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5-02-14陈光荣顾玉芸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语感教材语言

陈光荣 顾玉芸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陈光荣顾玉芸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它是语言能力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它是一切文学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理解文字的基础,是积累语言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情趣的金钥匙。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语感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它存在于人脑中,来自遗传而又为人类所独有。个体通过接触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还难以解释清楚的语言学习能力演绎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尤其是母语的口语学习更是如此。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有用的母语学习机制,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第一、引导学生在课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少,烦琐的理性分析多,陷入了思而不读的怪圈。对文章形式的分析可谓具体详尽,而学完后文章内容却没有几篇能够入心入骨。形式上的条分缕析,使学生失去了一份在诵读中唤起生活经验,引发联想和想象的读书之乐。我们使用的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语言生动、形象,有着丰富情感的优美范文。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自然就理解了内容,其中的优美语句也就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话作文便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语言的实际运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加强理解,形成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数量是有限的,远远达不到《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阅读量,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我认为首先可以选择和教材配套的资料,这些资料与学生的日常学习联系紧密便于迁移自学。其次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要求每个人订阅一种或多种课外读物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

二、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语感

(一)激发情感,突出语感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情趣教学,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美育素质,挖掘教材的内在潜力,对知识信息进行吸呐、消化、更新,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新知识。教师运用良好的教学机制,调节和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激起他们对学习的需求,使他们在热情、生动、活泼的情绪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用健康的意境催化冷漠的知识,充分开展创造性思维,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对知识获得的成功感和对未来知识的期盼,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二)理解词句,启迪语感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叶圣陶)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求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有认知上的会意能力。美学老人朱光潜也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网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便是朗读、揣摩的实质。

(三)感情朗读,训练语感

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诗歌时,我就经常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感情,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操。“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手段,它是对言语的直觉的整体的领悟与感受。

陈光荣,顾玉芸,教师,现居湖北京山。

猜你喜欢

语感教材语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是刀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