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会文化建设探讨
2015-02-15雷永贵
王 军, 雷永贵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高职院校学生会文化建设探讨
王军, 雷永贵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225009)
摘要:以扬州职业大学各级学生会成员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点,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会文化建设存在的认识性不足、建设机制不够完善、宣传引导缺位和受外围文化的冲击影响等问题,提出从思想意识上给予重视、建设内容上注重传承、建设主体上注重民主和建设过程中注重引导四个对策,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会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会;文化建设
高校学生会是“高校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是学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作为上世纪初产物,历经百年的发展沉淀,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理念,这种文化理念是学生会组织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种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是学生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它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多方面,是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核心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会文化是在发展过程中,依据自身特点,逐步沉淀而形成的一种精神理念和价值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以引领学生思想为基础,提升学生会形象和发挥学生会功用为目的,形成一种创新和服务的共同价值观和精神理念。
一、学生会文化的重要功能
(一)学生会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学生会是校园文化的践行者。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践行和传承,都离不开广大学生,而学生会作为学生群体中活动的组织者、思想的宣传者、精神的灌输者,它能够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传达学校的相关精神要求,认真宣传和传播校园文化精髓,协助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质量。其次,学生会文化根植于校园文化。学生会是学生组织,其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生会组织和策划的诸多活动受校园文化的束缚与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会文化发展;反之,学生会文化建设的发展与提升,各项活动的创新与进步,也推动着校园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二)学生会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意见》把校园文化建设提到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指明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2]。学生会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作为学生群体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活动开展、思想宣传、精神灌输中能多角度、深层次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三)学生会文化是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做出过精辟论述:“大学是通过什么培养人才的呢?回答是文化。……大学就是文化培养人、‘创造人’的。”[3]学生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会作为优秀进步学生组成的组织,学生会文化在熏陶和提升优秀进步学生的同时,也在感染和影响着周边广大普通学生,学生会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塑造引导功能。例如精神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能够指导和统摄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又如制度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学生会文化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平台
学生会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各类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文艺演出、竞技比赛、志愿者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大学生勤工俭学等。在诸多文化活动中,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更锻炼了大学生领导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抗压能力。尤其在参加一些社会服务,如关爱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等公益志愿者活动中,对学生起到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高职院校学生会文化的特点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层次的教育,是我国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依据国家对高职学院的管理办法,学生管理仍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会正是学生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渠道,自身的文化相对其他类型的院校学生会文化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学生会文化建设时间相对短暂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从1999年才开始成规模地发展起来的,公众对高职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相对于人们熟知的其他类型的教育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会文化建设与发展时间相对短暂。
(二)学生会文化的受众素质参差不齐
高职类院校由于学生相对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不足,组织纪律性不强,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习惯。因此,给学生会文化的积淀和发展带来不小阻力。
(三)学生会文化的发展性相对不稳
学生会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但高职院校由于学生会干部“寿命较短”,干事流动较快,往往在任仅一学年,真正干事也就一学期,为此学生会文化的积累、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稳定性不强。
三、学生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学生会文化在高校中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与作用,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在现实中高职院校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笔者以扬州职业大学各级学生会为调查对象,从200多份的调查问卷反馈,我们发现:各级学生会文化建设意识不强,存在制度不完善、文化精神不清晰、重视程度不够等阻碍因素;广大师生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不高,调查显示知晓率仅有34%;校园外围文化冲击影响较大,学生会中存在小团体思想、急功近利官僚主义思想等陋习文化,影响学生会文化的健康建设发展。追其原因,主要是:
(一)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会是在党委领导下、团委指导下开展活动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学生组织。由于文化的抽象性,建设内容难以量化,短期工作成效难以显现,加之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任期短暂、持续工作积极性短暂等因素,导致学生会的各级管理者思想上疏忽于学生会文化建设,不能充分认识到学生会文化潜在的重要作用,有意地回避或淡化,更多是浮于表面,停留在一种喊口号、走形式的层面,缺乏长期的、科学的规划与预期目标。
(二)建设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对学生会文化建设的认识性不足,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一套完善的学生会文化建设机制,学生会文化建设存在着阶段性、随意性以及短期性等问题。在学生管理的整体议程中缺少学生会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在学生会文化建设的政策落实上没有体现出自上而下的统一性,相关的规章制度还存在诸多漏洞,没有形成对学生会文化建设与文化活动的正确引导和规范。
(三)宣传引导的缺位
学生会文化建设不是学校某个组织或某个人的工作,它需要全校师生的广泛共同参与和努力。由于各级学生会管理者对学生会文化建设的意识淡薄,思想上重视不够,机制不完善,因而对于学生会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宣传引导,导致力度疲乏,传递面窄,载体单一,加之参与渠道的不明与不畅,导致众多师生对学生会文化建设了解片面,没有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性。
(四)外围文化的冲击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一些媒体一味追求新闻热点,无形间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导向,作为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也难免受其影响。一部分学生会成员也产生了急功近利、拉帮结派的思想,部分学生干部官僚主义作风蔓延,对学生会文化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不小冲击。
四、高职院校学生会文化建设的建议对策
(一)思想意识上给予重视
高职院校学生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会文化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参与热情。在组织机构上,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学生组织,建立以团委和学生处为依托的学生会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机构。在制度设计上,要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有意识地将学生会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总体系,设立学生会文化建设考核目标,明确量化考核指标内容,加大督查指导,实现奖惩与学院、个人挂钩,从而在大方向上形成积极的文化建设导向。在宣传引导上,要主动占领各种媒体资源和宣传渠道,要将学生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并充当校园文化的引导者和主流文化的倡导者。
(二)建设内容上注重传承
我们常说学生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成熟、成型的学生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历任学生会干部、干事的传承和积淀中逐渐形成。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制一般都是三年,其中大三为实习阶段,真正在校时间较短,学生会文化更多是依靠优秀学生会干部和干事个人风格影响的方式进行传承,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在建设发展学生会文化中,要针对学生在学生会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在新干事刚进入学生会阶段,开展学生会职能、制度等情况介绍和品牌活动成果展示参观,同时,帮助制定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树立明确目标;在干部阶段,开展思想政治、能力提升等培训教育等,使学生干部忠诚于学生会的宗旨与目标,坚决抵制社会中的不良文化,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力量,激发广大同学效仿。
(三)建设主体上注重民主
学生会文化的建设需要全体学生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学生会文化建设顺利、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要将全体学生会成员看做学生会的管理者,而不是单单的工作者,要通过例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要让他们感到他们是学生会这个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同时,要创设一定的条件或激励机制,鼓励每一位成员自主地去设计、举办和参与有意义的活动,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活动的设计、举办和参加,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交际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例如活动优秀组织者评选、优秀学生会干事评选等,从内心深处让他们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优秀学生会人员的流失,保证学生会文化建设主体稳定有力。
(四)建设过程中注重引导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会更多体现的是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团委指导下的被动执行者、落实者角色,缺乏自治、自主意识,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学生会自身文化的建设发展。要打破这种局面,真正发挥学生会职能。各级学生会管理者要有意识地“权力下放”,在做好方向把控的前提下,以鼓励和激励入手,以支持和关怀为方法,以引导和启发为手段,让学生会成员敢想、敢说、敢做,不墨守成规,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学生会内部管理核心——学生干部,要做好养用结合,不断强化对他们的培训力度,从思想、实践等方面着手,提升他们素质和能力,使其不断保持先进性和创新性,特别是提高个人与学生会组织核心价值、文化理念的统一度,使之成为学生会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5]。
总之,以学生会为依托,搭建平台,构建新时代的文化阵地,以更直观、更深刻的方式影响学生,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步入更有主动性、更有创新性的良性循环之路。
[参考文献]
[1]唐东升,谢珊.积极探索高校学生会文化建设的新途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7-40.
[2]杨晓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3.
[3]张静.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4]李晨.浅谈高职高专学生会文化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23-24.
[5]卢文延,彭志尚.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J].新西部,2010(14):79-80.
(责任编辑:李金宇)
Probing into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Un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Jun, LEI Yong-gui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Student Union at different levels in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un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awareness, imperfect construction mechanism, lack of publicity and guide and the impact of peripheral culture. Then it comes up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ocusing o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ideology and inheritance in construction conten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emocracy in construction bodies and the guidanc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u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un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 union;cultur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 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36(2015)04-0057-04
作者简介:王军(1979—),男,扬州职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
收稿日期:201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