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育呼唤现代人文意识

2015-02-14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圆融人文精神语文课堂

张 鲁

张鲁,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今天,语文教育必须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用全新的现代人文精神塑造出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呼唤现代人文意识,是时代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一)时代发展使然。

当人类跨入21世纪,我们的时代所呈现的三大显著特征,都体现了对现代人文意识的强烈呼唤。第一个重要特征是全球化和网络化。它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树立对于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意识,学会与更多的人共事,为更多的人创造价值。第二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人本化趋势日益明显。如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第三个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整个社会的知识化。它要求人人都需学习,终身都需学习,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求知,更是为了应用,为了“做事”。

(二) 语文教育学科本身的要求。

大家都有一种共识,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学语文的过程就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所以,语文教育要全面建构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大框架,切实关注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但是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的确堪忧。第一“忧”: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使语文教学也步入现实的困境。第二“忧”: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充满人性之美的语文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技艺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语文教育的本原入手,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深厚的文化。

二、语文教育中,现代人文意识的内涵

(一)现代人文意识要求立足民族,具备“忧乐圆融”的传统人文精神。

当代著名史学家庞朴先生曾说:“人文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并将其概括为“忧乐圆融”四个字。庞朴先生曾说:所谓“忧患意识”便是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得而不忘丧,展现为奋发图强、治君尧舜、取义成仁之类的积极用世态度;所谓“乐感文化”应是以身心与宇宙自然合一为依归的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是巨大深厚无可抵挡的乐观力量。所谓“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朱光潜语),便是圆融。

(二)现代人文意识要求借鉴西学,建立理性科学人道的批判精神。

文化要发展,就必须广泛吸收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西方的人文主义从文艺复兴开始,就始终贯穿着理性、科学、人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到卡夫卡的《变形记》无不渗透着这种理性科学人道的批判精神,使得语文教育必须关注它、学习它。

(三)现代人文意识要求敢挑重任,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民族复兴的大业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为中华民族服务的意识,培养一种民族气节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教育,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热爱中华民族,有责任感,又生动活泼的一代新人。

三、语文教育培养现代人文意识的途径:开放语文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实现自我的生命绿洲

(一) 宽松气氛。

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像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作为一个先学者、促进者,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与学生同欢乐、共悲愁,尝试“师生共情”的教学。

(二) 陶冶性情。

语文教学需要充沛的情感。语文课堂必须强化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

(三) 丰富思想。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干什么呢?读书!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读诸子散文,读唐诗宋词,读鲁迅,读莎士比亚,读昆德拉,读《贝多芬传》、《茨威格小说》……只有走进伟大的艺术家所提供的生命世界,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增强自己的“体质”。

(四) 培养个性。

语文课堂,要让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独立的有个性的“人”。宁鸿彬老师向学生明确提出了语文课堂“三·三”原则,即“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和“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在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猜你喜欢

圆融人文精神语文课堂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无尽圆融
圆融中心
稚拙率真 圆融大气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