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主动坐位训练在胃癌术后腹胀护理中的作用
2015-02-15林丽惠韩秋英
林丽惠 韩秋英
(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福建 厦门361000)
腹胀是胃癌术后胃肠道常见并发症[1],如处理不当对吻合口和伤口的愈合均有不良影响。为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我科护理与我院康复医学科相配合,于2008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胃癌术后腹胀的护理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坐位训练,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患者有腹胀感,影响代谢。查体腹部隆起,高于胸部,叩诊呈鼓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肛门无排便排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愿意配合治疗且近期未用其它方法及药物治疗者。排除标准:(1)腹腔积液:如腹膜炎、腹水等引起的腹胀;(2)腹部肿物:如卵巢囊肿、肾囊肿、肝癌、尿潴留、巨脾等引起的腹胀;(3)年龄>70岁,术前长期便秘患者,既往行腹部手术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瘘、严重心律失常、呼吸衰竭、腹腔内出血二次手术等严重并发症者。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试验方案规定治疗的病例,予以剔除;(2)纳入病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及自行退出的病例,作为脱落处理。
1.3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70例,均来自我科病房胃癌根治术后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主动坐位训练组)与B组(被动坐位训练组),每组各35例。经5d治疗,两组共6例患者因各种原因被剔除,没有进入最终统计;2例因严重腹胀最终采用其它治疗而脱落,脱落病例按治疗无效纳入统计。最终64例纳入统计分析。A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9~73岁,平均(63.28±9.12)岁;病程最短1d,最长6d,平均(3.12±0.89)d;术后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11例,Ⅲ期17例,Ⅳ期3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腺癌。B组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37~72,平均(62.86±9.47)岁;病程最短1d,最长7d,平均(3.46±0.67)d;术后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12例,Ⅲ期15例,Ⅳ期2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腺癌。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及病程、手术方式、病理分期经SPSS分析后,P>0.05,提示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4 方法 全部患者均予术后常规治疗,包括胃肠减压以及营养支持,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白蛋白等。两组均进行卧位康复训练:包括缓慢腹式呼吸运动、腹部按摩训练、卧位桥式运动及卧位双下肢主动运动等。除此之外,两组分别进行下列训练:(1)A组患者术后出现腹胀后,在患者家属扶持帮助下进行主动助力坐位训练。具体方法为:患者坐在床尾,用靠近床尾的一侧手扶住床尾,而患者家属坐在患者另一侧,用一手扶在患者腰部以保护患者,防止患者因体质虚弱、腰背肌及腹肌力量不足而跌倒,家属在训练中尝试间断放手,让患者短时间寻找保持坐位平衡的感觉,使患者尝试适应主动保持坐位,这个过程为主动助力训练过程。当患者可独坐而不会跌倒时,开始进入主动抗阻训练过程,即让患者独自坐在床旁,双手不扶持任何物品,家属尝试前后左右推动患者,让患者依然维持坐位。训练时间开始为1min,如患者无头晕等不适时,可逐渐增加至15min。疗程:每日1次,共治疗5d。(2)B组患者术后出现腹胀后,进行被动坐位训练,即由护士摇高床头,让患者靠在床头,先为半卧位,如患者无头晕等不适时,逐渐改为坐位靠在床头。这个过程为被动训练过程。B组训练时间及疗程与A组相同。
1.5 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评定:(1)术后腹胀程度评定表[2]:0级,无腹胀;1级:轻微腹胀,但无明显不适;2级:中度腹胀,腹部略显膨隆,有气体游走痛和切口胀痛,能忍受;3级:重度腹胀,腹部膨隆,鼓音明显,切口胀痛,患者烦躁。(2)术后腹胀改善所需时间:记录术后腹胀产生到腹胀第1次出现缓解所需时间。(3)肛门排气时间:记录患者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听诊有正常肠鸣音。64例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5d后用术后腹胀改善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评定疗效。统计学采用美国SPSS/PC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腹胀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腹胀程度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治疗前腹胀程度比较()
表1 治疗前腹胀程度比较()
注:治疗前两组经卡方Crosstabs过程分析,卡方值=0.766,P=0.682>0.05
组别 n 1级 2级 3级P 31 3 18 10 A组 33 5 20 8 >0.05 B组
2.2 两组治疗后腹胀改善所需时间比较 治疗后A组腹胀症状改善所需时间比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后腹胀改善所需时间比较()
表2 治疗后腹胀改善所需时间比较()
注:两组治疗后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t=-2.84,P=0.006<0.05
组别 n 腹胀改善所需时间比较(h)P 31 40.87±19.16 A组 33 33.24±17.41 <0.05 B组
2.3 两组治疗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治疗后A组比B组较早出现肛门排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表3 治疗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注:两组治疗后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t=-2.61,P=0.011<0.05
组别 n 排气时间比较(h)P 31 48.77±16.88 A组 33 38.23±17.51 <0.05 B组
3 讨 论
胃癌术后患者腹胀原因很多,但其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原因是患者由于伤口疼痛、体质虚弱、长时间卧床等,影响胃肠道蠕动和排空而造成腹胀;此外,患者术后精神抑郁、悲观失望等情绪也会延长腹胀时间。而运动康复干预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现已证实,运动有利于脂肪代谢及胆汁合成和排出。1982年,Cammack等应用非创伤性同位素标记法测定胃排空速度时发现,进行长时间、间歇的蹬脚运动可以加速胃排空[3]。早期运动不仅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伤口愈合,减少压疮的发生,预防血栓形成,还可改善肠管麻痹、加快胃肠蠕动、预防腹胀和肠粘连的发生[4];此外,胃癌患者往往有精神抑郁、悲观失望等情绪,而运动可反射性引起大脑皮质和丘脑、下丘脑部位兴奋性提高,在丘脑有“愉快中枢”,使患者在运动时常表现为良好、愉快的情绪。
长期卧位会造成腹肌和盆腔肌肌力减弱,而保持坐位时腰背肌、臀肌、腹肌必须要用力,因此早期坐位训练可以加强腹肌的力量,促进腹肌的收缩,使腹内压力增加,改善腹腔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肠蠕动;同时坐位也可以增强胃肠顺应性。以往坐位训练都以被动坐位训练为主,但康复训练对肌力训练技术的要求是:0级肌力以被动训练为主,1级或2级肌力强调主动助力训练,当肌力3级或以上时,强调主动抗阻肌力训练[5]。胃癌术后患者虽然体质虚弱,但一般腹肌肌力均在2级以上,因此对于胃癌术后患者应强调在家属帮助下早期进行主动助力坐位训练,当患者可独坐而不会跌倒时,进入主动抗阻训练,这个训练过程可以增强腹肌和盆腔肌肌力。同时主动坐位训练过程中,患者家属也能及早判断患者何时可以自主坐位,为后继的尽早下床训练做准备。且训练过程中由于患者的积极参与,也能大大增强训练效果,而被动坐位训练则没有上述优势。
主动坐位训练可以促进胃癌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效预防腹胀,缩短术后恢复期,使病人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1] 程一冕,黄华兰,邱惠玉,等.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1):425.
[2] 黄裕新,王景杰,王晓斌,等.胃经穴位电针调节胃运动的神经用机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4,13(4):348-351.
[3] 周士枋,丁伯坦,主编.运动学(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8-80.
[4] 高金香,程英.剖宫产术后早期活动的护理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2006,6(6):74.
[5] 南登良.康复医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