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境为情造情随境转
——谈《蒹葭》的时空转换和情感变化

2015-02-13河南商丘市睢阳区教师进修学校刘素兰

语文知识 2015年2期
关键词:道阻在水中央伊人

☉河南商丘市睢阳区教师进修学校刘素兰

境为情造情随境转
——谈《蒹葭》的时空转换和情感变化

☉河南商丘市睢阳区教师进修学校刘素兰

《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状物,后六句写人抒情。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大意相近,只略略变换了几个字,但是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是为了换韵和反复咏叹,还表明了时空的转换和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交融,步步深化。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它通过对飘忽迷离的秋景、若即若离的“伊人”的描写,抒发了作品主人公对“伊人”的思慕、追求和怅惘的情怀。

全诗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大意相近,只略略变换了几个字。故此方玉润说:“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但是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是为了换韵和反复咏叹,还表明了时空的转换和情感的变化。

第一章前二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即展现了一幅萧瑟清冷、露浓霜重的秋晨之景。“蒹葭苍苍”一句,不但描绘出了芦苇的茂盛状,而且又突出了芦苇在此时给人视觉上的感受——一片乌蒙蒙的老青色。这是一种较暗、较深的色调,暗示了此时正处在东方欲晓之际,一些景物的大体形状和色彩,已可隐约看到,但因太阳尚未出来,人又看不太真切,再加上芦苇的郁郁葱葱,远望芦苇,只看到一片厚重的青黑色。“白露为霜”写出了晨露的浓重。秋夜,由于气温较低,附着在芦苇上的露水,遇冷会凝结成白色的霜花,所以此时的“白露为霜”正说明气温还较低,进一步暗示了太阳尚未出来。

后六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转入写人抒情。主人公憧憬思慕着“伊人”,而此时“伊人”好像“在水一方”,这又紧承着首二句暗示了东方欲晓之状。由于时间尚早,天还将亮未亮,所以“伊人”所在的具体地点还看不太清楚,只可隐隐约约地感觉她好像“在水一方”。远远望去,“伊人”飘飘缈缈,若隐若现,梦幻般的神姿给人以可爱又神秘之感,这不由激起了主人公的向往之情。可前行的路又难走又漫长,即使这样,主人公还是要去追寻“伊人”。逆流而上,河道一会儿弯,一会儿直,甚是难走,然而主人公不气馁,不徘徊,仍继续前行。渐渐地,他看到“伊人”仿佛就在“水中央”。“水中央”是泛指,也是虚指。但与“在水一方”相比又清楚些,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距离的拉近。同时也暗示了此时时间尚早,“伊人”的神姿和“伊人”所在地点还看不太真切,隔着水上升腾的雾气望去,“伊人”犹如凌波仙子般神韵飘逸。虽然“伊人”的“在水中央”离主人公还有一段距离,但毕竟比“在水一方”近了一些,这又坚定了主人公对“伊人”的追求。

第二章前二句“蒹葭萋萋,白露未晞”,与第一章前二句一样表明了芦苇的茂盛状,同时也暗示了芦苇在此时给人视觉上的感受——苍青色。这是一种比首章“苍苍”略浅一些的色调,芦苇青中有些泛白,这说明了时间的推移,暗示此时天已破晓,所以才会有“蒹葭萋萋”之感。“白露未晞”,指白露所凝霜花将融而未干的情景,“晞”义为“干”,被太阳晒干,再次映衬“蒹葭萋萋”,说明此时已是破晓之际,气温开始回升,但还不太高,因而才有了“白露未晞”的景象。

后六句“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仍转入写人抒情。因为天已破晓,所以此时地面上的景物已可看得清了,透过郁郁葱葱的芦苇丛,主人公看到心中所思念追求的“伊人”就在“水之湄”,即在水草交接处的岸边。这一所在更激起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渴慕,虽然前方的地势越来越高,路也越来越难走,但主人公追寻“伊人”的心情却是任何艰难险途都阻拦不住的。逆着忽弯忽直的河流而上,终于,主人公看到“伊人”又仿佛在“水中坻”,即在水中小块高地上,这比第一章的“水中央”又确切些,清楚些。远望去,“伊人”已不再像起初那样迷离恍惚了,此时的“伊人”就像风中摆动的芦苇一样婀娜多姿,又像清冷的秋晨一样略带些凄清,她翘首独立,若有所思。这不由激起了主人公更加强烈的爱怜和企慕之情。“水中坻”离主人公虽还有一段距离,但主人公对未来却充满了希望。

第三章前二句“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其中“采采”是指芦苇茂盛鲜明的样子,暗示了此时太阳已完全跃出地面,这初升的旭日高照大地,给大地带来了一片明艳,以致芦苇也好像镀上了一道金边,在秋风的吹拂下,愈加显得明丽茂盛。“白露未已”指白露凝霜在初升旭日的照耀下,已完全融化,那融化的水珠正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蒸发,但还未干。此时,它晶莹剔透,犹如明珠般熠熠生辉。

后六句“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仍继续写人抒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对“伊人”的企慕之情越来越强烈。此时,他又仿佛看到“伊人”在“水之涘”。“涘”即岸边,这比前二章的“水之湄”又更为清楚了,确切了,它使主人公感到希望好像就在眼前了。为了这希望,不管找寻的道路如何曲折、险峻、陡峭,他都要努力。逆流而上,近了,近了。“伊人”仿佛在“水中沚”,即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她是那么飘逸脱俗,让主人公充满了强烈的幻想,他想再走近一些,向“伊人”倾诉心中的思慕之情。历尽艰难险阻主人公离“伊人”的距离确实近了,可与“伊人”之间始终隔着“一水”,这“一水”之隔,犹如一道天堑,使主人公最终也无法走近“伊人”,与之共语。正如前人所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望着若即若离、如冰似玉般的“伊人”,不难想象,主人公此时的内心一定是十分复杂的。“伊人”的飘逸神韵令他企慕,在历尽千难万险的寻找过程中,又进一步感到“伊人”的美丽高洁和可爱可敬。然而“伊人”却总是忽远忽近,既让人有天涯咫尺的可亲感,又让人有咫尺天涯的无奈感,所谓“可望不可即,可求不可得”,正因为“伊人”的得之不易,所以企慕之情也愈甚,这种感情超过了前二章,“伊人”飘逸高洁的神姿已定格成一幅最美的图画,它召唤着主人公。不难看出,在第三章结束时,主人公陷入了深深的怅惘和痛苦之中。

综观这首诗,从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二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再到三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了清秋霜晨的时间推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眼中的“伊人”也从似乎“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到似乎“在水中央”“在水中坻”“在水中沚”,这些变化不光写出“伊人”地点的由虚渐实,又曲折地暗示了主人公感情的流程和变化,而主人公寻找“伊人”道路的“且长”“且跻”“且右”,除写出了道路的艰难外,又写出了空间的变化,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不畏艰难险阻的执着精神。

总之,这首诗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扑朔迷离、如梦似幻的意境,具有一种朦胧的艺术美。全诗既具有回环往复之美,又寓变化于单纯之中,这不仅是为了换韵和反复咏叹,还写出了时空的转换和情感的变化,从而使景为情造,情随景转,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交融、步步深化,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1]赵逵夫.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兰东辉.诗经楚辞鉴赏辞典[Z].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3]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

猜你喜欢

道阻在水中央伊人
相声 宛在水中央
BALCONY
Balcony
生命的等候
不说再见(外一首)
伊人时尚
伊人时尚
聊城,宛在水中央
道阻且长,漫漫求索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