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刍论

2015-02-17罗晓峰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意象

□ 罗晓峰

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刍论

□ 罗晓峰

大学校园环境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校园环境不仅在塑造大学的良好形象方面,而且在形成大学生完美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校园环境建设如何体现“以人为本”?校园环境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把校园物质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精神环境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研究,营造校园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校园环境建设方案?这些都将是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

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特点

周芳在《以育人为本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一文中指出,校园环境是指存在于校园内部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生态环境、校园文化精神环境等多个方面。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就是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一方面,从人的感觉、知觉、认知出发,考虑使用者需求来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大学校园环境建设能达到育人效果,最终达到人与环境共融。

突出人的主导地位

从环境行为学看,人的行为是从感觉、知觉、认知到空间行为的一系列过程,知觉和认知是人们认识和使用环境的重要因素,人们对环境的审美过程也主要在视知觉中进行,研究人的行为有助于创造更宜人的环境。因为人的场所行为背后,是他们对该场所内在的意象感知,及对该场所意义的反映。学校从使用者的意识、心理出发,科学规划和建设满足师生员工的生活工作需求,能给予人文明、优雅的视觉与精神享受的校园环境。

突出环境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环境是一个无声的而又时刻显现的特殊课堂。教育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校园环境具有积极的育人功能,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情操、坚定理想信念、丰富科学知识、规范学生行为、促进身心健康、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

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规划设计存在误区

对于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各高校基本都能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办公、科研及生活区等,能满足学校师生员工基本工作与生活需求,但大多高校存在着重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轻校园环境建设的问题。同时,高校校园环境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在规划范围上更注重校园内部的空间规划,忽略了与周边自然景观有效结合;空间规划上更多地代表着学校教育单位与规划设计者的理念,往往忽略空间精神及真正使用者的需求;规划设计未重视校园中人的心理及行为和校园环境的学术性、文化性的特点;一些学校在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上出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不适应,甚至是破坏性建设,忽视了人与校园环境的共融及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不佳

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积极的育人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思想道德、品格修养等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师生具有凝聚、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缺乏系统性、长久性、个性等问题,由于历史及人文积淀往往与现实建设需求的冲突,大部分高校很难整合学校现有资源以合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生态校园建设较为局限

大多高校在建设生态校园上较为局限。多以校园的规划、建设以及评价体系的设立和实施等方面为主,往往忽视了校园人文建设。大学应将重心转移到生态教育与管理上来,只有景观与教育并重、科技与人文共荣,才能保证生态校园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随着高校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形势下时代赋予了校园环境更厚重的现实责任。高校校园建设已不仅仅只是满足师生员工的物质需求,而应逐步推进从绿化校园到美化校园,再到实现育人功能,最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因此,高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一是强化制度建设,高校应认识到校园环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建立或完善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实现环境育人功能的校园规划制度及环境管理制度,理顺关系,保证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二是顺应时代需求。随着高校综合改革不断深入,校园环境建设也应顺应时代需求,不应闭门造车,在科学规划同时,要主动顺应大势,与时代特色接轨,多比较分析,提炼出有益于学校环境建设的时代要素。三是突出校园环境特色、亮点。高校应主动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人文理念、办学特色等方面的优势,用于校园环境建设与管理,增加“绿化景点”,突出“绿化亮点”,建设“绿化精品”,力争打造整体上档次、局部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个性化大学校园环境。

提炼有个性化的校园环境意象元素用于校园规划建设

不少专家学者提出根据意象的研究来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李宁等在《高校校园环境意象》一文中指出:“意象是个人主观的心象与环境因子融合的结晶,有时是瞬间的感觉与过去经验结合而产生的结果,人们常藉此来安排活动与评价环境。”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位,从人的感觉、知觉、认知出发,系统提炼不同群体对校园环境意象要素,包括校园实体意象、个性风格和人文理想,将校园的精神通过环境建设具体化。分析学校建筑、建筑群、校门、标志物、边界、道路、场所空间等意象要素及文化特征,归纳总结后用于校园的规划建设中。使校园规划建设从使用者中来,到使用者中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推动以师生为主体的校园环境建管创新

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是实现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建设与管理相结合,才能有效实现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意图。一是做好宣传,鼓励师生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全过程。规划设计时,集思广益,多方面征求师生意见;建设过程中,公开透明,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实施过程监督;大型项目验收时,可组织教师学生代表参与,鼓励师生提建议,并认真对待。二是加强校园环境管理队伍建设,推进校园管理、校园环境维护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学校可划分环境保护责任区,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学院等,发挥基层单位主观能动性,将环境保护与育人活动相结合;对于学生,可建立环境保护方面的社团,例如爱鸟协会、珍稀树种保护协会等,同时可将校园环境保护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组建校园绿化小分队等,拓宽环境育人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在维护校园环境中学知识、磨意志、做贡献;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校园绿化维护专家组,邀请园艺林学、水体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专家共商环境保护大计。三是人性化宣传校园管理制度。学校可配合校园环境整体风格,人性化设置宣传标牌,规范引导师生行为;通过不同渠道发布保护校园环境倡议,例如广播、网络等途径,用师生更容易接受的语言传递管理制度,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绿护绿的习惯。

大力提升校园环境建管信息化服务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已浸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反观校园建设与管理,大数据背景下的校园环境建管模式转变还很缓慢。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建设,就是要用师生更易接受、更愿意参与的方式来进行,要将环境建设与管理融入到师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当中。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的广泛应用,迫切需要高校推进信息化校园环境建设及管理。通过信息化建设促使学校师生员工参与到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管理中,营造良好的“人人关心校园、人人管理校园、人人监督校园”氛围:通过信息化手段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等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建立校园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将流程化的后勤管理事务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提高管理与服务效率,促使人人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校园环境的维护者;加强校园安防技防等设施建设,提供校园环境管理硬件保障,全方位监控校园公共区域,智能化监测危害校园环境的行为。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后勤管理处)

责任编辑:宋潇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意象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