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著名学者陈建森教授

2015-02-14萧少宋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张九龄宋元曲江

□萧少宋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著名学者陈建森教授

□萧少宋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陈建森教授,1957年生,广东罗定人。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中国诗教学会理事,广东国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代始,陈先生先后在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师从安旗教授、吴国钦教授、陈铁民教授研治中国古代诗文和戏曲。

陈先生从事学术研究30余年,先后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宋元戏曲本体论》等著作6部。其学术成果主要集中于唐宋文学研究、中国戏曲研究两个领域。

陈先生在唐宋文学领域,致力于张九龄与《曲江集》研究三十余年,取得丰硕成果,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一是先后发表《曲江集版本源流考》《张九龄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诗歌的美学追求》《从张九龄应制诗看唐诗由初唐之渐盛》《“九龄风度”与“盛唐气象”》《张九龄〈曲江集〉敕书的文史价值》等一系列具有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如考订《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南海潘氏藏”《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非明成化九年苏韡刊本,考正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卷三“张子寿文集二十卷,唐张九龄撰,明成化九年邱濬刊”实为邱濬抄苏韡刊,指出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明成化九年癸已韶州苏韡刻本《张子寿文集》二十卷为现存《曲江集》祖本,为《曲江集》的校勘整理提供版本依据。二是阐释“九龄风度”的内涵与“盛唐气象”的关系。三是探究张九龄〈曲江集〉敕书的文史价值。四是主持并完成了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广东省文科基地重大项目《曲江集编年校注集评》。该项目以明成化九年苏韡刊本为底本,遍校二十卷本、十二卷本、诗赋集本、诗文选本近三十种,汲取学界研究成果进行《曲江集》编年、校注、集评,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完备而可靠的张九龄《曲江集》的整理本。五是在岑仲勉《依唐代官制说明张曲江集附录诰命的错误》的基础上作《〈曲江集〉附录“诰命”笺订》一文,为唐代诰命体例研究和张九龄诗文编年提供详实的文献依据。陈先生还参与曹础基主编本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的编写工作,负责撰写“唐代文学”部分,至今该教材仍被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课程使用。陈先生治学之余,还长于古典诗词创作,其诗词作品具有唐宋风韵。陈先生善于将诗词欣赏、创作、研究融会贯通进行教学,其为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委托文学院承办的中学语文师资培训项目讲授“古代诗词鉴赏的三个层次”,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陈先生在中国戏曲领域注重戏曲的发生、戏曲形态与本体的研究,开“中国演述学”研究之先河。他先后发表了《戏曲形态新论》《戏曲“代言体”论》《王国维的“戏剧史难题”与宋元戏曲历史生成》《近百年来宋元戏曲本体与生成的反思》《论宋元戏曲的演述时空》《戏曲本体与生成的探究之途》《论宋元戏曲的演述者》等论文,主持并完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剧场交流语境理论与宋元戏曲的生成》,出版了《元杂剧演述形态探究》《戏曲与娱乐》《宋元戏曲本体论》三部戏曲研究专著。《元杂剧演述形态探究》(1999)将元杂剧放到剧作家的创作、演员的舞台表演、剧场观众的审美接受之中,把元杂剧的搬演情状置于剧场交流语境之中进行立体的互动分析,提出了戏曲“演述形态”的概念;《戏曲与娱乐》(2003)将元杂剧“演述形态”的探究推进到对戏曲的本质与功能的研究,提出戏曲的本质功能是“戏乐(即游戏与娱乐)”的主张;《宋元戏曲本体论》(2012)在前期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宋元戏曲“还原”于剧场,“还原”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解析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留下的宋元戏曲“是什么”、“如何演”与“何以如此演”的“戏曲史难题”,呈现宋元戏曲的“存在”形态,从而将戏曲形态、本质功能的研究推进到戏曲发生学和本体论的研究,并率先在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给研究生开设“中国演述文学研究”课程。

《宋元戏曲本体论》中,陈先生在戏曲研究领域首次提出的“剧场交流语境理论”,并具体阐述其理论内涵:(1)宋元戏曲是“活”在剧场的演艺样式。戏曲演述者具有“演员”、“行当”和“剧中人”三重演述身份。(2)演述者具有“演人物”、“述故事”、执行“演述干预”、与剧场观众一起“戏乐”四种演述职能。(3)剧作家通过演述者进行“演述干预”,控制剧场搬演的进程,引导剧场观众的审美取向。(4)宋元戏曲存在“演员”与观众、“行当”与“行当”、“行当”与观众、“行当”与“剧中人”、“剧中人”与“剧中人”、“剧中人”与观众之间六重主要的剧场交流语境。(5)宋元戏曲剧场存在现实生活域、审美游戏域、剧情虚构域和“跨域”四重主要“演述时空”。(6)宋元戏曲演述者可以根据剧情搬演和观众接受的需要,灵活潜换三重演述身份,自由穿梭于六重剧场交流语境,在四重“演述时空”中“演人物”、“述故事”、执行“演述干预”、与剧场观众一起“戏乐”。演述者身份的潜换即意味着剧场交流语境和演述时空的转换。(7)从剧场“存在”视阈观之,宋元戏曲演述者转换三重演述身份出入“剧情内外”“演人物”、“述故事”、执行“演述干预”、与剧场观众一起“戏乐”,这说明宋元戏曲并不完全是“表演角色”的“代言体”,也不完全是“演员演故事”的“叙述体”,更不是由各种“审美形式因”组成的“表演行当”的“并列体”,而应理解为演述者会通诸种“文本”出入“剧情内外”与剧场主体之间展开审美交流互动的“演述体”更为恰当。

“剧场交流语境理论”的提出有四方面含义:一是从“文本间性”的角度,探究剧场主体交流互动所用诸种“文本”间的相关性及其组合规律;二是从剧场“主体间性”的角度,揭示剧场交流的实质是剧作家、演述者(“演员”、“行当”、“剧中人”)与观众之间当下的审美互动;三是揭示剧场主体间“视界交融”和“文本会通”之间的关系,呈现宋元戏曲的“剧场存在”;四是指出宋元戏曲的“文本会通”实质是剧场主体交流互动的艺术呈现。剧场主体的“视界”在剧场交流语境中“交融”,而作为主体间交流互动对象化显现的“文本”亦在此“会通”。因此,“剧场交流语境”既是宋元戏曲剧作家、演述者和观众“视界交融”的生态场域,又是各种“文本会通”的孕体。剧场主体间视界交流互动的需要决定了宋元戏曲“文本”的选择及其“文本会通”的方式,宋元戏曲是在剧场“演述时空”中共处的互相关联的“文本”所组成的特殊的“文本共同体”。因此,宋元戏曲“剧场交流语境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宋元戏曲的生成。

陈先生的戏曲研究成果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学术研究》《文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图书评论》等多家刊物曾有专文对其著作进行学术评价。陈先生目前正参与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戏曲文献考索类编”的研究工作。

陈建森教授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又具有中西文艺学比较的敏锐眼光。其治学“尚友古人”,既注重文献的蒐集和研读,更注重文学形态的研究和本体论的反思。他善于将文本“还原”到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系统中去探析文本间的内在联系,于繁复的材料之中执其要,于深邃的理论之中用其实,在文献考订中重理主脉及其传承演变,于文本研读中摄取灵魂以及洞察其栖息之方,形成其“生态还原法”的治学路径。故陈先生每进入一学术领域,皆有叠出之新见。

【责任编辑 吴庆丰】

K825.81

A

1004-4671(2015)06-0001-02

2015-10-06

萧少宋(1980~),广东汕尾市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国古代文献学博士,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后。

猜你喜欢

张九龄宋元曲江
那拉提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张九龄借棋劝谏
曲江春晓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张九龄与禅宗
曲江花生分段收获试验成功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游曲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