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阅读:给写作加点“料”

2015-02-1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培圣

语文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情韵写作者文言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 高培圣

文言文阅读:给写作加点“料”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培圣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一般都是具有经典意义的“定篇”。这类文言文的价值经过历史的检验,在谋篇布局、思想情韵、语言锤炼上都有其典范意义,其思想性、审美性不言而喻。

至于通过文言文教学来有效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显然并非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关注方向。然而笔者以为,有效地开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写作思维训练之门,恰恰是对当下重“言”轻“文”的单一化教学倾向的有效纠正。如何发掘文言文的经典魅力,从中汲取写作的养分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读文言促写作可以而且应当成为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有效途径。

如何才能让文言文阅读教学与写作素养的习得有效结合呢?笔者以为文言文阅读除了单纯的专题式的素材的积累,还可以从文言阅读与写作语言、文言阅读与篇章结构、文言阅读与写作情韵三个层面着手。

一、文言阅读与写作语言

写作的内核是语言,语言的指向是文化品位。教材中的文言文之所以为“定篇”,就在其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不可替代性。毋庸置疑,文言文的文化内蕴必然会有效提升写作语言的文化品位,实现文言阅读与写作语言的有机融合。

(一)文言阅读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语言的简约、凝练

泼墨如水与惜墨如金是写作的两重境界,对于高中生而言,如何使得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够不再冗长累赘,做到简约而不简单,这绝非易事。而文言文阅读必然会在这一点上带给学生以启迪意义,因为文言文的简约是其区别于白话文的核心语言价值取向。

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样凝练的写景文字时,学生会思考为什么精练的文字除了带给阅读者音韵上的和谐美,还会有清爽明净的审美体验?从而自觉地积累、模仿、运用。又比如笔者在讲授张岱的小品文《西湖七月半》时,曾戏问学生张岱先生所写五类人中,大家最可能是哪一类呢?学生同样戏答:“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笔者进而笑言:“大家境界尽管不是很高,然而也不假,那么你能从这短短几句中读出这类人的几种神态呢?”于是学生纷纷作答,诸如茫然神游状,呼朋唤友状,装疯弄傻状,微醺倾颓状,附庸风雅状,等等。一系列的回答之后,学生已悟得张岱微言之后所呈现的市井百态,精悍的文字具有强大的表现力。文言的魅力自然也就渗透进了学生的写作语言之中。

(二)文言阅读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语言的充实、丰满

如何有效地充实写作语言而并非一味地“白描”,也是高中生写作素养中的一大要义。比如在学习欧阳修《秋声赋》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将抽象化为具体,如何将单一化为丰满,笔者试着让学生将“初浙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这几句叙写成现代汉语,体会欧阳修在万籁俱寂、挑灯读书之时,是如何将无形无影、不可捉摸的秋声具体化、形象化的。在改写过程中,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文言语言除了简约,同样也有其饱满、丰厚的一面,无色、无形的秋声,在欧阳修的笔下变得摇曳多姿,可视可听,可感可触。学生自然也就能学会丰富自己的文章内容。

二、文言阅读与篇章结构

常言道,内涵如魂,标题如目,结构如骨,语言如肉。文言文的篇章结构格外硬朗,对于学习写作者而言,确实是一种典范。

(一)文言阅读有助于谋篇布局的完整性、严谨性与合理性

论说类文体中比如苏教版节选的荀子的《劝学》,清晰地呈现了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者首先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进而指出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方法。苏洵的《六国论》中,同样先提出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进而分“赂者”与“不赂者”两个层面切入,最后借古讽今,阐明写作意图,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两篇论说文结构严谨,对于结构意识模糊的学生而言,借鉴意义重大。

散文的篇章结构同样需要完整性,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比如《秋声赋》中一叙一议,文章基本完整,为什么作者还有“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的神来之笔?笔者让学生再看《赤壁赋》的结尾“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叙议之后继而宕开一层,既是对前文的呼应,同样也是一种映衬,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大大提升。学习篇章结构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结构意识。

(二)文言阅读有助于加深对细节的体验

又如《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借项脊轩兴衰,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其中提到一处细节,笔者每次读罢不能自已:“室西连于中闺,先批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一叩一问让人痛彻心扉,一言一行令人潸然泪下,悲从中来。最为平淡之处,最为关情,闻儿啼而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已随时光破碎在尘埃里。笔者以为,若学生能从文言阅读中悟得平淡之处见出的真情,那又何惧写作中不会模仿,不会借鉴呢?关键是这种行文意识的养成。

(三)文言阅读有助于学生领悟写作内容的取舍

当下学生写作对文章内容的取舍比较盲目。《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太史公以其精妙之笔向写作者呈现了什么是详略得当。“完璧归赵”为详,“渑池之会”次之,“负荆请罪”最略。细心的阅读者与写作者会在这种行文安排中获得叙事取舍的启示。文章叙事繁而不杂,舍末取本,才能彰显写作本色,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内容的取舍也应是写作者功力的显现。

三、文言阅读与写作情韵

写作情韵是一种内化的审美情操,写作情韵也关乎文章的格调和品位。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应是培养学生的古典情韵,使学生学会鉴赏,学会传承。而鉴赏与传承的渠道便是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笔者以为文言阅读至少关乎写作情韵以下两个方面:

(一)文言阅读有助于提升写作者对生活、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

文言文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态,阅读文言文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而中学生所接触到的文言文,几乎涵盖了几千年来古代文学家对自然、社会、生命、人生的深层思索。如《赤壁赋》中,苏轼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之后,继而蓄天地之灵气,化万物之精魂,感悟大自然包含的生命真谛,“造物者之无尽藏”“吾与子之所共适”,不能不说是一种高远的情志。又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受挫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与西山相映衬,以至“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西山成了柳宗元的知音,在那里他可以心净神清地矗立起自己刚正不阿的灵魂。这就是对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这样的经典之作怎能不激起学习者心中的波澜?我们又岂能割裂文言阅读与写作的纽带呢?

(二)文言阅读有助于在写作中渗透历史文化

文言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读《始得西山宴游记》,我们会发现一个被社会抛弃的高人,一边欣赏自然风景,一边思考社会人生。读《渔父》,我们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爱国诗人的洁身自好与深沉忧虑深深触动。读《指南录后序》,我们为“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气节而折服。读《五人墓碑记》,我们为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为“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朴素真理而涕零。读《报任安书》,我们感慨于司马迁的不幸遭遇,感动于“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不屈抗争。

四、结语

笔者以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与写作素养习得的有效整合,是建立在对文言文的通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除了教材选编的经典的文言文,还需要我们去发掘、阅读更多有益的课外文言文,比如经典的文言传记,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等。这些无疑会充实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而提升写作素养。

当然,文言文阅读教学与写作素养习得的有效整合也存在各种困难:其一,学生顿悟多,真正醒悟、实践少;其二,文言阅读需要一些耐心,没有充足的文言素材,难以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也让笔者想到李海林老师在《语文教学内容的解决》这个专题讲座中提到的:当下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以致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不知道自己的这些思考是否也在无形中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猜你喜欢

情韵写作者文言
东方情韵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情韵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咏竹
谈中国民族歌剧中的“戏歌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