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公园休闲体育的历时性生态学考察与分析

2015-02-15孙风林

体育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公园功能系统

孙风林



一个公园休闲体育的历时性生态学考察与分析

孙风林

结合生态学理论,对个案公园进行历时性考察,就公园休闲体育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建构系统阐释运行规律。研究认为,在社区公园繁杂的活动表象下,存在着一个公园休闲生态系统,即休闲活动的主体(个体、群体)与公园半人工、半自然的环境、休闲经济环境及休闲社会和文化环境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人员流以及资金流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其结构表现为:宏观上,包括休闲社会及文化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中观上,即层次结构;微观上,包括内容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链网结构。其功能表现为:对于系统自身各要素及外环境的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美功能。系统的生态平衡主要受系统的层次结构、休闲种类的多样性、信息反馈、功能冗余、休闲活动间的关系协调等因素的影响。为了维持该系统的平衡,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资源复合利用原则、人工调控和自我调控相结合原则、共生原则、功能最优化原则和最小风险原则。这给我国社区公园的管理和运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宏观层面,政府应将注意力集中于资源的多重利用和功能互动上,建立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协同、休闲公众参与的公园休闲生态管理协作机制。在中观层面,提高公园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公园内、外环境,增强系统的休闲承载力。在微观层面,加强休闲主体服务,调控系统结构与功能,提高休闲活动多样性。最终,实现系统高承载力的动态平衡,促进公园休闲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公园;休闲体育;生态系统

1 前言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推行中遇到最突出的一个矛盾,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短期内不会消解。如何合理开发我国现有的体育资源,需要新的思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园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从1996—2013年,我国城市公园从3 630个增长到12 401个,仅在北京就从91个增长到245个[15]。公园的迅速发展,反映了我国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增加。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密度大大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因而日益狭小。2014年底,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表明,我国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少,质量不高,“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 m2。”[5]在体育场地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公园的补偿作用得到发挥,成为人们休闲(包括休闲体育)的重要场所。在我国城市晨、晚练的居民中,相当多的锻炼者是在公园参加体育锻炼的。公园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进行包括体育休闲在内的多种休闲活动的重要资源。因此,从体育和休闲的视角重新认识公园,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公园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其中既有植物、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又有休闲、游憩、观赏、娱乐等人文活动,既涉及到诸多利益群体,还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要素。城市公园结构的复杂性和功能的多重性,为从生态学理论(尤其是社会生态学)的视角切入进行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用武之地。就认识而言,生态思维可以系统地、综合地、整体地看待公园休闲,它着眼于要素间相互关系和功能互动,容易深入把握公园及其活动这一涉及到众多因素事物的内在规律;就资源利用而言,它强调自生共生,多重利用和再循环利用,符合我体育资源紧缺的社会条件;就管理而言,它强调系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采用适应性管理,强调系统自身的内稳态,容易避免管理的盲目性和管理“过度”。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把社区公园内主体休闲活动与休闲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社区公园休闲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公园休闲体育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本研究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侧重点。

2.2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本研究总体上属于个案研究,进行历时一年半不间断田野调查,采用以下3种方法搜集资料。

1)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是传统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典型方法之一,是调查者为了达到深入了解情况的目的,在一定时间内进入被调查者群体或单位中,持续观察和记录人们行为的一种观察方式。2)访谈法。本研究主要用深度访谈法和随机访谈法。访谈多为半开放半结构性,以更深入获取第一手资料。本研究主要对以下几种群体进行深入访谈:公园的管理者及老员工;休闲组织的重要骨干人员以及普通的休闲者,尤其那些在公园休闲史比较长、居住离公园较近的人,这是访谈比重最大的一个群体。3)文献资料调研。前人关于公园休闲与健身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包括社区体育的一些内容;相关的一些政府资料,如公园的各种文件、法规、以及该地区的一些档案材料如县志等。

比较研究法:为了弥补个案研究的局限,研究者在着重考察案例公园的同时,还大量地考察了其他的一些公园,如北京的景山公园、天坛公园、红领巾公园、团结湖公园、朝阳公园、东四奥林匹克公园、通州运河文化广场、疃里公园,河北石家庄的长安公园、世纪公园、石门公园、方北公园,河北泊头的街心公园等。以期在大量信息资料里分析找出一般性的规律,强化本研究的普遍性价值。

2.3 个案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通州西海子公园进行个案研究。首先,该公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该公园建于1936年,已有多年的历史,作为通州比较早的公园在1985年进行过一次扩建,到现在面貌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变,其休闲有一定的历史容量。其次,近些年通州区的快速发展为公园的发展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研究者进入调查现场较为便利。研究者居住地距该公园骑车15~20 min的距离,可以进行经常性的实地研究。

3 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的认知与辨识

3.1 西海子公园繁杂的休闲表象

西海子公园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京杭大运河北端西侧,占地14公顷,其中水面约5公顷,里面不仅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还有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

该公园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提供了多种环境条件,个体活动、群体活动异彩纷呈。公园中群体性活动众多(表1),组织规模大小不一,多则几十上百,少则三、五个;个体休闲活动几乎遍布全园:比如喊早的、遛鸟的、打拳的、练剑的、压腿的、独奏乐器的、独抖空竹的、撞树的、拍打身体的、活动身体的、个人独自跟着秧歌鼓点自己扭的、散步的、跑步的、踢毽子的、静坐的、看书的、跳绳的、把玩核桃的、抓砖练劲的、跟着孩子玩沙子的、读报的、听音乐的、听收音机说评书的,围观的(看秧歌交谊舞迪斯科等),各种休闲形态、休闲方式“琳琅满目”。

公园中的这些休闲活动无人专门组织管理,但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存在着。公园整体的休闲状况给人的表面印象是生机勃勃而杂乱无章。

表1 西海子公园自然环境及主要群体性活动一览表Table 1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Main Group Activities in Xihaizi Park

3.2 关联度很高的休闲生态

虽然西海子公园整体的休闲状况表面来看杂乱无章,但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很多活动尤其是群体活动都在相对固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高峰时,尽管很“拥挤”,但休闲者的休闲活动都能“有序”地进行,这貌似杂乱无章的表象下,似乎有一个“乱”而有序、耦合共进的结构。经过深入分析,发现存在以下3种基本的耦合关系:

1.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联(表1)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为休闲活动的多样性提供了物质条件,在不同的人工自然环境下栖息着不同的休闲活动。比如,亭子、长廊便于唱歌、唱戏群形成伴奏者、唱者以及观看者的互动;桌凳的结合便于人们打扑克、下棋;环湖步道便于人们散步、跑步;废弃的门球场地很适合抖空竹(有围栏,不怕空竹飞出去伤人;土场地,不怕摔坏空竹);太极拳、剑群体喜欢较僻静的场所;“地书”一般在较平整的或大的方块型的场地上进行;羽毛球活动只需要一块较宽阔的场地;遛鸟群喜欢向阳、背风较僻静的环境。

较大的群体性活动一般都占据较好的时空资源。如舞蹈类中南门的“同乐健身舞”、西门处的民族舞、湖北侧带状土山南的蹦迪舞都是相互远离。公园中大的群体一旦在一处经常活动,就自然而然的“永久性”地占据了公园的时空生态位,且一般不再挪动。当然,越是宜人的环境群体性活动越多,比如“背山面水”的湖北侧带状土山南,就是这样的一块“风水”宝地,由于冬天可背风,夏天可遮阳,可赏美景,常年比较湿润等,这里栖息着非常多较大型的群体休闲活动。

当然,很多个体性活动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比如踢毽、散步、闲逛、个体性的身体练习等。这些活动可以象“草”一样在公园空间中分布。

2.活动之间的关联

如图1所示,这是在西海子公园的湖北侧带状土山南的一块并不大的狭长地带上一些休闲活动之间的关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活动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因历时态人员流动和共时态的互动产生很多的关联关系。

图1 西海子公园湖北侧带状土山下休闲个体、群体、群落的耦合示意图Figure 1. Coupling Schematic of Leisure Individuals,Groups and Communities

在历时态上,秧歌队的休闲者在正式的活动开始之前会在公园的其他地方从事唱歌、遛弯、踢毽子、乐功、跳绳、地高跷等活动。到正式开始时,大家马上“各司其职”,伴奏的伴奏,扭的扭,形成一个大的群落。当秧歌队活动结束后,人们又可以去从事交谊舞、唱歌、打扑克、演奏乐器、抖空竹、打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各个群体间人们都可以像这样任意地流动。

在共时态上,群体间存在着互动,如秧歌队的演奏群与扭秧歌群的互动、活动群与观看群之间的互动、个体与个体的互动。通过历时态的人流和信息流,以及共时态互动的信息流,个体耦合成群体,并在更大的尺度上耦合成群落,最后,通过群落间的人员流和信息流耦合成一个系统。

3.休闲主体之间的关联

在公园里的休闲情境下,人与人的距离易被拉近,人们往往以休闲活动为媒介进行交流。公园中休闲个体大都是来自于社区的居民,其中,很多都是街坊邻居、同事、朋友、故旧等,人们的社区认同感比较强。在公园的空间中,休闲活动成为休闲者沟通的桥梁。在公园休闲过程中新建立起来的关系与休闲者之间原有的关系一起,丰富了公园的人际关系网络。个体与群体之间因群体的开放性而关联紧密。群体与群体之间因信息的交流、人员的互通以及资源的共享而耦合共生。

3.3 系统其他耦合关系

公园当中除了3种基本关联关系以外,系统还存在其他一些耦合关系。

1.不同层次耦合(图2)

1)个体休闲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整体。2)相同的个体休闲活动相互作用而成为一个群体性活动,群体活动与环境耦合成一个整体。3)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环境、群体与环境的共时态相互作用,以及通过人员及信息的历时态流动使休闲主体与休闲环境耦合成一个整体。这就形成了休闲群落。休闲群落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空间或一定的生境里各种休闲种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规律的组合结构单元。休闲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组成和种间关系,并可在环境相似的不同地域里重复出现。4)休闲群落之间通过共时态的互动和历时态的人员及信息的流动耦合而形成休闲生态系统。

图2 公园休闲生态系统耦合示意图Figure 2. Coupling Schematic of Ecological Leisure System in a Park

2.3 大子系统耦合

公园自然子系统由5种基本相生相克的基本关系所组成,它是人类在都市中人为制造、组合、复制而成的一种“人化自然”。休闲社会及文化子系统主要是由休闲活动体系和休闲社会约束条件体系所构成,信息流是其主导要素(图3)。休闲经济子系统是由休闲生产者、交换者、消费者、还原者和调控者这5类功能实体间相辅相成的基本关系耦合而成,由休闲服务的价值流所主导。此3个系统通过功能流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耦合,形成一定的生态格局和生态秩序。自然子系统是依托,经济子系统是辅助,休闲社会文化系统是核心,整个复合系统在3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下正常运行。

3.基础功能流耦合

系统的功能流主要包括人员流、信息流、物流、能流、和资金流。系统中每一种功能流都对应有不同的子系统,有重合有交叉,共同将3个子系统耦合在一起(图4)。

图3 公园3个子系统耦合示意图Figure 3. Coupling Schematic of Three Subsystems in a Park

注:依据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王如松的复合生态系统分析框架[8]制图。

图4 系统功能流与子系统关系图Figure 4. Diagram of Function Flow of the System and Its Subsystem

4.系统与外环境耦合

公园外的购物(早市、夜市、便利店、书报亭)、交通(道路状况、存车、距居民区的距离等)、餐饮(主要是早餐)、各种经营服务(比如,医疗、保健、修鞋、理发以及旅游服务公司等)、社区休闲环境(休闲及体育设施、社区休闲活动资源等)、以及社区的区域特点(社区居民的民族、职业、文化特点等)等状况构成了系统的外环境,它与系统具有很强的共生关系。

如早市菜市场与公园的共生关系:

一位休闲者这样说“因为这儿人多菜卖得量大,即使便宜一点也有赚头,老头老太太买菜的也多”,菜贩们已经对公园附近卖菜产生依赖。当然,公园休闲者对菜市场也产生依赖。

这种关系也可以从公园里唱歌群自编的《姐妹之歌》歌词中体现出来:

……

学唱歌呀学舞艺,急转弯呀猜谜语;

讲故事呀学英语,估得毛宁CST(Good morning sisiter)。

扭秧歌呀健身操,羽毛球呀下象棋;

围着湖边转几圈,早市买菜你别忘记。

……

4 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

4.1 概念

“1940年,E.C.Lindeman指出,生态学是物理学和生物学遗留下来的并在社会科学中开始生长的中间地带。”[11]本研究中的“公园休闲生态”就是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兼具“人文社会属性”,隶属于一种复合生态。

本研究中的“公园”,主要指以服务社区居民日常休闲活动为主要功能的公共园林。这种社区公园具有2个突出的特性,1)空间上的便利性(离居住区较近),这使之有别于远离居民区的郊野公园等;2)休闲活动的经常性,区别于以某些特定性功能为主的主题公园。

“公园休闲生态系统”是指在社区公园所属的空间范围内,在规定开放的时间里,从事休闲活动的主体——人(个体、群体)与公园内的自然环境、休闲经济环境以及休闲社会环境主要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人员流以及资金流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可以满足人们休闲的身体与心理2个维度需要、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以及活动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一个复合体(图5)。

图5 休闲生态系统示意图Figure 5. Diagram of Ecological Leisure System

该系统基本组分可分为休闲主体、休闲活动以及休闲环境。休闲环境主要涵盖以下3个方面:1)人工自然环境。公园的自然环境主要是人工环境。人工设施主要是为休闲者服务的,比如,各种门、四通八达的路径,供人休憩的亭台楼榭、桌椅长凳,以及辅助设施如卫生间、报亭、便利店、快餐馆等。还包括公园植被、水环境、地形地貌、其他的公益性休闲体育设施(乒乓球台、健身路径等)以及经营性休闲设施(休闲活动馆、水上乐园、儿童乐园)。2) 休闲社会及文化环境。公园内的社会约束条件体系:其一,法律。主要指公园内的治安状况,有无打架斗殴甚至犯罪的受法律所约束的状况。法律是强制性的,属国家权力范畴,是个人或群体行为的基本约束条件;其二,公园的管理条例; 其三,道德。其约束主要靠的是内心的自觉和社会的谴责;其四,约定或习惯。主要是针对于公园时空资源的使用,主要根据的是主体(个人或群体)的习惯,以及主体间的约定来协调,大都遵循先到先得和惯常使用的原则。其五,独特的休闲文化氛围。人们在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的形成了一种浓厚的休闲氛围,一些在其他地方认为不正常的行为被这里的环境所充分接纳。3)休闲经济环境。指公园中所提供的自身发展所形成的,可以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经济条件。以市场的方式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日常生活需求的一些经营活动的存在是合理的,这些经营活动如果在公园中得以生存并很好的发展,说明它适应了市场,休闲者和公园都可以从中获利。公园中的经营方式多种多样(表2),人们所需要的一些服务,如果在公园内得不到充分满足,那么,市场便会在公园周边予以补充,公园周边的早餐点、报摊、便利店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的附属需求。

表2 西海子公园经营活动一览表Table 2 List of Businesses in Xihaizi Park

4.2 特征

公园休闲生态系统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很多特征,比如,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多样性、耗散结构、有机整体性以及开放性等,但其还具有一些相对独特的特征。

1)以人为本,以休闲活动为本。生态后现代主义承认“人的特殊性并对之有适度的凸显”,而没有象绝对生态主义那样走向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迷途。公园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的,当然,人如果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的话,会在损害系统的基础上损害到自身。以人为本、以休闲活动为本,即是对“人的适度凸显”,也并不以损害整个系统为前提,这本身也是对系统整体和谐的维护。2)形成的自发性与发展的自组织性。自下而上自发的休闲活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生存土壤不出问题,它一般就会一直存在下去。当然,如果给予适当的自上而下的帮扶,那么,其可能会茁壮成长。由于共时态的相互作用和历时态人员与信息的流动使系统内的休闲活动具有了互生、共生的特点,再加上活动与环境的长期相互作用,经由一定时间的演替,便经由自组织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这个过程便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3)自我调控和人工调控结合。系统主要靠正负反馈调节机制自我调控独立运行,系统的生成与发展主要是在缺乏人为有意识干预的前提下进行的,但肯定需要人为调控才能更好的运行。4)时空动态性。公园休闲生态系统是以主体的休闲活动作为核心来建构的,而休闲活动本身具有时空性的特点,这使得系统也处于不断的时空动态变化当中,这个过程中自然包含了自身内在运行的规律。

5 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的结构

5.1 宏观结构

宏观结构指构成系统的主要子系统之间的对比关系、相互间的作用而形成的宏观整体架构。系统是由休闲自然系统、休闲社会及文化系统和休闲经济系统3个子系统以休闲活动为中心耦合而成的(图6)。

5.2 中观结构(层次结构)

中观结构(层次结构)是根据系统要素的特点、联系的方式、功能的共性、尺度大小、耦合程度、占据的区域等特点划分的等级体系。即层次结构,它是联系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桥梁和纽带。

图6 公园休闲生态3个子系统相互关系示意图Figure 6. Diagram of Relationships among Three Subsystems

图7 社区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图Figure 7. Level Structure of the Ecological Leisure System in a Community Park

如图7所示,系统中的休闲个体、种群(群体)、群落、公园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社区的休闲系统通过人员、信息等要素的流动而形成了一个复合体,不同层次间形成一种协调共生的生态关系。

5.3 微观结构

微观结构是指构成该系统的主导组分(休闲活动)及其量比关系,主导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主导组分间人员、信息、物质、能量、资金等功能流流动的途径和传递关系,其结构主要包括内容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链网结构。

5.3.1 内容结构

休闲内容结构是指构成系统的各种休闲活动种类以及他们之间的数量组合关系。根据休闲需求可以将公园休闲活动分为身体范畴为主型和心理范畴为主型(图8)。

图8 公园休闲活动身心结构示意图Figure 8. Diagram of Body and Mind Structure for the Leisure Activities

对休闲个体来讲,休闲体育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表3)。即使对于那些主要从事以心理范畴为主型的休闲者,从事休闲活动本身也渗透着“身体的练习”(比如,敲锣、打鼓、拉胡琴儿),有的甚至转化成健身活动(比如,地书,自制十分大的“毛笔”在石板地上蘸水写字);并且,休闲者在自己的休闲链上都安排以身体范畴需求为主的休闲活动作为补充。比如,唱戏的、弹奏乐器的要每天在公园进行一定量的散步活动。还有一些干脆在来公园的路上便完成“身体的锻炼”,比如,以骑自行车或步行方式到公园。对于群体性活动来讲,体育性质的活动占比很高(表3)。

5.3.2 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是指系统中各种休闲活动的空间配置状况。自然环境的空间结构直接影响着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公园空间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休闲文化镶嵌,天长日久慢慢就形成了休闲活动的生态位。当然,这种空间结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短期的如1天之内同一空间中可能在历时态上有不同的休闲活动存在;中期如以季节划分;或者长期之内,(如数年之中)同一空间也可能变换不同的休闲活动。虽然公园中很多活动的休闲时空是相对固定的,尤其是那些群体性的活动,但也会随着季节的变换以年为单位而做微小的调整。对于某一活动来讲,长周期内也可能发生空间的变换,如回春保健操,先在湖西亭子处,后挪至蹦迪处,现在固定在了湖北侧的一块空地上。这种空间的变动或者是因为活动自身的主动选择,或者是因为原有空间被别的活动所挤占。

表3 西海子公园主要休闲活动身心类型结构一览表Table 3 Types of Body and Mind Leisure Activities in Xihaizi Park

5.3.3 时间结构

时间结构是指由于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

1.活动内容的时间结构(先后顺序)

公园中群体性活动的休闲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内容的顺序也相对固定。人数越多的活动,活动时间与活动顺序相对越固定,如秧歌队、蹦迪、民族舞、养生功等;人数少的活动,如果是常年活动的也有自己固定的时间和活动顺序,比如,湖西亭子合唱群前面是随便唱,最后一首歌总是那首恋恋不舍的《不想说再见》。同种群体活动因参加者的休闲习惯、休闲时间的不同而占据不同的时空。如关节操、乐功、民族舞,他们或在同一场地分先后次序活动,或在不同的场地空间中分先后次序活动。

个体性休闲活动则相对随意的多,但一些常年的公园休闲者也有比较固定的活动内容顺序,形成了自己雷打不动的休闲活动习惯顺序。

2.日相变化

日相变化指的是在一天的时间内公园内的休闲活动随时间变动的情况。这受到休闲个体的休闲习惯、休闲方式以及每日精力周期影响,也受到休闲群体的比较固定的活动时间、空间、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人的一天的精力曲线与公园中的休闲人数的曲线变化具有比较高的相关。这种日相的变化一旦形成规律便程式化的运行,成为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的一个固化的时间结构,当然,随着季节的变化,日相结构也会有规律的变动。

3.季相变化

季相变化主要以五一、十一为准变更时间。大部分群体性活动五一向后错半小时,十一以后提前半小时,也有一些一年四季不变,比如回春保健操群,它一年四季活动时间都在大约上午的9:00~10:00之间;遛鸟群也是一年四季几乎同一个时间点。

公园休闲的时间结构与社区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气候条件以及人们每年的精力周期密切相关,形成公园与社区相协调的休闲时空节律。公园长期形成的休闲环境影响着休闲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5.3.4 休闲链网结构

休闲链网结构主要是指休闲主体的休闲活动在历时态上由休闲链连缀而成的虚拟网络。

1.休闲链:是指人们在历时态的休闲活动中所形成的虚拟链条。如一个休闲个体可以在历时态中先后参加地高跷、秧歌、抖空竹、唱歌、跳舞、遛弯等等活动。这种休闲链的形成主要受到时空便利性、休闲内容特点、休闲者偏好及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打乒乓球的张师傅随口吟诵的一首打油诗,虽不太规整,但从中可以看出这种链条来,“打球又跳舞,漫步西海湖,并非文墨客,谈今又论古……”。

2.休闲网:由个体或群体休闲链通过人员和信息的流动而编织成的休闲网络。它具有连接任意、疏密不均、时空动态、立体交叉以及整体耦合等特性。休闲网既是信息流动的桥梁,又是人员流动的通道,更是系统整合的纽带,它对系统的耦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群体活动是休闲网的节点与枢纽,起到连接休闲链的作用,群体活动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休闲链的多样性影响着休闲网的复杂程度与细密程度,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以及耦合度。

6 社区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的功能

6.1 对于系统自身及外环境的生态功能

6.1.1 休闲环境方面

1.净化和改善内环境的功能

系统的环境自净功能的实现主要是相关利益各方(休闲者公众、政府管理者、经营者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西海子公园自然环境的改善,从公园的扩建到公园管理处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于公园休闲服务功能的重视。休闲者的逐渐增多实际给公园的休闲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本身对公园改善休闲环境形成驱动力,促使公园改善环境,促使政府增加投入。如西海子公园休闲者中的一些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在广大公园休闲者的建议下通过政协向政府建议整修公园,最后使得政府增加了对公园的投入,改善公园的人工自然环境。

休闲经济环境的改善是与此同步的。西海子公园在1985年扩建的时候便由政府、军队部门及社会各界集资16多万元建了一个儿童游乐园。在其后,盈利性的经营设施的修理与建设被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休闲经济环境,一般都是通过市场的调节,通过优胜劣汰达到自我改善。

休闲社会及文化环境的改善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公园里的管理条例从制定到落实,到有效地影响人们的行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既需要公园管理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休闲者道德素质的提高,比如,携狗入园、休闲噪音的扰民、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破坏公物、违规钓鱼都需要慢慢的解决。

系统自身也有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和行为。很多群体性的休闲活动都有相对固定的活动空间,为了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般休闲者都主动维持环境的清洁。对于社会环境的净化,主要是休闲者配合法律的、行政的力量的情况下进行的,比如,有休闲者曾向公安局举报园内的打扑克赌钱问题,并及时得到了查处。

2.优化外环境的功能

系统的逐渐发展与公园外环境的优化是同步的。公园的周边环境服务配套会随着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的发展而越来越完善。购物的、餐饮的以及满足日常需求的服务也会越来越多,如修鞋的、修车的、理发的、按摩的等;因人员车辆的增多,政府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整治交通环境,如查处流动的摊贩,加强对车辆的管理等;一些依托公园人流的经营活动逐渐增多,如西海子公园边的早餐馆、“喜来健”医疗体验中心、中老年旅游服务公司、平民药房等。

6.1.2 休闲主体的发展功能

1.休闲群体的生存、发展功能

首先,系统可以为休闲群体活动提供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两种:一类为组织管理者。公园中有很多喜欢某项活动并积极组织的休闲者,他们在为大家服务的过程中,也会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回报,这其实是一种“志愿者”行为。另一类为活动参与者。公园中有大量的休闲人流,由于公园休闲群体的开放性,他们可以为活动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其次,系统可以为休闲群体提供场地设施等物质条件。公园中的场地设施等物质条件一般是免费提供给休闲群体使用的,由于是“公共品”,只要遵循先到先得、惯常使用以及避免浪费的原则即可。最后,便于群体活动经费的筹集。由于系统的综合休闲效益较高,又可以长期活动,休闲者一般比较愿意承担活动最基本的开支(比如,设备购置、用电消耗费等),也有一些热心公益的人提供赞助,如提供设备,服装等。一些群体可以利用园外的一些活动自筹资金,如秧歌队、某些合唱队。

2.对于休闲个体的功能

1)可以促进休闲个体身、心健康。休闲体育在系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共时态的高比重,历时态的普遍性的特点,这在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与之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心理范畴为主的休闲活动可以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2)提高休闲的综合效益与效率。人们在多种多样的休闲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建立不同的休闲链。在较短的时间内,在有限的空间里可以从事较多的休闲活动,满足休闲活动的需求。3)系统可以消除休闲障碍。杰弗瑞·戈比认为,人们休闲的障碍可以分为3类: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结构性障碍。公园休闲生态系统提供了一个轻松自在的休闲环境,可以消除休闲个体的心理障碍;系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际的和谐,可以消除人们交往的障碍;系统的综合效益也可以有效地消除结构性障碍。4)休闲教育功能。系统提供的资源可以对个体提供多方面的教育,人们可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可以在多样性相互耦合的休闲活动中学到技能和自己所需的知识。5)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再社会化”,尤其对那些退休的老年人,公园可以使其重新建立自己的“休闲熟人圈”。

3.系统对休闲活动的生态服务功能

公园具有多样性的自然环境,特点鲜明极富感染力的休闲社会及文化环境,以及可以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休闲经济服务环境。它为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提供了环境支持。无论是身体的、心理的,还是个体的、群体的,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体验类型的、不同参与层次的、不同文化类型的,都可以在公园休闲生态系统中找到一席之地。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对比重高、具有普遍性的休闲体育的活动的服务功能。

4.系统自身整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1)对内的自我调节功能。系统通过反馈和自组织的机制调节而获得有序发展,从而保持自身相对的稳态与平衡。由于系统本身的自我调控功能,当系统干扰的时候,能够做到自身调节,以保持系统的稳态。“干扰造成群落的缺口以后,有的在没有继续干扰的条件下会逐渐的恢复,但缺口也可能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种侵入和占有,并发展为优胜者,这取决于随机因素。”[2]例如:由于离西海子公园不远处新建的一个大型的门球场,公园内的门球场就闲置下来,形成一个“群落缺口”,但很快门球场的位置就被抖空竹者开辟为空竹园,最近,又增加了抽鞭子活动。这对系统的正常运行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2)对外的抗干扰功能。生态学认为,一切生态系统对于环境的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都有一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例如:离公园几百米就是通州体育局,它的体育场最近几年重建,并有一些健身器材、场地可供人们健身之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园健身活动有影响。但由于拥有相对优美的环境,公园里的健身者短期可能有一些分流,但长期来讲,并没有太大影响。

6.2 文化功能

6.2.1 休闲文化的继承与保存(作为休闲文化基因库的功能)

休闲活动的多样性主要源于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活动间的共生性。无论是传统的,还是从国外传入的休闲活动,无论是体育类的,还是非体育类的休闲活动,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很多传统的休闲文化可以在公园中找到他们的身影。公园中还保存着一些将要失传的传统文化。比如:西海子公园中一位秧歌队的组织者,便会喊上几句运河的“船工号子”,虽不被大多数的休闲者认可,但毕竟公园已经起到了保留、挖掘传统文化的一个作用。

再如“地高跷”。它源于通州民俗的高跷,因玩的人岁数较大,当然也不具备(高跷)“绑腿子”的条件,所以,只为健身,在地下走一走,变成边跳边敲打着道具转圈儿的健身活动。

公园特殊的健身环境将它从民俗表演演变成完全的日常健身活动了,这也是对休闲文化的一种传承。

6.2.2 休闲文化的传播

公园中汇聚了很多的休闲文化资源,信息流是系统的基础功能流,休闲文化活动信息可以在系统内、外比较顺畅的沿着休闲的链网结构传播。休闲者之间可以通过休闲网络传播休闲文化信息。这些信息也可以在社区与公园、公园与公园之间传播。

6.2.3 休闲文化的创造

公园是一个相对自由的休闲空间,没有太多的约束与限制,人们的聪明才智被极大激发出来,进行着很多的创造活动。1)休闲活动内容形式创新。自然养生功,秧歌编排,手抛接网球,关节操,层出不穷的空竹动作,蹦迪舞编排,太极功夫扇、太极柔力球、揉合芭蕾、武术、京剧武生、踢足球动作的“花毽儿”以及个性化的、五花八门的身体锻炼形式。2)活动器材创新。比如,用小车轮自制“车轮空竹”、带螺旋翼“翔空竹”、“地书”的自制“水毛笔”、自制的可以抖的“长绫”、自制健身花篮儿、用于健身的可以抽的鞭子、东北“二人转”的自制“大手绢”等。

6.3 社会功能

6.3.1 社会关系整合

从内部来讲,系统的社会关系多种多样,不同社会背景的人都可以来到这个公共场域休闲娱乐。不同年龄、职业、阶层都可以通过休闲产生合作关系,人们不分民族、风俗、习惯都可以在一起共处。公园通过人员流、信息流,以及人们之间的互动将各种社会关系整合在一起。一些固有的关系,如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雇佣关系(孩子或老人与保姆)等与公园中通过休闲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相互融合,使得各种关系因休闲者共同的目标而整合起来,其乐融融,浑然一体。

从外部来讲,系统中的很多群体活动在公园外参与很多社会活动,如各种比赛、表演、老年健康课堂、旅游以及一些公益性活动。这些活动向社区、社会延伸,将公园与公园外的世界联系起来,拓展了系统的整合功能。

6.3.2 公园休闲的市民社会的模拟与“萌芽”

西方社会学家泰勒曾经概括了市民社会的3种含义:“就最低限度的含义来说,只要是存在着不受制于国家权力支配的自由社团,市民社会便存在了。就较为严格的含义来说,只有整个社会能够通过不受国家支配的社团来构建自身并协调行为时,市民社会才存在。第三,作为第2种含义的替代或补充,当这些社团能够相当有效地决定或影响国家政策方向时,便可称为市民社会”[4]。社会学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长期以来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群体,这些具有特定目标的群体就是组织。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1]据此来看,公园中存在大量的休闲“NGO”组织,这些“社团”虽然只是微型的,且大多没有注册,甚至组织相对涣散,但它们目标简单明确,且可以“不受国家支配构建自身并协调其行为”,与作为政府机关的公园管理处以及公园内的休闲市场组成了特定的社会结构,形成了一个“模拟”式的微型社会,具有了市民社会的某些特征。

表4 西海子公园群体活动组织化程度分析一览表Table 4 Organizational Degrees of Group Activities in Xihaizi Park

公园中的组织,尤其那些大型的、组织严密的组织有很强的参与社会建设的动力。如秧歌队、乐功组织,在社会发生大的事件的时候,他们有很强的参与意识,汶川地震捐款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2008年“5·12”发生汶川大地震后,乐功组织与秧歌队,都组织了集体捐款活动,乐功组织共捐了8 000多元,一个秧歌队捐了7 000多元,另一个秧歌队捐了1 000多元,区里还对秧歌队的捐款活动进行了新闻录像。秧歌队在园外也参加一些社区建设的活动。每年都要参加十几次的公益宣传活动,比如“三八”妇女节、无烟日、戒毒日、拥军拥属等。

当面对市场失灵(“妈咪宝贝”餐厅亏损、“葫芦湖”景区亏损、“妇女活动中心”亏损等),通过市场很难解决休闲者的休闲问题。而政府不作为或缺乏作为(对公园免费的休闲活动缺乏系统的管理与服务)的时候,公园中的休闲活动组织承担了自组织休闲活动的任务,他们依着一定的规则(主要是惯常与道德),根据共同的休闲目标协调各种关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休闲秩序,达到了一种隐形的自治。

由于公园中的休闲组织力量相对比较薄弱,他们在公园的休闲制度和政策方面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尤其当一些拥有政治资源的群体退出时,情况更不乐观,比如:西海子公园门球场地因通州区门球协会领导(为通州区人大副主任)所拥有的政治资源而获得了更好的活动场所而被废弃,门球组织的离去,代表着公园中唯一一个具有政治资源,可以制约公园管理处力量的消失,这使公园休闲非营利组织在制衡政府(公园管理处)时更加无力。

其实,公园休闲组织也有很强的“维权”意识,在一块场地活动了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对公园特定时空资源的使用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是不容侵犯的。这种意识也潜在的影响到公园的管理者,使他们不会轻易地“侵犯”他们的“领地”。

6.3.3 公共场域可以培养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

很多组织活动的管理是松散的,组织更注重领导者对于活动的服务和奉献,专制式的管理受到休闲者的抵制,对民意尊重是群体活动长盛不衰的基石。如果管理失当,组织将很难长盛不衰。如:一个老年秧歌队会长因在管理上具有某种专制的作风,所以人员流失严重,内部矛盾时有发生,在与另一秧歌队的竞争中,在活动人员数量、活动内容的质量与丰富程度等方面明显落于下风。

在一个比较单纯的休闲环境中,人们的阶层身份被隐匿了,他们忘却了功利与世俗,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休闲娱乐。在这种氛围中,平等、和谐便自然成为人们的一种价值追求。

6.3.4 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现实功能

在中国快速老龄化的社会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喜欢到社区公园休闲。因为,社区公园临近居民区,对于老年人尤其便利,在这里,他们可以欣赏美景、可以观看“演出”,可以从事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从容的编织自己的休闲链网,可以系统性的提高休闲质量、休闲效益。公园休闲生态系统在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老年休闲问题时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6.4 经济功能

公园中有很多的经营活动,由于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及文化环境,休闲人口流量较大,可以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比如,游船和儿童游乐场等,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一些经营活动不能盈利,甚至有可能亏损,但总体上,如果公园经营得当,基本上是可以自负盈亏的,可以在不用依赖政府财政的情况下运转下去。

6.5 生态美功能

和谐共生之美是生态美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对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的最根本的美学阐释。系统具有主客兼具、耦合并进、共生新质的整体结构。系统中,自然与人文、体育与艺术、休闲与生活的共生,中国与西方,城市与乡村,传统、现代的共荣,土与客,雅与俗碰撞与对接,贫富贵贱、男女老幼和谐共处。这种美对于每一个进入公园的休闲者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是公园吸引休闲者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公园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的客观物质属性,休闲美在于社会活动的人文属性。生态美将二者融合起来,渗入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共鸣,活动与环境的融合与并存。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的生态美具有和谐性、创造性、参与性和时空性的特点,自然节律与人们的休闲节奏达到某种共振,形成“诗意地栖居”之美。

7 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稳态机制”、存在问题与调控

7.1 稳态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7.1.1 稳态机制

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系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因素或各成分之间建立了相对协调和补偿关系。是整个自然界保持一定限度的稳定状态。”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生态平衡。”[2]社区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的 “稳态”其实就是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偿、相互作用和不断发展的状态,是生态系统中正、负熵的一种相对平衡。

图9 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稳态机制示意图Figure 9. Diagram of Homeostasis of the Ecological Leisure System in a Park

如图9所示,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由系统自我调控和公园的人工调控来获得。任何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尤其对于以人类的休闲活动为主导的兼具“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的公园休闲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的能力尤其有限,这就需要政府(包括公园管理处)及时获得系统的反馈信息,对系统予以随时的监测,在此基础上对系统有针对性的进行人工调控。只有将人工调控和系统自我调控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效地加强系统的稳态,维持系统生态平衡。

7.1.2 系统稳态机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系统层次结构。公园休闲生态系统分为若干个层次,休闲个体、休闲种群(或群体)、休闲群落、休闲生态系统。系统的层次结构有利于大系统的生存、进化和稳定,当低层次受到干扰时,高层次仍能发挥作用;当某一组分受到干扰时,另一组分仍可运行。这些都有利于系统稳态的维持。比如,在西海子菜市场重建期间,公园内休闲个体减少,总体休闲人数减少,但大型的休闲群体以及一些常年规律活动的中、小群体基本上受干扰很小。从这点即可看出,系统的层次结构对系统稳态的贡献。2)休闲种类的多样性。首先,休闲种类越多,各个种群的生态位越分化,休闲链网越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平衡的能力越强,抗干扰能力也越强;其次,休闲种类的多样性,代表着休闲文化基因库越丰富,活动对系统环境的变动越容易适应;再次,休闲种类的多样化可以提高系统信息传递和反馈能力,从而利于系统的稳定;最后,休闲种类的多样性可以促进系统功能的完整,从而促进系统的稳定。3)反馈调节。正反馈是指系统输出的变动在原变动方向上被加速的反馈;负反馈是指系统输出的变动在原变动方向上减速或逆转的反馈。系统由正负反馈共同作用而易于达成一种相对的动态稳态(图10)。4)功能冗余。休闲群体活动的人数容纳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些活动的配套设备有很多种。来几个人活动或一种设备就可以使活动开展下去,这种设备与人员冗余起到了促进系统稳态的作用。5)休闲活动间的关系协调。在休闲群落的水平上,休闲活动间相生相克,相互协同建立一个共生体系。休闲活动之间、群体休闲活动内部以及一些声音比较大的活动与公园内其他活动或者社区居民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这些一般都会通过系统内部自我调节来解决,不至于使矛盾升级而恶化休闲生态。

图10 公园休闲活动与环境反馈示意图Figure 10. Diagram of Environmental Feedback for Leisure Activities in a Park

7.2 存在的问题

7.2.1 调控主体存在的问题

1.在调控理念上,只重视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缺乏对公众休闲活动的关注,缺乏生态复合管理理念。

公园中一般都是一些基础性的硬件环境维护工作。比如,绿化、浇水、种树、种花、植物修剪以及每天清洁卫生,提供设施、设置指示牌、告示等。管理者很少去关注公园休闲主体之间、休闲活动之间以及休闲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很少用生态的思路去解决公园在休闲服务上存在的问题,对软环境的建设缺乏举措。比较看重休闲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的建设,对休闲社会与文化系统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2.在调控的方式上,重控制,轻调节,缺乏促进系统自我调控、自组织的意识。

公园将篮球场改造成了停车场,将健身路径移走,都说明公园管理者的重控制的倾向。其实,在控制中也根本没有考虑休闲者的需求,更谈不上促进系统自我调控。缺乏对公园外社区休闲活动特色的了解,对周边社区传统体育项目、现代新兴体育项目缺乏引进并服务的意识,使得系统的演进遇阻。

3.在调控信息监测上,缺乏主动性且反馈渠道闭塞。

一方面,管理者不主动监测系统是否良性运行的反馈信息。比如,很多休闲活动的场地附近没有座位,没人管;一方面,反馈渠道闭塞、不通畅。也有休闲者向公园反映问题,如场地方面的问题,但一般不容易解决。

7.2.2 系统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

1.公园自然子系统资源浪费与闲置

空间资源:公园中很多空间由于缺乏休闲设施而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率。如公园南门的空地、湖的东西两侧开辟出的休闲空地等。公园的环境建设只停留在表面上,即“水清草绿”,而不是真正的资源复合利用的“生态”。很多空间因为没有配套的休闲设施,比如,座椅、桌凳,以及其他用于休闲的设施,所以得不到复合的利用。

2.休闲经济系统的资源使用效率问题

“妈咪宝贝”餐厅处于“准闲置”状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很多室内活动场所租给“北京年年考级培训中心”在节假日培训使用,平常处于闲置状态;葫芦湖景区处于既无经济效益无社会效益状态;水上乐园处于废弃闲置状态。

7.2.3 系统结构功能问题

1)在西海子公园中,经济子系统占用的空间过于庞大,留给免费休闲的空间相对狭小;2)部分休闲活动消亡。健身路径、健身房(收费),乒乓球(收费);3)休闲活动服务功能与生态美功能发生冲突,主要表现在绿地的建设与人们休闲的空间相对拥挤之间的矛盾。系统对于自身各要素的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以及生态美的功能不能整体优化。

7.2.4 休闲主体方面主要问题

1.休闲主体的服务的主要问题

1)休闲主体人性化服务设施的缺乏:比如便利店,医疗点、残疾人车、儿童车的无障碍通道、饮用水设备、报栏;2)配套设施缺乏:南门有一较短的廊,因没有座而很少有人在那儿活动;人们围着湖遛几圈后没有一个压腿的设施,这是活动本身的配套需要;很多活动没有挂衣服的地方,没有休憩的座位。

2.休闲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1)有些休闲活动存在对其他活动的干扰问题,比如,抽响鞭活动,声音特大,易对其他喜静类活动的主体造成干扰。2)群体关系:2个秧歌队由于资源(人力资源、场地资源)的竞争,关系协调不好。

7.2.5 外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节假日休闲活动高峰时段,公园西门外自行车乱放,摊贩众多,造成交通拥堵,不利于休闲人流的快速流动。

7.3 调控

7.3.1 调控的主体

调控的直接主体是公园管理机构及其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市政管委或园林局)。但由于社区公园休闲生态系统涉及诸如体育、文化、经济、自然、城管等诸多因素,所以,政府应当协调诸如体育局、文化局、工商局、园林局、妇联、以及城管等单位共同对这一系统进行管理和调控。

7.3.2 调控的基本原则

生态系统的优化原理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条:一是高效,即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使系统生态效益最高;二是和谐,即组分间关系的平衡融洽,使系统演替的机会最大,风险最小。”[10]据此,可以细化出如下5条具体原则:1)资源复合利用原则。公园休闲生态系统中资源是有限的,时空资源、休闲人力资源、休闲经济资源都要多重复合利用,充分发挥其效能。2)人工调控与自我调控相结合协调的原则。比如,实践当中,西海子公园内的2个秧歌队矛盾很大,公园管理者可以扮演一个调解者的角色,解决其矛盾。3)共生原则。共生可以高效的利用资源,使彼此互惠互利,获得多重效益。共生导致有序,系统的自组织状态是通过共生来实现的。比如,公园中的秧歌队与其附近的扑克群,扑克群为秧歌队提供观众,秧歌队为扑克群提供表演。4)功能最优化原则。公园休闲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其演替的目标在于整体功能的完善,而不是其组分结构的增长。系统组分结构的增长必须与系统的整体功能协调起来。比如,公园中休闲经济占用的资源过多,使系统的经济功能得到强化,但这会影响系统其他功能的发挥。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要做到统筹整合,做到时间调控和空间调控相结合,活动调控和环境调控相结合,内部调控与系统外部调控相结合,最终促进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优化。5)最小风险原则。“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会对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成损害。”[2]演替过程中只有生存与限制因子上、下限最远的生态位中的那种生存机会最大。理想的生态对策为“半好”对策。公园休闲活动者的数量即是如此,过多可能会降低休闲效益,对休闲环境由于负载过重而造成损害,过少则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使环境疏于维护。

7.3.3 调控的基本策略

1.在宏观层面,整合政府的各相关部门,协同园林局、体育局、文化局、工商局、妇联以及城管等单位,以休闲服务为核心,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协同、休闲公众参与的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的生态管理协作机制。1)在理念上,以生态复合调控为目标,将园林绿化、休闲生态服务、公园经营协同起来,及时检测影响系统演进的敏感因子(系统短板),提高系统的休闲承载力以及综合效益;2)在方式上,以促进系统自身的自我修复、自我调控为标准,形成以自我调控为主,并与人工调控互补的新型调控模式;3)在工作绩效上,将系统稳态的监测、反馈、评估、规划、设计、调控作为考核公园主管部门工作的重要指标,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在中观层面,提高公园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公园内、外环境,增强系统的休闲承载力。1)开发并盘活现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复合利用效率。第一,通过市场手段,提高休闲经济子系统的运作效率,提高系统经济效益。首先,对经济效益差的休闲服务产品,可以通过转变经营项目,提高经营水平,来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对于经营不佳的休闲经济资源,要以适当降低收费,或以福利的方式免费提供给休闲主体,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效能。第二,促进公园自然子系统资源优化配置与复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首先,结合活动需要和美学功能生态设计,以自然环境空间的配置调节活动的空间配置,并以空间环境的改善促进环境与活动的耦合度。比如,在地书活动比较多的地方,可以建设碑林,使软、硬环境相协调。其次,历时态复合利用自然环境,对配套设施建设要利于历时态的活动。比如,秧歌队处的石桌石凳,早晨可以供秧歌队的“文场”(伴奏队)活动,其他时间可以服务于唱歌、象棋、扑克、休憩等休闲活动,这就达到了场地设施的复合利用。最后,要考虑到活动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比如,偏利共生、互惠共生、寄生以及排斥等,尽量使活动间的负干扰最小化,使共生关系最大化。2)协同政府各相关部门,改善系统的内、外环境,提高休闲人流。协同工商局、税务局以减免税收方式,为公园周边配建、扩建菜市场,为休闲者提供便利;协同城管局、交通局保障公园周边道路的畅通。在公园内,通过建造完备的休闲和辅助配套设施,完善、美化人工自然环境;营造互惠共赢的休闲经济环境;建设和谐共生的休闲社会文化软环境。

3.在微观层面,提高休闲主体的生态服务水平,满足其多样化的休闲需求,优化系统结构与功能,提高休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休闲系统的弹性,达致更高层面的休闲生态平衡。 1)休闲主体服务。休闲个体服务:根据公园中休闲者以及社区中潜在休闲者的状况,有针对性的提供专门化、人性化的服务。公园应当在基本满足休闲者的有效需求的条件下,增加休闲信息、休闲设施的供给,改善休闲环境以满足休闲者的延期需求和潜在需求。休闲群体服务:首先,与体育部门、文化部门、民政部门协同,登记公园内的休闲组织(社团),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培训、经费筹集、场地的休整、配套设施供给(比如,电源插座、挂衣服设备)、休闲设备的存放等方面的服务。其次,增加信息流动效率,构建更广泛的休闲链网。建立公园内部活动以及与外部活动(社区活动、其他公园活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信息流动效率。最后,协调活动间的矛盾(竞争恶化),活动与社区居民的矛盾(声音扰民等)。2)结构与功能优化。积极调解系统的宏观结构,协调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的休闲文化服务功能、经济功能和自然生态功能;调节系统的层次结构,积极扶持一些大的休闲群体活动,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调节系统的微观层面的时空结构、内容结构以及链网结构,监测系统中休闲活动的生存状况,提高休闲活动的多样性程度和系统的耦合程度。根据系统最适功能原则,系统演替目标在于整体功能的完善,而不单单是系统组分结构的增长,要兼顾社会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生态美功能以及休闲服务功能。以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的思路调控,促进系统生态平衡。

8 结语

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由于其活动的多样性和时序性,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满足人们身、心两个维度多类型和多层次的休闲需要。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的这种特性,使之在我国城市人口稠密,活动空间狭小,资源紧缺的社会条件下具有巨大的发展优势。

由于具有资源共生和功能互依互补的特性,且能够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再生和自我繁殖,使得公园休闲生态系统在设计基本合理,配置基本得当的条件下,通过演替机制,可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的稳态状态,从而大大降低管理的难度和成本。于是,公园休闲生态系统具有集约化和简易化的管理优势。

这给我国城市公园的管理和运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宏观层面,整合政府的各相关部门,协同园林局、体育局、文化局、工商局、妇联以及城管等单位,将注意力集中于资源的共生、多重利用和功能互动上,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协同、休闲公众参与的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的生态管理协作机制。在中观层面,提高公园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公园内、外环境,增强系统的休闲承载力。在微观层面,提高休闲主体的生态服务水平,满足其多样化的休闲需求,优化系统结构与功能,提高休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休闲系统的弹性。最终,实现公园休闲生态系统高层次的生态平衡,促进公园休闲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9.

[2]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8.

[3]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邓正来,杰弗里·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28.

[5]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体育报,2014-12-26.

[6]丁鸿富,虞富洋,陈平.社会生态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6.

[7][英]杰拉尔德·G.马尔滕.人类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9.

[9]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63.

[10]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21.

[11]王如松.生态文明建设的控制论机理、认识误区与融贯路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173-181.

[12]叶峻.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9-236.

[13]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4]张薇.园冶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城市绿地与园林[EB/OL].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jsessionid=D23F056 D065-85E 58C42A7DF83938475F?m=hgn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Leisure Sports in a Park from Diachronic and Ecological Points of View

SUN Feng-lin

With the theory of ecology and a field investigation of a particular park,this paper studies leisure sports in parks and the leisure ecosystem of a community park,explores the intrinsic operating rules of the park.The result shows that Leisure Ecological System of the Community Park is a compound of human (individual or group) and the environment with specific structure and functions.It can meet people’s need in body and spirit.The cor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is harmonious symbiosis.The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by the subject of the leisure,the activity of leisure and the environment for leisure.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includes being based on human,being dominated by leisure activities,the spontaneous formation and systematical development,the dynamic time and space,the interaction of the elemen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inner and outer regulation.The subject of the artificial regulation is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park and its higher-up administration.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artificial regulation are overlappe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the combination of artificial regulation and automatic regulation,reciprocal and symbiosis,interpromotion and inconsistency and so on.This provides a new thought to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community parks in China.From the macro-perspective,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the multip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functional interaction to establish a government-led,department-coordinated,citizen-participated co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an ecologically-managed leisure park.At the medium level,the efficiency of park resources needs to be improved,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of the parks need to be optimized,which is to enhance the recreation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system.From the micro-perspective,the service to the leisure subject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the 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needs to be controlled,and the diversity of leisure activities needs to be improved.The final goal is to achieve a high level dynamic balance of the system and develop the leisure sports in parks.

park;leisuresports;ecologicalsystem

1000-677X(2015)05-0016-13

10.16469/j.css.201505003

2015-02-16;

2015-04-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TY014)。

孙风林(1976-),男,河北泊头人, 副教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E-mail:sunfenglinna@sina.com。

北京物资学院 体育部,北京 101149 Beijing Wuzi University, Beijing 101149,China.

G80-05

A

猜你喜欢

公园功能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WJ-700无人机系统
品“助读系统”之妙
在公园里玩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