及压裂效果评价[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6):76-78.

编辑孟凡勤

TE357.1

A

1006-6535(2015)05-0141-04

20150607;改回日期:20150724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页岩气藏水平井滑溜水压裂支撑剂输送机理研究”(ZR2012EEM001)

温庆志(1976-),男,副教授,1998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2007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从事低渗透油气藏增产机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参加此项研究的还有王淑婷、王峰。

10.3969/j.issn.1006-6535.2015.05.032

猜你喜欢

监测技术岩性震源
陡帮强化开采边坡立体式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碎屑岩岩性识别方法及应用
Pusher端震源管理系统在超高效混叠采集模式下的应用*
基于石灰石岩性的超近距管沟爆破试验研究
UPS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及应用
基于DEM的地形因子分析与岩性分类
水资源监测技术的要点
震源的高返利起步
磨削加工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秦南凹陷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