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科特征

2015-02-14赵翠明

语文学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三峡综合性语文课程

○ 赵翠明

(焦作师专文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1)



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科特征

○ 赵翠明

(焦作师专文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1)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综合性学习方式,新课标也将综合性学习列入各学段的目标当中。然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却不乐观,愈来愈体现出“去语文化”的倾向。究其原因,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位不准、认识不清是主要原因。只有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准确定位,并将学科特征贯穿在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全过程,才能不偏离正确方向,发挥好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 学科特征; 语文素养; 新课程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位

分析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综合化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使学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课程改革也体现了综合化的趋势,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学科内的综合、学科间的综合和跨学科的综合。学科内的综合体现为综合性学习,这是一种学习方式。例如,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学科间的综合体现为综合性课程的设置,如科学、艺术、历史与社会等。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加强其内容的联系与渗透,使之成为一门课程。跨学科的综合则体现为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特征在于: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跨学科特征非常显著。

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学科内的综合,它的提出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阔了师生的眼界,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描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的,带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因此,在实施时也应该紧扣学科特征,彰显学科特色,从目标的确定到过程的展开,乃至评价的开展都要体现出鲜明的学科特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去语文化倾向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四年的时间。对于这一概念大家不再陌生,许多老师也有了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经验,然而开展的效果,却并不十分令人满意。究其原因,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去语文化倾向,是影响开展效果的主要原因。

(一)认识不清,学生发展受限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目的认识不清,定位不准,是影响其开展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1.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一个是学科内的综合,一个是跨学科的综合;一个是学习方式,一个是课程形态。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将它们混为一谈,认为既然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那么语文综合性学习就不必开展了,或是仿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方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甚至一些研究语文教育规律的学者也提出类似的看法:“老师们大可不必担心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是否体现学科特点,或者是否像‘语文课’。综合性学习板块完全不必拘泥于‘语文性’的体现,去掉‘语文’这顶学科的帽子未尝不可,何必要让学科情结严重束缚教师的思维呢?”[1]这些错误观念导致语文综合性学习得不到重视,或者不开展,或者开展得不到位。

2.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同于课外活动或语文作业。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效果难以有效纳入学生评价,在许多中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不开展的。老师们经常会要求学生把综合性学习单元中提到的知识点或是词语、诗句背诵下来,以应付考试。或是将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以课外活动或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监督和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完成的情况也很不理想。

这些想法、做法的根源在于没有认识清楚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的背景与定位,开展时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二)定位不准,丧失学科特征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的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学生唱歌、有学生跳舞、有学生绘画、有学生表演小品……使得听课的教师常常有种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感觉,仿佛听的不是语文课,而是在观看文艺会演。有的开展得“井井有条”:由教师将搜集到的资料分类讲解,学生获得了在以往语文课上学不到的知识,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变成了百科知识大讲堂。

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许能被称为“综合性学习”,但绝不能被称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原因无他,这样的学习没有“语文味”,缺失了学科特征。每一门学科都可以运用综合性学习的方式,但若是缺失了“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大概也就失去了其生命的活力。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体现学科特征

毋庸置疑,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体现其学科特征,而且这一要求应该贯穿于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全过程。那么,语文性如何体现?首先要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课程性质时,这样写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决定,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工具性特点决定的,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第二,由人文性特点决定的,亲近中国文化,受到感染熏陶,促进精神成长。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字形、字音、字义、语序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不能忽视人文因素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也不必刻意强调,为人文而人文,这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可以说,接受文化浸润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过程中的“副产品”,如春雨润物无声,不容忽视,但也不必刻意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展开也应该紧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目标设定应体现学科特征

和教学活动一样,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在开展之前,教师应合理预设学习目标,掌控方向。而目标的预设应该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无论是在语文学习内容基础上开展的,还是沟通其他学科、联系社会生活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都要以整体发展语文能力为最终目标。

山东泰山国际学校薛运锋老师关于《桥》的综合性学习案例,活动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动口、动脑,通过实地参观、访问、查阅图书资料和互联网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使学生了解桥的发展,认识古今中外的名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2.让学生获得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质疑,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意识。

3.联系生活实际,由有形的桥到无形的桥,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指导学生形成书面材料,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一活动的目标定位,还有调整的必要,主要是需要再进一步把着力点向“语文”移动。这一活动的设计中,有些内容列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不合适,如教学目标第1条的预设,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目标不宜首先聚焦在“认识桥,研究桥”上,而是应该在有关“桥”的一些重点文本的阅读、诵读上,在以“桥”为题的表达交流上,也可以从“桥”这个字的结构和基本意义入手进行讨论,还可以温习一些由“桥”构成的词语诗句等,把对于桥及其词义的发展的理解结合进来。[2]

预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应该始终紧扣学科特征。在设定目标时,要主次分明,处理好各项目标之间的关系,将重点放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语感、培养良好习惯上,体现其“语文味”。

(二)展开过程应体现学科特征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展开过程,从活动内容到表现方式都应该体现学科特征。从活动内容来看,在设计时可以以文化为载体,多体现与语言文字运用有关的听、说、读、写活动。注重语言积累、语感培养、习惯养成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表现方式上,也应紧扣语文特征,让学生在朗诵、鉴赏、讲述、写作的过程中端正态度,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避免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变成文艺会演。

一位语文教师以“三峡,我的家乡”为主题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采用多种搜集信息的方式积累各种类型的资料,包括三峡地理概况及诗词歌画,自然风光及散文名篇,名人名胜及三峡工程。然后分五个板块进行交流展示。一为走三峡:学生结合地图和收听到的视频自己组织语言介绍三峡概况。二为览三峡:分类展示风光图片为其配音解说。三为唱三峡:听唱有关三峡的歌曲,欣赏歌词。四为吟三峡:采用多种读的形式交流描写三峡的诗词散文。五为赞三峡:为“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拟一条手机短信以祝隆重开幕,为“三峡,我的家乡”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写一篇演讲稿。[3]

在这个案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方式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通过介绍、解说、鉴赏、诵读、练笔、演讲的形式,将活动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亲近语言、感受语言、运用语言。而且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喝彩,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科特征十分明显。

(三)评价内容应体现学科特征评价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评价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自我反思、总结得失的过程,是提高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驾驭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一环。缺少了评价,就会导致综合性学习草草收场,缺乏深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主要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并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可见,评价的内容也和目标预设、过程展开一样带有鲜明的学科特征。除了对学生参与状况、合作态度等方面的评价之外,更应该关注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内容的评价:是否具有良好的倾听态度和书写习惯,语言积累是否丰富了,表达能力是否提升了,听说读写能力能否综合运用,是否获得了精神成长等。评价时以激励为主,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必过于注重预设目标的实现情况。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积极意义,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亮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在开展时,要紧扣学科特征,才能不偏离正确的方向。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别开生面而不离学科特征,这才应该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1]孙菊霞.由“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引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7(1).

[2]巢宗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J].人民教育,2005(5).

[3]梁龙开,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坚持语文性——与《由“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引起的思考》一文作者商榷[J].课程·教材·教法,2008(3).

[4]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系河南省焦作市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基金项目课题“中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式研究”(20140201002)的阶段性成果。

赵翠明,女,河南省武陟县人,焦作师专文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研究。

H193

A

1672-8610(2015)07-0120-02

猜你喜欢

三峡综合性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国外舰载直升机助降与牵引装备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浅析语文课程的运作及其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