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盐城师范学院农村卓越教师培养实践*
2015-02-14闫丽霞
闫丽霞
(盐城师范学院 教务处,江苏 盐城 224051)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盐城师范学院农村卓越教师培养实践*
闫丽霞
(盐城师范学院 教务处,江苏 盐城 224051)
地方师范院校因其地域和专业的特殊性,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面临巨大压力,培养卓越教师是促使其实现成功转型的一条有效路径。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分析了地方师范院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盐城师范学院的卓越教师培养实践,提出卓越教师培养的思路与建议,以期为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卓越教师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提出高校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习者职业发展为核心,接受社会评价;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明确提出,此次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调整的重点是六百多所1999年后升格为本科的地方院校,全国百余所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名列其中[1];2015年两会期间更有代表指出地方高校转型已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如何转型已成为这些新建本科院校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那些师范色彩浓郁的本科院校,由于地域和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其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此类院校数量多,招生规模大,它们的转型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一、地方师范院校卓越教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教师教育是师范院校的特色。特色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也不是自贴或者被贴上去的标签,更不是经过包装或媒体炒作的产物。教师教育特色是地方师范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的发展方式,是独特的、优良的、并且得到了社会认可的特色。尽管地方师范院校在“综合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办学重心的转移,新办了许多非师范类专业,但是由于其特定的办学历史,教师教育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地方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地方院校(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2]。虽然有些综合高校也试点教师教育,给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带来一定的外部挑战,但是目前师范院校依然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最重要的基地。
教师教育是师范院校的优势。一所大学是由专业、学科组成的,专业群决定了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转型的方向与路径。与非师范类院校相比,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科优势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科和文理基础学科上,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师教育经验,组建了实力相对较强的教师教育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批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相匹配的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在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育做法,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总而言之,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的办学优势是其他大学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的。
转型发展需要扬长避短,以盘活现有的资源为基础。教师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优势和传统,但是与企业联系密切的工学等力量薄弱学科则是其自身不足。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教师教育方面下功夫,不失为地方师范院校立足自身实际、盘活现有教师教育资源实现战略转型的一条有效路径。
二、地方师范院校卓越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教师教育是地方高师院校的一贯特色,但在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教师教育的发展需求都发生了极大改变,因此,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以往合格教师的培养目标,必须从合格走向卓越。
(一)基础教育师资需求:从数量扩充到质量提升
自高等教育实现扩招以来,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逐步达到或者超出了中小学教师需求的人数,基础教育师资需求从数量转向质量,对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应地,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建设重点也应从抓数量满足转移到抓质量提高上来,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卓越教师。时下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和期望值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优秀师资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这种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顺应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教师。
(二)教师教育发展需要: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
目前教师教育的质量提升已经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转型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过去的许多年中,教育人才市场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个永恒的、广阔的、潜力巨大的市场。由于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缺口相对较大,教师教育又主要由师范院校承担,许多地方师范院校习惯于外延式扩展,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滑坡。而在当今基础教育师资需求数量减少质量提升、师资培养已不单单由师范院校承担的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要想在教师培养上更有竞争力,就要做精做强师范专业,打造“拳头产品”。如果仍不注重师范生质量的提升,将会引起人们对地方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质疑,甚至可能会出现某些地方师范院校停办教师教育专业的现象[3]。一些有远见的地方师范院校开始提前进入下一步竞争战略,从注重学校规模、学生数量、教师人数、专业数目等外延的扩张转到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美誉度等内涵的建设。
三、盐城师范学院基础教育阶段基础学科卓越教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盐城师范学院是省属公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前身是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和盐城教育学院。现有在校生36 000余人,现有65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18个。多年来,学校坚持打好“师范、沿海、老区”三张牌,以服务为己任,以贡献促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水平。作为一所地方师范类院校,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求的高素质师资,是盐城师范学院的永恒追求。57年来,学校一直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面向农村基础教育,培养了62 000名师范毕业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英语专业等传统师范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均已成为盐城师范学院的重点优势专业,突出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特色。2010年,盐城师范学院为响应教育部实施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启动实施了“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盐城师范学院申报的《地方师范院校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获批江苏省高等学校教改立项重点课题,该课题成果荣获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年来盐城师范学院卓越教师教育在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实践教学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充分肯定。
(一)立足“铜头铁脚豆腐腰”的教师队伍现状,确立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和规格
“铜头铁脚豆腐腰”是人们对高中、初中、小学教育现状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而这种“豆腐腰”的描述,又主要是针对初中教师队伍的现状而言。因为初中教师队伍的发展不均衡,直接影响了初中的教育质量。盐城师范学院从学校师范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对师资的新要求,遵循高等教育以及教学名师成长的规律,率先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工作,将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制定为培养热爱农村教育、能够适应和引领农村初中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理想信念坚定、学科特质鲜明的卓越教师。
具体来说,卓越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掌握“三基”,即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卓越教师还要有突出的教学能力,具有“三能”,即通用能力、核心能力、研究能力。“通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核心能力”即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与反思等能力;“研究能力”即研究学生与教法、探索和研究教育教学革新等能力。最重要的是,未来卓越教师还要有强劲的发展潜力,具备“三有”,即有奉献精神、有专业视野、有创新意识。“有奉献精神”即乐于奉献农村教育,立志扎根农村学校,有为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状况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意志品质,具备“铁军精神”和“王强精神”;“有专业视野”即把握本专业前沿,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最新成果,并能将其融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创新精神”即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在课程设计、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大胆实践,注重学思结合,践行教改。
(二)制定学科专业理论与教师专业技能相得益彰的卓越教师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兼备的卓越教师,盐城师范学院对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不断探索,目前逐渐形成了学科专业理论与教师专业技能相得益彰的卓越教师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学生在所属二级学院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叠加突出教师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综合性培养方案。这一培养计划结合了最新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要求,将学科专业理论与教师专业技能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突出专业理论教学与教师技能训练的有机衔接。在课程体系方面,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中叠加了“师德养成、教师技能、教育研究、教育理念”等四大模块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目标,并围绕特定内容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未来职业的需求。
卓越教师培养试点班形成了“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理论课与实践课互嵌的课程体系,课堂内既有老师对教育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学生的课内实践,课外实训和专业实践更加深了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建立了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认知见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四个层次逐步递进的实习实训环节,且知且行,且行且知,行知合一,在实践的同时,深化卓越教师实验班学员对教育理论的认识。
(三)搭建“技能训练、实习实践、科研竞赛、特色活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在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卓越教师培养举措要能顺利实施,必须搭建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借助于中小学第一手研究资料强化教学技能训练,通过临床性的实践训练增强学生对基础教育的感情,让他们将来安心从教、乐于从教。
技能训练平台:强化教学技能训练,提升师范生从教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综合教学技能,为每个卓越教师实验班学员制定技能训练手册,规定技能训练的要求,重点对学生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朗读、演讲、交流、教学口语、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与多媒体使用、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班主任工作等教师基本职业技能逐一训练和考核,确保人人过关、个个合格。平时组织卓越教师实验班同学开展“中英文朗诵比赛”、“说课比赛”、“演讲比赛”、“课件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活动;每年举办包括“朗读比赛”、“粉笔字比赛”、“钢笔字比赛”、“毛笔字比赛”在内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竞赛”和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专场技能汇报演出,有针对性地提升师范生的从教能力。
实践教育平台:激活并汇聚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全面优化教育实习。为了搭建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技能平台,学校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共建了盐城市U-G-E(大学、政府、企业)教育联盟,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实践基地、教学研究、质量评价”等方面协同做好卓越教师的培养工作。一是置换培训实践教学模式,利用中小学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让卓教班学员去相应教师所在单位顶岗实习;二是推进“联合培养”,与市县教育局一起将办学效果好的中小学建成卓教班学员教学能力实践基地,将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聘为卓教班学员的校外导师;三是开展新疆实习支教和苏北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活动。这些举措的实施给学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教学智慧和能力提供了必要的锻炼机会。此外依据学校《教师奔赴企事业单位顶岗实践制度》,学校要求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定期下基层,深入中小学听课、评课和调研,了解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和真实需求,从而增强卓越教师实验班学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科研竞赛平台:强化研究意识,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依托盐城师范学院江苏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高级别教科研项目,培养卓教班学员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鼓励卓教班学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师范生技能大赛”,以赛带训,增强卓越教师实验班学员教师教育技能的实践性和现场感。近三年,卓越教师实验班学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多项。
特色活动平台: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师德的养成不是靠灌输能完成的,为此,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富有师德培养价值的活动:①举办教师教育系列讲座,请专家学者、知名校友、中小学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为学生开讲座;②组织“师范生读教育名著”活动,要求学生每人提交一份读书报告,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和评比;③组织“百生访百师”大型综合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访谈优秀教师、撰写调研报告、分享实践心得等多种形式,增强了卓教班学员投身教育事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四)探索“以生为本、三方联动”的卓越教师培养保障机制
为适应“卓越教师”培养需要,加快卓越教师培养的制度创新,提升卓越教师培养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学校围绕“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打破传统封闭的师范生培养体系,进一步形成了教务处统筹管理、教师教育学院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创新师范生选拔机制与运行机制,实施双导师制和协同培养制度。
1.选拔与运行机制,为卓越教师保驾护航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双向选择、择优录取、适时分流、末位淘汰”的选拔与运行机制,遴选时,根据“公开、公平、择优”的选拔原则,参考学生入学以来的成绩排名,对报名学生的口语表达、书写、理解等方面进行考核,选拔立志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加入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另外,在卓越教师实验班实行分流制度,将表现不佳的学生分流出实验班,确保卓越教师实验班拥有优质生源。
2.双导师制,为卓越教师配备最强的师资力量
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院根据卓越教师班每名学生的专业、个性和特长为其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导师,前者主要负责该生的培养计划与理论素养,后者主要负责该生的教师实践技能训练。在两名导师的协同配合下,学生持续开展实践活动与见习活动,并在专门配备的见习手册中记录实习任务与实习心得,多次组织主题班会定期交流。“双导师”制整合了中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和高校教师的理论知识,为学员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实习岗位,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与实践能力的积累。
3.协同培养制度,为卓越教师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工作部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校内外协作组。各二级学院成立卓越教师培养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卓越教师班的日常管理工作。工作组组长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织校内骨干教师和校外优秀教师开展卓越教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学校与盐城市教育局共建盐城市U-G-E教师教育联盟,将教研员、高校教师、地方政府、中小学教师及师范生这五部分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发挥各自优势,各取所需,形成高校与中小学互助、理论教学与实践演练结合、教研与科研联动、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成长的协同培养模式。
[1] 吴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EB/OL].http:∥www.sclsedu.gov.cn/lsax/newsInfo.aspx?pkId=1491.
[2] 江净帆.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向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9):63-67.
[3] 刘爱生.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成效、前景与道路[J].教育学术月刊,2010(1):50-53.
〔责任编辑:陈济平〕
G527
A
1003-6873(2015)04-0052-04
2015-05-28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慕课背景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提升策略研究”(2014SJB728)。
闫丽霞(1980-- )女,山西平遥人,盐城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4.095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系列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