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流域古建筑研究综述及展望
2015-02-14彭祖鸿
□彭祖鸿
(1.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2.云浮市南江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罗定 527200)
南江流域古建筑既有与广东其他地区建筑的共同之处,也有与其他地区建筑显著不同的特点,集中体现着当地人民的生态自然观、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由于独特的地理及人文环境,南江古建筑在结构布局、建筑材料、建筑工艺、装饰艺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现阶段相关的资料基本上是对南江流域古建筑进行梳理与介绍,学术意义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这种现象与南江流域古建筑极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明显处于不对等状态,因此有必要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开展与之相关的文化价值、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一、现有研究成果
严格的来说,现有的成果多数还谈不上对南江流域古建筑的学术研究,仅停留于对古建筑基本情况的介绍或感性的情感体悟,只有少部分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析这些古建筑在布局、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材料以及装饰艺术上的一些特征。但这些成果对于开展对南江流域古建筑的进一步研究起着础性的作用,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对他们进行梳理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从各自的切入点来看,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别:
(一)情况介绍
此类文献最为丰富,早期的有清康熙《罗定州志·卷十·古迹》中对旧儒学(学宫)、古道场(龙龛岩)、飞来庙、高力士宅等古建筑从地理位置、始建年代及与之相关的传说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1](引者注——除学宫、龙龛岩尚在,余皆不存)。清道光《东安县志·卷一·舆图》中载有学宫的布局简图,详细地标注学宫内各建筑的名称和各自所在的位置,另有守府图、武庙简图各一幅[2](538-539),《卷一·学校》详细地记述了学宫、供奉的先贤名录及学宫的附属产业及相关大事[2](548-554),《卷二·坛庙》介绍了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墙牌坊、长春寺、城隍庙、文昌宫、关帝庙等坛庙地位置和历史[2](555),此外其《卷四·外纪·寺观》介绍北楼、文武二帝楼、东岳楼、归一庵、天后宫、六祖庵等建筑的所在、建筑年代等[2](614-615)。民国《罗定志·卷一·舆图》中载有圣庙(学宫)、考棚、青莪书院、德晟祠平面图各一幅,不但标注各建筑的朝向和图与实物的比例,而且详细地标注了这些建筑的内部构成名称和位置[3](245-246),《卷二·学宫》记录了非常详细的学宫变迁史,介绍了学宫的建筑构成、供奉的先贤的详细名单、相关的历史背景和重大事件,附记了文昌书院、罗阳书院、泷水书院、罗西书院、青莪书院等义学的地理位置、始建年份等;《卷二·坛庙》介绍了先农坛、历坛、忠义孝弟祠、大中祠、太保庙、华佗庙、龙母庙、仙姑庙等坛庙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变迁[3](298-301),《卷二·古迹》中记载了龙龛道场、梁陈法念宅、唐陈龙树宅、明潭寿海宅、双龙胜慨亭、望云亭、刘仙姑祠的位置及始建年代[3](304-306),《卷二·寺观》收录了开元寺、普陀山寺、圆通庵、莲池庵、飞来古庙、铜佛庙等寺庙[3](306-307)。民国《西宁县志·卷六·营建二》介绍了社稷坛、先农坛、关帝庙、文武二帝庙、文昌宫、药王庙、龙母庙、罗旁水月宫、张公庙、盘古庙、中华基督教约老会等坛庙的位置及历史[4],另有其他建筑基本如前述东安志、罗定志所载,只是位置、规模不尽相同。后世所修地方志几沿前制,大体相似,此处不赘引。
今人介绍南江流域古建筑的文字也甚为丰富,张富文在其《南江文化纵横》第三章第二节中介绍了郁南张公庙、天后宫、盘古庙等古庙的基本情况以及与这些庙宇相关的民俗风情,还介绍了兰寨林氏宗祠、大湾古建筑群、光二(仪)大屋等极具南江流域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的基本概貌,甚至还对这些建筑内部的构成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5]。《泷水寻源》中介绍了罗定学宫、青莪书院、彭家祠、谭御史祠等书院祠堂,还介绍了梁家庄园、大垌八角楼、马兰大屋、倒流榜民居群、蓝村九座屋等民居建筑和建筑群,主要介绍它们的规模、地理位置、年代等基本信息并配有精美彩图[6]。陆琦著《广府民居》中专门对郁南光二大屋的布局、结构和特点作为较为详细的介绍[7]。陈周起,赖淑华任执行主编的《走进古村落·粤西卷》对南江流域的郁南大湾五星村和云城腰古水东村的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着重介绍了这些村落中重点的建筑如峻峰李公祠、祺波大屋、程氏宗祠等[8]。政协云浮市委员会于2011年编撰的《云浮古迹》(内部资料)分门别类地对区域内的古屋古村、寺庙祠堂、古桥老井等进行介绍,全书以500多幅珍贵的照片为基础,充分。《云浮日报》于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的《云浮古迹寻踪系列报》(含古民居,古寺、古祠、古庙,古学宫、古书院,古城遗址等系列)较为全方位地对南江流域现存的古建筑进行了梳理,并形成近20篇共计数万字的图文并茂的报道(可参见南江文化网站文化旅游栏集中收录的相关文章:http://www.nrwh.org)。另有些人较为零散地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体推介南江流域的古建筑,《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云浮日报》、《今日罗定》等媒体刊载了多篇介绍南江流域古建筑的文章,如《穿越天际的河流》《罗定的古民居》《特色古民居现身苹塘》等,或从整体或从个体对南江流域古建筑进行介绍和宣传,同时在当地政府网站上亦有古迹建筑等方面的介绍。
(二)赏析感怀
此类多以散文化的笔法表达观者的态度和感情,数量不算太多,但一方面能展现南江流域古建筑的风貌,另一方面能看到本地区的艺术家对这些建筑的深厚感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南江古风》一书以摄影、文学的艺术角度对南江流域古民居的杰出代表——大湾古民居进行展示,对其建筑和装饰艺术进行赏鉴和分析。[9]云浮三大文化丛书的《南江情》一书中收录多篇感悟南江流域建筑的文章,有罗荣南《触摸南江流域古建筑艺术之美》、黄美莲《遗世独立的梁氏庄园》、李燕媚《光仪大屋》等文章,以梁氏庄园、光仪大屋等代表南江流特色的古建筑为观照对象,从文学的角度表达了对南江流域古建筑的热爱,以及面对这些古建筑时的人生感悟[10]。另外《云浮日报》也刊载了一些感悟南江流域古建筑类的文章,如2012年4月21日罗荣南《依山傍水 天人合一——南江流域独具一格的古建筑及装饰艺术》极力推崇南江流域古建筑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及天人合一的思想,2013年5月9日的兰寨系列文章(《美丽兰寨》、《神韵兰寨》等)对古村落兰寨及兰寨的建筑赞赏有加。其他亦有本地区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南江古建筑的魅力,抒发他们对这家乡文化的热爱。
(三)考察报告
此类文献仅发现有陈大远、李可祥《岭南流派,南江特色——南江古建筑考察报告》[11]和苏显亮、陈志敏、陈大远《云浮市古建筑考察报告》[12]两篇,前者以郁南县宋桂、连滩两地的古建筑为重点,先后考察了宋桂镇茆岭谢氏宗祠、车岗七宅、马鞍村江氏大宗祠、西坝光仪大屋、竹围朱屋等民居建筑,认为连滩等地的明清民居大屋有建筑规模大、平面布局以方块为主、前后墙与侧墙建造高大风火山墙等六大特点,与南江流域其他古建筑一起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
《云浮市古建筑考察报告》认为南江流域的古建筑以郁南连滩、大湾,罗定双东大同和冲表等村落为代表,呈散点分布状态,各建筑讲究风水且基本朝向乡村的中心,以罗定船步蓝村“九座屋”最为突出,是古村落的典范。指出这些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同时还指出这些古建筑存在无人管理、随意拆除或改建、产权不清只用不管等问题,并对云浮市古建筑保护利用提出普查、分级管理等多项建议。
(四)学术论文
除上述考察报告之外,学术意义上的理论研究为数更是不多,且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着眼于现有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已知开公发表的论文仅王波、伍百军的《南江古民居旅游开发浅议》[13]一篇,该文指出南江古民居受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了在布局上多以祠堂为中心、南北方向为主轴、围垅合屋的岭南梳式布局的特点,建筑设计的封闭与开放的结合统一,装饰上的绘画和雕刻图案精细、生动、持久不变色的特点,并对南江古民居的旅游开发提出了转变思想扩大宣传、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等建议。
另有刘浪《试论南江历史建筑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徐子明《保护古民居建筑,承传南江文化》两篇刊于《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内部资料)2012年第4期,前者分析了南江建筑的布局特步和建构特征,并分析了南江建筑的风格和景观文化特征,希望获得更多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后者先分析了罗定古民居的多元文化与南江特色的六个主要表现:开敞的平面布局、因势而定的建筑朝向、通透的空间布局、稳固封闭的结构、讲究与大自然的结合、考究的室内外装饰,并对古民居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七条建议。
二、研究展望
上述文献类型表明,南江流域的文人学者在南江流域古建筑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有的研究成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相信后续的研究会将这些成果视为重要的参考来源。不过同时也可以看到,即使如情况介绍的文献,虽然数量甚为可观,但似乎系统、集中而详尽地介绍南江流域古建筑情况的文献仍是空白,另外学术意义上的南江流域古建筑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保护研究、应用研究等都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需要后续的研究进行不断的拓展。
(一)田野调查。
南江流域古建筑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广且无规律,因些要对此进行较为系统的田野调查便需要周密的筹划、细致的安排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难度可想而知,但鉴于这些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本区域珍贵的文化遗产,就需要对它们进行较为细致、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笔者建议可以政府的文化宣传部门牵头,实行政府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本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社会服务作用,政府主要起沟通协调作用,解决诸如调查人员如何进入调查地开展调查等问题,高校及科研机构人员负责采集这些古建筑的相关数据、图片及影像资料,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并提交给政府,在此过程中实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同为保护古建筑文化、保存相关的数据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理论研究
南江流域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建筑学、美学、民俗学及文化学的价值,上述研究成果虽有少数涉及到一些,但远未穷尽,且深度和广度都有待进一步挖掘,因而在理论研究层面进行拓展的空间还很大。南江古建筑在建筑学、美学、民俗学及文化学等方面的与他域建筑之间的异同、与他域建筑之间的传承关系及自身独特的价值尚待发现;本区域内不同的个体建筑又呈现出怎样的个性,这些建筑与南江流域的民俗有什么样的联系,体现南江流域人民怎样的文化心理,体现南江文化精神的哪些层面等等诸多问题悬而未决。这些问题的解决和解答需要本区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运用不同的理论工具对之进行理论研究。
(三)保护与应用研究
南江流域的古建筑在历经风吹雨打和人世的变迁之后,砖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在风雨日晒的侵蚀下易腐烂和破损,包括建筑主体结构在内的建筑部件、装饰材料的损毁非常严重,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四旧、追求经济利益而肆意破坏、人口迁出和不加以修葺和保护等,许多古建筑已荡然无存了,还有的破损严重,真正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数量不算太多,那些完好、破损的建筑都需要及时的保护和修缮,虽然一些建筑被收入到各级政府的文物保护名录中而获得一些专门的保护资金(如大湾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光仪大屋、罗定学宫、青莪书院、罗定彭氏宗祠等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另有部分建筑分别被纳入各县市级保护单位),但大多数古建筑没有专门的维修资金和保护人员,如何对它们进行保护便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需要研究者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与保护相对应的是如何发挥南江流域古建筑的文化旅游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甚至可以在开发利用中更好地去保护这些建筑),让古建筑重新焕发出生机,也需要研究者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
古建筑是南江文化的瑰宝,集中体现南江流域人民的生态自然观、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等诸方面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内涵,对古建筑的研究不仅丰富和深化南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对于了解南江流域乃至广东地区人民的精神特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学者有必要在现有的成果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南江流域古建筑的研究能有更多更好的成果,也希望这些古建筑充分发挥其文化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南江流域乃到广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康熙]罗定州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50.上海:上海书店,2003:206-209
[2][道光]东安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48.上海:上海书店,2003.
[3][民国]罗定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50.上海:上海书店,2003.
[4][民国]西宁县志 [Z].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50.上海:上海书店,2003:51-56.
[5]张富文:南江文化纵横[M].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8:162-212.
[6]陈宗欣:泷水寻源[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11.
[7]陆琦:广府民居[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8]陈周起、赖淑华:走进古村落·粤西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9]邱松年、何汪权:南江古风——广东省郁南县大湾古民居赏析[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10]吴伟鹏、李尧坤:南江情[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
[11]陈大远、李可祥:岭南流派,南江特色——南江古建筑考察报告[J].广东文物,1998(2).
[12]苏显亮、陈志敏、陈大远:云浮市古建筑考察报告[J].广东文物,2004(2).
[13]王波、伍百军:南江古民居旅游开发浅议[J].内江科技,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