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视觉思维在文学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2015-02-14郭晓敏

英语教师 2015年18期
关键词:翻译者视域译者

郭晓敏

浅析视觉思维在文学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郭晓敏

文学文本翻译是主体融合于客观对象或事物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重现原作的情感体验与艺术美,进而带给读者审美艺术的享受。视觉思维作为一种审美直觉心理,被翻译者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中,它是译者通过接受作者原文、通过想象构建画面的再创造活动,因此,视觉思维的运用在文学翻译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视觉思维的概述,简要分析了将视觉思维引入文学翻译的过程。

文学文本;视觉思维;翻译

文学翻译是结合语言与艺术为一体的心智活动(许钧2003)。将视觉思维引入文学翻译,对使译文符合原作表达意思与情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未来文学翻译发展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

一、视觉思维

视觉思维是指凭借视觉器官感知外界事物时的一种审美直觉心理活动,它常在各种具有创新性实践活动中得以运用,例如美术、建设设计等。视觉思维以从生活中被感知到的事物或对象为出发点,然后通过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完成对所感知的事物视觉化的思维形式。鲁道夫·阿恩海姆曾经说过:“视知觉,即是视觉思维。”视觉思维是一种通过视知觉来获得的认识活动,而任何正常思维的人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认识问题并思考着解决办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人都在认识事物时使用着视觉思维。视觉思维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不可缺的媒介便是视觉,而知觉则是视觉思维成立的必要条件(旷爱梅2013)。视知觉以感性经验为出发点,然后通过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解能力来对一个表象事物进行认识的一个完整性活动。由此可以知道,视觉思维不单单是对艺术的想象,还伴随着人类对事物的科学思考。文学文本的翻译本就需要脑力劳动,需要人类在认识事物时的自我理解,而且翻译不能脱离原作又要在原著的基础上生成再一次的创造,进而重现原作所体现的艺术美,所以,将视觉思维引进文学文本翻译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翻译中的视觉思维就是指翻译者对原文的语言文字等发挥联想(陆洋2003),并将这种语言文字所代表的意义生成意象,在脑海中重构为画面,然后结合自身的人生经验,通过语义、词语的转换合成,生成译文(胡庚申2002),从而再现原作的艺术美。

二、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过程

运用视觉思维对文学文本进行翻译,需要经过接受、想象与画面构建三个过程。首先,接受是译者对要翻译的原作语言的一种感知活动;其次,想象是借助自己的想象能力对语言生成意象;最后,画面重构则是以想象为前提进行的创造性思考活动,形成具有文学翻译特质的格式塔意象(姜秋霞、权晓辉2000)。视觉翻译过程中的三个环节还原了作者创作的意图,再现了审美艺术。

(一)接受

接受是期待一个翻译者接受或介入原作者或原作者提供的视域,是翻译者连看连想、积极主动地感知活动。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包含着原作者的感受或理想,是在其当时的视域范围发出的呼声,而翻译者的视域是与他现在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的视域。“期待视域”(汉斯·罗伯特·姚斯1979)指的是读者原有的经验、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要求。因为作者和翻译者在时间、地域、文化上的差异,使他们之间形成某种隔阂,以致于译者不能完全再现作者本来的意图。所以,只有当译者在面对某部文学作品时,通过文本的语言调动自身的期待视域,结合作者所提供原来的视域,然后找出两者的相通点,才能更加准确理解原作的意义(旷爱梅2013)。

例如这样一个例子:

原文:We have a walk this tonight in the suburbs,the environment is very dark,but we like walking in arcadia.

译文:我们今晚散步于一处郊区中,周围的环境很黑,但是我们像走在世外桃源一般。

文章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句子主体交代了人物——我们(we)、时间——今夜(tonight)、地点在郊区(in the suburbs)以及事物的发生(have a walk),译者在翻译一个句子时首先要对这些外部语言进行理解,了解这句外文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通过自身的理解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或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作者是在很黑的晚上而且是在郊区中散步,译者可以结合这个外部环境充分调动自己的期待视域所包含的人生经验:在人迹罕至的郊区行走,会有一种怎样的感觉?会恐惧?会害怕?这是一般人的基本心理。在文人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幽静的没有喧扰的黑暗环境中更能帮助他们沉淀心灵,激发其创作灵感。而且要注意在最后的补语中出现这样的一个词(like in arcadia),作者把在这样环境中的散步比作像在世外桃源一般,所以译者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捕捉作者对这种没有喧扰环境的向往之情。译者在对这句话进行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要从作者的视域出发,完全接受作者此时此刻的心理,才能更好地为读者展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二)想象

想象是翻译者对原著作中出现的历史视域等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与对文中的意象进行创造的活动。译者通过想象,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达成共鸣,并促进自己已有的现实视域不断地走近作者创造的视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这也是视觉思维的一个核心环节。想象力有着巨大的创造力量,它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两种形式。翻译者进行的想象往往是带有目的性的有意想象行为,它一方面与译者对作者原文的感知活动相连接,另一方面又连接着译者的理性思维。这是译者调动自身的主观体验与原作出现的视域相融合的一个过程。每个人进行想象时都以其现有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进而解决问题。

如这样的一个例子,很容易引发作者的想象:

原文:The manager has already left the office.

译文:这个经理已经离开了办公室。

当读到这一句话时,会发现这个句子是一个简单的主谓宾结构,也很容易被翻译,但是每一位译者看到这句话后的第一反应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上的理解,而是通过想象构造一个完整的情景。作者的视觉作用于这句话时,girl是首先进入作者心理的一个中心部分,第二个便是office,当翻译人员阅读完全句时,头脑里反映出来的并不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经理形象,也不是一个没有限定范围内的办公室模样,而是通过left这一谓语把主语manager与宾语office联系到一起,并通过想象,对这句话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情景,即经理已经离开了办公室。这个例子对于一般人来说,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这个经理怎样离开办公室的想象画面,而这个过程也正是视觉思维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体现。

(三)画面重构

画面重构是指在想象的基础上,通过主体对获取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等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最终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文学文本中的语言常用白纸黑字的形式展示给读者,但与此同时语言的魅力常常是丰富的,它可以唤起人们的无意识想象思维,在对语言理解后让读者在脑中重构画面,并且把自身加入到形象画面中去,使读者如临其境,加深读者的理解,从而使读者获得审美艺术享受。阅读一句话或一段句子,翻译者首先接受这段话或句子的外部语言,然后以此为基础,按照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或向往的理想世界而完成对原文的理解、想象,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视觉思维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是翻译者在接受审美的前提下,依靠想象来构造画面,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审美体验对所翻译的原文进行的再一次创造,是基于原文却高于原文为读者展现的新的视觉范围。画面构建不等同于绘图(陆洋2003),它不是艺术家拿着画笔在画纸上构图的过程,而是译者在大脑里形成想象之后生成的一系列意象组在一起构造的完整的、连续的画面,并进一步接近原作者展示给原文读者的视域。画面构建并不是想入非非,而是要依靠翻译者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共同构建,这个环节也是视觉思维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例如:

原文:We have walking a long time,but we still have buildings behind us and buildings on each side,and a tall grand building ahead.

译文:穿行于一幢幢大楼中,我们依然被围绕于高楼林立中,在我们面前仍旧是一座座富丽堂皇的高楼。

翻译者在翻译一整句话时,首先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其次要分层次地翻译每一小段话,最后在完整地把译文呈现给读者。译者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印象便是对建筑“building”这个多次出现的词语产生想象画面,已经走了一段时间的路,但是在behind(后面),each side(两旁)和ahead(前面)依然是building。这些画面就如同在现实生活中走到了一个全是高楼大厦的环境中,给人一种高楼林立的城市气息,从而使人体会到城市建筑的美感。但若是逐字逐句地翻译过来不免显得语言呆板,甚至曲解了作者本来对城市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自然就不会激发起读者对美的想象空间。而本文范例的翻译就相对的生动一些,而且语言也具有了美感,将隐藏在原文语言背后的“穿行于高楼林立中”以动态的画面形式加以表现,丰富了读者的审美感受。

结束语

综上所述,视觉思维在文学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既能保证译文与原文的意思最接近,又能创造性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为读者带来文学艺术美的享受,使读者贴近原作者的心灵,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加强读者的情感体验。视觉思维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是未来文学翻译发展必须注入的一股力量,可以使文学翻译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促进文学翻译水平的提高。

引用文献

胡庚申.2002.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12).

姜秋霞,权晓辉.2000.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1).

旷爱梅.2013.文学翻译中的视觉思维——基于“视域融合”的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

旷爱梅.2013.视觉思维下文学翻译标准的反思[J].邵阳学院学报,(3).

旷爱梅.2014.文学翻译中视觉思维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陆洋.2003.视觉文化与翻译[J].中国翻译,(4).

作者信息:730050,甘肃兰州,兰州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翻译者视域译者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翻译家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