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论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
2015-02-14陆岷峰史丽霞
陆岷峰,史丽霞
(1.江苏银行总行,江苏 南京 210005;2.南京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论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
陆岷峰1,史丽霞2
(1.江苏银行总行,江苏 南京 210005;2.南京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互联网金融本身并未脱离金融范畴,其实质是金融与互联网的嫁接。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并不会因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冲击而消亡,两者存在着互补、互促关系。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各个环节,构建商业银行强大的创新能力,进行经营模式流程与结构上的优化升级,不断推进传统业务互联网化,是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重要契合点。
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金融巧妙地将互联网与金融结合起来,是一种不同于商业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具有革命性的新型金融形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传统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同时也催生出了新的合作。商业银行通过传统业务与盈利模式已无法从容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这也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正面审视问题,寻找突破口,尽快全面地实施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
一、转型升级是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必然选择
一些学者认为,商业银行开展全面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转型建议。四川银监局课题组认为,短期来看,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是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延伸。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最大的影响来自于其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与脱媒。商业银行应居安思危,深刻认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转变经营理念,加强金融创新,积极介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对不同的业务领域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梁璋和沈凡提出,银行应逐步扮演起“财务全能管家”和“金融服务集成商”的角色,加速银行转型升级步伐。以基于电商平台的模式创新和平台创新为契机,一方面为企业打通和整合网上供应链,从而成为供应链各参与方不同时节点上的金融需求解决者;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多渠道金融产品、增值服务和专业讯息,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一键式”、“透明的”、全方位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孙杰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的对接融合,将可能极大地通过长尾效应、迭代效应和社区效应等途径改变传统银行经营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则提出,商业银行应更多利用好互联网金融冲击,取长补短,以对传统金融服务进行补充。宫晓林指出,互联网金融模式短期内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但从长远来说,商业银行应大力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以获得新的发展。刘勤福和孟志芳也认为,互联网金融绕不开信用中介,短期内不具有信用创造职能及具有“次级贷款市场”的特征,决定了其短期内更多地体现为金融服务通道功能,将更多地作为传统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重要补充发挥作用,并为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提供机遇。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如何确定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还应考察实务界人士的观点与看法。交行董事长牛锡明认为,互联网金融将颠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未来的银行发展模式包括零距离银行、智慧银行和全功能银行,并提出了传统商业银行转型互联网金融的三步走战略,即依托互联网建立支付中介平台、信用中介平台和信贷中介平台。巨人投资董事长史玉柱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整个银行业不会受到根本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会逼迫银行发展金融互联网业务,银行将把互联网作为一个手段,对其业务模式进行转型。永隆银行董事长、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实质是金融,互联网只是工具,互联网金融颠覆的是商业银行的传统运行方式,而不是金融的本质。并具体提出了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业务进行转型的三个阶段,即金融服务电子化探索的阶段、金融服务方式创新的阶段和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的阶段。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也同样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方式和方法,互联网金融企业取代不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不是对立的,互联网金融是虚的,银行是实的,虚实结合,相互融合,共同成长。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也认为,网络的本质是渠道,互联网为银行提供了新的结算、支付通道,互联网金融的作用不能被深化。在未来谁拥有数据谁就拥有了基本的经营资源,现代商业银行功能的重要外延就是数据银行的发展。数据互联网和银行功能的整合将会是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并有可能成为未来新的经济模式的样板。
可以看出,多数实务界人士的观点与一些学术界人士互联网金融颠覆取代论的观点迥然不同。实务界人士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银行业没有做好的领域,是现代银行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本身并不能取代传统银行,而仅仅是对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的转型推动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逼迫传统银行进行全面的升级转型,转型升级的实质是传统银行在求变过程中对目标、方法和措施的升级。转型升级是对传统业务的扩展与延伸,是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和打造现代银行经营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在关系
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始终是银行的立命之本,不断出现的新型业务形态都是以传统业务为基础进行的衍生产物。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也必须以传统业务功能为依据,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业务特征进行衍化。因此,明晰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在关系,是制定合理的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策略的前提条件。
(一)补充关系
在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必然性。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也不例外。互联网金融属于金融的范畴,其本质仍是金融,但它很好地弥补了传统银行业务所存在的许多不足。首先,传统商业银行在服务弱势群体方面暴露出明显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大量“救急不救穷”现象,对中小企业扶植力度欠缺。互联网金融看准了传统银行这一弊端,将“长尾理论”成功运用到业务服务之中。具体而言,传统银行往往追求规模经济性,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对利润贡献最大的客户群体和业务领域,即大企业、大客户和中高端零售客户,而对P2P、小微企业贷款、小额理财、个人借贷担保等“尾部”业务,商业银行通常由于成本、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等因素而望而却步。互联网金融业务看准服务空洞区,满足这方面企业的现实需求,对传统银行业务服务范围进行了有效扩展,实现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融资类业务分流。以P2P平台为例,2014年P2P行业的规模领跑互联网金融行业。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末运营的P2P平台已经接近2000家,月均复合增长率为5.43%,增量远超2013年。2014年全年,全国P2P平台的成交额超过2000亿元,比2013年的近900亿元,增长超过100%。由此可见,用户使用P2P产品的习惯正在形成。从投资者角度来看,P2P行业平均10%左右的年化收益率极具吸引力;从融资方角度来看,特别是小微企业,P2P有效降低了其资金融通成本,有效弥补了传统银行业务对小微企业的忽视,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与金融脱媒的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愈发激烈,银行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打造高效销售渠道的需求也愈加强烈。互联网金融巧妙地运用大数据技术,突破了传统银行业务交易成本难以降低的瓶颈。互联网金融第三方平台影响商业银行的最主要方面就是手续费,包括银行卡转账、支付和代理等费用,通常情况下,传统支付手段是按照银行POS机进行转账交易,其中每次交易包含1%--2%的交易性手续费用,银行可以从中获取90%的营业性收入,而选择互联网金融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银行手续费实际收入将会明显降低,例如支付宝每次交易收取费用为0.3%--0.5%,对应银行收入降低近70%。近两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规模增长迅猛,2013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到16万亿元。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向证券、基金、保险等多个行业领域渗透,金融化趋势明显,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全年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150.01亿笔,金额8.96万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3.47%和30.04%。
此外,通过互联网提供便捷理财功能,逐步开始作用于以银行和保险为资本升值的传统性渠道,通过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直接减少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益,并且互联网金融第三方理财支付平台利用互联网进行了更广范围的产品推广与宣传,比银行理财门槛更低。
(二)替代关系
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与互联网金融业务还存在一种替代关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商业银行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中,中间业务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在银行中的应用,可以说金融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中间业务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规范程度。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只是把机构网点的扩张和人员结构的优化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采取增加网点、延长工作时间等简单粗放的形式,许多中间业务处理仍由手工操作,服务质量和效率较低。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已经意识到中间业务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纷纷重视中间业务的互联网化开发,不断增加中间业务获取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自银行理财业务的增长,“余额宝”等产品的高收益正出现替代商业传统理财业务模式的趋势。但商业银行正在进行更高收益的新型理财产品的探索,非标资产的进展速度惊人,这也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增长的最重要原因。
从银行理财产品近五年来的规模走势可以看出,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激增,说明银行为扩大业务量,加大理财产品发行力度,意图吸收大量资金。但在2014年,这一规模又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P2P、票据理财产品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以及股市回暖,这些都对市场资金进行了分流,对银行理财产品规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促进推动关系
互联网金融业务实质上只是对银行传统业务所较少涉及或尚未涉及的领域进行补充。传统银行正在借鉴互联网金融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不断加快传统业务的互联网化进程。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都在拼抢主动权,争夺数据资源,旨在精准营销产品。在融资领域,线上融资的兴起和发展与电商平台的构建密不可分。由无数小微企业构成的利基市场促进了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随着信息在平台上的汇聚与优化,使得新金融势力依托平台进行金融产品和模式的创新变得水到渠成。面对新金融势力频繁“跨界”,对金融领域的步步紧逼,许多银行的做法恰是借鉴电商平台的成功经验,搭建自有的电商平台,化身“银行系电商”。
银行此举并非要转行做电商,而是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业态下左右竞争胜负的核心因素在于客户的信息,无疑电商平台是一种低成本、大规模和高效率获取客户信息的渠道。在此基础上,分析信息进而把握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提供金融服务,实现线上交易与线下金融的对接融合。各大银行竞相开始在电商平台构建思路和模式塑造方面的创新,如何在电商平台的建设方面突出特色、有所创新,进而在新一轮金融变革中抢得发展的先机,对所有银行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
三、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启示
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以及盈利模式也必然具有互联网特征。商业银行作为以信息服务为主的行业,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加剧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力度。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并不会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扩展而消亡,而是呈现出相互促进、不断互联网化的趋势,这也就揭示了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一)将互联网思维嵌入到商业银行转型升级过程中
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金融带给商业银行的重要启示,互联网金融业务无一不体现出互联网思维的运用。把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等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商业银行转型升级过程中,将为商业银行探索转型路径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提供有力保障。
1.把用户需求作为转型升级的依据
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自其成立便已形成,但在多年的实际操作中,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以大客户为中心”,救急不救穷的现象频发,对创新型企业缺乏扶植等,这些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因素。用户思维对于商业银行战略的指导意义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客户思维。在互联网时代,商业环境发生着巨变,商业规则也在悄然变换。商业银行以往靠简单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便达到了经营的主要目的。现在则大大不同,如果商业银行还只盯住原有的客户群,将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必须培养起一批具有感知、体验与分享能力的用户群,这些用户是使用产品或者服务的受益人,但他们未必向银行支付了费用。银行通过提供细心贴心的服务与产品,让用户感知到银行的存在和带给他们的价值。直销银行的兴起正是用户思维应用于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体现。直销银行没有实体网点,所有的服务和产品都通过邮件、电话、互联网等完成,颠覆了传统的银行模式。因为没有网点经营费用,直销银行为客户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存贷款价格及更低的手续费率。降低运营成本,回馈客户,是直销银行的核心价值。
2.强化数据价值挖掘能力,为传统业务互联网化提供技术支持
“大数据”的高速发展使银行业的客户数据、交易数据、管理数据等均呈现爆炸式增长,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大力提高对各种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能力,这种价值挖掘能力主要体现在业务发展、决策判断、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在业务发展上,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大同小异,在现代经营管理模式下,需要银行实现差异化经营,形成自身比较优势。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为银行创造了全新的客户接触渠道,对来自银行物理网点、移动终端、PC终端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数据分析挖掘,将为更好地发现与满足用户需求、交叉销售及加快产品创新提供广阔空间。在决策判断上,大数据思维的应用将使银行从传统的“经验决策”模式,逐渐转向“数据决策”模式,经营决策更多地依据客观数据分析,更加科学地对经营业绩、业务风险、资源分配进行决策。资产、负债、交易、客户及业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进行资产配置、资本结构管理、成本控制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是商业银行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将大大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效率。在风险防控方面,银行将采用数据分析技术实现风险精细化管理,通过大数据手段对客户动态行为以及客户静态财务数据进行分析,量化用户违约可能性,既有助于对用户实施精准贷款定价决策,又能有效地进行风险预警,降低银行的风险成本,实现资本使用效率的最优化。
3.积极打造新型业务平台
商业银行顺应互联网金融浪潮,搭建自身独特的业务平台已是大势所趋。平台思维要求商业银行更多地关注众多闲散用户,通过搭建合理平台将这些用户聚集起来。商业银行可以搭建的潜在平台种类丰富,包括支付平台、融资借贷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同业业务平台等等。以供应链金融平台为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该平台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如果说一个核心企业构成了平台的某一个点,其上下游客户则构成了两个伞状线,即形成N+1+N模式,当平台内的核心企业达到一定的数量级,这些伞状线将结成一张密密麻麻的网。这张网内的角色可以相互变动与替换,企业间彼此交织、相互渗透,因此基于网内企业供销和结算活动所生成的信息非常丰富。借助这些信息,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分析某一企业的产品、规模、销售方式、结算方式、账期、履约情况等信息,从而为网内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搭建平台并不是最终目的,搭建平台只是为了聚集更多用户,谁拥有了用户、拥有了消费者,谁培育或掌握了客户的消费习惯,谁就拥有了市场。商业银行的金融平台搭建要紧紧结合用户最为关心的生活现实和财富管理需求,通过互联网广聚各类生活资源,带动聚集流量,通过提供丰富而具有竞争力的交易产品来实现用户财富增长,提升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活跃度,增加平台黏性。
(二)将创新作为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驱动力
互联网金融是极具创新性的金融模式,它的成功也给传统银行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启示。以创新作为商业银行的转型驱动力将是银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商业银行的创新实践应将重点放在业务流程、渠道交付和IT技术等方面,加快推动业务盈利模式变革。从对公业务角度,在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基础上,商业银行应着力尝试创新服务领域的开发,为公司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如应用链式服务理念改进公司金融服务,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针对公司及集团客户,为其提供“全流程、上下游”综合金融服务。除此之外,通过提供标准化和咨询型相结合的结算服务,推出票据池、虚拟平等现金池、智能理财现金池等产品,满足客户流动性管理的核心需求。从个人业务角度,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个人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加强。消费支付产品体系日趋完善,新一代IC卡的功能和行业应用是满足个人金融服务的突破口,商业银行应不断推出多种形式与用途的金融IC卡,使IC卡具备一卡多账户、一卡多币种、一卡多应用等全面功能。此外,商业银行还应放眼全球,积极开展信用卡海外发卡,面向具有境外消费需求的客户推出全球支付信用卡。在个人贷款方面,应追求最便捷、快速的贷款发放程序,推出创新贷款产品,使客户在申请贷款、授信评价、贷款方案定制等方面实现线上办理,线下一次签约,并允许用户通过网银等互联网金融手段进行还款,实现个人贷款主要流程网络化。在个人理财领域,依托大数据,建立客户现金管理系统,使财富管理由单人账户单一管理向多人账户综合管理转变,实现流动资金的全方位管理。
(三)将经营模式转型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环节
互联网金融带来集约化、轻型、高效的金融生态新走势,商业银行需要逐渐从低效益效能的粗放经营模式向内涵集约式的轻型发展模式转变。打造轻型银行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程,商业银行要运用好“迭代”思维,紧扣“以用户为中心,迅速响应市场变化,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自身价值增长”的主线,从多个维度进行转型升级。一是构建轻资产业务体系。轻型银行是通过专业化经营,树立品牌典范,打造独特竞争优势,凸显自身特色和品牌,高效运转的轻型化业务系统。在公司金融业务方面,主动选择低资本消耗业务和低风险权重业务,注重调整资产结构,充分利用资产证券化等手段提高资产周转率,不断调整资产结构,保持资产运转的轻型化。在个人业务方面,更加注重资产的管理与安全性,个人理财、养老金融和遗产管理等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通过不断细化各项业务细则,将轻资产与轻经营模式、轻组织框架与流程进行结合,打造轻型个人业务体系。二是打造轻型化组织框架与流程。在轻型化组织框架下,需要商业银行最大限度地压缩管理层级,缩减中间环节,提高运营效率。需要缩短市场反馈链和执行链,授予区域机构更大权限,打造专业性团队直接对用户进行全方位服务。需要整合跨区域、前后台资源,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对资源进行更新扩展。轻型化流程则更多地需要依托于流程银行的理念,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流程创新,以较低的营运成本、高效率的营销和跨市场的服务,创造出更多价值。加大传统银行业务产品与互联网的结合,构建综合化的客户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全面搭建“平台+数据+科技”的新型金融生态链。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实质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高、参与度更强、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是传统银行业务无法实现的,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进行全面的转型升级。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 陈一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状与发展建议[J].金融发展评论,2013(12):126-131.
[3] 贾甫,冯科.当金融互联网遇上互联网金融:替代还是融合[J].上海金融,2014(2):30-35.
[4] 黄万灵.传统银行业务与现代银行业务风险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3(3):128-130.
[5] 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7):47-51.
[6] 四川银监局课题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J].新金融,2013(7):2-5.
[7] 洪娟.互联网金融浪潮下的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14(3):8-10.
[8] 刘勤福,孟志芳.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新金融,2014(3):14-18.
[9] 孙杰.传统银行的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金融融合之道[J].北京金融评论,2014(4):33-38.
〔责任编辑:朱 根〕
F832
A
1003-6873(2015)03-0014-05
2015-03-15
陆岷峰(1962-- ),男,江苏金湖人,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史丽霞(1991-- ),女,天津人,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