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进程中英语教师的困境与新定位探析
——以医学院校教师为例
2015-02-13马菡袁继红
马菡,袁继红
(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ESP进程中英语教师的困境与新定位探析
——以医学院校教师为例
马菡,袁继红
(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高校ESP的发展给传统EGP教师转型带来压力与困惑,文章分析医学院校EGP教师转型时面对的困难,提出对其的新定位,并通过尝试教学团队模式帮助EGP教师更有效地进行转型和ESP教学。
ESP;医学院校;困境;定位
以学习者专业需求为基础的ESP经过多年发展已建立起完整的教学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法。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改的深入,其重心不断地向四级后提高阶段的教学转移,学生英语应用的综合能力成为教学的中心,这使得ESP的相关研究成为该领域教研与实践的焦点之一。
ESP教学通过需求分析,在相关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综合指导下,融合英语技能、专业知识和学生的自我需求进行教学,从而满足各学科领域对英语的需要。而四级后阶段的大英教学不是基础阶段的简单继续,它要求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把语言知识的运用与专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然而不论哪一阶段的英语教学,在客观层面(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建立和教材编写等)之外,师资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经验基础上,融合新知识、新教学模式,以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实现自我发展。鉴于此,本文基于本校英语教师的ESP教学经历和现状,分析其在EGP向ESP转型中的问题和困难,尝试实现在专业性突出的医学院校英语教师的重新定位,更好地进行医学英语的课程设计和教学。
一、从ESP内涵看医学院校英语教师的困境
ESP指向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一直以来与学生的专业密不可分。Strevens(1986)提出ESP教学的四个根本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上;(4)与普通英语教学相对。Hutchinson&Waters也指出,ESP具有在“典型的特别语境下应用语言”的特点,是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中极有可能遇见的语言和形式。因此,可以说特殊用途一定涵盖特别的教学内容。
ESP教学的内涵对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专业要求,因而研究者普遍认为语言学专业出身的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是现阶段阻碍该课程发展最大的障碍。国内很多学者都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最佳途径,即英语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专业学习培训班或跨专业攻读硕、博士学位,从而获取某一个专业的知识,再结合其语言优势以提高我国ESP教学质量。
然而,结合EGP教师的知识背景分析上述途径方案,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困境:首先,传统的自然与人文社科两大学科门类的划分使绝大多数EGP教师出身文科。就少数相关人文社科专业,对其采用“再培训”或者“跨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就医学专业,无论基础或临床,因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EGP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结构都使得其几乎无法完成这一挑战。其次,因为大学英语是面对全校一、二年级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所以大量的EGP老师大规模地把精力投入到“再培训”或者“跨专业”学习中而脱离岗位是不现实的。一方面,这必然影响整个学校正常的大学英语教学;另一方面,这也会给本来教学压力巨大且面临转型的大学英语教师造成额外的负荷,反而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再次,尽管在医学院校,专业具有相对的单一性和关联性,但是随着现代医学方向划分越来越细,英语教师即便通过“再培训”或者“跨专业”学习获得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其学习的方向也决定了他们知识的有限范围。例如,学习麻醉的教师很难承担药学专业的ESP教学,这样也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从ESP内涵重新定位英语教师
实践中,ESP教师的困境往往导致外界和自身双重压力下的定位不当,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较为普遍的反映为:老师把ESP教学简单地作为“EGP+专业词汇”的词汇教学,重复EGP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使课程陷于尴尬的境地;或过于追求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却不能完全把握反而丧失自己的语言优势,在课堂上失去学生的信任。
ESP中的“专门”是指其教学目的,而非英语本身,它仍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分支,具有语言教学的一切特征和要素。ESP的教学宗旨是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从实质上看,它是语言类课程,而不是以专业内容为主的专业课程。可见,ESP教学不能等同于双语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设置和过程中,我们不能依据双语教学的标准对英语教师提出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要求。ESP教学目的首先是对语言的掌握,重点是基本的行业英语,从而培养学生借助英语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为今后专业的研究和学习奠定基础。所以ESP教学应主要由外语教师来承担,以语言为主,专业为辅。那么在医学院校也不例外,英语教师应该据此在医学英语中重新定位。
1.语言教育者
上述分析表明ESP教学仍然是一种以语言的应用能力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活动,ESP教师在教授医学英语课程时,其前提身份仍是一名语言教育者。与EGP不同的是,作为ESP教师,除了要拥有丰富的基础词汇以外,应该熟练掌握医学专业英语的专业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同时,要使自身具备满足医学学术讨论或工作环境基本要求的口语能力。
2.课程设计者
由于ESP教学强调“学习者的需求和主体性”,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习惯性地被动等待执行既定的课程安排和设计。相反,教师应在结合医学生各专业“需求”的基础上主动进行课程的设计和计划。
作为ESP的医学英语课程,它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交际的基本能力;兼顾为学生奠定利用语言获取专业信息从而进行医学科研能力的基础。因此课程设计应照顾到学生将来工作的需求。在教学时间上,从二年级开始,尽量做到学习不断线。在教学内容上,针对不同年级进行设计。二年级以医学英语词汇学和基础专业文献阅读为主,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医学术语;三年级可针对各专业学生的需求差异,分别进行临床英语、药学英语等的教学;四年级则适宜开设读、写、译等多种课型的选修课,如英语医学论文及摘要写作,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科研打基础。
3.教学合作者
ESP教学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不再是单词与语法知识的简单灌输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教师要与学生积极合作。从专业需求入手,在结合英语能力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整合和提炼各类教学要素进行教学。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根据医学英语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讲解。这样一方面弥补了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利用所学医学英语进行专业自学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更为师生互动学习提供良好契机。其次,教师要积极与专业教师合作。尽管之前的分析指出ESP的教师无须完全具备专业知识,但与专业教师合作可以使自身了解该专业的知识体系,掌握该专业的教学特点,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教学能力。
三、新定位下医学院校ESP教师的发展途径
鉴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院校EGP教师仅依靠自学和观摩教学很难承担好医学英语的教学任务。因此需要其积极发挥教学合作者的角色,在学校范围内跨专业建立学习型团队,利用团队的力量实现专业知识与语言知识的结合、应用与互动。这样既能帮助英语教师学习并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能提高团队中专业教师的语言能力,使团队成员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英语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医学英语的教学方向,在教务处和科技处协调下,组织专业学科骨干教师形成ESP教学团队,运用继续教育的模式和项目驱动式培训,共同进行医学英语教学及研究,提高ESP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要求英语教师带着任务参与到团队中,必须积极主动与专业教师沟通和交流,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容量,了解专业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团队中,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要通过各种互动平台实现学科知识的共享(这里的专业知识应在语言教师的能力范围内)。在此基础上,ESP教师可以在专业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根据专业学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编写适合专业特点的教材,实现学生和专业两方面兼顾的“因材施教”。团队中专业教师的支持有利于ESP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从而极大地增强ESP教师的自信心,促进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医学院校以ESP为中心的英语课程改革符合现今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ESP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改变学生厌学状况,避免教学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其所在专业领域内的语用能力。但这一切必须要以ESP教师的胜任能力作为前提条件。EGP教师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分析与医学英语教学要求的差异,做好自身准确定位,并通过教学团队向ESP转型,能为其长远发展做好铺垫。
[1]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2]姜怡,吴爱丹,吴卓娅.从EGP向ESP转型中英语教师知识体系的调整与构建[J].大连大学学报,2011(4): 121-125.
[3]陈亚丽.ESP理论与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J].中国ESP研究,2011(1):41-45.
[4]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存在的依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28-30.
[5]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4-12.
[6]郑丽.ESP教师角色定位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3(3):91-92.
[7]王丽群,闫秀静,杨琳.以ESP为中心的医学院校英语课程改革之课程设计[J].医学与社会,2009(7):72-74.
G645
A
1673-0046(2015)7-0058-02
四川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SB085),泸州医学院教育教改基金项目(编号201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