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词鉴赏辞典》的选本特色

2015-02-14许菊芳

关键词:词选唐宋词词学

许菊芳

(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影视艺术系,河南 郑州 450000)

《唐宋词鉴赏辞典》的选本特色

许菊芳

(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影视艺术系,河南 郑州 450000)

在国学渐次升温与传统文化回归的背景下,古典文学尤其唐宋词的欣赏与品鉴,再次进入了大众视野。新时期以来,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的即是《唐宋词鉴赏辞典》,它兼具选本审美品鉴与工具书的双重特质,内蕴丰富、凝聚集体智慧、突出艺术鉴赏,对唐宋词的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回视《唐宋词鉴赏辞典》的诸多特色,在今天仍具有典范的意义和价值。

《唐宋词鉴赏辞典》;大型词选;审美;工具书;集体智慧;艺术鉴赏

新世纪以来,在国学渐次升温与传统文化回归的背景下,古典诗词的传播与普及再次被凸显,并逐渐进入大众接受视野。如何进入古典诗词的意境世界,获得审美感知与艺术体验,是一个关键问题。而《唐宋词鉴赏辞典》(1988年版)作为一部精心撰结的、荟萃名家品鉴心得的力作,即使在世纪初叶的当下,仍具有典范的价值与意义。它以超大的包容量、选词与鉴赏上广泛的覆盖面、普遍的影响成为词体鉴赏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唐宋词鉴赏辞典》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继《唐诗鉴赏辞典》[1]之后推出的一部鉴赏类辞书力作。但与前者相比,《唐宋词鉴赏辞典》的包容量更大,其收录了327位词人的作品1 518篇。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它横跨了唐代至宋代等近500年的词史发展历程,约请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等词学名家210多人撰写品鉴文字,全书共计295万字,容量超过当时已出版的同类书的一倍,所选词作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各种艺术流派与风格的兼容性。

一、一部包容量丰富的大型词选

《唐宋词鉴赏辞典》的最大特点在于“大”,这不仅体现在其选词量大、体例完备、信息容量大,而且参与撰稿和编辑的队伍也极为庞大、不同风格词作兼收并蓄。这是此前的赏析型词选和评析型词选无可比拟的,这可从其选录词作、内容、体例等方面来看。

选词多而全。大型的词选自宋代以来就有先例,黄升《花庵词选》收词即有1 200余首,清代的大型词选也多有出现,朱彝尊《词综》录词2 250多首,即是一部重在详备的大型词选。但这些词选大多侧重于选词,部分间杂有作者简介、点评和校勘记,未在风格特色上做到兼收并蓄。民国以来,随着词学基本文献的逐步完备,词选逐步向精巧便利、篇目适中过渡。新时期以来,虽然也有几部大型词选,如吴熊和的《唐宋词汇评》、唐圭璋的《唐宋词简编》等,但大多词选还是以300至500首的篇数为准。直到鉴赏辞典出现后,才真正实现大而全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鉴赏辞典,大都以大而全作为编撰目标。第一部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初版即选录了1 100多首诗作,其后有关唐宋词的“鉴赏辞典”中,江苏古籍版的录词近700首,贺新辉主编本录词700多首,其篇目都不少。但这部鉴赏辞典在选词数量上,还是略胜一筹,其共收录1 500多首词作,涵盖了唐、五代、两宋、辽、金以来的代表词作,并且注重了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调和折中。

时间跨度。此书横跨了唐代至宋代近500年词史中的词人词作,基本将词史最为繁荣的一部分充分展现出来。从选词比例来看,唐、五代、北宋卷收词人131位,词作799篇;南宋、辽、金卷收词人196位,词作719篇。南北宋之间基本实现了均衡。从入选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征来看,尽量兼顾了不同风格和艺术特征的作品,真正较为客观地展现了唐宋词史的发展历程。典型的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选录作品80首以上,典型的婉约词人周邦彦、吴文英选录词作分别为49首、37首,摈弃了传统的或重婉约轻豪放、或轻婉约重豪放的偏颇。即以个体词人如苏轼为例,入选的80首词作基本囊括苏词的各种类型的风格,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豪迈如《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婉曲如《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清新自然如《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可见,《唐宋词鉴赏辞典》在选词上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此外,《唐宋词鉴赏辞典》体例上也多追求完备。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唐宋词鉴赏辞典》可说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它的体例兼顾到方方面面,可称完备。从全书涵盖的内容来说,它包括前言、凡例、正文、附录、插图等内容。

因此,这部著作从内容上来说,不仅包含了词的常用名词意义、词人生平、词谱词韵等基本知识,以及词学研究书目等内容,而且包含了唐、五代、两宋、辽、金以来327位词人1 518首词作具体详细的内容解析和艺术分析,并且其参与编撰人员多、信息包容量大,是一部包容量丰富的大型词选。相较于词的总集来说,篇幅不大,但将名篇佳作和代表词史发展方向的词作网罗殆尽,能够浓缩地反映词史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风格流派作品的风格特色;较一般选本来说,摈弃了大部分选本的主观性,能做到兼收并蓄,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唐宋词的发展面貌,可以说是一部大型的代表词选最新水平的著作。

二、一部汇聚集体智慧的词选

从成书过程来看,鉴赏辞典大多是由集体编撰而成,汇聚着集体的智慧。《唐宋词鉴赏辞典》也不例外。但集体编撰也存在着利弊相生的特点。一方面,集体编撰能够集思广益,避免个体性的局限,鉴赏辞典大多能涵盖风格各异的鉴赏文章,体现出个体性的差异;另一方面,这种编撰方式也易滋生某些缺陷,如风格不统一,行文上不够一致,质量上参差不一,重复与抵牾之处在所难免。

要提高鉴赏辞典的质量,主编、责任编辑的严格把关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唐宋词鉴赏辞典》做得相对较好。从编撰人的素质和能力上来看,《唐宋词鉴赏辞典》的编辑基本都是参与《唐诗鉴赏辞典》的原班人马,而又能够后出转精。在编撰《唐诗鉴赏辞典》后,汤高才、陈振鹏等又花了近五年的时间组稿、编辑、审订并出版了这部《唐宋词鉴赏辞典》。它不仅继承了《唐诗鉴赏辞典》的优秀经验,而且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在某些方面还超越了《唐诗鉴赏辞典》,规模上更为庞大,体例上更为完善。从参与撰稿的学者看,它集中210多位词学界学有专攻的学者,集合了词学界老、中、青三代词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显示了词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其中,老一辈词学家如宛敏灏、唐圭璋、夏承焘、俞平伯、周汝昌、万云骏、王季思、邓广铭、程千帆、吴调公,而当时的中青年词学专家如叶嘉莹、曹济平、吴熊和、杨海明、钟振振、张宏生、马兴荣、徐培均等,一大批词学界的后起之秀,不仅参与了撰稿,而且融入了新的词学思想观念,为唐宋词的鉴赏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210多位撰稿人中,很多是对词体鉴赏有丰富经验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如唐圭璋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唐宋词简释》一书,着重分析了词的组织结构和艺术技巧,较早开启了词作艺术鉴赏的风气。俞平伯则是一直以来着力于词的艺术鉴赏,其1979年出版的《唐宋词选释》便突出了其对词作艺术性的重视。此外,万云骏著有《诗词曲欣赏论稿》,专论诗词曲的艺术规律和表现技巧,在古典文学的鉴赏理论方面贡献卓著,是“诗词曲鉴赏学的新开创”[2]。缪钺、叶嘉莹合著的《灵谿词说》[3],运用创新的体例、生动的笔调,评述了32位重要的词人,突出了对词心的解读;而叶先生自己也注重兴发感动,将中西方文学鉴赏方法恰当地融合[4]119。周汝昌是著名的红学研究家,他尤其擅长于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赏析作品。其《诗词赏会》[5]中包含诸多关于诗词鉴赏的理论阐述和鉴赏实践,重在传统的“涵咏”、“含咀”,追求与古人“印诗心”。杨海明《唐宋词风格论》一书,较早专论词体风格的演变历程,“既有宏观之综述,又有细密之论析,融研究、评论、赏析于一炉,自出新意,颇有创获”[6]。钱鸿瑛《词的艺术世界》[7]更是从词的创作主体、审美主体、作品本体、鉴赏主体等四个角度详细阐述了词体从产生到鉴赏整个过程的艺术理论。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唐宋词鉴赏辞典》融汇了不同学者对于词体鉴赏的理论和方法,每一篇鉴赏文章都是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唐宋词的分析与解读,它不仅传播了词学基本知识,促进了唐宋词的传播与普及,而且融汇了新时期以来词学界有关词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贯穿了词的艺术鉴赏理论和方法,为词学的普及和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一部突出艺术鉴赏的词选

鉴赏辞典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其“鉴赏性”,这是鉴赏辞典的核心内容,也是每一篇鉴赏文章的写作目的。“鉴赏”当然也分为两个部分,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建国三十年中,基本以“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作为评判文学价值的标准,陷入“左倾”的偏颇。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的重要特点是纠正了建国三十年中“左倾”的错误,向文学艺术与主体研究回归。这在鉴赏辞典中更得到充分的体现。《唐宋词鉴赏辞典》一书,鲜明地体现出从“重思想轻艺术”向“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回归,从“重豪放轻婉约”向“豪放与婉约并重”转变的特征。它不仅在选词上突出了作品的艺术性,而且在鉴赏中也着重分析了作品的艺术技巧和美学效果,同时,鉴赏文章本身也具有知识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美文特质。

选词上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唐宋词鉴赏辞典》所选作品大多是唐宋词历代流传下来的名篇佳作,由于选入作品较多,除一般词选所选名篇佳作外,还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为选词标准。为使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而又不至于过于浅显,因此太直白和太晦涩的作品基本不予选录。所以宋词中如柳永、黄庭坚所作那些低俗、艳情的词作摒弃不录,曹组、万俟咏等人俳谐词弃之不选,南宋后期如吴文英、王沂孙等晦涩深奥的词作亦不收录。以黄庭坚为例,是书共收录黄庭坚25首词,多种词风兼收并蓄,但又强调了作品的艺术性。黄庭坚是历来争议很大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逸怀浩气处近于苏轼,侧艳俚俗处近于柳永,后者则历来颇受批评。彭孙遹说:“山谷‘女边着子,门瑞安心’,鄙俚不堪入诵。”[9]他常以游戏的态度来写词,多隐括前人诗句而成词,或大胆创新词作体式。因是,历代选本中选录黄庭坚词都较为谨慎,或选词偏重于其雅词的一面,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入选14首作品即是代表;或选词偏向于其俚俗一面的词作,胡适《词选》所选黄庭坚11首词作中,8首词作用到俚言俗语。但总体而言,大多数词选入选其词作极少。《唐宋词鉴赏辞典》则将黄庭坚列入二流词人,入选的25首词作,绝大部分是其浩气纵横的雅词,但也选录了个别俚俗词与游戏之作,如《归田乐引》(对景还消瘦)一词全用白话俗语写成,《瑞鹤仙》(环滁皆山也)一词不仅隐括欧阳修《醉翁亭记》,而且在体式上采用福唐独木桥体,全词用“也”字协韵。可见《唐宋词鉴赏辞典》在选词上既兼顾不同风格特色,又重点突出,以作品的艺术价值为重要选择标准。

鉴赏上突出对词作艺术性的分析。对艺术性的重视是新时期以来文艺研究的普遍追求。建国三十年中,文艺研究以“思想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为评判标准,文艺批评大多从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上着手,即使上世纪80年代初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撰的《唐宋词选》[10]一书,还明显带有以思想价值作为评判文艺标准的痕迹。但随着文艺界“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对于文学艺术和审美的探究逐渐得以重视。因此词学界也开始深入词体的本体研究,唐宋词的抒情性特色得到充分肯定。如杨海明在《唐宋词风格论》中即明确提出唐宋词的“主体风格”为“抒情的狭深性”,并归纳“词境”的特点为五点:“真”、“艳”、“深”、“婉”、“美”。这已经摆脱了社会历史批评标准尤其是庸俗社会学评价标准的局限,充分肯定了词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

以具体的鉴赏文章来看,鉴赏文章的样稿模式一般为:总括词作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逐句解析词句意义,用现代散文形式还原词作的思想情感内涵,并在解析中表现出其词作内部起、承、转、合的组织结构,结尾别出一段分析词作突出的表现技巧。这是一般鉴赏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模式。但是在不同的文章中,其侧重点不一,每个撰稿人的鉴赏风格也不一,或突出解析个别字词的表达技巧,如周汝昌鉴赏秦观《满庭芳》即着重分析了“抹”、“连”等字的艺术效果;或鉴赏之前先摆明词学观念,如叶嘉莹鉴赏李璟《山花子》第一段就主要以阐释其“兴发感动”的词学观念。但总体而言,鉴赏文章都侧重了对作品情感意蕴、表达技巧、美学价值等的解析。这是对文学主体性探究的鲜明体现。

鉴赏文章本身具有美文的特点。文艺鉴赏是一种美的追求与领悟,一种美的享受,本身就有无穷趣味,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唐宋词鉴赏辞典》中的鉴赏文章不仅着重分析了作品的艺术特点,而且许多鉴赏文章本身即写得很美,深具文学性和艺术性。同时,鉴赏文章还表现为鲜明的个性化,其中的鉴赏文字,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同一鉴赏者对不同的词作之鉴赏侧重点也各有不同,这本身即是一种艺术性的体现。如周汝昌、叶嘉莹、万云骏、缪钺等所写的鉴赏文章曲近词心,周先生多以随笔的形式,并不局限于一字一句的解析,但在词作关捩处时有生发引申,给人别出一格的感受。叶先生的鉴赏文章一贯以一字一句的细微阐发为特色,且其关于词作鉴赏之理论始终贯穿于解析中。

从行文风格来看,大部分鉴赏文章是以学术说明文的形式写成,但和一般的学术论文的写作则迥然有异,用语浅近通俗,层次分明,语言凝练,且大多文采斐然。有些鉴赏文章也以札记、随笔式的文体形式,如周汝昌分析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4]826、吴文英《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是何年)[4]2037二文,写得浮想连翩,时有新意,深入浅出,文采斐然,堪称鉴赏典范,虽篇幅长达5 000字,但读起来却兴致盎然。

《唐宋词鉴赏辞典》是顺应时代需要而出现的一部大型词选,它兼有选本和工具书的双重性质,普及了词学的基本知识和崭新的词学观念,突出了艺术鉴赏,同时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化的成功尝试。因此,它在词学普及和提高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新时期以来词体鉴赏与普及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一部别具一格的特殊词选。这即使在赓续传统、文化自觉性凸显的今天,仍不失为其典范的意义。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 施议对.诗词曲鉴赏学的新开创——《诗词曲欣赏论稿》[J].中国社会科学,1988(1):217-218.

[3] 缪钺,叶嘉莹.灵谿词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唐圭璋,缪钺,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5] 周汝昌.诗词赏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6] 唐圭璋.《唐宋词风格论》序[M]//杨海明.唐宋词风格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7] 钱鸿瑛.词的艺术世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8] 彭孙遹.金粟词话[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722.

[9]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0] 杨海明.唐宋词风格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9-29.

〔责任编辑:赵荣蔚〕

The Characteristics ofAnAppreciationDictionaryofTangandSongLyrics

XU Ju-fang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Department, Zhongyuan Culture and Art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China)

The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at of Tang and Song lyrics, has aroused the interests of the public after the revival of sinolog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most prominent work isAnAppreciationDictionaryofTangandSongLyrics, that provides the appreciation and reference, rich content,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judgment of art, and contributes to the popularization and study of Tang and Song lyrics. A careful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ctionary is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AnAppreciationDictionaryofTangandSongLyrics; large-scale dictionary; aesthetics; reference book;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art appreciation

I206.2

A

1003-6873(2015)03-0070-04

2015-01-06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民国以来女性词选研究”(2015-ZD-228)。

许菊芳(1981-- ),女,湖北大冶人,中原文化艺术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及民国词学研究。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3.069

猜你喜欢

词选唐宋词词学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词综》范式的追摹与转变
——以乾隆时期《清绮轩词选》《晴雪雅词》《自怡轩词选》为中心
艾文化名书家画题展词选
历史叙事与场景还原
——评陈水云教授新著《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论唐宋词中的莺声
唐宋词举要
詹安泰“词选研究”的学术意义
现代词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