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家书屋建设研究述评:区域经验、弱势群体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2015-02-13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开封475001

图书馆 2015年5期
关键词:农家书屋图书

申 研(河南大学图书馆 河南开封 475001)

农家书屋建设研究述评:区域经验、弱势群体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申研
(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农家书屋建设”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通过对CSSCI期刊文献的梳理,发现以往综述多是对文献的数量分布特征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缺少对近三年研究成果代表性观点等的深入总结和对其共识与分歧的评论。为此,文章以农家书屋建设在“区域经验”、“弱势群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方面形成的研究“焦点”为切入点,总结了这些研究的基本要点,指出了共识与分歧,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需求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农家书屋建设是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重要举措。围绕“农家书屋”议题,学术界产生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笔者于2014年10月5日以“农家书屋”为题名在CNKI中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477篇,其中1999年1篇,2006-2014年分别为9,56,180,166,223,238,262,212,130篇;以“农家书屋”为题名在CNKI中以CSSCI期刊、核心期刊为检索范围,得到相关文献250篇,其中,1999年1篇,2006-2014年分别为3,16,26,31,56,43,24,34,16篇。可以发现,农家书屋建设研究年度发文量在2012年达到最高值即262篇,CSSCI期刊、核心期刊年度论文量在2010年达到最高值即56篇,这表明研究近年来已经开始“去热化”,逐渐进入“冷静期”。

此外,以“农家书屋”(并含)“综述”为题名在CNKI中进行检索,自2010年相关论文为8篇;同理,将检索范围限制在CSSCI核心期刊,共检索出相关论文3篇(自2010年);同时,以“农家书屋”(并含)“述评”、“展望”、“研究现状”为题名在CNKI中进行检索,分别得到相关文献1,2,1篇,其中有2篇重复。通过比对发现,研究多为成果综述,且主要集中于对文献的数量分布特征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缺少对近三年研究成果代表性观点的深入总结和对其共识与分歧的评论。如于蓓莉等根据文献的年度、作者、期刊分布及被引频次等探讨了我国农家书屋研究的基本状况,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农家书屋建设研究的一个热点[1];有研究者发现“可持续发展”是农家书屋研究中除“农家书屋”之外最高频关键词[2];亦有研究者就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门综述,指出基层政府重视不足、资金保障机制缺乏、农家书屋管理不善、农家书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对实现路径刻画方面明显不足。[3]因此,研究以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的(CSSCI核心期刊)相关文献为述评对象(综述性论文除外),以农家书屋建设在“区域经验”、“弱势群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方面形成的研究“焦点”为切入,总结这些研究的基本要点,指出其共识、分歧与研究前景,以供后续研究者和实践者加以借鉴和思考。

1 区域及区域经验:农家书屋建设的环境及区域化经验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与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各个地区间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均存在差异或者巨大差异,农家书屋建设所涉及的64万个行政村(及数量更为巨大的自然村)就嵌布于此,这构成了农家书屋建设的基本环境。因此,农家书屋建设一方面需要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及一体化推进,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地化”式的回应具体的区域处境并总结其经验。根据区域处境的不同,学界对于农家书屋建设的环境及区域化经验主要有以下方面:

1.1中心区域及其经验研究

萧山区图书馆在对该区“农家书屋”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存在诸如:一、在建设初期缺乏文化部门参与、各级图书馆“在工程发展中严重缺位”、各地自筹自建,导致“农家书屋”的长效运作缺乏制度保障;二、建成后缺少后续资金注入,图书无法更新导致对农民吸引力降低;三、在体制上村镇自行管理,致使图书难以流动、无法共享;四、开放时间普遍较短,有成为“摆设”的趋势等问题。为此,萧山图书馆在区党政部门的支持下推出并实施了《萧山区公共图书馆服务连锁体系建设规划》、《萧山区公共图书共享连锁体系“4341”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萧山图书馆是萧山区“农家书屋”建设的实施主体,采取统一区镇村标识、统一区镇村业务管理系统、统一采购调配资源、行政事务属地管理而业务由总馆管理及共享式分散化服务等方式,实现从新华书店捐建、村镇自行管理的体制到由公共图书馆主导、村镇实施体制的转变,形成萧山图书馆为总馆、镇(街)图书馆为支馆、村(社)图书馆为分馆及图书流通车为补充的图书馆连锁服务体系,进而使“农家书屋”的运转达到功能集群化、效益最大化、管理员培训自动化、服务人群与规模不断拓展的效果。[4]卢红结合天津市北辰区农家书屋的建设实践,指出该区农家书屋建设存在财政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自身“造血”功能尚未形成、对农村阅读需求把握不准及管理员队伍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她建议,探索政府主导和引导社会投入的多元投资机制、农家书屋公益性开放与产业化发展并重的发展道路,提出公共图书馆统领和带动农家书屋制度化建设及形成稳定的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等建设策略。[5]

1.2边缘区域及其经验研究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部是汉、朝、满、蒙、回等多个民族聚居区域,李菲等以该区域农家书屋建设为研究对象,在探讨多民族地区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建设独特性的基础上,指出需科学地建构信息资源建设流程。并以信息资源的文种结构为观测点,发现该地区文种多元化配置需求度极高,而实际情况是“除以汉、朝文种外,对于其他民族居民所需语种内容,各农家书屋均没有给予建设”;以信息资源的学科结构为观测点,发现该地区农家书屋资源配置“不接地气”、存在供需错位现象,因为农家书屋“图书绝大部分是由国家统一配发”,而地域因素影响,部分农业科技种植养殖等图书并不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和文化习惯的需求;以信息资源的层级结构为观测点,发现农村儿童相较城市儿童更需要图书馆,而实际情况是“在出版部门所配发的图书中,少儿读物少之又少,所配发的儿童读物也与儿童实际需求层次不匹配”。指出,多民族地区信息资源建设要关注:一、“多民族”要素。书屋建设需重视区域内服务对象的民族风俗、语言习惯等的多元化特点,开展特色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二、“地区”要素。书屋建设需立足于服务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结合地域性“发挥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协助作用、对农村精神文化发展的提升作用”。三、读者的阅读“层次”要素。书屋建设需根据农民读者阅读层次,实现知识的普及化与均等化,特别是让“农村儿童读好书”。[7]祝方林等发现,业界虽然围绕“读者服务”、“信息服务”、“图书馆服务”等主题产生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少数民族用户的研究很少”,有限的研究也“往往流于表面”,未能深入分析各民族区域、特别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区民族的信息需求特点。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侗、苗、汉和土家族长期散杂居的枫村为调查点,发现枫村在当地以“侗族”风情寨为主题的文化经济影响下,当地居民信息需求具有对侗族文化认同感强、对餐饮业经营知识需求度高、对种植技术和法律知识需求度高的特点,“村民希望在村里的农家书屋能找到所需信息,但是农家书屋传播信息的能力不强”。建议民族地区图书馆以学校各学科专家为依托,在调查民族乡(村)信息需求特点的基础上,请相关专家解答为当地提供服务的“信息服务专家团”模式,以实现高校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优缺点的互补。[8]

1.3“中心-边缘”区域及其经验研究

农家书屋建设的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是相对的,一方面中心与边缘区域是相对明确的,另一方面中心区内部也存在着边缘区,这种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复杂性即构成“中心-边缘”区域农家书屋建设的共性问题,是农家书屋建设及总结其共性问题与经验时所不能忽视的。樊会霞从运行模式、发展水平及使用效益等方面对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家书屋发展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东部地区农家书屋在利用社会力量、场所面积、藏书量、书籍更新率、经费投入及开展服务活动方面均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但都面临后续经费不足、设施配置不完善及诸如开放时间难以保证等问题。建议在强化政府投入、选书配书机制及读书用书活动这些常化对策之外,通过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考核责任制、打造数字农家书屋及将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等方式优化农家书屋发展。[9]谢敏仪认为,农家书屋建设应在扩充面积、增加图书品种、设置专职管理岗位、提供代销服务和提升书屋信息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将原本功能相对单一的传统“农家书屋”升级成为社区(村)的文化(教育、休闲及信息)中心;建议以镇为单位实现镇内书屋图书流动,将农家书屋建为“图书漂流”点,建立“覆盖全市(县)的图书馆网络管理系统”及“实现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共享模式”等方式使书屋走流动服务的新路线。[10]

2 弱势群体: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

“公民的公共文化需求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与内容”[11],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农家书屋建设的目的所在。因此,一方面要根据既有公共资源的存量和预期增量设计和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同一类别服务对象的相同需求或(和)不同类别服务对象的相同需求一体化地提供农家书屋服务,此外,还要根据同一类别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或(和)不同类别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农家书屋服务。这样才能既快速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又能促进农家书屋这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实现,还能提升农家书屋建设的实施效率和效果。从既有文献对农家书屋服务对象的研究状况来看,现有研究除了关注(调查)服务对象的一体化需求及其实现方式,也同时关注(调查)不同服务对象的差异化需求及其实现方式,特别强调关注弱势群体和“现实可及”的服务受众的需求及其实现方式。

2.1作为弱势群体和服务受众的留守妇女与留守老人

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农民,因其性别和年龄(分层)在现实中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需求;而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由于“政府想象”,这种不同的文化需求被相当大程度地同质化为“农民的文化需求”,这不但影响了农家书屋对真正在村“农民”和较少有其他文化替代品的“农民”的吸引力,也降低了农家书屋建设的实施效果和社会认同。留守妇女和老人群体,正是真正在村和较少有其他文化替代品的“农民”,是农家书屋建设需要吸引和服务的对象。卓惠萍等认为妇女代替中青年男性成为农村玩麻将的主体,是与“农村妇女经济、文化及政治地位的弱势联系在一起”的。而原因则在于诸如农家书屋等惠民政策“多是假定男女为无差别群体的性别中性政策,把农民视为一个整体对待,没有区分男女两性的不同文化需求”。[12]于慧认为,农家书屋担负着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责任,是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目前“农家书屋和留守老人之间的互动偏少”,没有发挥应有服务功能,使农村留守老人丧失了充实和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机会;而留守老人作为弱势群体表达能力较弱、政府对之缺乏应有关注及农家书屋缺乏应有调查研究是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所在。建议借助PDCA管理循环的管理理念建构政府、留守老人和农家书屋三方互动及留守老人和农家书屋双方互动的“调整——运营”闭环结构。[13]

2.2作为弱势群体和服务受众的留守儿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青少年是文化的传承者;农村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能否有效地享受农家书屋服务,不但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和民族文化的传承。相对真正在村和较少有其他文化替代品的留守妇女和老人群体,更多的研究者将研究重点集中于农家书屋的“长线”服务对象留守儿童群体。邓小昭等对重庆地区留守儿童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获取公共资源困难重重,课外阅读环境更是堪忧,极少有留守儿童以农家书屋为阅读场所或通过农家书屋获得阅读材料及享受相关阅读服务。[14]周坚宇指出,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亲情缺失、监护缺位、教育失当及社会不良风气等问题,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而通过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有利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建议农家书屋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实际、发挥农村留守儿童和家长主体作用及服务对象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利用政策优势、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与人缘优势,通过与传媒机构、当地图书馆、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及社会团体合作宣传推广和强化亲子阅读活动。[15]邓倩等指出,我国存在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农家书屋建设担负着“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环境”的责任。在对重庆市留守儿童精神与文化生活特点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建议通过以下途径整合和优化已有文化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具体包括:一、注重各种“送文化”或外来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对接及其本土化,依此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重建留守儿童对乡村文化认同感;二、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协调大学生村官、非政府组织成员、志愿者等人员及专家学者等力量建立联合教育体系,弥补留守儿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缺失;三、通过强化少儿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的采购和推广、联动各种文教机构建立图书流动机制和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建设,实现书屋的多元化发展,吸引和激发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缩小城乡儿童的“信息鸿沟”。[16]

2.3作为弱势群体和服务受众的整个留守群体

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与留守儿童均是农家书屋的核心服务对象,需要根据其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杨靖认为“努力找寻与持续培育主体受众”是农家书屋发挥其应用作用的核心。通过实地调研,进一步发现“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与留守儿童”是农家书屋的核心受众。建议农家书屋强化阅读推广,以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成绩优秀子女的妈妈及村小组孩子头等留守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引领其他村民“读书”;针对留守老人“医疗保健与防骗”、 留守妇女“子女教育与科技致富”及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电脑网络使用等阅读需求,或是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根据细分了的受众需求建立动态数据库,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图书和服务。[17]王世华指出,农家书屋建设要注重对服务对象的分析,并注重分群分层培育读者。作为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中青年具有识字率高却常年不在村、老年人具有留守在村却识字率普遍较低的特点;可通过对中青年外出务工前的阅读推广,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养殖大户、留守妇女与老人等的专门服务,及培育儿童阅读氛围等方式分群分层地培育和服务读者。[18]

3 可持续发展:农家书屋建设的内在机制问题

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农家书屋建设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研究多偏重从农家书屋的资金、管理人员、管理体制、农民的阅读兴趣、书目的选择等方面论述农家书屋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相关对策,既有综述对于这一热点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是“基层政府的重视不足、资金保障机制缺乏、农家书屋管理不善、农家书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方面[19],在准确度和详实性方面略显不足。而目前,则主要是从其内在机制角度切入,以图书资源的配置和纵向与横向流转构建农家书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1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与精细化模式

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涉及原有资源如何优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涉及后续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张利洁认为,农家书屋建设“作为一项长远的文化惠民工程”,在后续还存在诸如如何不断更新出版物等问题。指出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应避免“撒胡椒面”式全面“标配”型更新,应针对农家书屋的主要对象是农村成年人和农村中小学生的现实,因地制宜地重点购买农村居民最需要补充的农业科学技术类新书;通过联动“农家书屋管理部门与教育部门”的方式为城市中小学生捐赠图书提供途径和平台,以补充适合农村青少年的少儿读物及相关读物,进而防止农家书屋的学生读者流失;通过媒体宣传、单位动员等方式鼓励城市成人读者捐书,以补充农村成年人需要的文学艺术类、文化教育类图书,进而满足农民对于相应类别的“新”图书的阅读需求。[20]

3.2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馆——屋”流转模式

为解决农家书屋图书无法持续更新、“屋”际图书无法流通,而无法持续留住“村民”的问题,南安市图书馆进行了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与创新农家书屋管理结合起来的“大馆带小屋”实践。具体包括:一、总馆:在市级图书馆设立专门的流动图书管理室,用于流动图书的存放和管理;二、分馆:分区域在全市设立100多个农家书屋流动分馆,覆盖全市乡镇村社;三、信息收集:设立意见薄,用于搜集各个农家书屋流动分馆对于流动图书的需求和建议;四、图书流动:根据各个农家书屋的需求按季度回收和发放图书,或对接图书在各个农家书屋间的流动;五、活动搭台: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读书征文及文艺活动等为农家书屋注入活力;六、数字化服务:开通农家书屋管理服务中心网页,建立网上文献借阅系统,与省级馆合作开通专业数据网站,提升农家书屋的信息化服务能力;七、共建式吸纳:通过冠名、“结对子”等方式吸纳社会力量共建农家书屋,通过与计生、党建等部门聚集共建的方式聚人气;八、内生性发展:大馆通过培训、交流会和实地指导等方式为小馆人才成长、制度建设和实体化运营提供支持,促进小馆内生性发展。[21]

3.3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屋——屋”流转模式

刘晓云建议,通过公共图书馆的协调和指导,对区域范围内的农家书屋图书实行统一规划、分编、分配与管理,实现所有农家书屋间图书通借通还和资源共享,建立农家书屋建设的“大书屋”模式。[22]吴畅认为,缺少图书的流转机制和共建共享的制度设计是农家书屋受到村民冷落的重要原因,是造成政府大额财政投入与农民有限书籍选择之间矛盾的根源;在农家书屋后续建设经费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建立图书流转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图书资源,是现阶段最值得做的一项工作。在论述农家书屋图书流转重要性、现状和实现障碍的基础上建议:一、实现从各级新闻出版部门为建设主体、县文化主管部门担当督导与指导及乡村两级负责日常服务的多头管理格局,向县文化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村委会共同负责的管理体制转变;二、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图书馆(农家书屋)相互联动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三、发挥县级图书馆在业务辅导、人员培训、电子信息化管理和图书编目采编方面的“领头羊”作用,将农家书屋建成各地县图书馆的基层分馆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农家书屋图书的“屋”际流转。[23]

3.4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其它模式

张晓玲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发挥自身在科技、文化、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将服务对象从政府、事业单位、企业拓展至三农,以农家书屋为基地,从服务理念、目标、内容、手段、人员、对象、空间等方面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24]王虹认为,农家书屋工程虽然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建设任务,但是距离新闻出版等部门印发的《“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所确定的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的近期目标及“农家书屋通过‘卖书’成为‘发行点’,实现‘发行网络进村’”的中长期目标尚有相当距离。农家书屋在齐齐哈尔市实现了全覆盖,仍存在“有‘借书’,但没有‘卖书’;书屋正常开放者不多”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农村图书需求少、农民阅读能力有限、农民无购书习惯及“文化下乡”等的补充,农民的购书需求只是工程设计者主观想象;另一方面由于工程设计者将“卖书”与“借书”、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指标、工程的“发行”诉求与国家的“服务”诉求等性质不同乃至互相冲突的内容并行于工程目标中,导致工程设计错位,造成农家书屋实践面临困境。为此,该研究者提出可选择借农家书屋实现图书发行式的“借鸡下蛋”途径、保留服务目标放弃经营目标式的“修正转向”途径、将管理权上移变书屋为分馆式的“管理转移” 途径和发行部门供书、图书馆管书式的“供管分离”途径以解决工程目标与实践“距离”的问题。[25]

这些以纵向体制整合带动横向图书流转的方案,看似必然实则难行,只是一些研究的“美好想象”。以吴畅的分析为例,该研究者以东部某县为计算单位乐观地认为:该县有600余个行政村、每村农家书屋有1500册图书,全县农家书屋图书藏量就达约90万册,而该县县级图书馆的馆藏不过9万册,扣除复本因素“其扩展的人均图书资源也将有上百倍”,“为可供借阅的书籍数量发愁,无异于守着金山银山讨饭吃”。事实上,这是一笔“聪明的糊涂账”,正如该研究者注意到的“农家书屋图书配置的多样性基础欠缺”那样,各农家书屋图书配置高度相似。陈春云所发现上海市松江区要求各书屋间图书配置不得有复本、每个乡(镇)下属农家书屋的图书品种相互间不能重复,为后期的统一管理与流通打下基础[26],完全只是个案,县域范围内或者市域范围内农家书屋图书横向流转并不具备多样化书源保障。

4 总结

4.1研究共识

除以往研究所总结出的基层政府重视不足、资金保障机制缺乏、农家书屋管理不善、农家书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加强政府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与规范书屋管理等方面的举措之外,研究共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农家书屋建设要摆脱纯粹的“政府想象”和“远距离规划”。②需探讨并形成服务对象特别是服务对象中的弱势群体的需求表达机制。③需具体地理解区域客观环境和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④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农家书屋建设,在有效识别服务对象需求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⑤农家书屋建设既要用好“增量”,更要盘活“存量”,做好农家书屋之间或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之间或不同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之间资源的分配与流转。

4.2研究分歧

研究也存在以下分歧:①公益化服务和产业化发展的关系,是纯粹的公益化发展,还是在农家书屋建设的不同时期“公益化”和“产业化”的比重有所不同,还是“公益化”与“产业化”是使命与生存和发展之道的关系。②行政力量在农家书屋中的作用,是通过政府(公共图书馆)式的行政力量对农家书屋进行再“科层化”,还是发挥和培育村社及农家书屋“自治”功能和力量。③不同行政力量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关系问题,这不但包括政府内部的“文化部门”和“新闻出版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内部不同层级在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管理隶属关系,也包括政府部门、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关系是“强指导”或“弱指导”的问题等。④农家书屋工作人员的兼职化、专职化亦或志愿化,资金放到县级统筹使用或哪一层级统筹使用等具体问题。

4.3研究展望

除上述共识和分歧以外,还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和思考:①农家书屋全覆盖以后,农家书屋及其资源的有效管理范围,是省域、市(地)域、县(区)域亦或其它区域内与层级间的统一管理,这涉及管理范围和管理层级的问题。②对农家书屋等农村公共设施特别是文化设施,是集中管理将之建成乡村文化平台,还是对农家书屋进行条化管理将之建成乡村文化阵地中的书屋阵地,这涉及不同层级和同一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力与责任问题。③在“加强政府投入”及“社会力量参与”等一致话语基础上,具体探讨政府如何投入、哪级政府投入、投入多少、如何使用及如何进行绩效评估和奖励等问题,探讨社会力量如何参与、社会力量之间关系如何处理、乡村力量和外来力量之间关系如何处理及达成何种契约关系等问题,这涉及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部之间的关系和乡村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④如何使宏观论述走向与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结合。宏观论述可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建构探索农家书屋发展的分析框架,摆脱以往多倾向于必然性和重要性、政府投入不足与加大政府投入或管理不规范与规范书屋管理等一般性论述;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在围绕农家书屋建设的核心议题开展实证研究的同时,要摆脱以往实证研究只关注截面数据,而忽视机制性说明和解释的问题等。

(来稿时间:2014年11月)

参考文献:

1. 于蓓莉,张仙.近年来我国“农家书屋”研究综述.图书馆学研究,2010(18):18-22

2. 薛调.近5年农家书屋研究论文热点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1(17):57-60,86

3. 鄂丽君,程文艳.农家书屋研究综述.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3):34-38

( )

4,19. 孙喜梅.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图书馆建设,2013(11):16-21

5. 孙勤.区县公共图书馆主导“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杭州市萧山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为例.图书馆,2013(2):117-119

6. 卢红.巩固和发展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天津市北辰区农家书屋建设为例.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2):117-119

7. 李菲,等.多民族地区“农家书屋”信息资源优化路径研究.情报科学,2013(6):145-147,156

8. 祝方林,周劲.民族高校图书馆面向散杂居民族信息服务研究——以恩施州民族乡的农家书屋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12(1):94-97,106

9. 樊会霞.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比较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3(14):68-72

10. 谢敏仪.创建“流动的社区农家书屋”可行性研究——基于珠江三角洲的调查与思考.图书馆杂志,2011(7):50-54

11. 陆恒.善治视域下幸福国家的构建.河南社会科学,2014(4):8-14

12. 卓惠萍,鲁彦平.农村麻将主体女性化:事实、假象及是非的讨论.妇女研究论丛,2010(2):35-40

13. 于慧.农家书屋与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互动机制探讨.出版广角,2012(8):70-71

14. 邓小昭,张敏,刘灿.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环境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13(5):50-55,37

15. 周坚宇.亲子阅读活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图书与情报,2014(3):121-126

16. 邓倩,胡登全.留守儿童文化生活需求下的农家书屋建设研究——以重庆市留守儿童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13(20):78-81

17. 杨靖.留守群体:农家书屋核心受众群剖析及培育路径思考——基于陕南地区一个村庄的农家书屋的实地调研.科技与出版,2013(8):121-123

18. 王世华.农村读者与农家书屋——重庆三家农家书屋建设与运行情况的调查及改进建议.出版发行研究,2012(4):5-11

20. 张利洁.对农家书屋工程后续建设中出版物更新问题的新思考.编辑之友,2013(1):31-34

21. 黄诗南.“大馆带小屋”让农家书屋“活”起来——南安市农家书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1):47-51

22. 刘晓云.“大书屋”管理模式探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1):103-105

23. 吴畅.建立农家书屋图书流转机制的思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6):29-33

24. 张晓玲.高校图书馆为农家书屋提供信息服务的实践与思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3):100-102

25. 王虹.农家书屋:终极目标与实现方式的改善.图书馆研究,2013(3):18-21

26. 陈春云.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的精细化可持续发展——以上海市松江区农家书屋建设为例.图书馆杂志,2011(6):53-54

〔分类号〕G258.23

〔作者简介〕申研(1982-),女,硕士,河南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文化治理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路径与政策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ZD-22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zd&018)的研究成果之一。

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Rural Library Construction

Shen Yan( Henan University Library )

〔Abstract 〕Rural library construction, as a hot topic in recent year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Based on the CSSCI journals liter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ummarizes the rural library construction study that includes the regional experience, service objec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tc.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study of consensus and differences, and puts forward th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combined.

〔Keyw ord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Cultural needsRural librar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图书
西江月·农家早春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图书推荐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梦幻书屋
班里有个图书角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