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读者对大众文化审美心理下的公共文化需求
2015-02-13林德义
林德义
(鸡西市图书馆,黑龙江鸡西 158100)
探析读者对大众文化审美心理下的公共文化需求
林德义
(鸡西市图书馆,黑龙江鸡西 158100)
大众文化;文化;读者;审美
人们在接受文化的同时便对文化产生了审视和评判的心理,也就在理性和感性的意义上对文化做出了一种审视, 通过对文化的审视,增加了人们阅读的兴趣,形成了对文化的审美与诉求。
1 从读者的视角来评判大众文化审美的探求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体,发展之迅猛,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最主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一般的读者或大众能否接受这种文化所提供的思想,则是要通过自己对这种文化的审视而决定的。文化在发展,而读者的兴趣和爱好也是发展着的,每个人对文化的欣赏和鉴别都由自己的个性所决定,对不同的文化接受者来说,大众文化吸引人的程度也会不同,对于一种文化的欣赏,即有它的普遍适应性,又有其相对稳定性。读者对文化审视的重点是现实生活中对文化的感受所形成的。人们可以接受不同的文化形式,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观点也是截然不同的。大众文化的宽泛性,使它包罗了一切形式的文化,使读者在选择文化上出现了盲点。每一种文化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要有形象的认识作用和认识的启发作用,更需要有一种美的文化形式,有一种能够被审美需要的特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人们都要通过阅读、理解与欣赏来丰富自己对文化的审美能力,更需要通过一种自己能够理解的文化形式,来填充和丰富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
1.1 从读者的审美心理来感知大众文化的美与丑
读者对大众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美与丑不一样,都带有主观性的审美差异。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兴起,它所要表现的内容都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同时它也是为了迎合受众者和社会大众文化潮流的需要。读者在接受一种文化时,它所产生的厌烦和憎恶感,完全源于现实生活里真实的思想感情,只是在相应的文化现象里找到与之相映的对象,便界定了文化中美与丑的界限。大众文化里所反映的美和丑与现实社会的美与丑一样,它只是所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大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美与丑都是相互对立,缺一不可。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精神文化产品,它不仅能帮助读者更直观、更自觉、更独立、更深刻地认识真与伪、善与恶、更能让人们在阅读和欣赏文化的同时获取精神上的快乐。
1.2 读者对大众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大多数的读者在对待大众文化的理解上需要有双重性的认识,一是读者自觉地对大众文化的需要;二是读者不一定自觉却又是在根本上迎合大众文化的发展。读者对大众文化的主观性审美感受会受审美对象的客观性的约束。大众文化不仅仅是表现在形式美,娱乐性和欢愉的作用上,人们还需要把它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对待。作为大众读者的审美对象,它对大众读者要有认识和启发作用。大众文化首先要适应读者的审美需要,读者群体对大众文化的兴趣与爱好即是发展的,也是有个性的。对个性不同的文化接受者来说,对大众文化所表现的被喜爱的程度也不同,喜爱的着重点也不同。虽然大众文化有着普遍适应性的特质,例如每个人都会做梦,这是人类所共有的特性,但每个人的梦境确是不同的,人们对一种文化的喜爱也同样是这个道理。人们阅读、欣赏和思想交流方式有所差异。在某一种程度上说是合情理的,人的思想和感情可以交流 ,大众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同样可以影响到别人。但它影响人的过程是复杂的,要经过受众者在自己大脑里进行催化,从审美关系的角度看是说服与被说服的过程。每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都有自己的核心的思想,人们对大众文化的敏感度和判断的能力,也是在对文化的阅读和欣赏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1.3 读者对大众文化的认同感
人们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对于审美的对象所表现的出来的各种表象作出判断。在读者的思维空间上对文化的发展也会有一种认同感。人们的文化存储空间也会存在空白期,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从心灵上去感受它和填补它。大众文化以它多姿多彩的形式,使人们沉迷已久的心,又泛起了骚动,使读者对大众文化的“瞬间的审美体验,其重要趋向便是将时间切换成视觉形象,并进一步使得直观性的图像取代想象性文学成为当代文化转换的大趋势”。人们在享受文化盛宴以后,便进入到了理性思维的消化空间。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文化发展,使人们对这种文化的发展又进入到了理性的思考期。对于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的出现,读者首先不是为了研究这种文化现象的审美价值和它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才去接受它,而是为了享受这种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娱乐和愉悦。但人们享受文化娱乐的同时也会有所思考,不论人们思考的结果正确与否,都会形成千差万别的审美观。
2 读者从内心去感同大众文化独特的思想内涵
2.1 读者对大众文化情感的体验
不管人们去图书馆阅读文学作品还是观赏其他形式的文化,人们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都源于生活和文化的结合所产生的共鸣和同感。大众文化这种宽泛的文化表现形式,能够更多地引起读者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大众文化得以作用于人们主观精神世界的原因,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流行文化的效果来考量。只有这种情感充沛的文化表现形式,才能唤起读者相对应的体验。读者对于大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心理体验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读者对一种文化的深入感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文化,能表现出读者内心的情感世界。情感体验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是读者对大众文化欣赏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特征,没有读者的情感体验,就没有大众文化的兼容性,没有这种对大众文化的情感体验,大众文化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2.2 读者的真实感受与文化上的倾向性
大众文化的真实性和大众生活中的真实性是有区别的。作为大众文化的反应对象,现实是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不会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大众文化作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不能带有任何主观随意性。因此,大众文化的真实性对现实生活来讲,不能说它本身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性而否认它自己的独立性。大众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有所选择和有所概括的,大众文化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相对独立的文化性。虽然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大众文化的真实性,但前者是后者文化的基础和依据。因此,读者要辩证地理解大众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大众文化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比自然想象的表现要复杂得多,读者也更倾向于大众文化在感观上的真实性。
2.3 读者对大众文化的理解
人们在接受各种文化模式的同时,也更加在乎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文化再创作的表现形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带着这种情感去体验和接触这类文化,从真实的生活中去感同这种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快感。如果人们对一种文化现象在审美和欣赏上表现出了疲劳感,人们就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开,转向另一个文化上面。人们对于文化的情感以及对文化的体验是相互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但就人们对文化的具体变化来说,对文化的这种移情是正常的一个表现。
3 大众文化的创造性和表现形式
3.1 大众文化的创造性
大众文化在创造更新的过程中,无论它的创造模拟对象是自然的或是社会的对象,在它的整体创作活动中,它的主体发展方向总会有一定的倾向性。无论它的主体表现模拟对象形态是多么的复杂,但它所表现的文化思想也会有一定的爱憎分明的倾向性。这种爱憎分明的文化所表现的形式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这种复杂情感所表现的多样性也正是大众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大众文化的创新不仅会给生产者带来创作灵感上的愉悦和快感,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化的接受者来说更能引起对文化审美的快感,它不可能预见其他的行为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不可能预见它能对社会所产生的责任感。就大众文化创造性而言,娱乐性和荒诞性的表现形式更能引起读者感观上的兴趣。大众文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进行放大和二次加工,尽管不能用原有的实际生活作为尺度来衡量它潜在的真实性,但也不能否认它的广义的娱乐性背后也存在有严肃性的一面,作为一种具有流行文化特质的大众文化,不在于这种文化有何种表现形式,而更加注重这种文化是否真正地反映出适合这种文化群体的心理特性,并能引起深思,能不能引起文化接受者在感受上的认同和心灵上的共鸣。
3.2 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
任何一种文化的客观表现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读者作为审美的主体存在,那么他对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存在,在判断上都不免地存在主观性。 当它对一种文化的审美感受,不论内容是多么的丰富或形式是多么的完美,它的文化表现形式能直接给读者提供的东西总是有限的。 只有当一种文化具有潜在的、内容丰富的表现形式,他才有可能唤起读者潜在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接受这种文化。
[1] 徐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探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 弗·詹姆逊.王逢振等译.快感.文化与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 管宁,魏然.时间的空间变化:小说艺术方式的转换[J].社会科学战线.2006,6.
[4] 李立.纠结与断裂——大众文化审美时间体验的现代性内涵与及其困境[J].湖北大学学报,2010(1).
(编校:严 真)
2015-02-03
林德义(1966—), 鸡西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G25
A
1003-1588(2015)05-0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