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子
——湖口相关分析

2015-02-14王昭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五河湖口入湖

王昭

(九江市水文局,江西 九江 332000)

星子
——湖口相关分析

王昭

(九江市水文局,江西 九江 332000)

湖口乃鄱阳湖出湖口,分析其水位的变化规律有利于进一步研究鄱阳湖面积、容积变化,更好的分析长江与鄱阳湖之间的关系变化规律。

鄱阳湖;星子;湖口;相关分析

一、鄱阳湖基本概况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位于东经115°49'-114°46',北纬28°24'-29°46'。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湖泊,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五大平原之一,对长江洪水起一定的调蓄作用。鄱阳湖汇集江西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五大河流来水来沙,形成一个完整的鄱阳湖水系,湖口控制流域面积为162225平方千米,占江西省域面积的97%。五河控制流域面积为136726平方千米,区间面积25499平方千米。五河以赣江为最大,为水系流域面积的49.9%,其次,抚河占9.8%,信江占9.6%,修河占8.0%,饶河占7.0%,区间占流域面积的15.7%。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南部宽阔,为主湖区;北部狭窄,较深,为入江水道。形似葫芦,南北长度173千米,东西平均宽度16.9千米,最宽处70千米,北部最窄处仅3千米。其自然地理特征是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高水(星子水位22米)时,湖面积达4300平方千米,容积313亿立方米,低水位(星子水位9米)时,湖面积仅200平方千米,容积约7亿立方米。

二、测站基本概况

鄱阳湖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水系及区间(五河控制水文站以下至湖口之间的区域,含湖区直接入湖河流)来水,调蓄后经湖口汇入长江,构成以鄱阳湖为汇集中心的完整辐聚水系。

星子水位站地处星子县南康镇,鄱阳湖湖口水道上游左岸,是鄱阳湖重要出口,位于东经116°02'36",北纬29°26'45",于1934年建站,观测项目有:水位、降水量、蒸发量、水温等。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54.6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2295.8毫米(1954年),年最小降水量为774.3毫米(1978年);多年平均水位为13.50米,历年最高水位22.52米(1998年8月2日),历年最低水位7.11米(2004年2月4日)。

湖口水文站隶属于长江委水文局,地处九江湖口县双钟镇,是鄱阳湖出口断面与长江接口,是中央重要报汛站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起了相当重的作用.于1932年建站,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降雨量、含沙量等。流域面积162225平方千米,警戒水位19.50米,保证水位22.50米,历年最高水位22.59米(1998年7月31日),最大的流量是31900立方米每秒(1998年6月26日),历年最低水位5.90米(1963年2月6日)、最低流量-13700立方米每秒(1991年7月11日)。

三、鄱阳湖入湖、入江水量变化分析

鄱阳湖的入湖水量由五河和湖区区间径流组成。鄱阳湖水系主要包括赣、抚、信、饶、修等五河,五河七口控制站分别为赣江的外洲站、抚河的李家渡站、信江的梅港站、饶河的虎山和渡峰坑站、修水的虬津和万家埠站,本次将五河七口控制站相加合并成一个站分析入湖径流特征。鄱阳湖流域面积为162225平方千米,根据1956~2010年水文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436×108立方米,以1998年2429×108立方米为最大,1963年558.3×108立方米为最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为4.4倍。出湖水量集中在4-7月,占年总量的53.7%,其中5、6两月占年总量的30.6%。1-7月入江出湖水量小于同期入湖水量,9~12月各月出湖水量大于同期入湖水量。6月出湖水量最多,达224.4×108立方米;1月最少,只有44.2×108立方米;出湖水量最大、最小相差108.1×108立方米,最多、最少月出湖水量比值为5.1倍,小于入湖水量的比值。详见表1。

入湖水量的年内变化很大。鄱阳湖流域4月进入汛期,暴雨频繁,洪水不断。入湖水量主要集中在4-7月,占全年总量的61.4%,其中,5、6两月占36.3%。7月雨季基本结束,转入干旱季节,入湖水量急剧减少,9月至次年2月各月占年总量的比重都小于5%。最大出现于6月,占全年19.3%,最小出现于12月,只占2.9%,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为6.7倍。

五河七口控制站1956-2002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262× 108立方米,其中4-6月占全年径流量的49.8%(见表2),11月至次年 1月仅占全年径流量的 9.8%。五河七口控制站2003-2012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163×108立方米,其中4-6月占全年径流量的48.4%,详细见表3,11月至次年1月仅占全年径流量的12.0%。

表2 五河七口出口控制站(断面)径流特征统计分析表(1956-2002年)

2003~2012年五河七口控制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较1956-2002年减少99×108立方米,其中7-8月减少36.3×108立方米,(见表3),9-10月减少16.4×108立方米,1-3月增加10.7×108立方米。最大月平均径流均减小;最小月平均径流除4、5月减小外,其它月增加。

表3 五河七口出口控制站(断面)径流特征统计分析表(2003-2012年)

表4 2003年前后系列五河七口出口控制站(断面)径流特征值变化表

鄱阳湖出湖控制站湖口站1956-2002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480×108立方米,其中6-8月占全年径流量的34.8%(见表5),12月至次年2月仅占全年径流量的10.8%。在47年系列中,1998年年径流量最大,为2645×108立方米;1986年最小,为566×108立方米;极值比为4.7。

湖口站2003-2012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383×108立方米,其中6-8月占全年径流量的34.8%(见表6),12月至次年2月仅占全年径流量的12.3%。在10年系列中,2010年年径流量最大,为2217×108立方米;2011年最小,为928×108立方米;极值比为2.4。

表6 湖口站(断面)径流特征统计分析表(2003-2012年)

表7 2003年前后系列湖口站(断面)径流特征值变化表

2003-2012年湖口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较1956-2002年减少97×108立方米(减少6.6%),其中7-8月减少34.3×108立方米(见表7),9-10月减少8.8×108立方米(占同期径流量的4.4%),1-3月增加13.5×108立方米。最大月平均径流各月均减小;最小月平均径流除5、6月减小外,其它月增加。

入江水量年内变化与入湖水量年内变化趋势一致,但由于湖盆的调蓄影响,各月占年总量的比重不同。入江水量集中在4-7月,占年总量的53.7%,其中5、6两月占年总量的30.6%。1-7月入江水量小于同期入湖水量,9-12月各月入江水量大于同期入湖水量。6月入江水量最多,达224.4×108立方米,1月最少,只有44.2×108立方米,入江水量最大、最小相差108.1× 108立方米,其比值为5.1倍,小于入湖水量的比值。详见图1。

1-6月,多年平均各月入湖流量大于入江流量,湖水位上涨,湖水面面积增大,湖水量相应增大;7月五河入湖水量减少,入、出湖水量基本平衡;8月以后入江水量大于入湖水量,湖水位逐渐下降,湖水面面积减小,湖容相应减少。

鄱阳湖口的水位平时高于长江,江水不倒灌入湖,当长江上、中游来水增加,则江水倒灌入湖。鄱阳湖对五河和区间来水起调蓄作用,在1956-2000年系列中,以1998年的6745立方米每秒为最大,以1963年的1586立方米每秒为最小。湖区入湖流量以1998年的985立方米每秒为最大,以1978年175立方米每秒为最小。多年平均入江流量为4550立方米每秒,其中五河入湖流量有4074立方米每秒,湖区入湖流量有476立方米每秒。

图1 鄱阳湖水系多年平均入湖、入江水量年内分配

四、星子——湖口相关分析

(一)鄱阳湖水位特征分析

鄱阳湖水位变化受五河和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汛期长达半年之久(4-9月)。其中4-6月为五河主汛期,7-8月为长江主汛期,湖区水位受长江洪水顶托或倒灌影响而壅高,水位长期维持高水位,湖面年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7-8月。进入10月份,受长江稳定退水影响,湖区水位持续下降,湖区年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1-2月。

一般以星子站为鄱阳湖水情特点代表站。在实测资料中,星子站历年最高水位20.63米,出现在1998年8月2日;历年最低水位5.22米,出现在2004年2月4日;多年平均水位11.38米;年最高、最低水位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7.21米和6.07米,历年最高、最低水位变幅15.41米,年内变幅7.67-14.19米,平均11.10米。星子站年最高水位主要出现在6-8月,占89.1%(其中7月占58.0%,6月占20.0%)。年最低水位主要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占94.5%(其中12月占36.4%,1月占34.5%)。

星子站年最高水位、年平均水位、年最低水位、9-10月旬平均水位、1、2月月平均水位等统计情况详图2-4。

图2 星子站年平均、年最高、年最低水位

图3 星子站9月平均水位情况统计图

图4 星子站10月平均水位情况统计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2003-2012年星子站年最高水位、年平均水位、年最低水位、9-10月旬平均水位、1、2月月平均水位均值均较1956-2002年低,其中9、10月份水位均值分别低0.93米、2.17米。

(二)三峡蓄水对湖区的影响

分别统计鄱阳湖星子、湖口站1956-2013年、1956-2002年、2003-2013年、2008-2013年四个系列年月平均水位,从三峡工程运用以来的2003-2013年、2008-2013年两个系列年月平均水位均低于1956-2002年、1956-2013年两个系列,年平均水位分别低0.97米、0.78米,年平均水位明显下降;月平均水位差值最大为10月份,三峡工程运用以来的两个系列10月份平均水位较1956-2002年系列低2.49米、2.78米,较1956-2013年低1.87米、2.25米,10月份为三峡工程的主要蓄水期。

湖口站的2003-2013年、2008-2013年两个系列年4-12月平均水位和年平均水位低于1956-2002年、1956-2013年平均水位;2003-2013年年平均水位分别较 1956-2002年、1956-2013年低0.81米、0.57米;2008-2013年年平均水位分别较1956-2002年、1956-2013年低0.78米、0.54米,低于幅度均小于星子站。月平均水位差值最大也为10月份,三峡工程运用以来的两个系列10月份平均水位较1956-2002年系列低2.53米、2.91米,较1956-2013年低1.89米、2.27米,差值与星子站基本一致,说明江湖水位均同步受三峡工程蓄水影响。

(三)星子站与湖口水位相关关系分析

1956-2002年星子站与湖口站日平均水位落差的平均值为0.57米,其中最大落差为3.37米,当湖口站水位在12米以下时平均落差为0.80米;2003-2012年星子站日平均水位比湖口站平均高0.28米,其中最大落差为1.59米,当湖口站水位在12米以下时平均落差为0.35米。详见表8。

可以看出,2003-2012年星子与湖口的日平均水位落差比1956-200年明显减小,特别是湖口水位12米以下时落差减小更为明显,这应该是入江水道星子站附近河道大幅度冲刷下切造成的。

表8 星子站与湖口站日平均水位落差分析表

图5 星子——湖口站水头差与湖口站流量关系

鄱阳湖出口段水流阻力(水头差)在低水位和较大流量时较大。在高水位时较小,水位高于18米时,基本不超过0.3米(图5)。鄱阳湖出口段出现倒流时,水流阻力(水头差)满足相同的规律。

五、结语

1、入江水量年内变化与入湖水量年内变化趋势一致,但由于湖盆的调蓄影响,各月占年总量的比重不同。入江水量集中在4-7月,占年总量的53.7%。1-6月,多年平均各月入湖流量大于入江流量,湖水位上涨,湖水面面积增大,湖水量相应增大;7月五河入湖水量减少,入、出湖水量基本平衡;8月以后入江水量大于入湖水量,湖水位逐渐下降,湖水面面积减小,湖容相应减少;鄱阳湖年平均换水周期为10天,低水平均换水周期短,高水平均换水周期长。鄱阳湖口的水位平时高于长江,江水不倒灌入湖,当长江上、中游来水增加,则江水倒灌入湖。

2、2003-2012年星子站年最高水位、年平均水位、年最低水位、9~10月旬平均水位、1、2月月平均水位均值均较1956-2002年低,其中9、10月份水位均值分别低0.93米、2.18米。

2003-2012年星子与湖口的日平均水位落差比1956-200年明显减小,特别是湖口水位12米以下时落差减小更为明显,这应该是入江水道星子站附近河道大幅度冲刷下切造成的。鄱阳湖出口段水流阻力(水头差)在低水位和较大流量时较大。在高水位时较小,水位高于18米时,基本不超过0.3米。

3、三峡等上游干支流水库运用后,水库的蓄放水将导致中下游径流过程的变化,水库拦沙、“清水”下泄将导致中下游河道发生长历时、大范围的冲淤变化,对江湖关系及鄱阳湖水情产生显著的影响。

P33

A

1005-5312(2015)02-0255-04

猜你喜欢

五河湖口入湖
五河民歌
降雨事件下洱海北部主要入湖河流污染物特征分析*
环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特征及入湖污染负荷估算
非遗视角下湖口弹腔艺术形态及文化渊源研究
祝贺五河创建诗词之乡动员大会
五河小调
入湖河口湿地恢复与重建规划设计初探——以资兴市兴宁河入湖河口湿地为例
滇池入湖河流磷负荷时空变化及形态组成贡献*
2013年湖口县舜德乡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湖口首次发现并放飞白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