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与中国书法评价体系
2015-02-14兰浩
兰浩
“科学精神”与中国书法评价体系
兰浩
兰 浩:美学博士,宁德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
当今书法创作、书法评论、书法研究等领域,日益模糊苍白。从小学生到耄耋老人,不时冒出书法明星、书法官员,产生一个个方生方死的书坛新闻。书法越来越像个大江湖、大酱缸,什么人都可以装进来,鱼龙混杂的乱象令书法发展岌岌可危,以致人们对书法越来越审美疲劳。纵观中国书法史,当今的书法没有形成历史性突破和进展,不能不令人深思。当代书法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创设合理的书法评价体系,引领书法健康发展。而这,离不开对书法评价的“科学精神”。
中国书法技法层面考量的“科学精神”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书法看似最为简单,因而也最容易自我陶醉。诗词、文章、工艺、工笔画等创作水平之高低,相比较而言,接受者和创作者自己都能准确把握。但书法就不同,很多人练习几年楷书、行书,就可以临摹古人丝毫不差。从这个角度来说,书法作为技法,入门相对容易。很多人就停留在这个层面,觉得已经得书法三昧,甚至可以抗衡古人。其实这只是极度缺乏书法科学理性认识的表现。将古人经典之作临摹得一模一样,是什么水准的书法?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已!当代很多书法比赛获奖标准之一,就是看临摹功夫,这实在是书法评判的极大偏差。当然临摹基本功是必要的,但绝对不能和书法水平等同起来。若以临摹相似度为标准,那么今天的书法有何存在价值?精确无比的照相机、扫描仪、复印机哪个不比手执笔管的人更厉害?有意思的是,王羲之、苏轼也曾试图临摹自己的作品,可就是再也写不出原来那个《兰亭序》《寒食帖》。南宋吴琚的书法酷似米芾,但书名远不及米芾,因为吴琚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已经不同于米芾,再出来“米芾第二”已经失去了历史意义。
既然临摹如真不是书法,是否不临摹或者临摹得马马虎虎就是书法?当然不是。因为临摹尽管不可定位为书法水准,但没有这个基本功,尤其是笔法、结构和章法的基本功训练,也是绝对不行的。书法无非技和道的统一,虽然“道”难以言说,难以客观量化,但“道”一定是从“技”支撑起来的。那么就应当从形而下的“技”入手,贯穿科学理性的认知,得到一些评价标准。这里的理性不是西方古希腊以来的几何物理、逻辑推理,因为书法构成是中国哲学的艺术思维形式,不是几何线条。书法构成的形而下技法是笔法、结体、章法。从这三个基本层面考量书法水准,贯穿细致的分析精神,多少会有助于解决书法评判难题。当代书法评价应该深入到作品中,看看每个字的撇、捺、点、横、竖等等基本功夫、每个字的结构是否合理、上下字的管领是否“通气”、行与行气韵是否照应、字内外空间是否协调,等等。我们看古人经典之作,每一笔、每一个字、上下字的连接、行行贯气的功夫虽然难以用语言清晰界定,但绝对不会犯低级的错误,字的每一笔、结构、空白处理都渗透长期精深的训练,就是篆隶、北魏、唐代楷书,上下字内外空白的处理都极具匠心!我们可以试试,能否把颜真卿楷书、行书上下字掉过来组合,能否把行与行重新排列?能否把颜真卿楷书的一撇替代《兰亭序》某字的一撇?很多人会笼统地说,不能!因为不和谐!但若追问为什么不和谐,恐怕少有人深入研究。而这种每笔每字的理性考量功夫,恰恰正是当今书坛最为缺少的。真正精通书法的人,不仅有基本笔法的精湛功夫,挥洒过程中,字与字、行与行的处理都渗透着自我“理性驾驭感性”(非西方意义上的“理性”)的运作思考,在千万次的反复书写中不留雕琢痕迹,这才是书法的至高境界。当今书法基本技法评价应该渗透“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的“科学精神”。中国传统的笼统模糊的思维定式往往容易导致书法评价凭感觉定位,其产生出的一些大而化之的书法评语使人难得要领。书法形而上的高妙正是奠基于形而下的一笔一划、一行一篇之中。深入研究书法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避免笼而统之的宏观言说,必然有助于正确理解书法的标准。
中国书法史学向度考量的“科学精神”
纵观中国书法史,从甲骨文、秦汉篆隶、魏晋行草、唐代楷书一直到晚明狂草,书法生生不息,形成一条绵延的艺术长河。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们完全可以说,一代有一代之书法。二王、宋四家、赵孟頫、吴门书派、晚明张瑞图、黄道周、王铎以及清初傅山、朱耷等等,历代书法家莫不是在继承前代基础上予以创造性发展,才有名家辈出的灿烂书法史。艺术史蕴含着最丰富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供后人借鉴和思索。书法史学向度是这个时代书法评价的重要考量标准。唐代楷书相对北魏、二王提出了新的审美范式,宋四家相对唐代楷书展示出新的审美标准,同样,晚明书法变革相对明代中期面目一新。那些在书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作品,其实都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给人心灵和视觉焕然一新的感触,与时代精神相合。
今天的书法史学向度如何定位“科学精神”?辽宁大学教授宋伟说:“对于艺术经典创造而言,难以超过时代性与永恒性之间所构成的悖论,这无疑是一个让众多伟大的艺术家深陷困境的疑难。”史学向度就是要让书法家去回应和超越这个艺术时代性与经典性的疑难,用传统书法学术语言来说,就是正确处理好古和今的辩证法。“娟娟发屋”、当代丑书、书法主义、墨象派、少字派等等现代书法运动总是昙花一现,因为它没有处理好书法的古今辩证法,彻底抛弃“古”,因而步入书法历史的“怀疑论”“断裂论”。同样的,亦步亦趋的“书奴”也没有处理好古今辩证关系,它近似书法经典的“独断论”。因此中国书法不能述而不作,食古不化,也不能另起炉灶,空中楼阁。书法需要“六经注我”,也要“我注六经”。颜真卿楷书被苏轼评价为雄秀独出,古法为之一变,故能立足唐代书坛;张旭、怀素狂草,笔法吸收篆法加以圆劲飞动,字体放大,将禅宗狂放精神充分发扬,也是唐以前所未有;米芾纵然狂癫纵意,但也有大半辈子“集古字”功夫,“集古字”就是吸收前人经典内涵,尚意的书法并未完全摆脱前人,等等。可见,历史上具备开创意义的书法家,都是站在历史高度,学习前人加以综合,都是创作出前人所没有又合乎书法基本规则的书法。
这个时代书法史学向度的“科学精神”具体内涵是怎样的?传统天人理念是否在现代失去对书法基本的规范作用,今天书法是否可以完全抛弃古典模式、告别过去?现代书法真的应该同古典书法理念进行一场“铁锤思考”和“一切价值重估”式的清算才能发展?从经验层面来看,“娟娟发屋”、丑书运动、书法主义、少字派等等书法运动基本上保持现代与传统彻底断裂的创作态度,但最终走向失败。天人相分的现代社会,书法回归古典天人合一的境界显然不切合实际,但完全走出天人合一必然冲击汉字书法的底线。现代人吃惯大棚蔬菜、饲料肉鸡、鸡蛋却还是觉得乡下原汁原味农家菜、土鸡、土鸡蛋味道纯正,更有利人体健康。科学技术虽飞速进展,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和情感仍然难以彻底割裂,天人同构的理念并未在现代、后现代社会失去价值。由此可见,现代书法的根本困境,在于试图彻底颠覆汉字传达的天人关系,必然难以成功。由此昭示现代书法史学向度的“科学精神”,必然在天人相合走向天人相分的时代之际,对传统天人关系作更为深刻的思考和继承。因此,古典书法不仅没有失去根本价值,而是从更深层次上规约现代书法的走向。书法史学向度的科学考量,必须深入思考这一历史性课题,发扬现代和传统的辩证精神。
中国书法玄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东方玄学和“科学精神”,这两个近乎对立的话语体系,用于书法评价,的确有难以清晰言说的困境。翻阅古典书论,或用“士气、书卷气、江湖气、匠气、山林气、庙堂气”等“气”化观念品评书法,或用“韵味、法度、意趣、性情”等传统美学范畴框定。上述书法评价的话语系统,始终处于“不确实性”“感悟”“抽象”的层面,可见中国书法的最高层次判定,属于玄学思维范畴。
在中国古典文化场域,书法的工与拙、雅与俗、超迈与匠气等等评价,定位不成问题,经典流传到今天,其书法水准都能得到一致公认。但在今天,撇开盲目吹捧、利益连带、书坛浑浊等外在原因不论,书法内在的“玄学”评价有时真的成了问题。面临同一幅作品,“士气”?“山林气”?“江湖气”?有韵味还是低俗?境界高还是低?有可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评价截然相反、大相径庭的现象可能存在。属于玄学范畴评定的中国书法是否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做定论?从中国书法史上看,书法名作遭受两极评价的现象大量存在,比如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就曾有人贬低为“女郎气”;米芾、苏东坡的书法在朱熹眼里就是“狂怪怒张”,坏了法度;赵孟頫书法在后人的评价中也非常复杂;张弼草书更为同时代人批判,但这些并不妨碍上述大家留名历史。由此可见,即使没有一致公认的完美书法,但书法评定的准“科学”标准还是存在的。
古往今来,洋洋书论,没有哪位书法家能清晰标准定义,语言的有限性,叙说的难度,都难以穷极书法的本质。这种独特的艺术话语体系的确给当下书法评价带来不少困境,也给混迹成名的所谓书法家带来可乘之机。因为,你很难用一套评价标准判断“你这不是书法”,“你不懂书法”,“境界很低”。但从汉字形成,到后世书法艺术的自觉成熟到繁荣、发展,若问书法标准的根本定性,不是不可言说。
能否科学评价一幅作品的真实水准,其实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今天莫衷一是、难以定论的书法,甚至鱼目混珠、浪得虚名的书法,若让王羲之、黄庭坚、苏东坡、王铎、傅山来做客观评断,我相信这些书法圣手在排除一切外在干扰的情况下,会从形而下、形而上、史学向度等几个角度给予客观的让人信服的评判,因为他们在最高层次上拥有对书法的精确领悟和判断力。他们的客观评价,也能得到古典文化场的一致认同。今天的书法评价场域,难以引领书法评价的健康发展。宏观角度审视,我们整体上对书法最高层次的把握还没有达到令人信服的高度。即使是东方艺术的书法,并不与“科学精神”考量相抵触,但这种“科学精神”需要文化修养上的“心悟”能力,不能以科学理性的测量分析和实证。中国书法构筑玄妙的精神世界,决定了评价的高要求,也昭示书法创作发展的高难度。
综上所述,中国书法形而下的层面从笔法、结构、章法的细致层面可以考量;形而上的层面,书法属于玄学思维的感悟,需要专业学者凭借文化修养上的心悟和判断;史学向度的考量,是从历史角度判断书家对历代经典和时代精神的总括和发展把握。三个向度的考量,是浑然无间、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如果我们用这三个考量标准评判古今伟大书法名作,都是成立的。中国书法批评体系的建构,应该从技法、历史参照、艺术思维三个基本角度予以统一观照。书法批评的三个向度,足见书法的高度、难度、深度,而书法批评缺失科学精神,是今天书坛乱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健康科学的书法批评才能根本淘汰伪书法、平庸书法,肯定书法名作的基本定位,从而激浊扬清,整肃当代书法“大江湖”的乱局,引领书法发展的健康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