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地理学视域下沙湾镇何氏家族广东音乐风格形成之研究

2015-02-13梁倩静

音乐探索 2015年4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何氏家族

马 达 梁倩静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人文地理学视域下沙湾镇何氏家族广东音乐风格形成之研究

马 达 梁倩静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以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分别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的地理环境、沙湾镇何氏家族与广东音乐之渊源、何氏家族广东音乐风格的形成过程等方面对沙湾镇何氏家族广东音乐风格的形成缘由进行分析研究。沙湾镇作为广东音乐之乡,对广东音乐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探究何氏家族广东音乐形成之缘由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广东音乐的发展脉络。

文化地理学;何氏家族;广东音乐;典雅风格

“文化地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空间范围不同的地形地貌、位置、天象、气候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对世界上面貌各异的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一向具有稳定而直接的作用,并分别形成了分布于亚、非、欧、美的代表人类早期文明的文化源地。”[1]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区域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背景有着一定的关联。本文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角度来考察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何氏家族广东音乐风格形成的历史过程。

广东音乐前驱之一的何博众(1820—1881)是何氏家族广东音乐的开创者,他是清末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以“十指琵琶”著称。广东音乐经典名曲《雨打芭蕉》 《饿马摇铃》 《赛龙夺锦》的创作灵感均来自于何博众,由他完成初稿后再经其孙辈何柳堂(1874—1933)、何与年(1880—1962)、何少霞(1893—1942)共同创作修改而成。三人对广东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成就,后来被世人尊称为广东音乐名家“何氏三杰”。

一、沙湾镇的地理环境

探究沙湾镇的地理环境,不仅需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着手,同时也要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技术的发展水平与成就都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与环境风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沙湾镇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部,土地肥沃且靠近珠江口,四周环水,镇内外河网纵横,约有数十条的水道。沙湾镇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暖,雨量充沛,由于气候、土壤、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在收成的季节可谓硕果累累。沙湾镇除了在地理上靠近海口水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以外,也因为多年来冲积平原的不断扩大,田产的数量逐年稳步提升,因此人民的生活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同时,通过拥有不断增多的田产数量,何氏家族真正成为一个庞大且富饶的家族。沙湾镇能够在文化艺术上大放异彩人才辈出,使得广东音乐享誉海内外,也正是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越让经济得到发展从而推动文化艺术的繁荣兴旺。

研究一个地域的人文地理环境首先可以通过其语言来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间活动、社会经济、宗教信仰、政治发展等。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媒介之一,通过大量的文化交流与融汇以后出现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传播都起着传递的功能。番禺区沙湾镇属于广州区域,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都是以粤语方言为主。广东音乐的产生受到广府地区人民日常生活环境、语言、风俗人情、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也因其在语言上使用的是粤语方言,表达了粤语方言区人民的风俗爱好与生活需要,并且在语言相通的条件下使人们更容易明白和了解其音乐的内涵与意义,因此迎合了广府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与爱好。

何氏家族长辈长期以来以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来教育和陶冶子弟,族人非常重视子弟们的文化教育,要求自幼诵读诗书,推崇儒家教化,提倡尊师重道,实施求取功名的奖学制度来鼓励子弟们勤奋读书考取功名。“自清中叶至民国时期,何氏族人对于秀才直至大学生都有族荫作为奖励。”①对于在学习上取得功名的族人不仅给予经济上的优厚待遇,在政治上亦给予权利与地位,所以当时族内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鼓励学子读书学习的风气得到族人的支持与拥护。

二、沙湾镇何氏家族与广东音乐之渊源

广东音乐的曲调是以优雅闲适、节奏明快、意境幽邃的音乐风格为主,其形成与岭南地区的人文风情、地理文化、民间习俗、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沙湾何氏族人自南宋理宗绍定六年约公元1233年从广州迁到番禺县沙湾至今已历时约782年,族人从多年前迁入以来在沙湾镇日渐繁衍成沙湾何氏一个庞大的氏族群体,并且建立起了何氏大宗祠与何氏家族管理制度,并在这一片土地上繁衍发展。”②

沙湾镇与广东音乐之渊源可追溯至宋代何德明(何氏始祖)的长子何起龙。何起龙官太常寺正卿,当时他主管宫廷礼乐,精通音律,擅长演奏琵琶,所接触的音乐艺术极为广泛,为沙湾镇广东音乐的发展与形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到宋元明时期的何子霆、何文可、何子海、何迁兆等都精通音律善琵琶,再到何博众与何氏三杰更是成就卓越。沙湾镇与广东音乐的结缘主要是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较为单一,常见的娱乐方式为读书、音乐交流、棋艺切磋等。当时何氏家族较为富裕,几乎每家成员都会演奏几件乐器,因此越来越多的村民聚集在一起演奏、学习广东音乐,在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越来越多的族人热爱广东音乐,广东音乐逐渐成为沙湾镇何氏家族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探究何氏家族广东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必然离不开沙湾的经济基础与地理环境。在地理环境上,沙湾镇临近珠江口,交通发达,使得广东音乐爱好者、音乐家之间方便往来交流、学习、创作、讨论、演奏广东音乐。“由于区域民间音乐文化在接受异质文化时,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交通条件的优越与否。因此,交通条件也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通条件便利、优越,其区域文化就呈开放态势,反之,交通闭塞则导致文化的封闭和凝固。”[2]因此,交通便利加之当时家族的子弟热爱广东音乐,导致民间乐社“私伙局”在当时非常盛行,许多音乐爱好者慕名前来切磋交流。据《沙湾何氏宗族概况》介绍,在民国前后时期,位于沙湾镇安宁西街的“大厅”曾一度是粤港曲艺名流会叙之所,是广东音乐发源地的重要地址之一。大厅约建于清嘉庆年间,于2002年由沙湾镇政府拨款重建,当时大厅并没命名,后因中庭三稔树生长茂盛,而以“三稔厅”名之。“三稔厅”属于何氏大宗祠(留耕堂)中的一座小宗祠,乡人称之为“私伙太公”的“太公厅”,小宗祠是提供给族人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而“三稔厅”的由来也是因为家族的经济发展,为了培养家族子弟而兴建的小宗祠,是提供给子弟们聚会、学习音乐的重要场所。“大厅(三稔厅)、翠林厅这两处地方环境幽静、宽敞、古雅,它既是何氏家族子弟聚会传习、演奏广东音乐的主要场所,也是接待族外名家聚会、研习的场所,它对何氏音乐艺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何氏家族成员、清末著名琵琶演奏家何博众,就经常出入大厅,教授其他人学习音乐。何博众之孙何柳堂,自幼就在大厅接受音乐的熏陶和祖父对他的音乐教育。”[3]31何氏族人为了培养子弟们学习音乐,还聘请了一些民间艺人如“南音之手”(陈鉴)、粤剧界前辈“声架彭”来到大厅教授何氏子弟唱曲、演奏音乐或者唱戏。其中,“何氏三杰”创作的广东音乐经典名曲《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也是在三稔厅修改和创作的,他们还和许多著名的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钱大叔等在三稔厅与何氏子弟音乐爱好者一起研究、交流、切磋技艺。当时三稔厅已成为广东音乐爱好者聚会的重要场所,也是沙湾镇广东音乐发源地的主要旧址。

“鸦片战争以后,沙湾毗邻港澳,旅居海外的人颇多,对西方文化艺术接触较早较快,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又折衷中西,兼收并容,富有创新精神。”[4]因此何氏族人在清中叶时期就已经有机会接触到港澳的先进文化与音乐家,通过交流与学习,何氏族人吸收了港澳地区作曲家们优秀的创作手法,并把这些优秀的技法融汇到音乐创作中。其中,“何柳堂曾在香港‘琳琅幻境’音乐部当音乐员,从事广东音乐的创作与粤剧研究。”[3]49何柳堂因为多次到香港进行音乐表演活动和工作,长时期接触香港的音乐文化,因而他在音乐创作中加入了一些西方的作曲技法,再结合岭南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把两种文化进行融合交汇,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广东音乐作品。何与年1950年从广州到香港以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表演、创作等工作,曾多次与何柳堂、何少霞到上海等地灌录唱片,由此受港澳音乐文化和不同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当时有很多港澳的音乐爱好者前来“三稔厅”一同与何氏子弟、广东音乐爱好者一同交流与切磋技艺,通过这种交流学习促使何氏音乐有了新的发展。

三、何氏家族广东音乐风格的形成过程

音乐是人类传达思想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因为受到人文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地域之间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风格、流派。因此,任何一种艺术流派的兴起、发展、形成必然与该地域的人文、地理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何氏家族广东音乐的产生主要源于当时何氏家族长辈们大力鼓励子弟考取功名学位,但又担忧仕途凶险而不愿意让其子弟们出外做官,因此当时有一部分族人子弟过着不谋正业逍遥清闲的生活,这些人被称之为“有闲阶层”。[3]30何氏家族为了使子弟们有所寄托而不误入歧途,聘请乐师来教授演奏、演唱音乐,于是广东音乐典雅风格就在何氏家族这种书香世代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环境中开始快速地兴起和发展。

何氏家族广东音乐萌芽与形成之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激烈、人们生活艰苦的时期,音乐界涌现了大量表现时代脉搏跳动的音乐作品。但是“何氏三杰”所创作的音乐作品风格则主要是以幽雅古朴为主,带给人们一种优美、闲适、愉悦的感觉。可以看出何氏家族创作的音乐作品风格与当时的社会没有紧密的联系,更多表现的是大自然和人们内心之美。其作品风格的形成也因为受到家族文化氛围的陶冶,与其家族的经济基础、教育水平、民间艺术的发展、闲雅舒适的生活都有着直接的关联。在闲雅舒适的生活环境下产生了这种幽雅古朴、委婉柔和的音乐风格,给人一种悠闲、舒适、愉悦的感觉,此曲风被后人尊称为“广东音乐何氏典雅派”。③

何氏家族广东音乐作品以优雅古朴、节奏明快、旋律优美、音色华丽、体裁短小且流传性较强等的艺术特点而名扬海内外。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调式调性、音程色彩、旋律节奏等方面,作品主要以徵调式为主,如《赛龙夺锦》 《陌头柳色》 《广州青年》 《小苑春回》等。其次以商调式为主,如《长空鹤唳》 《柳关笛怨》 《晚霞织锦》等。“广州方言演唱、惯以文字采腔。自然声的下平声可唱(5),上平声可唱(2),歌词习惯结束在下平和上平音上,曲调就会以5或2为终止。倘若徵为主音,商为属音,则成徵调式。商为主音,羽为属音,则形成商调式。”④旋律音程上以四度、五度、八度为主,这与广州方言的声调有关联。而在音程上大部分以主属音组成的协和音程,由属音解决到主音圆满结束,由主属组成的旋律骨干音形成一种优美、清新、柔和的音乐风格。

除了受到广州方言影响以外,粤曲对何氏家族典雅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正是粤曲快速发展时期,而粤曲与广东音乐是相互影响、相互包容、并存发展的。何氏家族成员在广东音乐创作中吸收粤曲悠扬、委婉、古朴、典雅的艺术特点与风格,同时把岭南地区的人文风情与生活内容带到音乐作品中来,经过几代何氏家族成员的传承与发展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广东音乐典雅风格。

何氏家族广东音乐作品中有一部分题材是取自于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诗词主要以写景寄情、情景交融为主。何氏家族广东音乐典雅风格也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借助古诗词的意境来营造音乐的形象与风格。例如何柳堂的《柳暗花明》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何与年的《夜泊秦淮》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何少霞的《陌头柳色》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闺怨》。

除了借用中国古诗词来借景抒情以外,一部分何氏音乐作品通过描绘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情景与民俗风尚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风俗植根于民间,变化很缓慢,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扩布的,因而有历史和地理的差异,也最直观地反映不同地区的文化风貌和景观,构成不同的风俗群落。”[5]何氏家族广东音乐作品中的《赛龙夺锦》这一曲目就是根据民间的端午节民间龙舟竞赛这一盛事而创作的。番禺区沙湾镇每年端午节前后都会举行赛龙舟活动,赛龙舟是为了祭拜水神、龙神而兴起的一种祭祀活动,既是一种体育的竞技活动也是岭南地区的传统习俗。《赛龙夺锦》是根据赛龙舟鼓点和竞赛过程中产生的情绪而编成的乐曲,乐曲的节奏模仿龙船的鼓点,通过鲜明的前奏以及精炼简洁的乐句组合而成,把龙舟竞赛的那种不甘落后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很好地表达出来。

从民众的生活角度进行考察, “何氏三杰”在当时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正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的音乐风格与其作品的特点。“何氏三杰”大部分广东音乐作品的内容都是围绕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地方风俗、人文风情,主要通过借助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景来进行音乐创作。例如《雨打芭蕉》的问世源于何博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经过芭蕉园时,被雨滴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所吸引而触发的灵感。《雨打芭蕉》以曲调优雅、意境深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音色华丽的艺术特点而享誉海内外,乐曲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营造阵风阵雨的景象。

音乐风格的形成与音乐家的个人成长背景、生活经历、与外界的接触交流都有着一定的关联,何氏家族广东音乐典雅风格的开创者是“何氏三杰”成员中的何柳堂。何柳堂自幼成长在具有浓郁家族音乐氛围的环境中,从小聪明伶俐、好学勤奋,在音乐上更是天资聪慧,在其他方面也很优秀。何柳堂在当时考取了秀才,按照家族的制度可以通过考取功名而获得家族在经济上优厚的待遇,因此在拥有了这些收入以后,他便过着坐享其成、宽裕闲适的生活。生活品质决定创作风格,因此何柳堂的作品内容多为即景抒情的感怀之作,曲调风格主要是以委婉悠扬为主,为何氏家族广东音乐典雅风格奠定了基础。何柳堂把何氏家族广东音乐作品通过灌录唱片的形式传播至各地,得到音乐界人士的广泛认可。

何与年自幼受到祖辈的音乐陶冶,跟随堂兄何柳堂学习琵琶,因为受到何柳堂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在何与年的音乐作品中也能感受到何氏家族广东音乐典雅风格的存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受到西洋音乐的影响,那时候的音乐创作更偏重旋律的优美以及音色的华丽,因此从何与年的音乐作品中可以看到其既吸收西洋创作技法使得音乐风格多样,同时又保留着何氏音乐典雅风格的创作特征。

何少霞古典文学修养颇深,精通琵琶,亦善于演奏南胡、二弦等乐器,自幼受堂叔父何柳堂、何与年音乐创作影响,继承了何氏风格的传统,同时吸收西洋的作曲技法,在他流传至今的十余首广东音乐作品中大多充满着典雅风格的音乐情趣。何与年与何少霞把何氏家族音乐风格推向成熟发展的阶段,使得何氏家族广东音乐典雅风格在广东音乐风格中有着独树一帜的重要地位。

音乐与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影响、作用的。因此要分析某些音乐事项背后的真正原因与动机必须与文化联结起来。首先,何氏家族广东音乐典雅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何氏家族拥有比较富裕的经济基础,造就了闲适舒雅的生活;其次,音乐家们的生活环境、个人性格、文化修养、兴趣爱好、家族教育等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在文化上更是因为家族子弟学习儒家思想,并且受到祖宗相传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当时很多家族的音乐作品都被称作是“祖传秘谱”,以显示其作品是几代先人的共同努力而创作出的佳作。“年久日深,父传子、子传孙,相互影响,对音乐的爱好者越来越多,形成了音乐传统。何氏族人尤其喜好雅乐及琵琶演奏,故熟能生巧,他们继承了‘十指琵琶’演奏技法,从儒雅中悟出‘典雅’音乐。”[3]79因此何氏家族广东音乐典雅风格就是在这种家族文化传统和家族文化氛围影响下逐渐生成的。

四、结语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沙湾镇地理位置的优越是促使何氏家族广东音乐典雅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为艺术文化人才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从人文地理环境来看,广东音乐典雅风格的由来也正因为当时何氏家族家境富裕,拥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家族提倡儒家教化,其子弟受儒家礼乐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广东音乐典雅风格即是在这种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何氏家族子弟在这种闲适舒雅的生活环境中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主要以典雅秀丽、愉悦闲适为主,从而开创了何氏家族广东音乐之典雅风格。

注释:

①参见番禺区沙湾镇《沙湾何氏宗族概况》编纂委员会2011年刊印的内部资料《沙湾何氏宗族概况》,第6页。

②同注①,第5页。

③梁谋在《中国文化报》2003年04月23日第6版《沙湾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中提出了广东音乐何氏典雅派的说法:“沙湾广东音乐源于宋代,历时600余载。广东音乐何氏典雅派,以中原音乐为根,以民间艺术、歌谣等为营养,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不断的演变,时至上世纪20年代末,才独树一帜,成为广东音乐较有影响的一大流派,对广东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卢庆文:《何氏家族广东音乐风格》,广州市文艺研究室1984年内部资料。

[1] 乔建中.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3):3.

[2] 王晓平,曹时娟.区域音乐文化理论及其发展前景[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1):26.

[3] 梁谋,阮立威. 沙湾何氏与广东音乐[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4] 司徒彤. 略论沙湾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的历史成因[J].南国红豆,2005(2):45.

[5] 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177.

四川音乐学院与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合作音乐剧《成都茶馆》隆重首演

2015年7月24日上午,由川音歌剧艺术研究中心、西南音乐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Chamber Made Opera合作、川音艺术处执行的音乐剧《成都茶馆》在成都市望江楼公园茗椀楼隆重首演。

这部音乐剧是川音与墨尔本大学的首次合作项目,由中澳双方共同编剧,其内容是以澳洲人的视角呈现出四川成都人喜欢挤在一起泡茶馆、听评书、摆龙门阵、搓麻将、谈生意、闷瞌睡……一种悠闲、舒适的市民日常生活;其形式完全采用现代歌剧的创作理念与表现手法,剧中包含很多即兴表演的成份,每次演出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全剧分三个章节,第一章以男女对唱穿插口技表演,加上笙、竹笛、二胡、钢琴、小号等伴奏的形式,讲述去茶馆的路上欢快的情景;第二章分为三个板块,除运用与第一章相同的表现手法外,还增加了以茶盖叩击茶碗的有趣音响以及电子音效、拨弄钢琴内部琴弦的声音、竖笛声,描绘茶馆中品茶、聊天、闷瞌睡等自在、安逸的场景;第三部分以反复吟唱四川童谣的方式配合背景音乐,讲述离开茶馆满足的心情。

艺术没有国界,此次《成都茶馆》音乐剧首演后获得极大好评。观众们纷纷表示,这种看似随意的表演非常有趣,以茶楼为天然舞台的形式也很新颖。据悉,《成都茶馆》音乐剧之后将有机会在澳大利亚上演,让澳洲人民感受成都茶馆的悠久的韵味和魅力,感受成都人民闲逸、友好的生活状态。

艺术处

J607

A

1004-2172(2015)04-0009-05

10.15929/j.cnki.1004-2172.2015.04.002

2015-07-10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4YJA760021)。

马 达(1953— ),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

梁倩静(1990— ),女,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3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钱芳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何氏家族
新时期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论广东音乐的发展和与中国钢琴音乐的交融
HK家族崛起
学校管乐团对传承广东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小偷家族》
论“广东音乐”的名实之变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何氏“十全大补粥”
野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