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微公益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5-02-13单冬冬田宇星张兴桃

铜陵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公益事业公益活动公益

李 娜 单冬冬 田宇星 张兴桃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高校微公益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李 娜 单冬冬 田宇星 张兴桃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文章从微公益的概念出发,阐述了高校微公益教育功能在其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空性,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时效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内容,提高了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参与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规范、强化的作用。研究高校微公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高校微公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公益与高校微公益

(一)微公益

微公益是微时代的又一种公益表现形式,其特别强调了社会参与的广泛性与实效性,倡导人人参与的公益事业,从身边力所能及的细部、琐事开始公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公益事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在传统的事业型公益、企业型公益基础上,出现了平民化与草根化公益,如青岛的“微尘公益群体”、“壹基金”以及“茶缸微博”互动社区等,这些平民化的公益,日渐成为社会公益事业中最灵活的部分。

微公益就是微小的公益。微公益是一个突出个体的公益形式,与传统公益相比区别在于强调个体而非整体效应。所以微公益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广义上的公益,而不是单纯地定位在扶危济困上。从精神层面上看,微公益犹如细小微尘拯救了社会良知,无数细微的公益行动、无数的微乎其微的社会力量汇聚而成的公益道德风尚以及随之所产生的公益实效。

(二)高校微公益

高校微公益是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各种公益活动,其参与意识高,参与度强,覆盖面广,责任感足,创新能力强。我国高校微公益出现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后经高校微公益活动不断的创新,其形式和内容趋于丰富多彩。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高校微公益借助微博途径在高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微公益活动在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积极的响应。到目前为止,高校大学生投身于公益活动中已成为一种习惯,这也使高校微公益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发展根基。

(三)微公益的特征

通过微公益活动实施的方式对微公益组织定义为:在特定领域内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服务和依靠广大用户自我管理、协同合作来践行微公益理念的公民组织[1]。当然,这只是广义上对微公益的一个概括性的定义。本文概括了微公益的几个主要特点:微公益具有普遍性。微公益不同于以往的公益形式,它较为突出个体而非整个群体。举个例子:发一条公益微博完全是出自于个而不代表整个群体。所以“微公益”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广义的公益。其次微公益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微博。微博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只要申请了账号并有一台联网的电脑或手机。

微公益是微小但很有价值的。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公益事业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现在微公益盛行,每个人都是主体,我们可以通过微公益这种形式来传播爱心,贡献出爱心。我们能够随时在网络上发起一次公益活动,虽然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大家一起加入,我们大家的力量将会变得不那么微小,反而变得很重要[2]。微公益是细且无声的。微公益是一种零门槛,零负担,追求创意的慈善公益方式。每一个人可以选着适合自己的方式,捐款捐物都可以来参与公益活动。微公益就是倡导普通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高校微公益现状

社会公益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界热议的一个重要话题。大学生的微公益素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为大学生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是倡响公益文化主旋律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据调查数据表明,对于时下的微公益理念只有18.96%和9.08%的大学生是了解和非常了解,58.45%不

太了解情况,甚至有13.51%的学生是从来没接触过与微公益相关的信息。他们接触与了解微公益主要是通过网络和校园的公益活动信息等途径,其中网络占54.6%和关注校园信息占73.5%,39.8%的大学生们是主要通过同学和朋友介绍,43.7%的同学们是在参加了公益社团活动里而接触到的微公益活动[3]。

多数大学生们对微公益是有所认知,并能清晰理解微公益的精神与意义。但仍有部分大学生们并不关注微公益活动,不了解高校微公益的精神,所谓平民化和生活化的微公益并没有引起其关注,还有些大学生们甚至从未接触过微公益。这就成为一部分大学生尚未参与微公益的根本原因之一。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微小的公益行动不能够产生实质性的公益作用,因而失去了参与的积极性。最为重要的,是部分大学生并不清楚微公益的内容与目的,他们仍停留于对传统公益的认知[4]。

二、高校微公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推动高校微公益精神的培育

微公益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当下最流行的网络通讯,是基于当代青少年对互联网广泛的依赖性的。通过各式各样的公益宣传种类,例如:诗歌,美图等等强有力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参与微公益,使他们走向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在微公益传播的过程中,那些感人的事迹,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的渴望的眼神,都会给他们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而有利于预防和缓解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疾病。

不仅仅是这样,微公益传播过程中还可以改善大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更加能够感知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同时,在微公益活动实践中,大学生必然会接受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各种复杂、新异的刺激,所以需要他们具有十分敏锐的感知力。除此之外,微公益活动作为一个社会性质活动,它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群体性。这几年,出现在高校中的投毒案、恶性暴力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虽然,学生的素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社会意识、群体意识观念还极为欠缺。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践性

1.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阶段处于青少年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感非常强烈,对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等价值取向问题也非常关注。通过对不同社会事件会发表不同的看法,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并能提出富有建设性的看法。微公益活动的兴起,符合了广大的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是众多大学生形成自己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参与此类活动有益于自身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制定计划、完成计划、及时总结反馈这三个部分,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不仅如此,通过参与公益活动,他们的思维方式得到了锻炼与矫正。微公益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在实践中能够真正参与到社会当中,从活动中、实践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微公益活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意义在于,微公益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一个良好的目标,并促使他们完成好这个目标,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

2.对道德素养的影响

微公益的产生,就是一种社会道德的体现。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知识人才,其道德素质对于社会道德的高低起到关键作用。微公益事业包含受教育与自我反省两大核心道德素质提高因素。内外兼顾,有利使大学生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提高道德素质水平,并为青少年真正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广泛安全的平台。

3.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会更加关注“自我”,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之上,更加希望能够锻炼自我,成就自我。而我们之前传统的公益活动只能让少部分人参与其中,应运而生的微公益活动则给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和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微公益活动的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充分的给予大学生一个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从而突破自我,完善自我。根据心理学观点,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微公益活动对物质、精神两个重要层面提供了需求方向。当代大学生通过快捷的互联网平台积极的参与微公益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施予援手,大大的提升了个人的精神层面。

三、高校微公益促进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号召高校大学生积极响应参与是微公益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必要前提与基础。高校微公益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这也是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前提条件。如何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思想的前提是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公益思想。具体而言:一方面,努力灌输传统的公益思想,比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大学生领悟现代人人公益的平民化思想[6]。

(一)完善高校微公益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规范体系

微公益活动作为一项新兴起的公益活动,其本身的规范性、制度性还没有健全。这样的问题同样出现在高校的微公益活动中,而这种状况大大的制约了微公益活动的开展和发挥其作用。因此,作为微公益的组织者应积极协调社会与学校的力量,完善微公益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制度体系。

(二)提高高校微公益活动实践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与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相比,高校微公益活动欠缺明确的制度与活动流程。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微公

益活动需要一个高效的组织部门,以协调活动中的各个要素,使每一次活动都能体现出明确的组织性和发挥出全面的价值。强化高校微公益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明确和掌握整个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强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每个要素都能产生同向作用力从而高效实现其教育功能。

(三)探索高校微公益活动的平民化,使其持续发展

无论是引导高校微公益的思想,还是加强对高校微公益活动的组织与制度保障,其根本是为了使高校微公益活动有条不紊的高效开展,使公益活动更加平民化、普遍化。大学生微公益活动思想政治功能的实现在于参与的大学生,大学生本身是实现微公益活动功能的内因子。一般情况,参与者在微公益活动中有亲身体验和自我教育两种方式[7]。

亲身体验是大学生在接受微公益活动的公益信息后,根据自身的能力推动微公益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与此同时,在微公益活动中深化对公益的认知,增强个人的公益情感,坚定个人的公益信念,从而加强其对公益的行动力;真正促进高校微公益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要组织者全力协调和引导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积极因素的一致性,要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并能从活动中学习与反思,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内化学习到的思想观念。透过公益活动领悟本质,通过公益活动进行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微公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其对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四、结束语

微公益事业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十分重要,无论是身体层面上的,还是精神层面上的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背景条件下,微公益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例如:持续发展问题、宣传不到位推广受阻碍、缺乏创新。大学生群体的加入将有助微公益事业更好地发展:(1)主流带动者。大学生正处于朝气勃发,有梦想、有闯劲的青少年时期,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高的热情,微公益事业的发展正需要这种热情,通过这种热情来感染更多的人,使他们参与到微公益事业中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2)主流宣传者。大学生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会使他们的语言更加具有说服力,他们的朝气会使他们的一举一动更加具有感染力。大学生不仅为自己代言,同时他们也是微公益的代言人;(3)主流创新者。作为有思想有文化的新青年,大学生他们创造出的别具一格的公益活动方式,极具特色的宣传手段,打破传统的活动参与方式。这种种的创新,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微公益事业。为微公益事业添砖添瓦。创新将会打破微公益事业发展的局限性。大学生则是这一“变”中的重要部分。

随着公益形式平民化与草根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们微公益观念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今高校大学生微公益活动已成为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新阵地,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途径。基于大学生的自身道德发展,他们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参与微公益活动中来,通过从意识形态到实践行为的转化,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8]。于是,深入把握大学生微公益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微公益活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大学生微公益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既符合了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发展的需要,又与高校德育相呼应,从根本上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1]彭柏林,卢先明,李彬.当代中国公益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3-89.

[2]李莉.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5-21.

[3]金雅莉,胡滟滟.关于做公益这种全新公益模式的现状调研及发展对策分析[J].百花园地,2013,(4):188.

[4]王睿.我国微公益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28-34.

[5]蒲晓琪.微公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146-147.

[6]周中之.微公益在社会群体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20-22.

[7]王倩.“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2.24-28.

[8]曹恒涛,沈洪波.高校校园微公益活动的实证探索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2,(7):235-236.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Micro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on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 Na,Shan Dong-dong,Tian Yu-xing,Zhan Xing-tao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Anhui 234200,China)

From the concept of micro public welfare,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unction of micro public welfar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bodied in its time and spa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urpose,enrich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m,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s'participation of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pecification and strengthening.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llege Students'micro public welfare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the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ollege students'micro public welfare;college student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64

A

1672-0547(2015)05-0076-03

2015-09-07

李 娜(1986-),女,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单冬冬(1984-),男,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3zjjh039));宿州学院科研平台开放课题(2014ykf17);校级党建项目(szxydjxm201501)。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公益活动公益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公益
公益
公益
财政部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公益性社会组织 申领公益事业捐赠票据有关问题的通知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