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起从师受学考

2015-02-13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梁奇

语文知识 2015年6期
关键词:子夏吴起曾子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梁奇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吴起从师受学考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梁奇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人们对吴起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在对其道德污点加以贬损的同时,更多地是认可其军事才能,把他看作是与孙武、商鞅齐名的军事家。《韩非子·五蠢》:“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然而根据其他典籍所载,《史记》记载他先后师事曾子和子夏值得商榷。

一、吴起师事“曾子”考辨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杀死乡党,被迫离家去师事曾子,后因母死不归而遭到曾子的拒绝不得不前往魏国: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决,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我们依据本传所记简要勾勒出吴起离鲁前的行迹,截取此时期的主要事件如下:游仕不遂、戕杀谤者、啮臂别母、师事曾子、母卒不归、服侍鲁君、杀妻求将、鲁君辞谢。因缺乏史料,对于游仕不遂、戕杀谤者、啮臂别母、母卒不归四事无法考其真实性。而服侍鲁君当有其事,师事曾子、杀妻求将和鲁君辞谢尚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杀妻求将和鲁君辞谢将在另文论述,在此对师事曾子作出考辨。

“曾子”所指,司马迁没有明言,故后人有曾参、曾申之争。笔者以为此“曾子”当为曾申。一方面从年龄来考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与之相同。《史记》和《孔子家语》所记相合,曾参“少孔子四十六岁”当可信,且得到后人的认可。依此,曾参应生于公元前505年。据钱穆先生考证,曾参卒于公元前436年,吴起生于公元前440年。这也就是说,曾参卒时吴起刚4岁,不可能跟随曾参读书。另一方面可从曾参的经历来考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死于鲁。”[1](P.2205)也就是说曾参生于鲁,卒于鲁。考诸《论语》《孟子》《大戴礼记》《孔子家语》等记载曾参事迹的主要典籍,均没有在卫国做官的履历。曾参在孔子卒后,还和子夏等人争夺孔门的继承人,最后大获全胜,守住了儒学的大本营。可见他在鲁当有相当的势力,应在鲁国生活很长时间,发展了一定的势力,不可能到卫国聚徒讲学。而上引本传说吴起当在“之鲁”前“事曾子”不可信,不知司马迁所本。故而吴起所事“曾子”当不是曾参,盖为其子曾申。这点已有很多学者论述,此不赘述[2](P.153)。可见《史记》所载吴起师事曾子含糊不清,以至后人对其所指产生分歧。

二、吴起师事子夏考辨

吴起去鲁后奔魏当无异议,因为子夏在魏国设教已形成一种很好的用人制度和文化氛围,这当对吴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吴起奔魏后做的第一件事当为拜师求仕,师事何人需要先作辨析。《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孔子殁后子夏西河设教授徒的盛况:“子夏居西河……如天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1](P.3116)于是,后人就有了吴起师从子夏一说。如郭沫若先生考证,吴起奔魏后师事子夏,“子夏年甚寿,‘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史记·年表》于魏文侯十八年书‘受经子夏’,于时子夏盖八十岁。吴起在魏适当魏文、武二侯两代,故起得师事子夏是无甚问题的。……是则吴起去鲁在鲁元公二十一年,当魏文侯三十九年,周威烈王十八年。”[2](P.153)郭老依据《竹书纪年》判定鲁元公二十一年即魏文侯三十九年、周威烈王十八年,是年吴起奔魏当无错误,而他所谓“吴起师事子夏无甚问题”则有些问题。仔细考察会发现问题所在,郭老赞同《史记·年表》所载“文侯十八年始受经于子夏”,并说这一年子夏盖八十岁。而后面又说吴起去鲁之魏在文侯三十九年。依此我们可知,魏文侯十八年,子夏80岁;文侯三十九年,则子夏101岁。即使吴起一到魏国就拜谒子夏为师,则这一年子夏已是百岁老人,不可能再讲学收徒。故而子夏不应亲授吴起。

那么,会不会是《史记》记载有误,实际应是吴起在鲁国师事子夏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弄清子夏去鲁之魏的时间是关键。孔子去世后,诸弟子为推举新掌门而发生争执。此事在《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儒林列传》中均有记载,依次抄录于下: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史记·儒林列传》)

由上记载我们大致可勾勒出夫子卒后孔门的情况:众弟子为孔子服丧三年后,子贡一人又独守三年。这时子夏、子张、子游等人思念老师,想推举有若为新的掌门人,如同侍奉孔子一样。曾子认为接班人关乎整个师门的盛衰和荣誉,有若达不到圣人的条件,故而不肯。至此,孔门诸子间的矛盾激化,分裂似乎成为必然,于是弟子们纷纷离开鲁国,最终“儒分为八”。那么,子夏“离群而索居”于西河之上当在孔子卒后的第六年,即公元前473年。如果吴起在鲁师事子夏,则必在公元前473年之前。而据《墨子·亲士篇》、《韩非子·难言篇》《和氏篇》《问田篇》、《吕氏春秋·贵卒篇》《执一篇》《上德篇》、《淮南子·主术篇》《缪称训》、《韩诗外传》卷一、《史记·孙吴列传》、《吕氏春秋·执一篇》高《注》、宋郑樵《通志·列传一》、清李锴《尚史》卷六十七、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吴起去魏相楚考》、杨宽《战国史·战国大事年表》、叶志衡《战国学术文化编年》等记载,楚悼王卒,贵族大臣作乱而攻讨吴起。吴起躲到悼王尸体旁,作乱者在射杀吴起时并中悼王。《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史记》等去古未远,所载悼王卒后楚公室大乱并射杀吴起当可信,这也得到后世学者的认可,把吴起卒年定于此当不会有大错。考《史记·六国年表》和《楚世家》,楚悼王熊疑在位二十一年(前401年-前381年)卒。《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称之为“悼哲王”,并记有其事迹。《年表》《世家》及新出土文献相吻合,司马迁当有所本。如果吴起在10岁(前473年)时开始跟随子夏学习,则卒时(前381年)近百岁矣。作为百岁老人,尚为楚悼王尽力效力,显然不合乎实际。而据钱穆先生考证,吴起约生于公元前440年[3](P.694),且此说得到多数人认可。也就是说,在子夏离鲁33年后吴起才出生,他不可能在鲁国跟随子夏读书。可见吴起在鲁国师事子夏的假设也不正确。

三、吴起师事子夏补证

我们要解决吴起与子夏的师承关系,还需从最早记载此事的《史记·儒林列传》切入,从中可以窥到蛛丝马迹。《史记》遣词相当谨慎,能确定的事迹口吻相当肯定,不确者则比较含糊,以便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样的事例在书中比比皆是,此不多举。在记载此事时也不例外,我们仔细审读会发现太史公所记较为含糊,“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显然,这是他作总体概述且有错误出现:禽滑釐非师从子夏而为墨子弟子;再者,“之属”“之伦”为泛指而非确指,《说文解字·人部》:“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段玉裁注:“辈也。……引伸之同类之次曰辈。”[4](P.388)属、伦当指一类或一派,应把吴起看作子夏一派的弟子,受业于子夏弟子。步如飞《子夏及其学派考论》亦认为吴起为子夏弟子的说法存有争议[5](P.119)。所以,我们不能全信于太史公,也没有必要非把吴起看成子夏的亲授弟子。笔者以为,这从子夏在魏居住时间较长且影响甚广看,也符合逻辑。《史记》说子夏在魏“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老师”,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子夏经学》对子夏传授经学进行了概括: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穀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后汉徐防上疏曰:“《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斯其证云。

洪氏所言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子夏弟子众多,且对古籍贡献甚大。由《史记》《容斋随笔》等以上文献可知,子夏在魏国当有众多弟子,“商也日益”的盛况当在魏国呈现,吴起应受业于子夏门人弟子。

注释: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郭沫若.青铜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步如飞.子夏及其学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子夏吴起曾子
《论语》知多少?
哪吒失手
吴起“求变”——县域发展导向“高质量”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曾子杀猪
吴起:打败你的不是我,是你的双眼
孔子借伞
孔子神算
曾子杀人
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