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配置视角下的慕课现象解构*
2015-02-13肖冬梅吴秀文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肖冬梅 吴秀文 刘 芳(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
·学术论坛·
教育资源配置视角下的慕课现象解构*
肖冬梅吴秀文刘芳
(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慕课现象是云计算与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与深入渗透的重要体现,但在慕课热潮之中,担忧、争议甚至抵制之声亦不绝于耳。从资源配置视角解构慕课现象,是因为资源配置模式优化与效益最大化是慕课盛行的根源,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资源配置新技术是慕课发展的重要支撑。比较Coursera、edX和Udacity这三大最有影响力的慕课平台现有资源的数量、种类、学科分布、版权归属与许可使用条款,发现慕课快速发展带来资源急剧扩张、资源配置正从 “重存量配置”向“存量增量并重”转换、资源建设与内容贡献主体从单一走向多样化的趋势,慕课发展对全球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和意义主要在于缩小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差距、弥合阶层鸿沟及推动隐性知识显性化。
〔关键词〕慕课MOOC教育信息资源配置
云计算与大数据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极大地影响着信息资源的生产、流通与配置模式,推动着新的网络生态与虚拟信息空间格局的形成。随着近些年来各国政府积极倡导与强力推进的信息化工程,这种影响日益加剧与明显。对教育领域深入渗透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形成了备受全球关注的慕课现象。
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自此,这个陌生的词汇频频出现在全球诸多影响颇广的媒体上,慕课由此快速走进寻常百姓的视野。当全球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世界知名大学的课程)可以通过任何一个网络终端,轻松地以几近于零的成本获取,慕课受到了热烈的追捧与千万受众的积极参与。以2011年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为例,全球190多个国家16万余人注册,其中2万人完成了该课程学习。根据Coursera官网的统计数据,至2014年5月22日,该平台注册用户高达7,760,109人。国内主流新媒体如光明网、人民网以及平面媒体中国青年报等多次以“新教育革命”、“颠覆传统”等字眼报道这种现象及其影响。[1-2]
但在慕课热潮之下,对慕课的担忧、争议甚至抵制的现象亦不绝于耳。除了被广为诟病的高辍学率和低完成率的问题,来自慕课发源地的高校的反对事件,格外令人关注。2013年5月2日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哲学系的全体教师给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一封公开信刊登在《美国高等教育纪事》,他们声明反对这样的教学模式成为未来的教学标准。2013年5月23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58位教授联名写信,要求成立特别委员会,指导教育在线与哈佛在线所引发的问题,署名人中有很多是哈佛的大牌教授。怎么看待慕课现象,尤其是慕课该何去何从,摒弃还是改进?这是慕课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在当下值得总结与反思的关乎慕课发展路径的重要问题。
1 选择从资源配置视角解构慕课现象的理由
对世间万物尤其是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要真正认清某种现象,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慕课现象的认识,亦是如此。以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为视角来解构与认识快速发展却又不乏争议的慕课现象,则教育资源共享是慕课的生命,明晰慕课中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怎样的走势,是我们认识慕课现象的基础。从教育资源配置视角来解构慕课,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1.1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优化与收益最大化是慕课盛行的根源
慕课的设计理念是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便于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亦不管教育背景如何,都能够借助网络自由分享优质教育资源。这意味着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被突破,而代之以开放的无障碍的资源共享模式,能够让数以万计的学习者同时选学一门课程,并以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风格开展学习活动,并开展相互评估。这种模式转换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变化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根据帕累托原理,资源配置是否已达到最佳状态,可以由下面的标准来加以检验:假如任何重新改变资源配置的方法已经不可能在无损于任何一个人的福利的前提下,使其他任何一个人的福利比从前变得更好,这就意味着资源的配置情况已达到了最佳状态。相反,资源配置在没有造成某个个人福利损失的情况下,通过重新调整还能使其他人的福利得到增加,这意味着原来的资源配置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这时资源配置处于帕累托无效状态。新技术环境下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育资源配置,便是资源配置的无效状态。将帕累托无效状态调整到帕累托最优的过程被称为帕累托改进,这个过程经历了没有牺牲某个个人的福利损失就可以增加其他人福利,慕课正是这样一种通过对既有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增加社会福利、提高资源配置收益的优化模式,这是慕课与封闭于围墙的学校教育的最本质的区别,这也是慕课一诞生便盛行的根源。
1.2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资源配置新技术是慕课发展的重要支撑
信息资源在空间上达到均衡配置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资源的充分流动性。慕课在2012年左右迅速兴起,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适逢教育变革的迫切社会需求与必备技术因素的碰撞与结合。云计算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是有效解决信息技术资源和能源浪费、避免重复建设、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技术。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云时代得以迅速发展,增强了信息的存储、传输以及为学习者服务的能力,这对慕课的发展而言更是如虎添翼。这个时代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资源配置新技术与新终端设备的兴起与广泛应用,为慕课资源向全球各地的学习者的充分、快速流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慕课平台巨大的用户群的海量信息传输与共享提供了可能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慕课的生命,孕育于云计算技术背景的慕课,充分释放了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能量,使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益趋于最大化。慕课正是借助云计算等新技术,解决了一个传统教育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传统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只能少数人享受)。
2 慕课平台中资源配置现状与发展趋势
2.1全球三大慕课平台资源概况
2012年以来,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慕课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平台,前两个均已进入中国(2013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入edX平台,7月8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则宣布成为Coursera的合作伙伴。次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将与北京大学等12所高校共建中国“慕课”平台)。[3]
2.1.1Coursera平台资源
Coursera平台由斯坦福大学Andrew Ng、Daphne Koller教授 于2012年4月创建,合作院校有9个国家和地区的35所大学,平台除在2012年获得加州理工、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高校投资外,还在2012、2013年先后获得1600万、4300万美元风险投资,平台性质为盈利性。截至2014年5月底,该平台注册用户达7,760,109个,已收录涉及25个学科的719门课程,其中提供认证证书的课程(Verified Certificate)305门,专项课程(Specialization)45门。平台语言有英语、中文、法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土耳其语、乌克兰语、德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和日语共计12种。
2.1.2edX平台资源
edX平台于2012年4月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合资创建,合作院校包括32所教育机构(edX Charter Members,特许会员)参与+12家精品课程建设组织(edX Members,会员),平台性质为非盈利性。截至2014年5月底,该平台已收录涉及28个学科的539门课程,其中提供认证证书的课程(VerifiedCertificate)36门,提供X系列证书的课程(XSeries Certificates)9门。
2.1.3Udacity平台资源
Udacity平台由Sebastian Thrun, David Stavens和Mike Sokolsky于2012年2月注资创办,与行业精英合作(如Google、 Facebook、 Cloudera和 MongoDB的行业专家),专家来自工业界或学术界,平台性质为非盈利性。截至2014年5月底,该平台注册用户超过400,000个,已收录课程全部集中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共计42门课程,其中提供认证证书的课程(VerifiedCertificate)32门,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4 门。平台语言有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法语、葡萄牙语5种。
2.1.4三大慕课平台资源学科分布与课程门数比较
比较发现,三大平台创办时间基本相同,Udacity平台创办于2012年2月,Coursera、edX平台都创办于2012年4月,建设的时间起点基本相同。但从三大平台的资源学科分布与课程门数进行比较,三者发展速度与领域差别明显:Coursera发展最快,edX平台次之,Udacity平台资源建设速度最慢。从所涉学科范围来看,Coursera、edX、Udacity平台收录学科数量依次为25、28、1个,课程门数依次为719、539、42门,可见edX平台收录学科个数最多(28个学科);Coursera平台收录的课程门数最多(719门)。
从学科具体分布来看,三大慕课平台都涉及的学科是计算机科学(ComputerScience),其中Udacity平台是专门提供计算机科学课程的慕课平台,Coursera平台是收录计算机科学课程最多的平台(138门)。Coursera平台与edX平台都收录的学科有文化艺术(Art & Culture)、生物和生命科学(Biology & Life Science)、商业和管理(Business & Management)、化学(Chemistry)、营销学 (Communication)、经济和金融(Economic & Finance)、教育学(Education)、能源和地球科学(Energy & Earth Science)、工程学(Engineering)、食品和营养学(Food & Nutrition)、人文学科(Humanities)、法律(Law)、数学(Math)、医学(Medicine)、音乐(Music)、物理(Physic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统计和数据分析(Statistics & Data Anylaysis)19个学科。Coursera平台收录而EdX平台没收录的学科有“健康和社会”、“信息、技术和设计”、“物理和地球科学”、“教师专业发展”4个学科。Coursera平台没收录而EdX平台收录的学科有建筑学(Architecture)、传媒学 (Communication)、电子学(Electronic)、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Studies)、健康与安全(Healthy & Safety)、文学(Literature)、慈善(philanthropy)、哲学和伦理(Philosophy &Ethics)、科学(Science)9个学科。
2.2慕课平台信息资源的种类与权利归属
慕课以教师、用户、平台之间无处不在的交互和由交互产生的各种课程材料形成了完整的学习资源。根据资源的不同创建主体与来源,可将慕课平台中的信息分为 “教育内容”和“用户内容”两类。
2.2.1教育内容及其版权许可使用协议
教育内容是指参与方(平台、大学、老师、授课者)[4]通过慕课平台提供给学习者的教学资料,包括在线演讲、在线演说、视频课程、小测验、教案、家庭作业、编程任务、代码示例和其他教育提供给的材料和工具,但是不包括任何安全测验资料。[5]平台、大学、教师在内容生产和管理环节各司其职。在MOOC上,平台提供技术和规则,大学负责提供数量可观的资源,教师负责教课以及讨论与交流。
慕课平台通过采用CC协议授权方式获得教育内容,从而保障学习者合理接触知识作品。CC协议是受自由软件基金会通用公共许可的启发,2002年12月由知识共享组织发布的一系列版权许可协议。它是“版权完全控制的极端”与“创造应享受广泛自由的极端”的中间地带。[6]CC协议宣布“保留部分权利”:作者采取自愿和自由选择的方式将作品捐献给特定情况下的公共领域,即CC协议在保护版权的同时又将部分权利授予特定情况下公共领域的使用者。
2002年底CC协议发布1.0版,至2013年11月4.0 版CC协议发布,并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7]CC协议设定了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相同方式分享4种授权模式。可结合实际情况排列组合出11种授权方式,然后选择最适合的授权方式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作品。中国大陆引入CC协议(未本地化版本)的活动始于2003年,这一阶段其为一批较早接触该协议的博客所采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于2004年与知识共享组织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于2006年3月将简体中文版CC协议2.5版向社会发布。[8]2012年末,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团队已经完成CC协议3.0版的本地化工作,自此,中国大陆版CC协议正式升级为3.0 版。[9]
2.2.2用户内容及其版权条款
用户内容则是指慕课平台上学习者所上传的特定信息、文本或材料,包括但不仅限于任何发布到平台网站、 Wiki 等公共论坛或普通论坛的文字或材料。[10]
Coursera的版权条款中规定:您提交的用户内容或者在使用网站过程中所提交内容,在遵守隐私政策的范围内,您将授予 Coursera 和参与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完全可转让的、永久的、免版税的非独占性许可,用于使用、分发、再授权、复制、修改、改编、公开执行和公开显示这些用户内容。edX、Udacity的版权条款中关于用户内容也做出了相似的规定,甚至Udacity的版权条款明确表明,该用户内容可以被平台用作任何商业目的。就该条款具体来说,用户一旦提交内容就同时授予慕课平台及附属机构非独占该内容的财产权和部分人身权。
一件作品是否应受到版权法的保护,关键在于其是否满足版权法所要求达到的条件。多数国家的版权法将独创性作为作品受保护的实质性条件,我国版权法还要求作品能以有形形式复制。[11]毋庸置疑,用户内容只要是具有独创性的思想表达,就构成了版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所以,用户在慕课平台上传的内容只要符合版权法意义上的作品的规定,就应该受到版权法的保护。但三大慕课平台的“格式条款”对用户内容的版权归属与许可使用等方面的规定,显失公平,其法律效力值得质疑。
2.3慕课平台信息资源发展趋势
2.3.1慕课发展迅速资源规模急剧扩张
除了以Coursera、edX和Udacity三大平台为代表的现有慕课提供方在继续竭力扩展外,新的慕课提供方也在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9月27日,全球已经涌现40个各具特色的慕课提供方。[12]例如以德国Iversity为代表的新锐慕课平台,以可汗学院为代表的综合慕课平台,以ThinkCERCA 为代表的专业学科平台。其中,ThinkCERCA平台面向儿童提供课程,翻转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用武之地。现有慕课平台提供方与新的加入者合力推动着慕课的向前发展,最明显的成果是慕课资源的急剧扩张,日益丰富的慕课资源是全球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改变全球可获得教育资源的比例与结构。
2.3.2从 “重存量配置”向“存量增量配置并重”转换
初期的慕课事实上只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资源数字化后再搬到网络上重现。总的看来,三大慕课平台上的课程主要还是传统的课程,即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只是通过现代的技术方式表达出来。随着慕课的快速发展,各方意见的争相交汇,人在慕课中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技术在慕课中的作用)越来越被看重,更加新颖的慕课形式正在讨论并在实践中出现。目前正在探讨推出的新型慕课强调的是关联主义的教育理念。著名网络教育与新媒体的设计师和评论家史蒂芬·道恩斯将这两类慕课分别命名为“关联慕课”和“传统慕课”。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传统慕课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少,而关联慕课将是慕课今后的发展方向。
从慕课平台中的资源配置来看,以传统慕课为主的平台着重是对存量资源的配置,即事先拍摄好的课程视频、习题、参考资料文档等为主;遵循关联主义教学法的慕课具有的重要特征在于强调聚合体、重组性、重新定位与正向输送,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时的信息资源生成、重组、分享与传输,以保证课程内部成员间分享各种学习资源,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关联慕课中这种实时的合作对话与知识建构,正是一种重增量资源配置的机制。随着正在走向独立、成熟并努力与传统学习方法乃至大学教育融为一体的关联慕课的数量日益增多,慕课时代的教育资源配置将因“存量增量配置并重”的模式而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2.3.3资源建设与内容贡献主体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一旦成为慕课课程,教师已不再是课程的唯一建设者和慕课资源的唯一贡献者,除了教师与技术员、传媒顾问、视觉专家等一起制作出一期期慕课课程,学习者的实时互动过程事实上也是课程资源生产与平台内容的贡献过程。这种课堂教与学中的平等关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模式,也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模式。从资源提供与内容贡献的情况来看,随着慕课的发展,资源建设、内容贡献与共享主体正从以“教师为主的单一主体向以教师、学习者为主的多样化主体”转换。
3 慕课发展对全球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与意义
3.1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距在缩小
慕课的信念被认为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的角落。”[13]慕课正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将全球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师、课程和平台整合在一起,通过网络免费提供给任何有需要的学习者,只要有能上网的接收终端,哪怕只是一台智能手机,便能使偏远角落的村童共享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学子同样的优质课程资源。
资源在空间上达到均衡配置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资源的充分流动性,而慕课这种信念与运行模式恰恰迎合了这个条件。随着慕课规模的扩张与资源的丰富,教育信息资源在空间配置上将进一步均衡,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距将快速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改进和优化对弥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3.2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阶层鸿沟在弥合
近年来,教育不平等扩大了阶层鸿沟。以高等教育为例,中国北大、清华等名校招生中的配额制导致的“济强”倾向(公然照顾强势群体——大城市中的考生),加之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均衡(重点投入“985”等工程高校),导致中国教育界的阶层鸿沟越拉越大。国内一本、二本、三本等各层级高校的经费投入上的巨大差别自然将师资进行了分流,一流师资选一流高校,传统教育模式下优质教育课程禁锢在学校教室、围墙内。
托马斯·杰斐逊说过:“他从我这儿接受了一个观念,他自己获得了指导,但并没有削弱我的观念;就像他在我的蜡烛上点亮他的蜡烛,他接受了光明,但并没有给我黑暗。”[14]知识不像苹果,你吃了我就没了,把清华、北大等名校名师的智慧之光借助慕课平台,传递给有需要的各个阶层的学习者,不会影响清华、北大学子对知识的吸收。慕课是现代技术支撑的“永不下课的教室”,每个阶层都能仰望的智慧之光。随着越来越多的名校加入慕课联盟,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阶层鸿沟将逐渐弥合。
3.3慕课平台使隐性教育信息资源显性化
与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教育相比,典型的慕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高互动与讨论。慕课平台将视频课程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15],用户学习的过程就像是游戏通关的设置,即在学习之后用测验来评估学习成果。并且平台提供了用户随时和教师、其他学习者在线交流的机会,用户不仅要按时提交作业还可以将其疑问置于社区讨论和分享。
与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与互动过程中智慧火花的碰撞,借助现代化的设备被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这种交流与互动事实上是教师、学习者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的过程,换句话说,慕课就是一个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这种转换意义重大,因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将使原本只能亲临现场参与才能接受的知识,突破时空局限,通过慕课平台提供给更多更远的学习者共享。
(来稿时间:2015年2月)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中国青年报,2013-05-23(3)
2.陈竹.中国大学“慕课”上线 要颠覆传统教育?.中国青年报,2013-09-24(3)
3.赵婀娜,闫星辰.“幕课”来袭,中国大学如何应对.人民日报, [2014-01-10]. http://news.bjnews.com.c n/news/ 2010/ 0527/75706.shtml
4.王左利.MOOC生态初现:高等教育陷入了互联网狂热中 .[2014-01-18]. http://www.edu.cn/focus_1658/20131010/t2013 1010_1026335_1.shtml
5.Udacity.Terms of Service.[2014-01-16]. https://www.udacity. com/legal/tos
6.严富昌.从Copyright的弊端看Copyleft的空间——网络媒体的知识共享许可机制研究.编辑学刊,2012(1): 84-88
7.Creative Commons.“CC’s Next Generation Licenses-Welcome Version 4.0!”.[2014-01-10].http://creativecommons.org/weblog/ entry/40768
8.瞿建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及其司法判例介绍.图书馆建设,2007(6):41-43
9.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组.“中国大陆版 CC 协议正式从2.5版本更新为3.0版网址”.[2014-01-10]. http://creativecom mons.net.cn/2013/01/19/a-31/
10.coursera.“使用条款”.[2014-01-16].https://www.coursera. org/about/terms
1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3):49-50
12.Technoduet.A Comprehensive List of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Providers.[2014-07-02].http://www. technoduet.com/a-comprehensive-list-of-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providers/
13.贺斌.慕课:本质、现象及其展望.江苏教育研究,2014 (1)
14.托马斯·杰斐逊. 杰斐逊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1
15.杜杨.“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光明日报,[2014-01-10]. http://edu.gmw.cn/2013-08/21/content_ 8658700. htm
*本文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云环境下数字学术信息资源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研究”(14AZD076)、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信息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距与公共政策调整研究”(编号:08CTQ011)资助。
〔分类号〕G42;G250
〔作者简介〕肖冬梅(1970-),女,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法治湖南建设与区域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吴秀文(1987- ),女,湘潭大学2012级博士研究生;刘芳(1990- ),女,湘潭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
Deconstruction of MOOC Phenome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s Allocation
Xiao DongmeiWu XiuwenLiu Fang
(Xiangtan Univers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e)
〔Abstract 〕MOOC phenomena is an important embody that cloud computing and big data are widely used and deeply penetrating in education field, but in MOOC boom, misgivings, controversy and even the voice of resistance have been becoming louder and loud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s allocation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nd analyzes MOOC phenomena, because mode optimizing and efficiency maximization of resources allocation is the root of MOOC prevalence, and new technology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cloud computing, remains a cru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OC. Comparing with the amount and type of existing resources and subject distribution and copyright belongs and license terms among Coursera, EdX and Udacity, these three most influential MOOC platform, it shows the followingtrends brought by rapid development of MOOC . Resource is expanding abruptly ; resources allocation is switching from heavy stock allocation to stock and increment equal valu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main actors who provide content are moving from singularity to multiplicity .The main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global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OC, is to reduce regional distinc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bridge the class divide and drive implicit knowledge explicit.
〔Keyw ords 〕MOOCEducation informationResources allo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