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落第举子李山甫的科举历程及心态探析

2015-02-14□滕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举子科举

□滕 云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1)

唐代落第举子李山甫的科举历程及心态探析

□滕 云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1)

唐代开科取士,全社会形成科举热潮。然而应考举子大多数是落第的,李山甫便是其中之一。从李山甫的落第诗可以探寻到他在经历了赴考落第的伤心痛苦、求荐无门的辛酸无奈之后,便由怨生恨,心理失衡,进而报复朝臣,对抗社会,给社会造成祸患。从历史上看,凡是统治者采取有效措施安抚、安置落第士子,科举制度就能发挥出它的作用,使国家政权巩固,社会相对稳定;反之,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安置社会竞争中的失意者,是建设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措施。

唐代;落第举子;李山甫;科举历程;心态;探析

唐代以科举选官,读书人积极应考,在全社会范围形成了科举热潮。然而应试人数众多,录取名额有限,这一矛盾冲突将绝大多数举子拒于门外,使他们遭遇了进取无门的痛苦和无奈。本文以唐代文人李山甫的落第诗作为线索,对其科举历程及心态变迁进行思考和探析。

一、伤心痛苦缘于落第

自唐代以科举选官,这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上的根本性变革,对中国古代士人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科举之途而致身青云,成为科举制度下每一位进取之士共同的理想。

唐代诗人李山甫为咸通年间人,据《诗话总龟·讥诮门》记载:“(李山甫)诗名冠于当代”[1]。作为大唐时代一位诗才出众的读书人,其人生理想也不例外,那就是科举登第至官禄加身。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却十分不顺,据《唐诗纪事》记载:“咸通中,(李山甫)数举进士被黜”[2],他本人亦有诗记录他的落第经历,其《下第出春明门》诗云:“曾和秋雨驱愁入,却向春风领恨回。深谢灞陵堤畔柳,与人头上拂尘埃”[3]。《唐音癸签·进士科故实》载:“举场每岁开于二月。每秋七月,士子从府州觅解纷纷。”[4]。唐代科举考试于每年春天二月举行,乡贡举子一般在前一年秋天七、八月由州府解送。诗人李山甫在秋天赴举时即带着满怀愁情入京,于次年春天放榜时节衔恨落第。此时,登第举子正在为自己金榜题名而狂喜忘形,整个京城长安为登第举子疯狂庆贺,而落第失意者成为被全社会漠视和冷落的群体。应考失意的李山甫灰头土脸地回家了,他心灰意冷地从长安城东门出城,经过灞水东岸,岸边的垂柳轻拂在他的头上,让他感受到仅有的些许暖意。

李山甫《下第卧疾卢员外召游曲江》诗云:“眼前何事不伤神,忍向江头更弄春。桂树既能欺贱子,杏花争肯采闲人”[5]!传说月中有桂树,《太平御览》卷九五七引《淮南子》载:“月中有桂树”[6]。到了唐代,又传吴刚伐桂之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 ,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7]言称月中有一棵五百丈高的桂树,树下有一个名叫吴刚的人因学仙犯错而被罚持斧砍树,树创之处随即愈合,所以那棵桂树永远屹立不倒。

而月中桂树与科举扯上联系,则源于《晋书》中的一则故事。《太平御览》卷九五七载:《晋书》曰:“郄诜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郄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8]后即以折桂喻科举中第,唐人亦常以折桂来比喻举子的科举之路。李山甫诗云“桂树既能欺贱子”,即言自己因出生寒微而在科场上遭受不公正待遇,导致自己一次次应考皆落第。诗人又说“杏花争肯采闲人”,因为在当时的京城长安,有曲江杏园,园中生长着许许多多的杏树,每年春风拂树,杏花便洋洋洒洒地开放了。这时候正是唐代科举放榜的时间,耸动天下的放榜及放后的一系列喜庆活动,如宴集、雁塔题名等仪式,都发生在曲江杏园,于是人们见杏花而联想到科举登第,甚至把杏花唤名及第花。如郑谷《曲江红杏》诗云:“遮莫江头柳色遮,日浓莺睡一枝斜。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9]。更有徐夤《长安即事三首》其三云:“拖紫腰金不要论,便堪归隐白云村。更无名籍强金榜,岂有花枝胜杏园”[10]。应试举子唯独钟情于杏花,心动于象征科举及第的杏园花枝。举子们唯愿题名上金榜,唯有杏花让举子们魂梦萦绕。李山甫既被弃置于金榜之外,与象征科举及第的杏花无缘,曲江边的春光美景反而使他黯然神伤,杏花的美艳更映衬出他的满面愁容,此时的他心灰意冷,疲惫至极。李山甫又有《贺友人及第》诗云:“得水蛟龙失水鱼,此心相对两何如!”[11]李山甫与友人一同赴考,一如鲤鱼化龙,一如触壁沉渊,友人及第的幸运和荣耀,反衬出自己处境的艰难,令其伤痛入骨。落第者赠诗向成功登第的友人祝贺,在强烈的荣枯对比中,其内心的难堪与痛苦让他难以承受。

二、无奈皆因求荐无门

唐代科举考试的试卷不糊名,又有“通榜”的惯例,种种因素都可以影响考官对人才的取舍,导致科场上荐举之风大行。南宋洪迈在其《容斋四笔》中记载:“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12]。由于试卷不糊名,影响考官取舍的因素很多,而举子平时的声名尤其重要,许多举子事先向考官或与考官有深厚交情的权要名流行卷,请求荐举。白居易留下的一首《见尹公亮新诗偶题绝句》诗中,就记录了这样的情形:“袖里新诗十首余,吟看句句是琼琚。如何持此将干谒,不及公卿一字书?”[13]即使诗才出类拔萃,诗句写得字字珠玑,仍比不得权要名流的一封推荐信所起的作用。

唐谚云“槐花黄,举子忙”。与秋槐花的怒放相应,举子们也在争先恐后地觅解求荐、拜谒公卿之门,此时,李山甫也艰难的出发了。杜荀鹤《江上与从弟话别》诗云:“干人不得已,非我欲为之”[14],说出了举子们行干谒请托之事的必要与无奈。李山甫《谒翰林刘学士不遇》诗记录了他干谒权贵之门而被拒之门外的冷遇和辛酸:“梦绕清华宴地深,洞公横锁晓沉沉。鹏飞碧海终难见,鹤入青霄岂易寻!六尺羁魂迷定止,两行愁血谢知音。平生只耻凌风翼,随得鸣珂上禁林”[15]。这首诗是作者拜访当时任职翰林学士的刘崇望后所写。作者向往着有一天来拜访这位朝中权要以求推荐,当最后鼓足勇气历经路途艰难而至,迎候他的却是权贵宅第门上的一把大锁,作者就这样被冷冷地拒于门外。宅第主人如鹏飞碧海、似鹤入青霄,让作者难以寻其踪迹。这位远道而来的应考举子,微茫的一点希望也已破灭,心中只余迷茫。这样一个本是铮铮硬骨的文人,平生耻于攀附权贵,可无奈的现实硬是把他逼成了低三下四忍气吞声追随权贵踪迹之人。想到自己的这种转变,作者心中万分痛苦,拜访权贵却被拒之门外的冷遇,更是令他愁泪成血。

诗名卓著却久不登第的李山甫,最终绝望了。其《下第献所知三首》其三云:“十年磨镞事锋铓,始逐朱旗入战场。四海风云难际会,一生肝胆易开张。退飞莺谷春零落,倒卓龙门路渺茫。今日惭知也惭命,笑余歌罢忽凄凉”[16]。《诗经·伐木》诗云“出自幽谷,迁于乔木”[17],唐代人常以“迁莺”比喻进士及第。李山甫经历十年寒窗苦读后奔赴科场,科举取人的大好形势,曾经使作者心怀壮志。可一次次的应考都如莺落幽谷难以飞出,如鱼跃龙门频频碰壁。一次次落第的打击令使他对自己的才华产生怀疑,对自己无缘及第的命运感到无奈,无奈之中忽而狂歌乱笑,忽而心痛凄凉,心灵失衡扭曲,精神近于崩溃。

三、对抗只为发泄怨恨

李山甫在应考多次落第、拜访权贵又不遇知音赏识的情况下,自感穷途末路,失意之下便加入了藩镇幕府。《新唐书》记载:“彦祯喜儒术,引公乘亿、李山甫皆在幕府”[18]。《唐音癸签·评汇四》云:“李山甫求名不遂,满腔怨毒,语不忌俚”[19]。李山甫觉得自己才高而落第,极其冤屈,言论上充满怨毒,行动上也十分残忍,曾煽幕主之子乐从训劫杀黜落过他的主考官王铎及其家眷。《南部新书》卷丁载:“李山甫,咸通中不第,后流落河朔,为乐彦祯从事。多怨朝廷之执政。尝有诗云:‘劝君不用夸头角,梦里输赢总未真’”[20]。李山甫写有《寓怀》一诗:“万古交驰一片尘,思量名利孰如身。长疑好事皆虚事,却恐闲人是贵人。老逐少来终不放,辱随荣后直须匀。劝君不用夸头角,梦里输赢总未真”[21]。清代钱牧斋《唐诗鼓吹评注》评点此诗:“此讥世人奔驰名利,万古以来尘鞅如一。试一思之,岂如吾身之为可贵耶?故人以名利为好事,而我长疑为虚事;人以高寄为闲人,而我却恐是贵人也。夫其所以然者:老逐少来,流光无滞,辱随荣至,理势必然,人固不可无达人之旷观也。劝君勿自夸其头角而以富贵先人,盖人生出处、穷通总如梦中之虚幻,岂可驰名利而忘身哉?”[22]李山甫诗才超群,且刻苦自励,却总是科场失意,仕途难行。曾经苦苦追求名利而不得,痛苦无奈之下自宽其心,言好事疑为虚事,人生出处穷通皆梦幻,不可因追逐名利而忘身,并讥讽世人驱驰名利。从文字上看似乎是诗人于穷途困境之中突然悟道而释然了,实则是一种心灵扭曲的酸葡萄效应。辛文房《唐才子传》载:“(李山甫)生憎俗子,尚豪,虽箪食豆羹,自甘不厌。为诗讬讽,不得志,每狂歌痛饮,拔剑斫地,少抒郁郁之气耳”[23]。诗人因应举求仕而不得的仇官心理非常严重,呈现出扭曲的状态。之后他在乐彦祯幕府中煽动幕主之子乐丛训制造祸端危害朝廷大臣与社会相对抗之事,即是这种失衡扭曲心理的印证。

《新唐书·王铎传》载:“铎世贵,出入裘马鲜明,妾侍且众。过魏,乐彦祯子从训心利之。李山甫者,数举进士被黜,依魏幕府,内乐祸,且怨中朝大臣,导从训以诡谋,使伏兵高鸡泊劫之,铎及家属吏佐三百余人皆遇害。朝廷微弱,不能治其冤,天下痛之”[24]。李山甫参加科举考试一再落第,对朝廷心怀不满而满腔怨毒,煽动他就职所在的幕主乐彦祯之子乐从训于高鸡泊劫杀曾任主考官而在科场上黜落过他的王铎及其家属吏佐。王铎于咸通年间由中书舍人权知贡举,后转礼部侍郎,典贡举为国家取人多得实才[25]。李山甫于咸通年间多次应举不第,因而怨恨朝廷大臣,时任主考官为王铎,因而王氏成为李山甫直接怨恨的对象。一旦碰到可发泄怨愤的时机,便即刻挑起祸端,导致朝廷高官王铎被害,李山甫自己则幸灾乐祸。故而胡震亨《唐音癸签·谈丛二》感叹道:“乐帅子高鸡泊杀王铎一事,李山甫导之也。史言山甫数举进士被黜,怨中朝大臣,故有此举。考铎传,咸通典试,而小说山甫罢举,亦在咸通中,山甫被黜即铎也,岂泛怨哉?”[26]这一惨剧的发生便是落第举子李山甫失衡心理的极端表现。他这种以谋害朝廷重臣而与朝廷相对抗的极端行为,连朝廷也无可奈何。

四、结语

探析唐代科场落第举子李山甫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由一个志向远大刻苦自励积极进取的文学青年转变成一个报复朝中大臣与社会相对抗的罪恶分子的心路历程,其中的媒介便是在科举考试这场社会竞争中失意而自己深感冤屈的失衡心理。这种失衡心理与当时社会的科举竞争环境有密切关系。一是唐代科举制度的不完善。科举制度创于隋代,兴于唐朝,属于新生事物尚在摸索之中,如试卷不糊名给考官评卷留下很大的主观空间;通榜荐举的通行,使人脉关系通达的官二代更易于及第,而寒门学子却因求荐无门而难于登第,便深感怀才不遇,由怨生恨。寒族举子因无要人荐举而久不登第,他们多数时候是忍气吞声,但不时也将这种处卑位而无人荐举的怨恨表露于言行,施之以行动。唐代科场形形色色的腐败事件,引起了时人和后人的议论和批评。宋代吸取唐代科考的经验教训,实行殿试制度,糊名评卷,力图排除权贵干扰。二是政府没有安抚好科场落第举子这一社会竞争中的失意者。李世愉《科举落第: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中说:“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年之久,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影响面之广,影响之深,超过任何一项典章制度。……几乎所有落第者都会在失意考场后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巨大打击。因此,历代统治者在取士的同时,也面临着平衡落第士子心态、妥善安置落第士子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对落第者所采取的各项政策。从历史上看,凡是统治者采取有效措施安抚、安置落第士子,科举制度就能发挥出它的作用,使国家政权巩固,社会相对稳定;反之,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7]对于如何安抚科举考试中的落第者,“唐朝廷曾采取过一些临时性的措施,包括礼遇落第者、给落第而有志再考者创造学习条件、追赐有才华却终生不第者以及第名衔并授予官职、特放老龄考生及第、增加录取名额等措施,显示出朝廷对落第举子这一弱势群体的些微关怀”[28]。但相对于庞大的落第者群体来说,这些微偶尔的眷顾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落第”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也不可能化解“落第”带来的社会矛盾。因为社会没有为社会竞争中的众多失意者这一弱势群体拓开多条出路,没有将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对社会的逆反心理和由此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性降至最低,导致这一群体从心理上怨恨政府,在行为上对抗社会,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如何安置社会竞争中的失意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

[1][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371.

[2][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65:1044.

[3][5][9][10][11][13][14][15][16][21] [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7424,7417,7825,8236,7419,4846,8011,7418,7426,7416.

[4][19][26]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97,79,277-278.

[6][8] [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4249,4248-4249.

[7][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9.

[12][宋]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686-687.

[17]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237.

[18][24][25] [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938,5407,5406.

[20][宋]钱易.南部新书[M ].北京:中华书局,2002:52.

[22][清]钱牧斋.唐诗鼓吹评注[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416.

[23]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485

[27]李世愉.科举落第: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J].上海:探索与争鸣,2007,(3):32.

[28]滕云.论唐代朝廷对科举落第举子的人文关怀[J].玉林: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1):89-92.

【责任编辑 潘琰佩】

The Experie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State of Mind of Li Shanfu-- a Failed Candidate of the of the Tang Dynasty

TENG Yun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 Guilin Normal College, Guilin, Guangxi 541001)

All people were keen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Tang dynasty, but most candidates failed, one of whom was Li Shan-fu. He wanted to take part in the examinations again but could find no one to recommend him. He became resentful and took revenge on the society,which brought great scourge. So the managers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should think about how to eliminate the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of the losers in social competitions and to create a harmonious society.

experience; state of mind; Li Shan-fu; candidat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e Tang dynasty

I206.2

A

1004-4671(2015)06-0083-04

2015-09-17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唐宋落第文学的生态研究》(12XZW004)。

滕云(1966~),女,湖南江华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举子科举
为何“槐花黄,举子忙”
唐代旅馆诗中的举子形象
唐代举子这样打探“高考成绩”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宁波与湖州府科举状元比较研究
论唐代举子的科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