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之囧境突围

2015-02-13曹志梅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徐州2211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6期
关键词:建库馆员数据库

●曹志梅(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徐州221116)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之囧境突围

●曹志梅(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徐州221116)

特色数据库;数据库建设;高校图书馆

针对高校图书馆特色库建设所面临的各种囧境,分析其陷入囧境的因素,结合特色库数据库的建设实践,提出了加强多方共建、分级管理资源、融合学科服务、全程质量控制、用户参与更新、加大宣传力度等诸多可操作的突围策略。

自1999年CALIS启动特色库项目,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又将特色数据库建设作为评估高校文献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1]之后高校图书馆的特色库建设热情一直非常高涨。截至2012年7月,全国373所高校已建有1091个特色数据库,[2]特色数据库也曾被业界公认为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然而,特色数据库的实际建设成效并不尽如人意,使用推广困难重重,建设前景令人堪忧。

1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囧境

(1)资源同质,特色不明。特色数据库生存的根本在于其鲜明的“资源特色”,不仅指特色的资源内容,还指特色的资源类型及资源组织方式。高校特色数据库收录资源除自身馆藏外,大都来源于CNKI等国内外商业化数据库的重复建设资源,造成特色库收藏资源的同质化现象,真正体现“人无我有”的原生资源、灰色资源、散存资源等相对较少;在资源类型上虽然注意图、文、声、像等多种载体并存,但大多仍以期刊、专著、会议等占据主导,缺少主打的资源类型;资源组织方式中极少有针对数据库特色的主题分类导航,无形中淡化了数据库的自有特色。致使“数据库提供的资源用户可能不需要,用户真正需要的资源数据库又提供不了”。[2]

(2)“建”“用”脱节,利用率低。目前,高校图书馆特色库建设特点为“各自为政,自建自用”,[3]处于自建、自管、自用、自恋的信息孤岛状态,大多数特色库仅限于局域网用户访问,势必造成大量资源闲置,利用率低下,不能体现“建”以致“用”的目的。CALIS特色库中,可以外网访问的也只有26.5%;有些特色库只是为了保存或揭示馆藏而建,并未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为了建库而建库;[4]甚至有些馆只是为了锻炼提高馆员能力而建库,对特色库的利用情况无人问津。[5]因此,特色库建设陷入“建”“用”脱节的艰难困境,为了提高利用率,不得不寻求突破。

(3)更新滞后,生命力弱。任何一项工程,必须坚持长期、稳定、时效性,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特色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同样需要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和融合,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大多数特色库的更新速度缓慢,有些超过一年以上没有更新,[3]更有少数馆将特色库建设当作“一锤子买卖”,前期热情澎湃,资金、技术、人员全力支持,建好后就置之不管,处于停滞状态,不再更新,任其自生自灭,甚至长期处于不可用状态。如ZADL(浙江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特色库中,36%的库经常或基本无法访问。[5]缺少新生元素融入的特色库生命力异常脆弱,只能苟延生存,用户的依赖度和满意度不高,二次利用率较低,造成仅存用户的再度流失,特色库建设进退维谷。

(4)数据粗糙,有量无质。数据是数据库建设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单元,数据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用户对数据库的利用和依赖。目前,特色库建设为应付各级验收检查,一般都有一定的数据量,但数据质量整体比较粗糙。数据量大而不全,某一类或某一方面的资源较多,但另一类或另一方面的资源可能又相当缺失;数据量大而不精,有些数据与主题特色的相关度不高;数量大而凌乱,数据大量堆积,整合力度不够,不利于使用。对数据的处理也仅仅基于数据的简单组织和罗列,[2]缺少对数据深层的描述和揭示;虽然建设时尽可能参照CALIS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但实际执行力度不一,也缺乏资源互操作性和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影响数据的兼容性和可持续性,从而限制其共享性。[6]

2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陷入囧境的原因分析

(1)立项依据不明,重建设轻利用。在特色库建设中,不乏“人云我云”的盲目跟风者。有些特色库仅仅是从学校的特色学科或优势学科中随意选择一个,“凝炼”为特色,单凭图书馆单方面的主观愿望就开始建设,不进行用户需求调研,更未考虑资源保障能力、建库团队的人力结构以及特色库建成后的流向、持续发展等因素,存在立项依据欠缺,盲目开发,重建设轻利用,最终必然导致“建”、“用”脱节。

(2)建库主体单一,图书馆单打独斗。特色库的建库主体主要为单个图书馆,少有的合作共建中也以高校馆际协作为主,缺少与企事业及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仅凭图书馆单打独斗,势必存在资源收集渠道单一、灰色资源欠缺、资源保障不力、团队力量不足、缺乏专业指导等一系列问题,无法保证数据质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同质等现象。

(3)知识产权保护,避开侵权风险。出于对入库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也为了规避产权纠纷,降低侵权风险,几乎所有特色库都人为地设定了访问权限,大多数特色库仅供校内用户浏览,校外用户无法访问。此举在避开产权纠纷的同时,也将众多潜在用户挡在门外,直接影响特色库的传播领域和利用率,违背特色库资源共享的建库初衷。

(4)建设团队薄弱,凡事力不从心。特色数据库需要特定学科专业文献素养的馆员参与建设、宣传及利用推广。[5]以现有图书馆员为主体的建设团队,知识结构欠缺,信息储备有限,建设中对资源筛选、质量控制、及时更新、用户培训等方面都不能得心应手,尤其是数据标引、主题分类等更是力不从心,从而影响整体建库质量。

(5)缺乏后期管理,没有可持续性。很多建设者以为特色库建好后,就意味着特色库项目的完成,于是撤出所有的人员、技术、经费等配备。实际上,从用户角度看,特色库的建成诞生仅仅是其生命的刚刚开始,后期的管理维护才是其成长的动力和源泉。缺乏及时的更新维护、反馈响应等机制的特色库,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必然导致特色库生命力脆弱。

(6)宣传推广乏力,用户知晓度低。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将主要精力放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上,往往忽略对特色数据库的宣传推广,已做的宣传推广也只是“蜻蜓点水”。有些特色库的使用通道位置不明显,被置于图书馆主页的多级目录之下,用户很难找到资源访问入口,致使特色库“养在深闺人不知”。据统计,高校中仅34.22%用户使用过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资源,23.67%用户表示从来没有听说或者使用过。[7]

3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囧境突围之对策

(1)加强多方共建,彰显建库特色。图书馆单打独斗的建库模式必然受到资源、技术、资金、人员等多种因素制约,走多方联合共建之路可以彼此协作、优势互补。根据特色库涉及的主题领域,可以选择校内、校际、校外等多个共建单位,不同共建形式,以增强特色库的资源内容及资源类型的差异性,使特色更明显。如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汉代画像石(砖)数据库”选择与校内的“汉文化研究院”、校外“徐州汉画像石馆”及“徐州博物馆”多方共建的方式,“徐州汉画像石馆”及“徐州博物馆”重点提供图片、实物及内部研究资料,“汉文化研究院”负责主题词表、主题分类等专业指导,多方共同进行质量控制、宣传推广等,因此,库中不乏大量灰色资源。

(2)分级管理资源,适用限制法规。资源共享是特色库建设的初衷,知识产权保护也必须遵守,但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就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信息资源的无限共享又侵犯了知识产权,在避免侵权的同时又让资源的合法用户最大化是特色库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特色库中有些资源受版权保护,有些资源不受版权保护,可据此对资源进行分级管理,[8]根据资源可以开放的领域分成不同等级,逐级对不同用户适度开放。如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徐州地方研究资源数据库”将入库资源分成4级:公有领域作品(如地方志、地方法规等)及网络免费公开信息设为“0”级;共建单位提供的灰色资源设为“1”级;本馆收藏且具有永久保存权的资源设为“2”级;其他未解决版权的资源设为“3”级。“0”级资源对所有用户开放使用;“1”级资源在双方“共建共享协议”范围内传播;“2”级资源在校园网内使用,同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防服务对象之外的人获得受版权保护的作品;“3”级资源只提供元数据,以文献传递方式提供原文。

(3)培养特色馆员,融合学科服务。特色库的建设馆员既要能负责特色资源的采集过滤和组织管理、系统的测试维护、用户的沟通交流、宣传推广、后续的规划发展等,且能提供嵌入式学科服务,能在学科服务中有针对性地宣传推广特色库,将特色资源通过对口的学科服务传递给专业特定用户群。因此,以特色资源建设为依托,针对一般学科馆员培养其数据库建设技能,针对一般建库馆员培养其学科专业文献素养,形成特色馆员团队,将特色库建设与学科服务相融合,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科服务的内涵,特色馆员还可以在服务中搜集专业用户的需求及建议反馈,进而完善特色库建设,使特色库建设进入良性循环。

(4)全程质量控制,注重后续维护。要切实提升高校特色数据库的水平,首先,必须做到质量同步,针对不同阶段制定相关建设标准,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如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徐州地方研究资源数据库”建设之初就制定了“信息资源采集方案”、“多种分类体系”、“专业主题词表”等建设规范,并在建设过程中进行微调修正,采集资源时宁缺勿滥;数据著录标引既考虑了CALIS特色库的规范,也兼顾了地方特色库的资源特点;既对数据进行一般性常规分类标引,也有特色主题分类导航,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便于控制整体质量。其次,要注重后续维护,将特色库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而非阶段性项目。在数据库建成后还应随时检查运行情况,发现新的优秀资源及时补充,保证资源的新颖有效。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汉代画像石砖数据库”自2008年建成使用,一直有专人负责更新维护;这方面比较成功的范例还有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的“北京学”专题特色数据库;宁夏社科院图书馆的“西夏文献专题数据库”等。[4]

(5)用户参与更新,聚集多方力量。由图书馆专人负责特色库的更新,可以保证特色库内容的常建常新,但受个人知识结构及信息储备的限制,不能保证特色资源全面收藏。如果让用户参与更新,可以聚集多方力量,提高特色库的新颖性、连续性、全面性。如,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在特色库的发布页面设置了“用户推荐”模块,用户既可以推荐最新资源,也可以补充库中缺失资源,但上传的资源最终由特色馆员审核后发布。有些馆在校内定期开展人人参与活动,每个人都可以为数据库提供数据信息,为数据库查漏纠错,一旦数据获得采纳便给予相应的奖励。[9]

(6)多种措施并举,加大宣传力度。除了在图书馆首页醒目位置链接、网页上设“使用帮助”外,还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让特色馆员深入用户针对宣传,扩大用户知晓面。如在口头宣传时,可采取分级分类宣传法,利用全校性会议,向会议组织者申请预留5~10分钟的简介性宣传;与相关学科的院系联系,利用其职工集中时段,开展20~30分钟的使用性宣传;邀请小范围的特定专家学者,开展1小时的检索帮助性宣传;利用图书馆主页或宣传栏,向普通用户开展长效性宣传;利用一切与用户接触交流的机会,开展灵活性宣传。除口头宣传外,还可以开展书面、视频、邮件、短信、微信等多种方法齐头并进的宣传,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和有效地利用这些特色数据库资源,逐渐使他们对特色数据库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促进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EB/OL].[2014-05-21].http://jwc.ytetc.edu.cn/ shownews.asp?news_id=1847.

[2]王喜和,等.特色之困:国内大学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反思[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4):47-52.

[3]袁琳蓉.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后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5):52-55.

[4]张丽静.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分析[J].图书馆,2012(4):54-57.

[5]陈雪飞,徐庆宁.探析特色数据库建设之窘与学科馆员培养之需[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40-43.

[6]喻志娟.关于高校图书馆特色库建设与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2012(4):112-114.

[7]邓蓉,等.湖北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调查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06(5):46-48.

[8]吴高,韦楠华.特色数据库著作权侵权风险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2014(2):118-120.

[9]李媛,董蓓.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与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4):122-125.

G250.74;G258.6

B

1005-8214(2015)06-0090-03

曹志梅(1970-),女,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2部。

2014-09-16[责任编辑]阎秋娟

猜你喜欢

建库馆员数据库
“数字温县”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交通规划数据库道路红线规划建库规则
高校图书馆回溯建库探微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