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的一滴》标题商榷

2015-02-15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

孙   荪

(扬州市新华中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神的一滴》标题商榷

孙 荪

(扬州市新华中学, 江苏 扬州225000)

摘要:《瓦尔登湖》原著共19篇,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的部分为第10篇《湖》中极小的一部分,题目《神的一滴》是编者所加。编者以《神的一滴》为题,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值得商榷。解读文本应客观公允,而译者在翻译时,往往掺入个人主观因素,因此博采众家之长更利于把握原文的要义,译为“天宫甘露”,似乎更为形象生动,宜于把握原文的要义,令人遐思无穷。

关键词:《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天宫甘露”;翻译风格

梭罗的著名散文集《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影响深远,中国大陆译为《瓦尔登湖》,台湾译为《湖滨散记》。中文最早译本是徐迟先生译本(1949年3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译作《华尔腾》,后改译名《瓦尔登湖》)。

名著大都会有不同的译本、版本。在我国,尤其是2000年以来,《瓦尔登湖》受到热捧,中译本超过了20种。《瓦尔登湖》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中译本为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徐迟译本,其他的译本有:译林出版社的施康强译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郝演苏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管震胡译本,译林出版社的许崇信、林本椿译本,重庆出版社的王金玲译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王燕珍译本等等。

一、“神的一滴”译名由来

徐迟是现代散文学家、诗人、翻译家,徐迟译本再版是1982年(1982年8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修订本《瓦尔登湖》)。徐迟在《瓦尔登湖》译本序中讲道,此时销量依然不是很好,但对社会已有了一定的影响(相传海子1989年3月卧轨自杀时,身边带了4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瓦尔登湖》)。

《神的一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四“湖山沉思”中的一篇。《瓦尔登湖》原著共19篇,节选的部分为第10篇《湖》中极小的一部分,题目《神的一滴》是编者所加。很多同学在读了节选的《神的一滴》后,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何编者用《神的一滴》为标题,有何言外之意呢?

大量的参考资料在分析《神的一滴》题目时,提供了如下几层含意:“神的一滴眼泪,表现了神的悲悯,对人类的忧伤”;“神的一滴清泉,表现了瓦尔登湖的清澈、透亮”;“神的一滴美酒,表现瓦尔登湖的迷香,品尝出意犹未尽”;“神的一滴甘露,表现瓦尔登湖的滋润心田”[1]。

对于资料的这些解析,笔者以为的确有一定道理,但笔者对此不敢完全苟同。

二、众多译名版本之辨

所谓“好题半文”,指好题目能吸引读者关注,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产生遐想。而题目所起的作用一般有:总领全文,点明主旨,表达作者情感,表明作者写作目的,指明文章线索等。不同的译者,即便是面对同一部小说,翻译的文风、语言、习惯、情感等等都会有所不同。如苏教版所选的《神的一滴》,原来没有标题,编者所加的“神的一滴”标题,从字意上看,确让人产生遐想,但能否概括文章主旨呢?

梭罗写作《瓦尔登湖》,是站在瓦尔登湖的立场上对瓦尔登湖进行了一番罕见的赞颂。但是,解读文本要客观公允,不能曲解文本,即便拔高文本立意也是要不得的。

译者在翻译时往往掺入个人主观情感,同时译者的文学水平、文学修养以及对原著的理解程度也会影响翻译效果。所以说,要想得其精髓,必须博采众家之长,这也是译本一再兴起的原因之一。

理解选文最为关键的是对节选部分的最后一句的理解。“神的一滴”,来源于选文的最后一句话。而查阅梭罗的英文版原版,最后一句原文是:“One proposes that it be called‘God’s Drop’.”

此句到底如何翻译才算最佳?在英语中,所有格形式有两种:一种是“a+名词+of+名词”形式,一种是“名词’s+名词”形式,如“my book” 与“a book of mine”,虽然意思差不多,但还是有所区别的。

对此句的翻译,徐迟译为“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2]106;王家湘译为“本人建议,把这个湖叫做‘神赐之滴’”[3];仲泽译为“有人曾提议,瓦尔登应该取名为‘天宫甘露’”[4];梁栋译为“有人建议把这湖称作‘神的一滴’”[5];孔繁云译为“有人曾提议说,瓦尔登应称为‘上帝之滴’”[6];李暮译为“有人提议将此湖称为‘上帝的水滴’”[7];戴欢译为“有一伙人提议称瓦尔登湖为‘神灵的水珠’”[8];潘庆舲译为“有人建议把这湖称作‘圣水一滴’”[9];田伟华译为“有人提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之露’”[10];许崇信、林本椿译为“有人提出建议,说这个湖应称之为‘神的水珠’”[11];穆紫译为“有人提议把它叫做‘神之露’”[12];王光林译为“有人提议将此湖称为‘神水一滴’”[13[14];王燕珍译为“有人提议,把瓦尔登湖奉为‘神之仙露’”[15]。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译本还在不断增加,对此句的翻译可谓众说纷纭。到底遵从哪个版本为好呢?

还是要联系文本,这个选文中,最为重要的是文本中的一首诗歌。

(Walden, is it you?)

It is no dream of mine,

To ornament a line;

I cannot come nearer to God and Heaven

Than I live to Walden even.

I am its stony shore,

And the breeze that passes o'er;

In the hollow of my hand

Are its water and its sand,

And its deepest resort

Lies high in my thought.

(徐迟译文)

这不是我的梦,

用于装饰一行诗;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

我是它的圆石岸,

飘拂而过的风;

在我掌中的一握,

是它的水,它的沙,

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

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2]106

就以上译本中,姑且不谈译者是否遵从了梭罗散文的原貌,单单从选文的统一文风来看,笔者更喜欢译为“天宫甘露”。

三、“天宫甘露”译名之优

首先,它和诗歌中“I cannot come nearer to God and Heaven”(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相互照应。

其次,对某一个地方的赞美,常常有“仙境”、“天堂”之说,如中国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间仙境”、“天上人间”等等。“天宫甘露”中的“天宫”正表明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赞美之情。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 “在天气好的夏季里,从稍远的地方望去,它呈现了蔚蓝颜色,特别在水波荡漾的时候,但从很远的地方望去,却是一片深蓝。在风暴的天气下,有时它呈现出深石板色。” “当白雪覆盖这一片风景时,水和冰几乎都是草绿色的。”[2]98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暴风骤雨,在梭罗的眼中瓦尔登湖每时每刻都是那么迷人。“瓦尔登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是宏伟的,不常去游玩的人,不住在它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但是这一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2]98

第三,“露”本指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日出之后,地面温度和湿度变成与夜间相反的分布形式,露珠蒸发,逐渐消失,也给人一种神秘、超验主义的感觉。

在美国文学中,《瓦尔登湖》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在梭罗的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但正如何怀宏先生所作序言《梭罗和他的湖》里说到的一样:“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象译者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2]7

四、结语

梭罗是人类不抵抗运动的先驱,现代环保主义的鼻祖。梭罗认为人除了必需的物品,其他即使一无所有,也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他在19世纪(1848年)干了一件罕见的事情,就是拿了一把斧头到康科德郊外的林中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然后每年劳动6周,其余时间用来阅读和思考。他的一切所需均依靠自己动手获取,这样在湖畔生活了两年,之后将湖畔生活写成了被称作“超验主义圣经”的《瓦尔登湖》。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天宫甘露”的标题,形象生动,更宜于把握原文的要义,令人遐思无穷,回味无穷,可能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参考书:苏教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王家湘,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4]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仲泽,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

[5]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梁栋,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0.

[6]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孔繁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7]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李暮,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

[8]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戴欢,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9]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潘庆舲,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10]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田伟华,译.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

[11]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许崇信,林本椿,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2]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穆紫,译.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1.

[13]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王光林,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14]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田然,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

[15]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M].王燕珍,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王燕)

A Discussion on the TitleADropofGod

SUN Sun

(Yangzhou Xinhua Middle School, Yangzhou 225000, China)

Abstract:The original works Walden consists of 19 articles. The excerpt in senior Chinese textbooks (Jiangsu edition) is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tenth article The Lake. The title A Drop of God, added by the editor, does make sense, but is open to discussion. Text-explaining should be objective and fair, however, translators tend to mix with their personal subjective factors while translating. Therefore, extracting piths from others is good for the mastery of the original.

Key words:Walden; A Drop of God; “Tiangong Sweet Dew”; translating style

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36(2015)04-0094-03

作者简介:孙荪(1981—),女,扬州市新华中学语文组中学一级教师。

收稿日期:2015-09-14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小瓦”三记
瓦尔登湖不再“清净无垢”
200
相遇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让自然入驻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