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环境设计与地缘文化关联性研究

2015-02-13杨定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401331

图书馆 2015年5期
关键词:符号装饰图书馆

杨定强 魏 超(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重庆 401331)

图书馆环境设计与地缘文化关联性研究

杨定强魏超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图书馆作为地标性的公共文化场馆,其建筑外观、周边环境和内部空间的设计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需要考虑视觉文化载体的赋予对于图书馆文化空间的重要性。恰当的文化视觉元素设计除了使图书馆建筑综合体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以外,也会给人们带来视觉上强烈的认同感。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图书馆环境设计的基础上,探讨在图书馆环境设计中地缘文化视觉元素介入的重要性。

〔关键词〕图书馆环境设计视觉元素地缘文化

1 国内外图书馆环境设计分析

欧美图书馆的建筑本体和环境装饰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建馆历史悠久,图书馆建筑本身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特征。例如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该馆落成于1602年,建筑外观和环境设计属于当时典型的修道院风格。时至今日,室内设计在完全保留当时的都铎式视觉表现符号的同时,也增加了符合现代图书馆室内空间所需的功能性设施。另一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新建的图书馆,例如美国的肯尼迪图书馆,建于1964年,设计师贝聿铭将现代审美的理念完美的运用到了这个现代公共空间里,几何形体和现代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在体现现代建筑大空间、优质采光和借景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构成艺术的明显特征。进入21世纪之后,欧美设计师们更是将信息时代审美特征代入设计,例如库哈斯设计的美国西雅图图书馆,其引人之处是从当地社会文化以及社区环境的角度出发,在人文的意义上对当代的图书馆在城市中的定位给予了阐述。在内部空间上,方案的创意在于它的开架图书部分,整体由类似赖特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式”的螺旋楼层组成。在设计中,中心阅览空间作为单独的一部分,浮动于建筑的上部,底层穿插空间都被用作演出、交流、文化活动等等其他功能,提高了作为城市文化中心的作用。

中国历朝历代无论官方还是私人,都有藏书的习惯,但真正具有现代图书馆形制特征的,是从光绪三十年(1904)以后开始筹建的北京图书馆,从传统的藏书楼(藏阅一体)转变为藏阅分区的、具有现代建筑明显功能分区的形式。至此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图书馆逐步在全国各地兴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特别是从新中国建立至20世纪80、90年代,在全国各地修建的公共建筑包括图书馆在内,更多的是注重建筑的牢固性和功能性,多以对称结构布局,极少考虑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和内部空间的地缘化视觉元素赋予。这就导致了这一时期不同城市的图书馆环境设计,都具有无论从外观、造型和内部装饰上极为相似的弊病。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风格迥异的地标性、实验性建筑物在全国各地兴建,图书馆建筑作为公共地标建筑的一类,也逐渐被设计师们赋予时代和艺术的气息,其中不乏优秀的设计作品。例如新建的首都图书馆新馆,在外观上采取方正的几何形,以尊重老馆的姿态出现,平面上,建筑主体呈四方形,形式内敛,和老馆严谨的古典对称格局、汉阙造型的中式屋顶形成对比,却又不失尺度和体量上的呼应。在外部空间设计上,新馆在用地范围上略微后退,在主入口处退让出一个主广场作为城市主干道和图书馆之间的过渡空间,在外部空间进入内部空间的处理上,设计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入口大厅相对低矮亲切,空间隔断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作用,进入大厅后长直的电梯和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幕墙直入眼帘,将国家大型公共空间的气场恰当地体现出来,并在室内陈设上,在视觉焦点位置摆放明式家具作为点缀,用时空视觉重构的手段阐释特殊空间的特殊文化含义。这种外部空间内敛,室内空间恢弘的设计,使得该建筑在气质上具有了中国北方传统园林中类四合院的庭院格局。[1]

可见,我国现有图书馆环境设计已经体现出公共建筑作为一个城市文化载体的重要性,在学习西方当代建筑语素的同时,也试图将东方的视觉语言符号和哲学思想贯穿其中。但是建筑环境艺术作为一种空间和视觉上的物质载体,应该有具体的文化视觉符号出现其中,宽泛的建筑环境设计语言会使得环境本身流于形而上的尴尬境地,因此图书馆环境设计要注重寻找地缘文化的视觉语言特色,对环境设计视觉语言符号的地域性运用进行挖掘和研究,将独特的地缘文化融入设计,才能体现图书馆作为一个建筑文化体的重要特征。[2]

2 图书馆环境设计中地缘文化的融入方式探究

地缘文化是以局部地理环境作为划分方式,不同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下产生的独特的地理区域文化特征,中国地理区域文化研究中就有“东西”、“南北”等模式。图书馆作为文化、历史的储存场所,其环境设计需要体现独特文化氛围,以增进亲近感,而具有地缘文化特征的视觉语言符号是能够承载这些功能的。地缘文化视觉符号在图书馆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有两个方面:

2.1地理区域性材料的运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环境设计中可以选择的材料不胜枚举。环境空间作为物的存在离不开对材料的表现。在环境设计中,材料表现的基本内容包括对材料本身的表现和材料相互之间关系的表现,并通过对这些基本内容表现环境的空间形式、质感、构造特点等。20世纪初始,现代环境设计的国际化风格蔓延,设计思潮的世界同步、风格趋同与特色消失都是全球化的典型特征,而地域性设计风格的诞生就是对这种现代设计思潮及国际化风格的批判。在地域场所形式日趋消失的今天,现代地域性材料的使用不仅仅是对材料物质性的体现,更是环境所在地域的文化属性和自然地理特征的体现。[3]

因此,地域性材料的表现需要遵循生态性、延续性和创新性等三个原则。生态性。现代地域主义提倡从当地地域自然条件出发,适应地域气候、地域特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这种设计理念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生态性。提倡使用地域性材料和传统工艺,尊重当地的自然特征,尽量减少对于地标资源和原生环境的破坏,以起到保护因自然特征而形成的理想空间模式。例如在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原生地形的改变,因势造型,多采用原有的地形条件建造功能空间;植物配搭以当地原生植物为主,按照不同季节生长周期进行栽种;外部空间平面和立面的建筑装饰材料多采用当地石材,一方面可以减少二次转运的损耗,另一方面在质感上与环境空间所处的地理环境会产生视觉上的舒适感。延续性。现代地域性环境设计者们选择使用那些融入了地方情感的传统材料和凝聚传统智慧的制作工艺,体现对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的延续性,主要是基于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情怀的尊重。例如在我国南部和西南地区盛产的竹子,不但具有直立性强、易于分解和重构的建筑装饰基本特征,可以在现代实验性建筑装饰上、甚至是建筑结构上使用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环保功能,在阐释地域性文化上兼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赋予竹子的性格特征。创新性。传统在地材料和制作工艺如果单纯的照搬使用,在很多时候无法满足现代建筑装饰和环境设计大空间、大尺度的空间功能要求,特别是现代的图书馆建筑群,由于空间的细分和功能的增加,无论是建筑本体还是内外关联空间,在体量上都会比传统相关建筑和环境大许多,如果单纯使用传统的建筑装饰材料和传统的制作工艺,不但无法完成空间的构架,在视觉上也会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因此,在设计中采取适当的材料综合表现方法,寻求具体的、整合的途径,对多种材料(传统的、现代的)加以综合利用,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例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其中在空间环境材料的选用上大面积的使用混凝土、钢筋结构这类现代建筑装饰材料。在立面装饰的视觉焦点搭配太湖石、竹类植物、灰色小青瓦、八角亭等传统南方园林景观,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将地域性传统江南人文景观和现代公共建筑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4]

2.2地缘文化视觉符号运用

地缘文化具有独特性、传统性、乡土性和多元性的特征,以此构建的视觉符号同样具有相同的作用。图书馆环境设计依托于地缘文化,赋予环境中相关的视觉符号,可以避免信息时代下建筑环境趋同化的影响。视觉符号是事物和知觉的中介,是地域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和传播载体,承载独特文化视觉的图书馆空间环境,会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悠久的设计文脉,而包含地域文化内涵的视觉符号作为表征形式,能让图书馆及附属环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标建筑群体。

环境设计中地缘文化视觉符号语言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建筑外观设计、建筑内部装饰设计和环境装饰小品方面。图书馆建筑外观以及外部景观作为一个公共综合体的主体空间,其中线条的节奏、光影的变化、体量的组合、色彩的赋予,经过设计师的选择、提炼,并运用合理的空间构图形式,整合而成蕴含有特定文化精神的合理空间。在这个特定的公共物理空间,建筑外部装饰材料、建筑本体造型形成的空间视觉感受要符合文化建筑这一主要特征,尽量避免与原有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相冲突,比较常见的范式是从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和庭院设计中提取视觉符号元素,再在现代材料构成方式中整合运用。重庆洪崖洞综合商业建筑群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设计者从重庆传统民居吊脚楼中提取视觉元素,将吊脚楼纵横交错的外露木结构、大小不一的单元立体组合和坡屋顶等视觉符号重构之后,结合山城立体自然地形的条件,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进行合理划分,在纵向空间中营造出高低错落的城市景观,成为重庆著名的旅游文化中心。[5]

图书馆建筑内部装饰设计可分为整体风格设计和局部陈设设计。整体风格设计主要体现在内部功能空间分割合理,整体色调统一和装饰风格明显上,而局部陈设设计则是要解决在视觉焦点的中心空间里如何摆放类似雕塑、装饰画等具有明显文化指向的物品。国内传统的图书馆内部装饰设计由于受到当时主体建筑开间狭小、分区单一的条件限制,主要为功能服务, 地面多以深色材质为主,例如暗红色木地板、深灰色瓜米石地板和黑色大理石,以此来突出庄重安静的氛围。墙立面和顶棚的设计为了采光需要,大多以白色和浅灰色系的材质装饰,这样的设计虽然满足了图书馆内部空间基本阅读功能的需要,却忽略了读者进入内部空间后文化视觉认同感的心理需求。现代建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图书馆公共空间扩大化,图书馆从以前只供收藏查借的单一功能逐渐变成集各种公共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文化中心,功能分区也随之变得复杂化,空间装饰设计中满足人的认知、审美、情感等需求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地缘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多元性和独特性恰好可以为这一需求提供丰富的视觉装饰符号,以重庆大学理工图书馆为例(重庆在抗战时期属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民国风格的文化视觉符号成为重庆的地缘文化象征之一),该馆2014年重新进行内部装饰后的阅览空间的主调,设计上整体借鉴民国时期典型的美国殖民地装饰风格和中式风格的结合,阅读空间定调为深沉的古铜色系,墙立面装饰木本色护墙板,并用复杂的阳角线条收边,地面装饰深色木地板,顶棚装饰欧式风格藻井。整个视觉氛围温暖舒适,空间的采光使用焦点分区集中照明的方式,优质光源主要集中在阅读台上方,并使用铜质台灯加强效果,便于读者阅读时集中注意力。该设计除了在整体上风格统一之外,还非常重视室内陈设的细节问题,书桌椅子等家具均为厚重的欧式风格,民国时期科学家的历史照片装饰墙面,以此激励读者,营造知识文化氛围。

3 结语

对地缘文化视觉符号的研究,是对当代公共地标性文化建筑群落国际化、设计风格趋同化潮流的一种反思。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图书馆环境设计中介入具有民族性、多元性的地缘文化符号,才能表现图书馆地域文化形象,营造良好的文化阅读环境氛围,以此满足读者审美、认知、情感等的需求。

(来稿时间:2014年12月)

参考文献:

1.张文勇.浅谈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图书馆,2012

2.阮炜.地缘文明.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6)

3.王育林.地域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1)

4.陈虹涛.绿色生态的图书馆建筑.图书馆建设,2007(1)

5.谢萱.环境艺术在图书馆建筑空间上的美育效应.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4)

〔分类号〕G250

〔作者简介〕杨定强(1970-),男,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视觉传达系副系主任,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及理论研究;魏超(1987-),男,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研究。

The Association Study of Library Environment Design andRegional Culture

Yang DingqiangWei Chao
( College of Arts Chongqing University )

〔Abstract 〕As a public geographical place of a city where people make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and borrowing books , we need to consider the importance of library which as the visual culture carrier , at the same time , the design of library appearance of the building ,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space have to meet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 In addition to carry more cultural connotation , Appropriate culture visual element design of the library building complex bring people a strong visual identity too . In this paper we will take southwest for example and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get involved with geo-culture and visual elements in library’s designbased on the exist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library environment design.

〔Keyw ords 〕LibraryEnvironment designVisual elementsGeo-culture

猜你喜欢

符号装饰图书馆
学符号,比多少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符号的由来
图书馆
DIY节日装饰家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中国符号,太美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