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寂幽远智光闪烁
——试论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普陀》的禅宗美学

2015-02-14郑弋炜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普陀禅宗实景

空寂幽远智光闪烁
——试论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普陀》的禅宗美学

郑弋炜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00)

禅宗美学在内涵上表现为境遇之美和人性之美,通过自我感悟可体味生命真谛。《印象普陀》是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山水实景演艺作品,在作品中以观音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以“佛、莲”为主要文化意象,以此岸、彼岸为意境,开辟了一方空寂幽远的禅学净地,生命与此物我合一,超凡脱俗,将禅宗美学展现的淋漓尽致。

禅宗;禅宗美学;印象普陀

奇山异海,金沙碧浪,佛光古刹是舟山海洋文化旅游的精华所在。普陀山自两千年前成为圣人修炼养生的朝拜之地,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宗教本身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

《印象普陀》山水实景演艺是一次对佛教文化表现形式的全新突破,作品从生命意义的高度入手,将深奥的佛理以简单的俗化演绎植入人心,开启每个生命个体对自性的感悟之旅。本文以禅宗为研究视角,试图探究《印象普陀》中的禅宗美学。

一、禅宗美学的内涵

禅宗,自菩提达摩传入中国后,在高僧六祖慧能传教时达到鼎盛,其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最重要的一派,也是与中国文化结合最紧密的佛教。何为‘禅’,起源于印度,原意即指静坐敛心、正思审虑,以达定慧均等之状态。禅宗在中国兴起之后彻底打破了传统佛教观,传统佛教认为参佛之人需以佛陀的教育经典——佛经为主导,终日研习修炼,最终涅磐成佛。但禅宗从根本上打破了此种格局,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为每个人的身上都具有佛性与悟道的慧根,修炼之地则是现实社会生活,需在现实中不断地实践感悟方能得道,走向彼岸。其打破了一切形式的精神束缚与思想禁锢,将“自我”、“心性”放置在最高的层面。

禅宗美学是以禅宗核心精神为基础的审美。禅宗倡导释放自我内心世界,寻求精神自由、明心见性。因而禅宗美学是感悟生命的美学。“禅”作为禅宗美学的重要元素,其内涵表现在:第一,境遇之美。在“禅”中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禅”之本体,它是智慧的载体,它是悟道的根本,它是万事万理的法性;一切法则,道之根本存于天象自然中,潺潺溪水、风清月明、冰消雪融、奇花异草、月圆月缺皆寓佛之真理与其中。而“禅”将生命个体与自然境遇、世界存在完美融合,任每一个体于随性任意之时,空幽清景之中参禅悟道,领悟真谛,即达人生最高境界。第二,人性之美。禅是你,你是禅。“禅”是每个生命个体心性的根本,禅可澄清世界,澄明自我。“禅”会将现实中纷扰的外物得以削减,沉痛的创伤得以愈合,迷乱的心性得以平静;禅为我们寻找生命的精神家园,将生命中最光明、最积极的真善美人性得以充分的调动和感悟。禅宗美学的主体即是心,通过心性来感知自我,开释自我、超越自我,体悟生命至美之境。

二、《印象普陀》的禅宗美学

1、原始之美

《印象普陀》演艺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观音文化内涵。观音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涵的慈悲、善良、宽容、大爱的情感是回旋于海天间的主旋律。这些要素既是我们每个生命的原始本质,也是拍击我们心灵的温暖波涛。在禅宗看来,任何未经雕琢的事物是本真的状态,我们应极力去捕捉与感悟其中的智慧。因而在创作时,总导演表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现实的烦恼困扰着大家,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很多人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很多人对生活充满了疑问。我们希望借助普陀的佛教文化,通过演出给人们带来一些心灵的开释。”当城市的节奏不断加快,生活的压力日趋沉重之时,我们在远离自我、忘却自我。成功与失败在我们生命中不断轮回,失去与获得左右我们心境的宽和与紧张,遗憾与完美打乱我们心性的平静与真诚。现实中的我们苦苦挣扎、极力回避,无所适从。我们总在固执的追求物欲中忘却本心,迷失自我。《印象普陀》正是在俗世间如此的困惑与纠结中,用天籁梵音点触每个个体的灵魂,用精炼禅语点醒我们迷乱的认知,在纯美的原始天地中荡涤每个生命的心灵,治愈心灵的伤口,拨开蒙蔽于心灵上的点点杂灰,澄清模糊纷繁的双眼;使每个生命在短暂的时空中涤清自我浑浊的心境,滋润干枯的心灵,提升生命的高度。

2、放下之美

佛教认为人生本苦,每个生命都是痛苦的。我们在凡尘中必然面临生老病死的到来,无从选择;在生活中总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我们求不得苦但却时常冤家路窄;我们最终进入曲终人散,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境地。因而在禅宗看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获得,心里承载的越多,你肩上背负的就越重。

在《印象普陀》中演绎为:当你拥有权势时,信任就离你远去;当你拥有名利时,真诚与你擦肩而过;当你拥有财富时,自由与你背道而驰。它将禅宗中的“有”和“无”的智慧顿时呈现,表现得淋漓尽致。充足的“有”就是什么也“没有”,因为“有”总是要被耗尽;而真正的“无”才是有“有”,只有达到“无”的状态才能被填充,极尽世间一切。所以我们要放下,放下心中所有对权势、名利、财富的执著,在放下中感悟本心。正如星云大师所言:“佛陀终其一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间本来可以是天堂,可以享受美满长乐的生活,由于人们总是心系得失,不能抛弃你我的分别,总是喜欢太自作聪明,所以总也不能拨云见日,明心见性,结果这个世界就一直鱼龙混杂,难成正果。”《印象普陀》用“放下”的主题去劝诫每个忙碌的生命,只有懂得放下执着才能开悟快乐,才能填补心中的缺憾,才能成就生命之美。

3、清静之美

在禅宗的世界里,认为人生最纯净之处就是“本心”,通过“本心”可感知宇宙天道,融万事万象与其中。因而清静的本心是我们体悟美的基础与保证。我们通过内心感知天道自然,进而使生命获得释放与升华。任何外界事物对本心的干预和加载都会迷惑心智,成为我们追寻真理的桎梏。这正如《印象普陀》中的主题词——“用悲苦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是悲苦的;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是美丽的。”

《印象普陀》实景祈福大会是作品的亮点。祈福是中国文化中神圣的仪式,要求每个参与者带着最虔诚的心去参拜许愿,表达对上天的敬畏与感恩,祈求福报的降临。通过对观看《印象普陀》观众的抽样问卷调查,有70%的观众认为自性得到开示与净化就在这一刻。观众表示:“当庄严的礼佛之声响起之时,所有的烦恼皆被抛开,无比清静,只有对佛陀的崇敬和彼岸世界的无限神往,这不仅仅是一个舞台,更是一方净土。”

在这方净土中不仅可以使每个观众得到心灵的净化,同时《印象普陀》又以佛、莲为主要文化意象开示在场的每个个体。佛作为佛教三宝中的其中一宝(其余两宝是法、僧),它是至尊至圣的象征,是佛道修者中圆满的代表。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在佛光之中都倍感安宁,极易自静心入禅境。而极富寓意的莲的出现,它不仅仅是中国文化中清廉、纯洁的象征,更是世间真善美的形象呈现。每个生命个体都可以从此种清静无为的境遇中感悟自我,淡泊明心。

4、禅境之美

《印象普陀》把演出场地放在无任何人工修饰痕迹的朱家尖海天山色中展开表演是对“禅境”的最佳诠释。何为禅境,禅境是生命个体顿悟之后,精神超越自然而获得空旷寂然的永恒感。这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心境。它是自性中光明的集合,智慧的展现。

就山水实景而言,在秀美的漓江边,狂野的玉龙雪山上、柔美的西湖旁都曾无数次的演绎过,但山水实景只是背景,是演员表演的舞台,是间隔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印象普陀》却大不相同,清凉的海风,无际的海水、连绵的群山,不是舞台的任何布景装饰而是开示我们的主角,置于其中,我们体验到的不仅仅是自然山水所应有的清凉之美,更是物我合一,穿透心灵的淡雅寂静之感。尤其是创作者从感性角度创造了虚幻的世界——彼岸,这里没有苦难、没有争斗,只有光明,这是理想中的极乐世界,是无数佛教信徒苦修向往的归宿之地。在这特殊的设置中,拉近了时空的距离,通过360可旋转(也可逆转)的座位的不断变化,让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充分融合,使身临其境的每个个体在虚实相生间瞬时打开自我的精神枷锁,释放心灵,升华自我。

5、禅悟之美

禅悟,“所谓禅悟,就是以艺术的手段来点出涅槃妙心,启发生命的曙光”。禅宗不提倡将人生命中的烦恼、忧愁、痛苦、悲伤等种种不幸极力容忍,它倡导每个个体在特定的时境中无需借助任何外力,由自我驱除所有心魔。它强调的是自心、自性。它认为个体获得解脱的唯一方式就是“自悟”,每个个体应将生活中的悲欢离散当成获悟的契机,迷途知返。

《印象普陀》整场表演处处充满禅机,3D技术的特效水珠观音的出现是自我本性的观照,它将抽象化为具象,告知普众人人皆具佛性,人人怀有慈悲之心,既心即佛;彼岸里大象悠闲的踱步,是每个个体心性在现实生活中应有的状态,自信随缘;奔跑的麋鹿是对自我的极度释放。《印象普陀》用故事讲述的方式集中展现了我们生命中的四个阶段:生、老、病、死。这是我们生命的规律,也是我们无可奈何的必然抉择。尘世中的我们为此忙碌、为此担忧,为此焦虑,为此恐惧,最终却烟消云散。我们无可避免生老病死的无常来临,只有从容面对才能轻松前行。整场表演所蕴涵的寓意即是:佛就是我们自己,佛理就在自我心中,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结语

《印象普陀》是中国首部以佛教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山水实景演艺,在作品中首次将佛法真理、世俗体验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开辟了一个空寂幽远的禅学净地,点亮了普众心中的生命智光,提升了普众对佛学至理认知的高度。尤其是作品选取观音道场为舞台表演所在地,以尘世、彼岸为意境,以佛、莲为主要意象所打造的这个纯真至善的佛学世界,将禅宗美学体现的无以复加,让亲临现场的所有观众在海天山色中参禅体验,释放心灵的困惑,静悟清凉至美的光明人生。

[1]肖占鹏刘伟.唐代禅宗生命美学探析[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2009(5):116.

[2]崔元和.禅宗美学的基本特征[J],山西:五台山研究,1991,4:5-9.

[3]张节末.禅宗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星云大师.人生就是放下[M].甘肃:甘肃人民艺术出版社,2014:298.

[5]王旭光王洲琼.媒体聚焦印象普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6]王哲莹.全新印象普陀本月28日公演[N].今日普陀,201 3-6-25(2)

[7]杨丽萍.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王潮歌、樊跃谈《印象普陀》[N].内蒙古日报社数字报刊,2011-1-3(4)

B83-06[

]A[文献标识码]1674-6198(2015)01-0096-03

2014-12-24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印象普陀〉旅游演艺产品对旅游目的地(舟山)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Y201226059

郑弋炜(1983—),女,浙江舟山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猜你喜欢

普陀禅宗实景
金湖县创新“实景式”培训 提升精准执法水平
禅宗软件
“领”航蒲公英 “巾”彩少先队——上海市普陀区新普陀小学、新普陀小学东校“红色”风采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有爱的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论山水实景剧与山水实景演出的区别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怎样打造禅宗文化大品牌——对湖北黄冈禅宗文化开发的思考
张江高新区普陀园科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