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灼见 中心得源 窥见真理
——2015首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摘记
2015-02-13陈辉
陈 辉
(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一系 四川成都 610021)
真知灼见中心得源窥见真理
——2015首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摘记
陈 辉
(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一系 四川成都 610021)
2015年6月6日至10日,2015首届全国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论坛在沈阳音乐学院如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这是一次回顾总结的盛会,又是一次跨越发展的盛会。参会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充分发表了对中国民族声乐现状和未来的见解和认识。这次盛会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而言是一剂良药,它不仅梳理和总结了民族声乐发展现状的不足,而且更好地确立了民族声乐未来发展的思想理念。
民族声乐;艺术交流
2015年6月6日至10日,2015首届全国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论坛在沈阳音乐学院举行。6月8日,沈阳音乐学院第二教学楼的多功能厅里水泄不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沈阳音乐学院的师生们齐聚在这里,共同聆听一场中国民族声乐的高端学术对话。高端学术对话共分为三个议题小组,小组成员为分别来自各大音乐艺术院校的院长和学者们,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视域共话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千秋大业。
一、高端对话,真知灼见
第一组的议题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实践研究”。组长是金兆钧,成员分别是徐昌俊、江向东、王真、方琼、张宁佳、马秋华、余惠承、孟小师等。首先,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马秋华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创建中国声乐学派是民族声乐工作者几代人的梦想与追求,目前的中国民族声乐在发声体系科学性的指导下,体现了中国民族情怀、民族精神、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特别是初步形成了符合人民大众审美的民族风格的演唱。把中国民族声乐推向世界声乐的舞台,是她毕生努力与追求的目标。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声乐系主任余惠承介绍和分享了她去美国做访问学者进修学习的经历。想当初她是怀着十分忐忑的心情去美国进修学习的,一方面她认为自己是从事民族声乐的,很担心自己的演唱不适应国外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她很担心自己学习回来之后不被国内同行认同。结果到了美国之后,美国的专家在十分肯定了她的演唱的基础上,同时也教授了许多西方的发声技术理论。最后在结业音乐会上她演唱了中国诗词歌曲、中国艺术歌曲和很多地方民歌,很受美国听众的喜欢。她说:“实践证明,把西方的发声技术借鉴过来与中国的民族声乐相结合,同时要把中国民族声乐的根基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西安音乐学院的张宁佳教授通过亲身演唱实践的一首作品《幽兰操》来分析和总结声乐学习者对于音程控制和语言节奏控制的重要性。这首《幽兰操》原本是作曲家赵季平先生的一首器乐作品,由古琴、小提琴、女高音与乐队组成。歌唱家张宁佳把女高音从乐队里剥离出来,然后进行钢琴谱的伴奏配置。她例举作品的第一句歌词“兰之猗猗”有三个纯四度的音程变化,演唱者应该用心把握才能得以正确表达作品的内涵。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方琼谈了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些艺术实践工作。上海音乐学院在民族声乐教材的安排上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她们采用了以艺术歌曲为主的曲目教材;中级阶段的教学以地方民歌的内容为主;高级阶段的教学以歌剧选曲和创作歌曲的内容为主。除了教材内容分类之外,上海音乐学院每年要组织安排两场不同主题的民族声乐青年教师音乐会,这样大大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和演唱的进步。在对外交流方面,上海音乐学院不断对外合作交流演出,2014年学校就与内蒙古艺术学院交流演出了关于“长调、呼麦以及马头琴”的专场音乐会,收效颇丰。
西安音乐学院的声乐系副主任孟小师教授从高等艺术院校的视角深谈了“当代原生民歌在西安音乐学院的点滴探索”。她说在赵季平院长的倡导下西安音乐学院于2013年3月申报立项了陕西高校教改重点项目:“陕北民歌演唱方向及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意向”,并在学院建立了新的学科方向:陕北民歌演唱。随之创建了陕北民歌班,每年招收10名学生。在学院一系列的举措下,陕北民歌更好地得以继承和延续发展。通过几年的摸索,陕北民歌班在教学、科研和实践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西安音乐学院将继续迎难而上,不断完善和发展陕北民歌演唱这一学科体系。
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二系系主任江向东教授从民族声乐的传承、民族声乐作品的结构、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等三个方面深入简出地论及了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实践发展道路的传承问题。江向东教授认为我们首先要向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学习,要学习不同地域的民族语言、民歌。其次,我们要了解民族声乐作品是由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创作民歌等构成。我们还要特别对改编民歌部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学习及演唱,要用新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诠释声乐作品的内涵。
二、大师见地,中心得源
第二组的议题是“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研究”。组长是魏煌,成员分别是赵季平、林戈尔、范哲明、冯志莲、莫蕴慧、王进、汪敏、高虹等。首先发言的是四川音乐学院的院长林戈尔教授。他紧紧围绕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这一主题细致地从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民族声乐文化活动展现多彩的艺术施釉”。首先,他认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需要民族文化的支撑。民族声乐艺术需要民族文化的支撑是一个根本的很有价值的命题。中国积淀的上千年的文化和对文化精神的追求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根源。民族声乐一旦离开了民族文化的支撑,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民族歌剧需要民族唱法进行演绎。林戈尔教授结合自己最近创作的具有川剧特点的歌剧《追梦人》来谈为什么民族歌剧需要民族唱法进行演绎。《追梦人》是把川剧中的舞蹈、表演、唱腔和说词等许多元素融入在音乐中,而并没有使用川剧里完整的曲牌来表达。歌剧作品中宣叙调的处理,常见的宣叙调是同音高重复,而在他的作品中,尽量把宣叙调旋律化,让它富有音乐的美。第三,民族唱法需要保持民族声乐的韵味。林戈尔教授谈到当今的民族声乐演唱除了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外,我们特别要强调民族语言和民族语言咬字的运用。他举例四川民歌《跑马溜溜的山上》里面的第一句最后一个“哟”字的不同咬字处理方法,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民族语言咬字的重要性。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一定要以不同地方的不同民族语言为基础构架歌曲的旋律,才能形成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民族声乐作品。
沈阳音乐学院的范哲明教授认为民族声乐作品在创作形式上需要有扩展。作曲家首先要了解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民族唱法除了目前的中西结合的唱法外,还包括民族民间原生唱法以及众多的地方戏曲的唱法。即便是一个民族,例如汉族的语言就有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的不同差别。故,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模式,应该在创作形式上有所拓展。范哲明教授还认为我们目前的民族声乐作品大多数都还停留在对于农村父母和亲人的赞颂和歌唱,而对于21世纪的都市生活元素描写得还不够,民族声乐作品没有很好地融入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最后,范哲明教授还认为高等艺术院校的资源要进一步整合,声乐表演教师要和声乐作品创作教师密切合作。他还希望下一届民族声乐论坛各兄弟院校能够带着自己的民族声乐作品来展演,这样会更有效地推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演唱和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发展。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冯志莲教授的发言议题是对民族声乐文化的根基和民族声乐专业教学的思考。她谈到,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歌唱家,如郭兰英、郭颂、王昆等,都是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文化。她们的演唱个性鲜明,民族韵味十足。那个时代的民族声乐作品也是对当时民族民间文化的体现。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对西洋唱法的引进和借鉴逐步深入,出现了唱法片面和单一的现象。由此很多人质疑,在学习美声唱法的同时,民族声乐是否越来越远离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最近她对沈阳音乐学院编写的民族声乐教材进行了统计和梳理,在上下两册的民族声乐教材里面,创作作品占据了75%的份额,而传统的民歌只有不到30%,其中原生态的民歌只有9%,戏曲类的民歌只有7%,东北的地方民歌只占了1%。她说:“由此看来我们离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越来越远了,传统民歌只不过是当代民族声乐作品中的点缀”。关于民族声乐教学的思考,她认为我们应该重视民族声乐舞台表演上的民族化特征。民族声乐专业应该提倡一种包容精神,特别要将中国传统的演唱风格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像老一辈歌唱家学习,诸如湖南民歌的代表人物何纪光、云南民歌的代表人物黄虹、东北民歌的代表人物郭颂等等。我们要传承他们的这种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的风格。冯志莲教授以个人名义强烈呼吁高等音乐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要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优秀经典曲目作为声乐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安排实施,让学生在演唱这些作品的感性体验中加深和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体验和认识。
辽宁省音乐节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汪敏教授就歌曲创作风格的弱化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她说近些年来,声乐作品的创作处于高发期,每年生产出成千上万首作品。但当我们审视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声乐作品创作的风格弱化问题,具体体现在对音乐美的认识和追求理想的缺失、创作经验和创作思维的趋同、民族民间音乐修养的贫瘠、专业创作队伍的萎缩和创作氛围的缺失、作品创作商业娱乐化和快餐化等等方面。
沈阳音乐学院作曲家高虹教授在发言中结合自己创作的《云月依依》 《春风不解家乡情》和《长相思》三首作品谈到,她的创作实践过程深受延安鲁艺传统的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老一辈作曲家创作思想和创作作品的影响。我们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按字行腔、字声结合、词曲结合等规则,还要注意区别于像《送货郎》体裁的说唱音乐。对于作品中的歌词既要理解外延还要理解内涵,力求做到词曲风格相依相离、内容形象准确明晰。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社长莫蕴慧女士言简意赅地谈到民族声乐技能的发展和作品创作一定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挑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演唱技能上看,歌者的音域得到了大幅提升,表现作品的能力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声乐作品的创作也随之得到更宽更广的发展。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相比演唱技能而言,我们的作品创作相对还比较滞后和匮乏。希望下一个阶段作曲家们除了创作戏曲性的作品外还能创作出更多的富有民族色彩的艺术作品,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发展。
三、名家扬声,窥见真理
第三组的议题是“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研究”。组长是王瑞江,成员分别是:金铁霖、赵振岭、赵德山、王霭林、胡天虹、俞子正、穆红、朱玉等。首先由辽宁省著名的音乐理论家王霭林教授发言。他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民族声乐的发展继承着革命文艺的光荣传统,紧跟着社会生活发展创造着一批又一批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反映出广阔多样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人民生活朝气蓬勃和乐观豪迈的精神风貌,符合当今的人民大众的新的审美需求。这些作品经过当今的歌唱家的演唱与传播,成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代表。在演唱风格上,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较,胸怀更加开阔,律动更加活泼,气势更加辉煌,表情更加细腻,做派更加靓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新时尚和新色彩。王霭林教授还通过对音乐会上演唱者们的演唱分析判断,极力否认了“千人一面,万人一声”的观点以及“军旅歌曲里面的仅剩片面的‘颂’的风格化”的观点。他认为不同的歌唱家在演唱不同的声乐作品时有着不一样的风格特征。还有一批军旅歌唱家较多演唱歌颂祖国、歌唱人民军队的作品,但这些作品不仅没有形成“颂”的风格化,恰恰体现了气势恢宏、感情细腻、气魄豪迈的特点,很好地起到了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作用。民族声乐的教育根本宗旨是提高民族的道德水平和民族智慧,是铸造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民族声乐的教育工作者要教育自己的学生心怀伟大民族复兴的壮志,高唱壮丽的民族歌声,为中华民族奔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的所长胡天虹教授谈了关于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理论建设的一些感想。首先,关于以民族声乐艺术为代表、音乐表演为内容的专业科目的建设,我们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近现代中国音乐的学术研究和教材建设,认真评估20世纪以来中国新音乐建设发展的过程,既能够继承中华历史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能够科学地借鉴西方音乐元素,还能够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形成一套学术体系,这样能够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用音乐的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时代进步思想。胡天虹教授认为中国民族声乐通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且已经形成自己的体系,我们应该逐步把民族声乐理论引入到中国音乐史学、音乐美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等大的音乐理论框架里来。其次,我们还要适当加强音乐理论领域在音乐表演艺术方面的人才培养。从整个中国20世纪音乐发展来看,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研究都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中国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研究,是我们很多音乐理论工作者正在从事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在当前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过程中则更需要大量的民族声乐理论工作者和研究者。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拓展音乐理论学科的研究方向或者另辟蹊径建立和建设专门的民族声乐表演理论学科,以此来完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不断进步。第三,进一步发掘民族声乐作品的遗产,更加促进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民族作品对于地缘概念上的民族民间的歌曲的挖掘展开得还很不够。我们要不断提升本土音乐文化的文化发展,要在国内专业艺术院校作曲专业中培养在民族民间音乐创作上的建设性人才。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朱玉教授以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建设为例系统阐述了“以教学实践为依托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水平”的主题。第一,沈阳音乐学院把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每个学期分成三个教学阶段,俗称“三段体教学”。学生在每个教学段中需要掌握完成相应的民族声乐曲目,如古诗词歌曲、艺术歌曲、民歌、创作歌曲以及歌剧选曲等。为了进一步配合三段体教学模式的工作开展,沈阳音乐学院相继出版了《民族声乐教学曲选》 《中国民族声乐教程》。第二,突出解决教学难点,加强歌剧片段教学的训练。沈阳音乐学院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把歌剧片段的排演及训练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常抓不懈,并以此带动其它教学内容的发展。第三,给学生提供舞台实践机会,办好“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团”,以此来增强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民族性和表演性。
来自天津音乐学院的民族声乐系主任赵振岭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中国的民族声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已经走过了30年历程。当今,我们要从演唱方法的技术层面中解放出来,在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里寻根,提高民族声乐的审美意识。我们通过几代民族声乐工作者的努力,已经解决了科学唱法的问题,和美声唱法一样,我们已经解决了混声的运用、高音的掩盖与关闭、声区的上下统一、音量的大小控制、音域的拓展等等技术问题。现在我们要寻根求源,加强民间戏曲的学习,在民族文化方面进行探索和追求,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声乐。
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俞子正教授谈的问题是民族声乐的教学问题。首先他认为中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应当注重向民族民间文化学习,强调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各大音乐院校包括各地的师范大学,在民歌教学上先应侧重发展自己地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他还通过毛泽东的一首诗词歌曲《蝶恋花》形象生动地例举了民族文化及民族语言的重要性。其次,我们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要注重个性与共性的融合。演唱方法的科学与否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及民族审美情绪来衡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西方声乐的演唱方法。共性就是加强和提升教育的审美意识,让大家形成共同的审美标准。我们既要在共性中寻找民族文化的个性,又要在个性音乐文化的发展中探求共性的审美体验,不断地建立我们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自信。
沈阳音乐学院的赵德山教授在谈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时强调民族声乐是一门综合的多门类学科,它包含了声乐演唱、声乐表演、声乐语言以及表演形体等等。沈阳音乐学院在民族声乐的培养方案上非常注重教学、科研、实践、理论相结合,对于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另外赵德山教授还谈到,近些年由于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各个院校招收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声乐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地做好教学工作。
星海音乐学院的民族声乐系系主任穆红教授分享了民族声乐专业建设的很多心得。首先,她认为作为地方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必须寻找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地方音乐风格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上。以星海音乐学院为例,学院地处广东省岭南地区,故学院长期以来把岭南音乐作为自己的主打学科,岭南民歌则是民族声乐系的特色学科。学院一直在做岭南民歌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编写了大量的闽南民歌,写进了教材,让学生们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演唱和传承。她认为,在教学演唱实践过程中要掌握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语言,她以自己演唱的岭南民歌《荔枝颂》为例,并对比西洋美声歌曲中语言的表达与使用情况,详细地阐述了民族语言的重要性。其次,在声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前进方向。她很支持金铁霖先生提出的“中国唱法”,并以此为教学纲领。我们借鉴西方唱法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传承与创新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最后发言的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名誉院长、民族声乐博士生导师金铁霖教授。金铁霖教授在回忆自己当初在沈阳音乐学院考大学的那段时光,在发言中数度哽咽。他说当年在沈阳音乐学院参加考试的时候,第一次知道“声乐”二字的含义。他说:“沈阳音乐学院是他从事民族声乐道路的伯乐”,故对沈阳音乐学院充满感激之情。首先他对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成立30周年表示祝贺!对于沈阳音乐学院联合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和全国九大高等音乐院校以及国内多家知名音乐类出版社共同举办这次盛会表示赞赏!他在2013年自己举办的教学50周年教学纪念活动中,对中国民族声乐近30年的发展作了回顾和展望。他认为中国民族声乐近些年的发展进步是显著的,成果是丰硕的。目前这个阶段从宏观上来看,我们民族声乐逐步确立了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方向。从声乐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面来看,得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明确了声乐演唱的审美和培养方向。同时我们也得出了声乐演唱从自然阶段到不自然阶段再到自然阶段的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从微观上来看,我们从最初的全真声, 俗称“大白嗓”的演唱方式过渡到了混合声的演唱方法,并且总结了五种声音类型,即真声、假声、真声多的混合声、假声多的混合声、真假混半的混合声。在演唱技术上,我们总结出了支点与通道相结合的演唱,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虚、实、大、小,各种不同位置的支点。目前他又总结出“腔圆字正”和“情声并茂”的演唱理念。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当今的民族声乐演唱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改观,主要体现在音色的统一、音域的拓展、音量的扩大等等方面。演唱者的演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胜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以及不同程度的作品。诚然,对声乐艺术的探索是艺无止境的,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完善都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以后我们还需要解决声部建设、声乐作品的类型不丰富、少数民族唱法的科学化等等问题。金先生曾经在2011年的时候,就提出过中国民族声乐应该进入下一个阶段,即“中国声乐阶段”,我们声乐的工作者在教学、科研、演唱实践中都应该将“中国声乐”这一民族符号作为立身之本,为中国声乐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他说:“我虽已古稀之年,但是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热度却丝毫未减。为了实现中国声乐梦,我愿全力以赴,同时也希望同仁继续保持乐观开放的思想,谦虚谨慎、积极进取的态度,打破国家与民族的壁垒,打破唱法之间的壁垒,打破思想上的壁垒,为中国的民族声乐走出国门,找到民族的文化自信而奋斗不息”!
结 语
2015首届全国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论坛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峰会。会议期间除了上述三场专家、学者、教授的高端对话以外,来宾们还聆听了6月7日上午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关于音乐创作杂谈”的学术报告;6月7日下午著名音乐理论家王次炤“关于普及音乐的美”的学术报告;6月7日下午著名理论家金兆钧“关于从《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谈当下大众音乐审美的困惑”的学术报告;6月10日上午著名声乐教育家俞子正教授“歌唱的激情与理智关系”的学术报告以及6月10日上午声乐教育家赵振岭教授的学术报告。除此之外还欣赏了6月6日晚上“刘辉教授三十年师生音乐会”;6月7日晚上“马秋华、方琼、张宁佳、朱玉、赵振岭、余惠承、穆红、谭学胜教授独唱音乐会”;6月8日晚上“兄弟院校民族声乐教学展示音乐会”以及6月9日“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教学汇报音乐会”。通过这一系列的专家学术讲座、高端对话论坛以及高规格的演出活动,我们深刻了解了中国民族声乐近30年的发展成果,同时也深深期待中国的民族声乐未来能走向世界声乐艺术之林。
J602
A
1004-2172(2015)04-0105-05
10.15929/j.cnki.1004-2172.2015.04.016
2015-06-30
陈 辉(1976— ),男,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一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