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探索
——基于在杭高校的实证研究
2015-02-13胡云霞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杭州310018
●胡云霞(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杭州310018)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探索
——基于在杭高校的实证研究
●胡云霞(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杭州310018)
大数据;移动图书馆;移动服务;高校图书馆
从大数据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杭州地区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现状的深入调查,总结与剖析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升策略。
根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手机使用率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过传统PC(个人电脑)80.9%的使用率,手机无可置疑地成为最大的上网设备。[1]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拓展和创新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利用移动图书馆平台为用户提供多层面的移动服务,已成为当今图书馆界探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
1 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应用现状分析
1.1 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杭州地区选取的17所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作为考察对象,采用以网络调研为主、Email咨询与文献调研为辅的方法,重点考察样本图书馆在服务推广方式、服务模式、系统开发平台、服务内容与功能、移动素养与技能教育等方面情况。网络调研时间为2014年9月~11月。
本次调查采取的研究步骤为:①逐一访问样本图书馆主页,以浏览方式查找有关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信息;②利用图书馆主页提供的站内搜索功能,以“移动图书馆”为关键词进行站内搜索;③在对图书馆主页不提供站内搜索的情况下,利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以“图书馆名称”与“移动图书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询样本图书馆是否开展移动信息服务。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11月30日,杭州地区17所本科院校中有10所高校正式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占总数的58.82%;5所高校图书馆正处在试用测试阶段,占总数的29.41%;唯有浙江树人大学、中国美术学院2所高校还未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占总数的11.77%。
1.2 调查结果分析
(1)服务推广方式。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采取的宣传推广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一级链接。图书馆将“移动图书馆”的链接设置在主页一级栏目中,导航效果明显突出,引人注意,如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图书馆、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②二级链接。图书馆将“移动图书馆”的链接设置在二级栏目中,多数位于“服务”栏目中,如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浙江工商大学图书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有的则位于“电子资源”的二级目录,如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此类方式降低了移动图书馆的知晓度。③图片链接。图书馆在主页显著位置以图片形式推介本馆的移动图书馆,图片位置可变化不定,形式也可多样化,如浙江大学图书馆、中国计量学院图书馆分别在主页右下角、主页中间使用了“移动图书馆”图片链接,宣传效果明显。④图片滚动。图书馆以图片滚动形式宣传移动图书馆服务,如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宣传生动。⑤图书馆主页上未找到移动图书馆的相关线索,但通过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能找到相关信息,如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浙江警察学院图书馆、浙江外国语学院图书馆,此类方式使移动图书馆的知晓率和利用率受到较大影响。
(2)服务模式。当前,高校图书馆所采用的移动服务模式主要涉及SMS、WAP、客户端下载、微信。尽管传统的短信服务模式利用率逐步降低,但是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仍然保留了此项服务。WAP网站服务有登录网址及二维码扫描两种方式,WAP服务模式是当前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主流模式,82.35%的高校图书馆开通了此项服务。随着客户端应用迅速加快,客户端服务模式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已引起高校图书馆的高度重视。76.47%的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客户端模式,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除提供android、iphone的客户端下载之外,还提供二维码扫描方式。微信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服务模式,目前,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开通了微信服务。
从服务模式结构分析看,同时开通四种服务的图书馆屈指可数,只有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仅占总数的17.65%;同时开通三种服务(35.30%)、两种服务(29.41%)、一种服务(5.88%)以及未开通服务的图书馆(11.76%)总计14所,占比高达82.35%。
(3)系统开发平台。随着移动系统日趋成熟,书生、超星移动图书馆系统以全新的服务方式掀起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潮流,移动系统的应用已成为图书馆界一大热点。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采用了数据库商开发的书生移动图书馆平台,占总数的13.33%,而浙江大学等13所高校的图书馆则采用数据库商开发的超星移动图书馆平台,占总数的86.67%。
(4)服务内容与功能。书生移动图书馆系统借助DRM(内容数字版权加密保护)技术,针对手持终端设备实现了唯一性认证,有效保证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安全性。通过UOML(非结构化操作标记语言)文档交换服务器,实现不同数据格式的各类文档均可在各类型手持设备上直接访问阅读,提高了任意文献二次访问的速度。[2]书生移动图书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检索与阅读文献、消息推送、学术微博、个人中心、云笔记。超星移动图书馆系统依托集成的海量信息资源与云服务共享体系,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一站式”检索、在线阅读、文献传递、个性化服务定制等移动服务。[3]移动图书馆不仅对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等馆藏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而且对新闻、视频等数字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其主要功能包括:馆藏书目查询、学术资源查询、阅读视听空间、我的订阅。书生与超星移动图书馆的推出打破了图书馆在时间及地域上的服务限制,用户可通过简单的注册、身份认证随时随地享受全方位的移动服务。
总的来说,高校图书馆开展的移动服务侧重基本的信息告知类服务和馆藏借阅服务,移动服务内容、功能趋于雷同,缺乏个性化特点,提供具有本馆特色的移动服务的图书馆可谓凤毛麟角。
(5)移动素养与技能教育。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网站上提供了如何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操作说明,便于用户快速入门,但是提供详细的下载指南文件却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因此,用户的利用素养与技能培训工作比较薄弱还未引起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关注。
2 提升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策略
2.1 加大力度推进移动图书馆的宣传推广
移动图书馆的有效宣传推广是提高用户利用率、服务效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宣传推广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需要图书馆员持续推进。图书馆在开通移动服务的同时,将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链接专门设置在主页一级栏目,或者以文字图片链接形式放置在主页醒目的特定区域,增强信息和服务导航能力,使用户一目了然,快速找到移动图书馆入口。
2.2 丰富和充实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
从调查结果看,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四种服务模式在提供普遍均等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提供微信服务模式的图书馆寥寥无几。图书馆微信服务模式构建可以融合短信、彩信、网站的多种功能,集灵活开放、多语种支持、多平台支持、成本低廉等优势,使得图书馆员与用户的交流更加快捷高效。因此,高校在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中需强调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理念,坚持普遍均等的核心价值,统筹规划,合理分配四种服务模式的作用和地位,积极利用短信、客户端模式的效能,充分发挥WAP主流模式核心作用,大力挖掘微信平台潜能,使这四种模式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四种模式优势互补,追求最大化地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保障用户能够得到普遍均等的信息资源服务。
2.3 深化和拓展移动信息服务内容与功能
当前,由数据库开发商和信息技术公司等开发的移动图书馆已占据了移动平台开发模式的主导地位,以致各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界面趋于相似,移动服务内容、功能逐步趋向同质化,缺乏个性和创新,尚未足够吸引用户。为此,高校图书馆需不断深化和拓展移动服务。(1)加强特色移动资源建设。图书馆应立足本馆实际,围绕本校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及科研需求,树立特色信息服务理念,优化和完善特色馆藏,大力建设基于本校和地方特色,凸显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适合移动图书馆的特色资源体系。如美国波士顿学院图书馆移动网站上设有“数字馆藏精选”,包括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档案等。[4](2)加强面向用户需求的服务。鉴于移动服务只有切实符合用户需求才能发挥巨大成效,才能得到用户一致认可。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当将用户需要放在首要位置,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理念,力图为用户提供最实用、最贴近生活的移动服务。例如,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s,LBS)借助互联网和无线网络,融合GPS等相关定位技术,通过移动终端精准定位用户所在地理位置,并提供与该位置相关的其他信息服务,LBS让用户的网络生活和真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服务的针对性。[5]再如,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图书馆推出一项基于手机GPS定位功能的导游服务BeaverTracks。用户根据手机GPS的位置情况,在距离该图书馆附近的22个地点不仅可以简单快捷地获取有关该地址的历史介绍,还可以浏览该地点的历史图片。[6]此外,这类服务还包括提供图书馆的具体位置和地图、研讨室和学习室预约、可用计算机设备查询、移动课程预定、参观视频导览等。
2.4 强化移动信息素养与技能教育
移动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一项新型业务,培养用户移动信息意识、提高用户的移动素养与利用技能是移动图书馆服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图书馆可采用馆内公告、指南、讲座、课件光盘、在线培训等形式,充分利用图书馆主页这一宣传平台,深入开展移动素养与技能教育,逐步增强用户对移动信息服务的知晓度,试图争取更多用户的积极体验。例如,美国橙郡移动图书馆开设的用户培训课程已取得成效,这一做法可资借鉴。移动图书馆技术和教育中心提供丰富的技术课程,涵盖云计算、软件、使用MAC应用方面内容,用户可以选择亲临图书馆或者通过在线直播方式,不受时空限制无障碍地接受自主控制、学习进度的教程。[7]
2.5 积极打造移动图书馆联盟平台
移动图书馆联盟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成功运作模式是吸引移动运营商、数据库开发商和咨询公司等商业机构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利益共享地参与到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8]以此为鉴,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联盟应加强与各成员馆的多方面合作,积极吸引数据库厂商、移动运营商等共同参与,发挥各个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服务经验等优势,整合各个馆的信息服务,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效率,真正实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移动信息服务。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9-0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 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2]书生公司.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117.
[3]叶莉.基于APP应用的移动图书馆建设实例及发展研究——以武汉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3):16-18.
[4]叶莎莎,杜杏叶.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的应用发展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6):141-147.
[5]覃凤兰.“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1):26-33.
[6]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7]李瑞波,过仕明.国外移动图书馆最佳实践调研——以美国橙郡移动图书馆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14(4):86-89.
[8]梁欣.移动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未来的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12(2):65-69.
G252.0
B
1005-8214(2015)06-0099-03
胡云霞(1980-),女,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馆员,发表论文10余篇。
2014-02-20[责任编辑]张雅妮
本文系2014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大数据时代移动图书馆服务实践与创新研究——基于杭州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B14TD0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