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天才插画大师奥博利·比亚兹莱的作品探析

2015-02-15郑瑛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比亚插画线条

郑瑛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英国天才插画大师奥博利·比亚兹莱的作品探析

郑瑛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比亚兹莱是英国新运动时期的一位艺术天才,尤其是在插画上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的线条刚劲有力,简洁大方、韵律十足,会根据不同的构思用不同形式的线条。他画作的具体形象和抽象思维完美融合,寓意诙谐讽刺,风格多种多样以及加入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风格特征。他观察事物视角特殊、构图形式独特以及用着各种不同含义的元素构成了一个不一样的比亚兹莱,展示着他厌世疾俗心理和敢做敢为的个性。

黑白线描;新艺术运动;诙谐讽刺;个性

一、背景

19世纪初,英国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活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促使了商品的批量生产,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导致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维多利亚时期(Victorian era 1837年-1901年)的英国在历史上空前繁荣,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虽然当时英国处于鼎盛时期,但是社会矛盾也十分突出。如伦敦为例,表面上它看起来是一个非常谦卑有礼的绅士社会,但是其实却是一个保守的道德制度和开放的思潮极度不协调、人性十分压抑、藏污纳垢、社会阶级矛极度盾突出的时期。19世纪末的西方,出现了“世纪末”①这一流行词汇,“世纪末”不单单是指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它被赋予了另一种文化含义,它包含了一切不按传统规范出牌的事物和行为。英国王朝即将由盛至衰,对于大多数当时处于迷茫不知的人们来说,他们极度享受着帝国的强大所带来的生活乐趣。并且,不管在艺术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抨击和排斥陈旧的思想观念,导致19世纪英国的社会道德和艺术审美等各个方面都相当的矛盾。人们的心理情绪极度复杂,对于未来,人们既向往又怀念,既憧憬又迷茫,但也是总是会有一些有远见的人能够清楚地看到黎明前的曙光。比亚兹莱,这位有着艺术嗅觉的人感觉到时代变迁的前兆,紧跟时代的步伐,用流畅老练的线条和黑白的简单装饰引导人们对新艺术形式的审美,用诡异华丽的造型抨击着当时社会的虚伪。其实也表达了他自己内心的惶恐不安和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及厌恶。

二、比亚兹莱简介

图1 比亚兹莱

奥博利·比亚兹莱(Aubrey-Beardsley 1872-1898年)(图1)1872年8月21日,出生于英国南部的一座沿海城市布莱顿,一个金银匠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并没有给他一个十分富有的家庭,他的母亲为了维持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面做家庭教师,只有少部分的精力陪其儿女。比亚兹莱有一个仅仅比自己大一岁的姐姐,姐弟两人感情极好。缺乏母爱的他却很喜欢和姐姐呆在一起,对于女性他即渴望又害怕,或许正因为这种几乎病态的心理使他有着独具一格创造形式和风格特征。对于一个七岁就得了当时视为绝症——肺结核的比亚兹莱,在身体和心理也承受的极大煎熬的同时,却在音乐和美术上都表现了惊人的天分。不但如此,他还十分喜欢看书,从小他就开始大量阅读英国文学作品,也为以后的插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时候,比亚兹莱的母亲会在空闲时教自己儿女弹钢琴,虽然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但因为病情反复,母亲不得不送他到一个没有一点音乐环境但却适合养病的地方上学。因此在艺术上从未受到正规教育。虽然如此,比亚兹莱的艺术天赋从未停止,12岁的他无师自通,对绘画的得心应手,通过自己的感觉能画出画面感很成熟的速写,并偶尔还可以卖掉赚点零花钱。1889年,16岁的比亚兹莱中学毕业后来搬到伦敦。为了养家糊口,他先后在一家测量局和保险公司工作做过。他不喜欢这两份职业,所以即使久病缠身,他还一直坚持着自己兴趣,一边打工一边在一个工作室里学习人体绘画。1891年,19岁的他拜访了他人生中的伯乐,著名的画家伯恩·琼斯(Sir Edward Burne-Jones,1833-1898年)在看了他的几幅画作之后发现了他的非凡才华并给予他很高的评价,鼓励他走向职业画家的道路。伯恩·琼斯曾对比亚兹莱说过:“凡属任何一位艺术家所必备的素质,大自然全部赐给你了,我从不轻易规劝任何人以艺术为职业,但您是意外,因为我不能不劝您去从事艺术工作。”同时,伯恩一琼斯还为他找了专门的夜校学习绘画技能,这也是比亚兹莱这一生唯一受过正规训练的2个月。可以说,比亚兹莱在艺术上的造诣完全就是靠着自己艺术的天赋和对绘画的执着及热爱。与此同时,比亚兹莱开始一边学习一边创作,1892年20岁的比亚兹莱接受了出版商邓特的邀请为《亚瑟王之死》画插图的任务。这一本书的插图创作使得比亚兹莱不但获得了250磅的报酬也让他小有成就,促使了比亚兹莱决心走向职业画家的道路。1898年,在比亚兹莱声名大振的时候,却被上帝无情的带离了这个世界,年仅26岁。

三、比亚兹莱的作品探析

比亚兹莱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每天都在争分夺秒,这个仅仅只有26年生命的人却留下了大量的惹人争议的创作。虽然每天他都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身体极度虚弱,但是他在艺术上的创造力如大海一般永不枯竭。比亚兹莱的插画只有黑白两色,线条流畅有理,画面诙谐讽刺,却能看出他的创作里面有着新艺术运动的影子,有着日本浮世绘的精神、也有着希腊的瓶画和“洛可可”时代的装饰风格,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自我风格艺术形式,人们无法把他的作品简单的归类于任何一派。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它可以是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拉菲尔前派风格,也可以是日本版画风格,希腊瓶画风格……但他永远都是比亚兹莱。”比亚兹莱在创作插画时是十分尊重文学作品的,但又融入自己的想法和创作手段,绝不照搬,无论是背景还是人物,他都对其有深层的观察和理解,乍然一看可能无法接受,但仔细一品会发现它的形象和意境浑然一体,含义更加深刻明显,不拘于形的造型惟妙惟肖。

(一)线条灵活多变

比亚兹来的创作多不胜数,但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的作品线条都是丰富生动的。在绘画中,一幅成功的作品构图、线条、色彩都是十分重要的。构图,这位天生的插画大师在小小年纪时就已经凭着自己敏锐的艺术嗅觉早就十分娴熟了。色彩,比亚兹莱的作品都是黑白灰,再无其他的颜色,所以比亚兹莱的线条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灵活多变了。(图2)是1893——1894年比亚兹莱为《亚瑟王之死》配的插图。仔细观察这幅图的线条会发现,坚硬笔直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外形,仿佛当看到亚瑟王死了之后,他的动作也开始僵硬而迟缓了。方形的外框、方形文字的配置和黑黑白白的方形图案,这些元素的搭配本来会使得画面坚硬呆板,但是,比亚兹莱聪明地在画面外围加入了大量的花草装饰,整齐规律,灵动优美的缠绕着,再用方形外框统一整体画面,瞬间使得整幅作品生动和谐起来。不仅如此,在很多创作里面,(如图3、4)比亚兹莱都是很巧妙地运用着各种形式的线条,使原本简单的画面看起来灵动生气了。或许艺术都是相通的,这些线条就如他仿佛将过人音乐天分运用到插画里了一样,起伏多变,铿锵有力却有灵活优美让人陶醉。等这些柔美弯曲的线条仿佛能打破沉睡的黑夜一般,使得画面朝气勃勃。

图2 《亚瑟王致死》插图1

图3 《亚瑟王致死》插图2

图4 《亚瑟王致死》插图5 1893年-1894年

(二)黑白虚实明确

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在色彩的研究上也是各有造诣,但是比亚兹莱来仿佛天生就是色盲一般,他的画只有黑白,却在构图和虚实的表达上不输于任何一幅有颜色的插画。如(图5)是1895年《黄皮卷》的插图《浓咖啡》,画面正立坐着两名妇人,一黑一白。黑色妇人端庄的坐着仿佛用余光看着自己的左边,而右边白色的妇人毫不掩饰自己的行为倾着身子和她看着同一个方向。这幅画画面感很有意思,首先他用面勾勒出左边妇人的黑色衣服,用点的形式画出头部,而白色衣服的妇人却与其完全相反,用了黑色面勾出头部,用点画出衣服。比亚兹莱这样匠心独具的天才,不但使画面黑白的对比强烈,虚实也是十分自然,画意也变得极度的生动有趣。(图6)是1895年《洛克之劫》的插图,趋势于几乎平分的黑白画面,紧密的直线描绘出灰黑的底板,墙上的图案全是用点构成,若有若无的退到其后。除开人物,在画面上白色墙面的右边用着紧密的线条画出类似于留声机灰黑图案压着,下半部分左边堆放着很多白色的书本。如此巧妙的安排,若有若无的黑白虚实对称着,画面也就更加和谐灵动了。在如(图7)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在比亚兹莱的黑白世界里,是最能表达此时无“色”更有“色”的。

图5 《浓咖啡》插图1895年

图6 拜伦祈祷《洛克之劫》插图1895年

图7 《朱文诺讽刺诗集》插图1897年

图8 《苏林实话集》插图未使用1894年

(三)意义诙谐讽刺

比亚兹莱的线描不仅仅是灵动生趣,也更多的反应着当时的社会现实,比亚兹莱的画面不单单是黑白明显,也批判着当时的人们的堕落和伪善。19世纪中后期,英国贵族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每天出入各种宴会舞厅。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服装极其的奢华和繁重,要优雅的行走都需人搀扶,男人必须有所谓的绅士风度,就连小孩子也不能活泼的玩耍,都是规矩的坐着。想来这样的社会在比亚兹莱心理是极其厌恶的,他的画里妇女打扮华丽却显得病态。所谓的绅士都成为了小丑或带着面具,这些都是夸张地讽刺了他们的虚伪,不敢以真面目示人。在比亚兹莱的画里,婴儿的形象也更加让人印象深刻,(图8)所示,1894年的《苏格林实话集》的插画,一名妇人仿佛抱着刚出生的婴儿,而周围却有着各种可怕的怪物虎视眈眈的看着一个还未完全成形的胚胎婴儿,婴儿正恶狠狠的看着妇人,意义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极度的厌恶和害怕。在如黑猫在西方一般都是象征着死亡、厄运等。比亚兹莱一直都受着病痛的折磨,很多画作都是在病房完成的,(图9)1894年《黑猫》这幅插图里,是一位妇人头上面有一只面目狰狞的黑猫,而妇人显露出一种无法反抗听天由命的绝望。这些都是比亚兹莱的真实心理感受,在自己情绪无法释放的时候就寄托于插画之中,表达着自己的对于对现实的害怕和厌恶,对病情的绝望和无奈。这种有寓意的画法在比亚兹莱的画作里面比比皆是,如孔雀纹样的运用,孔雀在西方象征着淫秽,放荡。(图10)是比亚兹莱画的《名妓梳头》,整幅画面就连镜子都看不到,一个上半身裸露的女人,姿势妖娆,下半身特意留白着孔雀羽毛纹样的黑色长裙,画面寓意不得而知,整个画面隐晦却和谐。比亚兹莱在画里用着多样手法抨击的当时的社会,各种讽刺之意诙谐明显,表达着自己最真实的心理感受,也诠释了当时最真实的社会现象。

图9 《黑猫》插图1894年

图10 名妓梳妆

四、结语

比亚兹莱的作品看似简单,但是画面唯美而寓意诙谐,他批判当时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各种社会现象。或许他想做一个唯美主义者,但是,他的唯美里透露出的不是那些值得歌颂瞻仰的世间美好,而是怪诞、死亡、残暴、淫秽等等一切世界的黑暗面。他用夸张的手法去抨击这社会的阴暗,从反方面去歌颂向往着人世的美好。他的作品出现的从来不是什么各种纯净的天使,更多的是死神和象征欲望的潘神。他黑白的线描画稿描绘着地狱般的景象,仅仅只是黑白的画作散发着邪恶,却又充满着无穷的魅力。他喜欢在黑暗中创作,即使是白天都会拉上窗帘,点根蜡烛,或许这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他是邪恶的呈现者,只有在黑暗的黑夜才能创作出这些隐藏于人世间的黑暗面。在他的作品里,没有缤纷的色彩,没有过多的修饰,有着巧妙的设计心思和夸张隐晦的讽刺。然后,我们会发现,那不是什么奇幻臆想,是社会的具象,是人心不可测的深处最真实的本能。

注释:

①世纪末:指某一社会的没落阶段或某一个世纪的最后阶段。

[1]比亚兹莱编(英).张恒(译).比亚兹莱:最后的通信[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2]杨甜.比亚兹莱插图艺术探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3.

[3]王卫军.品读“疯狂天才”——比亚兹莱的黑白世界[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9).

J218.5

A

1005-5312(2015)20-0063-03

郑瑛(1990-),女,湖南永州人,2012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现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13级研究生,主修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比亚插画线条
就要紧紧粘住你
线条之美
巴伦比亚Piur餐厅
无脸小插画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超暖萌治愈系插画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
插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