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后图书馆事业的复兴与开拓*

2015-02-13龚蛟腾

图书馆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献图书馆

龚蛟腾

(1.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2.国家图书馆研究院 北京 100081)

引言

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事业,历经清末民国的勃兴与繁荣,度过新中国30年的变革与迷茫,终于迎来改革开放后的复兴与开拓。文革期间尤其是文革初期,图书馆事业几乎沦落到崩溃的边缘。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由1965年的573所减为1970年的323所,高校图书馆由1965年的434所减为1971年的328所,[1]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工会系统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室)大多被关闭或撤销。当时各类型图书馆均出现负增长,工作人员大量流失,业务经费急剧减少,馆藏资源备受损毁,外文书刊中断订购,规章制度屡遭破坏,学术研究基本停止,专业教育严重倒退。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市场经济、网络革命与公共文化服务接连兴起,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尽管并非一帆风顺,但总体来说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巨大成就。

1 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从恢复到发展

1.1 图书馆数量的不断增加

1978年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仅1256所(许多县没有图书馆或仅在文化馆附设图书室),到1989年剧增至2507所,而到1999年与2013年其总数分别是2765所和3073所。[2]数据表明:70年代末至80年代公共图书馆快速恢复与迅猛增长,1989年同1978年相比其增长率几乎达到100%;90年代以后公共图书馆大体保持平稳增长,大多数县设置了独立建制的图书馆,1999年跟1989年相比其增长率约为10.3%;21世纪公共图书馆的增长率约为11.1%,同1978年相比实际增长高达2.45倍,而且2011年底公共图书馆已实现免费开展基本服务。1979年以前,我国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只有7所;[3]到1989年,省、市、县级独立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增至67所,县级图书馆附设少年儿童阅览室近千处,一些街道和乡镇兴办了自办公助的小型少年儿童图书馆(室),仅上海、湖南两地就达300多处。[4]

一般来说,高校图书馆随高校同步增减。1978年全国高等学校598所,比上年增加近200所;[5]1989年全国普通高校达到1075所,1999年和2012年其数量分别为1071所和2442所。[6]21世纪高职(专科)院校获得长足进展,2012年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分别为1145所与1297所。显然,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校图书馆发展极其迅速,1989年比1978年增加418所,增长率约达70%;90年代高校图书馆基本保持平衡,数量维持在1000余所;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突破式发展,2012年高校图书馆数量跟1999年和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128%与308%。科学与专业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室)等都有较大发展,全国还涌现一批由NGO、私企或个人投资兴办的公益性图书馆。譬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创设希望工程图书室20604个[7],宋庆龄基金会资助建立20多个流动图书馆和100多所有声图书室项目[8,9],“立人”建立11个乡村图书馆、3个分馆或2个合作馆[10],美国加州圣峪中华文化协会健华社资助创办健华图书馆130余所[11],国内媒体报道过的民间个体创办图书馆约320家[12]。

1.2 图书馆设施的逐步改善

20世纪80年代,公共图书馆掀起馆舍新建与扩建高潮。宁夏图书馆新馆(1982)与湖南图书馆新馆(1984)相继开馆,这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新馆。随后,广西、甘肃、广东、河北、河南、天津等省(市)新建了省级公共图书馆,江苏、湖北、山西、新疆等省扩建了省级公共图书馆;许多地(市)级、县(区)级图书馆新馆相继涌现,如广东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中有91所新馆(包括在建新馆16所),约占总数的79.4%。[13]1987年北京图书馆新馆建成开馆,建筑面积多达14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居世界第二位。21世纪公共图书馆界又掀起新馆建设高潮,如宁夏图书馆新馆(2008)、河北省图书馆新馆(2011)、湖北省图书馆新馆(2012)、山西省图书馆新馆(2013)、济南市图书馆新馆(2013)等相继投入使用。近年来,我国每3.7天就有一个图书馆新馆开馆,这两年还出现了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的湖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和广州市图书馆。[14]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编印的《2012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基础数据概览》(以下简称《概览》)表明:公共图书馆馆舍面积已从86.6万平方米(1979)依次增加到326.0万平方米(1990)、598.2万平方米(2000)与1058.4万平方米(2012),2012年馆舍面积相比1979年、1990年和2000年分别增加了1122%、225%与77%。

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1980年仅132万平方米,1989年增至411万平方米(当时已有300多所高校新馆)[15];1997年增至627.81万平米,[16]相比1980年与1989年其增长率分别为376%与53%。90年代新建、扩建的高校图书馆有500多所,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比80年代所建馆舍面积增加了2倍多。[17]随着高校合并、扩招、整合与发展,其图书馆改建、扩建、新建接连不断。仅2011年就有武汉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启用新图书馆,还有近79家高校正在建设新馆。[18]《2012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表明:2012年512所高校图书馆的建筑总面积约1144万平方米,馆均约2.23万平方米;520所高校图书馆有电脑(含笔记本电脑)约13.4万台,馆均257台;515所高校图书馆有服务器7261台,馆均14台。[19]这个时期各类型图书馆设施持续改善,馆舍新建、扩建与修缮蔚然成风,自动化设施日益完备,数字化设备逐渐添置。当前大多数图书馆已实现计算机集成管理,并设置电子阅览室、开通互联网络与提供数字资源。

1.3 图书馆馆藏的渐次充实

馆藏建设无疑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核心与根基,于是各图书馆重新开放了文革期间被视为“封”、“资”、“修”、“毒”而遭到清缴或被迫封存的书刊资料。公共图书馆事业“拨乱反正”之后,其经费在文化事业经费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9%增加到1990年的18%左右[20]。《概览》表明:公共图书馆购书费1979年仅有2163万元,1990年、2000年和2012年分别增长到8474万元、37141万元与147785万元,三个时间段购书经费增长率依次达到292%、338%与298%;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979年为18353万册/件,1990年、2000年和2012年分别增加到29064万册/件、40953万册/件与78852万册/件,三个时间段馆藏量增长率依次达到58%、41%与93%。从1985年(1343万册/件)、1990年(895万册/件)、1995年(551万册/件)、2000年(692万册/件)、2005年(1535万册/件)、2012年(5826万册/件)馆藏新增量的数据变化可知:公共图书馆馆藏量经历了较快增长、较慢增长和快速增长三个时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物价上涨”、“有偿服务”与“市场经济”等多重冲击导致馆藏建设明显减速。

1980年,我国670所高校图书馆藏书19362万册,购书经费5216万元[21]。1990年,高校学生人数249.30万人,图书馆文献购置费总额21284.91万元,学生人均文献费85.48元;文献累计量37182.42万册件,学生人均拥有文献量149册。到1997年,高校学生人数376.75万人,图书馆文献购置费总额46150.31万元,学生人均文献费122.74元;文献累计量46817.85万册件,学生人均拥有文献量124册。[22]从1990年到1997年,尽管高校图书馆文献购置费、学生人均文献费和文献累计量的增长率分别为117%、44%与26%,但是随着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以及书刊价格急剧上涨,学生人均拥有文献量总体下降17%。世纪之交高等院校掀起合并、重组高潮,其馆藏总量尤其是数字文献量急剧增加。目前,各系统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与资源共建共享持续推进,已经形成了纸质文献、数字文献与共享文献“三位一体”的文献保障体系。

1.4 图书馆馆员的持续增多

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1979年仅7539人,到1984年增加到26794人。[23]短短5年图书馆员工增长率高达255%,这说明公共图书馆事业正从文革破坏中迅速恢复。公共图书馆人员学历和业务水平也有相应提高,1990年具有专业职务的工作人员约占总人数的54%,高级职务的工作人员约占专业职务人员的3.2%。[24]《概览》揭示:2000年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人员为51342人,2001年和2002年分别下降到48579人与48447人;2005年公共图书馆人员比上一年增加1354人,数量达到50423人;此后每年保持大约几百人的小幅度增长,至2012年总人数达到54997人。2005年以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受到国家重视,公共图书馆人员呈现平稳增长态势。200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中级职称员工16724人、高级职称员工4177人:比2001年分别增加3906人和1901人,分别增长30.5%和83.5%;中级职称员工与高级职称员工的比重为31.7%与7.9%,比2001年分别提高5.3和3.2个百分点。[25]

80年代高校图书馆及其职工人数均有较大增加,1980年全国高校图书馆670所,工作人员17297人;到1987年底高校图书馆数量增至1053所,工作人员则达到了39000人。[26]图书馆学教育与培训蓬勃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馆员队伍的专业素质。1997年同1990年相比,高校图书馆职工人数从3.8万增加到4.13万(增长率为9%),其中大专文化以上人数从2.18万增加到2.99万(增长率为37%),高级职称人数从1736人增加到3920人(增长率为125%)。[27]无论从文化程度还是从高级职称来看,高校图书馆职工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短短7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职工人数比例从57%提高到72%,高级职称人数比例从4.6%提高到9.5%。《报告》表明:2012年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博士馆员分别为10人、14人、11人、10人与11人,依次占该馆在编工作人员总数的10.1%、9.7%、6.5%、4.65%与4.37%。近年来各类型图书馆职工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育层次获得了巨大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年龄层次都得到进一步改善,博士与硕士等高层次专业人才显著增加。

2 图书馆的管理规范:从回归到新建

2.1 图书馆政策的纷纷出台

70年代末我国教科文事业结束混乱局面,随后推出一系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宏观政策。1978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图书开放问题的请示报告,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图书资料的意见》的通知,初步扭转了图书馆无序管理的乱局。1980年5月2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第23次会议通过《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决定在文化部设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建设全国性的图书馆网。[28]同年8月文化部接管图书馆事业,并于11月成立图书馆事业管理局。此后,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局)相应设立图书馆处或设置专人管理。198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29]。80年代中后期,图书馆事业发展受到经费短缺的严重制约,文化部参与制定了图书馆有偿服务的相关政策。1987年2月,文化部等发布《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1991年6月10日,国务院转批《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30]90年代相关的文化发展措施还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1992)、《文化站管理办法》(1992)、《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1997)等。

21世纪国家制定诸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旨在构建“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五”与“十一五”及“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十五”与“十一五”及“十二五”文化发展计划/规划、历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部、教育部等出台一系列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措施,主要有《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2000)、《关于“十五”期间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通知》(2001)、《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2002)、《关于做好基层文化教育资源共享工作的通知》(2002)、《关于进一步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通知》(2002)、《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2002)、《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暂行办法》(2002)、《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3)、《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5)、《关于在农村中小学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2005)、《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意见》(2007)、《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2007)、《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服务基层的意见》(2009)、《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2009) 等。2002年我国实施包括国家、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6级数字文化服务网络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至2011年底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覆盖率达100%)、2840个县级支中心(覆盖率达99%)、2859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83%)和60.2万个村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99%)。[31]国家现行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为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2.2 图书馆法规的陆续颁布

国家文物局在1978年11月公布《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工作试行条例》(试行草案),文化部修订后于1982年12月颁布《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该条例共8章30条,是新中国第一部正式的公共图书馆法规。随后,一些省(自治区、市) 相继制订《市、县图书馆工作条例》。这些“条例”明确了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性质、任务,提出了对图书馆的业务工作、读者工作、组织机构、人员编制、馆舍设备、经费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32]“条例”规范了公共图书馆的业务活动,也加强了公共图书馆的组织管理。1982年11月9日至18日,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在长沙召开开创图书馆事业新局面规划座谈会,会议制定了《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33]1978 年底,中国科学院颁布《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暂行条例》(试行草案),明确了科学院系统图书馆的方针和任务。197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图书资料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图书馆、资料室的建设,搞好图书资料的搜集、整理、管理和借阅”。[34]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1981)、《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1987,2002修订)、《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1991,2003修订)与《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规程》(1997)等相继出台,促进了各类学校图书馆的发展。

90年代以来除宏观的文化管理法规之外,《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试行)》(1997)、《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2000)、《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2001)和《北京市图书馆条例》(2002)等地方性图书馆法规先后颁布,《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1996)、《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0)、《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2)、《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3)、《乌鲁木齐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8)、《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9)等地方性图书馆管理措施相继出台。此外,我国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规定有:《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1987,1999修订)、《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章程》(2000)、《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2008)、《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2008)与《关于加强图书馆著作权保护工作的通知》(2009)等。这些法规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法规的逐步发布,促使图书馆实施“惠及全民”、“普遍均等”与“以人为本”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近年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相关法规纷纷出炉,但2001年启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早已胎死腹中,2005年启动的《公共图书馆法》亦陷入停顿。

2.3 图书馆规范的普遍建立

1979年中国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46),同年成立中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从1981年到1993年,该委员会制定了文献分类、主题标引、书目著录、书目交换、磁带格式等39项标准,文献工作规范化进入一个新阶段。《文献著录总则》、《文献主题标引规则》、《普通图书著录规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著录标准,促进了文献编目尤其是联合编目的规范化。2002年,《中国机读规范格式》经审核后,由文化部作为行业标准(WH/T15-2002)颁布实施。2008年12月9日,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负责“图书馆管理、服务,图书馆古籍善本的收藏、定级、维修、保护,图书馆环境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35]国家图书馆等21家单位联合开展《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研究,制定《网络资源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基本元数据应用规范》、《数字资源加工标准与操作指南》、《古籍著录规则》等一系列核心标准规范[36],从而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除编目分类、数字化建设等标准规范之外,我国还公布了《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2003)、《文化行业国家职业标准 (试行)》(2004)、《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2005)、《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者行为准则(征求意见稿)》(2006)、《关于全民阅读的深圳宣言》(2006)、《全国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苏州宣言》(2007)、《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文明服务规范 (试行)》(2007)、《图书馆服务宣言》(2008) 、《江西省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试行)》(2008)等一系列图书馆规范。

各类型图书馆相继开展评估,促进业务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1983年3月和198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分别对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进行学术评议;1986年山东省率先进行高校图书馆评估,1991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评估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大纲》和《关于指标体系大纲的说明》,至1993年全国至少有20个省(市、自治区)和5个部委所属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评估。[37]2003年以后,教育部分批次评估高校本科教学,其中就包括高校图书馆评估。1992年文化部启动公共图书馆评估的前期工作,次年召开全国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进行图书馆评估的部署与试点。1994年,文化部颁布《省级图书馆评估标准》、《地(市)级图书馆评估标准》与《县级图书馆评估标准》,全面开展除西藏外30个省(自治区、市)2189所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活动,参评馆占县馆以上公共图书馆的85%。[38]文化部又在1997年、2003年、2009年与2013年四次修订省、地、县级(含少儿图书馆)的评估标准,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定级工作。

3 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从变革到超越

3.1 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变革

随着传统图书馆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其业务工作从手工操作的“分类编目”与“闭架管理”拓展到自动操作的“联机协作”与“集成管理”。许多图书馆在“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组织下开展馆际互借服务,如早在1978年6月辽宁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体会议就通过“辽宁地区中心图书馆馆际互借办法”。[39]《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1982)要求公共图书馆“逐步实行开架或半开架借阅制度”,《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1987)规定高校图书馆“逐步扩大书刊资料的开架范围,实行常用书刊的开架阅览、短期借阅”。[40]诸多图书馆敞开发放借书证、延长开馆时间、实行开架借阅,甚至开展馆际互借及参考咨询服务。1986年12月深圳图书馆实施全开架的“三不要”管理:进馆不要证、到阅览室不要证、到书架取书不要办理任何手续。[41]1996年12月上海图书馆新馆对外开放并取消办证限制,全面开展文献检索、信息咨询、研究报告、情报代理等服务。1998年国家图书馆实行365天全候开馆,次年其借阅人次跃升至298万人次。[42]图书馆开始重视基层民众与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利,满足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及服刑人员等的信息需求。1987年我国创办第一家盲人图书馆——芜湖盲人图书馆,目前全国有100多家图书馆设立了盲人阅览室。[43]2007年6月13日,首都图书馆在北京市女子监狱成立了流动服务站,专门为服刑人员免费提供图书外借服务。[44]

公共图书馆逐渐向区县、乡镇、街道蔓延,形成了“藏、查、借、阅、咨”一体化的管理方式。图书馆RFID系统应用方案是以RFID技术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PLC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图书馆前台服务,该系统包括馆员工作站、标签转换站、自助办证、自助借还、馆藏清点、安全门禁、智能导航检索和自助图书馆等各个功能子系统。[45]自2006年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建成国内第一家RFID图书馆以来,深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东莞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等纷纷开通RFID自助服务。尤其是深圳图书馆2008年开启“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项目,积极构筑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与自助图书馆三位一体的图书馆服务体系。许多图书馆开展上门服务、目录咨询、预约续借、馆际互借、专题服务、代查代检、虚拟参考、在线咨询、在线阅读、信息导航等,甚至通过构筑数字化平台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一站式、个性化信息服务。当前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备受关注,经过“联采统编”、“业务外包”、“信息共享”及“虚拟服务”的变革之后,馆务重心已从个体的“采编典阅”逐渐转向网络的“信息保障”、“参考咨询”与“知识服务”。

3.2 图书馆业务协作的普及

70年代末80年代初,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各系统图书馆协调协作委员会及各地方协调组织纷纷成立,促使文革期间被迫中断的外文书刊采购、联合目录编制、馆员干部培训、工作经验交流、资源共享服务等业务协作重新恢复。1977年9月16日,北京图书馆等18个单位组成北京地区图书馆协作组,通过《北京地区图书馆协作组组织简则》;12月上海图书馆等10个单位组成上海市图书馆协作委员会,恢复三大类型图书馆之间的业务协作。随后各省成立或重设图书馆协作委员会/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甚至组建跨地区的图书馆协作委员会,如华北地区五省市图书馆协作委员会(1980)、华东地区省级图书馆协作会(1983)、西北五省(区)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协作组(1984)、华北地区高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1985)、华东地区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协作组(1986)等。1987年10月,国家科委、文化部、国家教委与中国科学院等部、委、局成立“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46]旨在优化文献布局、协调文献采购、编制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建立机检系统等。全国各系统图书馆先后建立协调协作委员会,如全国医学图书馆工作协调委员会(1979)与中国农业图书馆协会(1983)等。1977年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开始工作,次年向全国3000多个图书馆发行了685万张印刷卡片。[47]1980年3月,第1次全国联合目录工作会议成立全国联合目录工作协调委员会,通过《全国联合目录工作协调委员会组织章程》草案。至1988年,已经编辑联合目录30余种。《概览》表明:CALIS已有港澳地区大学图书馆、北美东亚图书馆及韩国教育学术情报院等成员单位,至2012年11月30日其联合目录用户达1010家。

随着卡片目录、联合编目、馆际互借分别被机读目录、联机编目与信息共享取代,图书馆业务协作也进入网络化、虚拟化的时代。1990年珠江三角洲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ZSLAIS)成为我国首个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它是广东省图书馆的网络中心、编目中心和书目检索中心,协作开展联机编目、联机检索、信息共享、馆际互借与邮寄借书等业务工作。[48]1994年,公共、科研、高校、情报四大系统19家图情单位组建“上海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协作网”,共同签署外文书刊采购协作、资源共享馆际协作等协议,开启外文期刊采购分工、成员馆一卡通用等大规模协作协调活动。[49]1997年江苏60多所高校启动“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2004年9个泛珠江三角洲省会城市签署《泛珠三角区域省会城市合作协议》。2005年广东、福建、广西、天津、吉林、山东等16个省市40多个公共图书馆合作建立了“联合参考咨询网”,2008年又改版升级为“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注册咨询馆员近400位,累计解答各类咨询123.5万例,免费远程传递文献400多万篇。[50]此外,区域性图书馆协作网还有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浙江网络图书馆等。

3.3 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构建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强化图书馆分部门管理:公共图书馆由文化部及各地文化行政机关管理,高校图书馆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相关部(委、局)和各省(市)教育厅(局)管理,科学专业图书馆由各部(委)和各地有关部门管理,工会图书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各级工会管理,中小学图书馆由各地教育机构管理。1997年10月,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成立,从而有利于促进图书馆联机联合编目工作,实现书目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51]1999年初,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正式启动,力图构建“全国中心—地区中心—成员馆”三级结构的文献保障体系,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同年1月,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全国124个图书情报单位共同签署《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力图建立以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料网络为主导、以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料网络为基础的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52]这次会议倡议建立由全国协作网、区域协作网与省级协作网组成的三级协作网络,推动跨地域、跨系统的图书馆馆际协作。2000年,国内首个跨系统的虚拟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建立,形成了“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科技文献资源服务体系。

2002年深圳启动酝酿已久的“图书馆之城”建设,至2010 年,全市627 座公共图书馆形成了行政隶属式、需求参与式和流动分馆式的总分馆体系,构建了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一证通行、通借通还、自助服务的统一服务平台。[53]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深圳、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杭州、苏州等建立了乡镇社区分馆或流动图书馆(站)。近年来,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涌现出“苏州模式”、“嘉兴模式”、“杭州一证通”、“流动图书馆”、“延伸服务”等新举措,其共同特点是“管理主体上移、网点布局下延、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规范统一、服务效益改善。”[54]我国高校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管理模式,大多设立专业分馆及校区分馆,或者将院系资料室纳入学校图书馆体系。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在总体上也形成了总分馆管理的模式。数字技术不断突破实体组织及地理位置的局限,支撑跨系统与跨区域的总分馆体系、区域图书馆联盟、区域联合协作等多种图书馆管理模式。长沙市图书馆网络既有包括共建分馆、直属分馆与街区自助馆的总分馆体系,又有包括同质性馆与异质性馆的图书馆联盟,还有包括狭义协作(图书馆与图书馆)与广义协作(图书馆与其它机构)的联合协作。[55]上海市则已建立跨系统的市、区县和街镇的三级总分馆体系,至2009年已成为有6个国家和地区、37家图书馆和情报所的80位参考咨询专家加盟的全球性网上知识导航服务机构。[56]

4 图书馆的发展阶段:从传统到现代

4.1 传统图书馆的技术运用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图书馆业务管理,全面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1979年7月,505个单位历时三年成功编制大型综合性检索工具《汉语主题词表》(试用本),次年正式出版《汉语主题词表》第一版。[57]1981年《中图法》被国家标准局发文推荐为国家标准试用本,并被普遍应用于全国各类型图书馆的文献分类。1994年,《中国分类主题词表》(2005年第二版)正式出版。中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出“著录标准化运动”,依据《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先后颁布《文献著录总则》、《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非书资料著录规则》、《古籍著录规则》。文献分类规范化与文献著录标准化,是图书馆计算机管理与文献信息共享的前提,为图书馆现代化与自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0-90年代,国内引进了DIALOG、MEDLINE、ORBIT、ESA等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开发了“中国国家书目光盘数据库”、“西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等书目、期刊或报纸数据库。

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为了对各馆旧文献(包括善本和旧报纸)进行“再生性保护”,积极推动缩微复制工作,早在1983年底就举办了“缩微技术研讨班”。1985至1986年召开了两次“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工作会议”,第一次会议产生全国图书馆文献复制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CNMCLR)”,通过《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章程》(草案)并经文化部批准后发文实施。继80年代图书馆缩微技术大应用之后,90年代又得到进一步发展。1996年底召开的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会议,讨论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章程》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管理办法》,推动了普通古籍、古旧文献、金石善拓、古旧地图、旧平装书、民国期刊、革命文献、地方文献等文献抢救工作。[58]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图书馆积极推广文献工作标准化与规范化,并逐步应用缩微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

4.2 现代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

图书馆自动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高密度存贮技术,进行文献采访、编目、流通、检索等,使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实现程序控制下的自动管理。[59]计算机编目是图书馆自动化的基本前提,图书馆自动化则是计算机编目的后续结果。1975年,刘国钧在《图书馆工作》发文,首次在国内介绍美国的“马尔克(MARC)”。1978年,朱南在北京图书馆第二次科学讨论会上提出引进LC-MARC磁带与建立西文图书书目数据库。[60]北京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在1980年初成立“北京地区研究实验西文图书机读目录协作组”,利用美国国会图书馆机读目录开展西文图书目录模拟系统等实验。北京图书馆1991年依据IFLA的《规范款目与参照款目指南》和《UNIMARC规范格式》,主持制定了《规范数据款目著录规则》(草案)与《中国机读规范格式(CNMARC)》(试用本);《规范数据款目著录规则》(草案)几经修订后,1997年分编为《中文图书名称规范数据款目著录规则》与《中文图书主题规范数据款目著录规则》;《中国机读规范格式(CNMARC)》(试用本)经过1995年修订及1997 年、1999年两次推出使用手册后,2002 年经文化部审定成为国家文化行业标准。[61]MARC是计算机可识别的文献著录格式,也是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格式,还是图书馆自动化的核心要件。

20世纪80年代,“微机西文期刊及书目管理系统”、“中西文兼容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图书馆微型电脑通用管理系统”等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接连问世。尤其是1988年深圳图书馆立项研制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成为我国用户最多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其用户2007年达到近3000家。[62]到1989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空军政治学院、深圳大学等高校实现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全国有50多个图书情报单位设置终端,与国外9个系统进行联机检索,有100多个图书馆安装了不同型号的计算机,用于馆内业务管理。[63]90年代,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取得重大进展。国内涌现200余种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ILAS(深圳图书馆)、GLIS(清大新洋)、NLIS(北大图书馆)、MELINETS(北邮图书馆)、SULCMIS(深大图书馆)、Libsys(汇文软件公司)、Data Trans-1000(丹诚软件技术公司)等系统实用性较强。另外,Aleph500(以色列)、HORIZON(美国)等图书馆管理系统亦在国内落户。至90年代末2000多个图书馆已使用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5-10%的图书馆已连接全国的通信网络系统。[64]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通常包括文献采访、编目加工、书目查询与流通管理等业务模块,甚至集成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参考咨询以及办公管理等各项工作。

4.3 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兴起

继自动化图书馆之后数字图书馆渐次兴起,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图书馆形态从实体走向虚拟、图书馆操作从手工走向自动化、馆藏资源从印刷型走向数字化。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始于1995年,已初步形成资源建设、技术架构与远程服务的标准规范。国家图书馆、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要开拓者,尤其是国家图书馆牵头研究“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与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国家图书馆1996年初向文化部申报“数字式图书馆实验项目”,1997年获批国家计委重点科技项目“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CPDLP)”,1998年又向文化部申请立项“中国数字图书馆”,2000年正式成立“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65]2001年“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基础工程”经国务院批准立项。这个时期,一些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等相继实施数字图书馆计划,甚至还产生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数字图书馆联盟。2000年国家图书馆牵头成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其成员单位包括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等。2008年底,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承办首届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倡议发起的“数字图书馆高层论坛”,与会代表共同签署《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行动宣言》。[66]

许多图书馆设立数字参考咨询部、数字资源部或信息资源部,利用RFID、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开展数字服务。深圳图书馆(2006)与国家数字图书馆(2008)较早地配置RFID设备,支持标签转换、自助办证、自助借还、馆藏清点等业务工作,汕头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等纷纷运用RFID技术。“移动数字图书馆”提供以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等为个人终端的在线数字资源服务,国家图书馆在2008年12月22日正式启动移动服务。读者利用移动终端链接“掌上国图”,就能享受短信服务、WAP网站、预借续借、国图漫游及手机阅读等虚拟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展OPAC机器人、百科机器人、导航机器人等机器人咨询服务,能够进行自主聊天、资源查询、百科解答、学科导航及借阅提醒等。当前图书馆2.0完成了从信息收集到信息聚合的转变,通过整合各种信息资源而成为社会的信息门户,从而将信息服务从馆内延伸到馆外。未来图书馆是一个既非纯粹电子化的又非完全虚拟化的场所,是一个既是大厦又是界面的图书馆。[67]数字图书馆建设给数字资源存取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用户自由获取从文献单元转向知识单元的数字资源为时不远。(待续)

(来稿时间:2014年9月)

1.周文骏等.图书馆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699-7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全国年度统计公报.[2014-01-21].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

3,23,26,63.黄宗忠.八十年代的中国图书馆事业.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5):103-110

4,32.鲍振西.在改革中前进:关于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回顾.江西图书馆学刊,1989(1):1-6

5.哈尔滨市档案馆.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要览.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2014-02-26].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list.html

7.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14-07-26].http://www.cydf.org.cn/

8.回望基金会三十年.[2014-07-26].http://www.sclf.org/ztjj/30years/hw/201206/t20120617_25896.htm

9.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为大连捐助50所有声图书室.[2014-07-26].http://www.sclf.org/mtjj/201405/t20140523_35117.htm

10.立人乡村图书馆.[2014-07-15].http://www.xctsg.org/archives/75

11.淳安县健华图书馆又添新成员.[2014-07-15]. http://www.zjlib.cn/Public/test3.asp?action=xiangxi&ColumnsArticleID={AAF4E9BE-C524-4698-AC3C-F29D4E2C03EC}

12.王子舟.民间力量建设图书馆的政策与模式.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26

13,20,24.鲍振西.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上).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1(4):1-7,22

14.《2013-2014中国人阅读指南报告》发布.[2014-07-15]. http://www.cssn.cn/zx/yw/201404/t20140423_1081722_1.shtml

15.王达生,王先冲.信息科技简史.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233

16,22,27.李晓明,姜源绿.高校图书馆——历史的足迹.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4):40-41

17,57.张树华,张久珍.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55-356

18.周和平.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91

19.王波等.2012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2014-07-15].http://162.105.140.111/tjpg/201311060956

21.黄宗忠.中国新型图书馆事业百年(1904-2004)(续).图书馆,2004(3):7-11

25.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年鉴2010.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7-129

28.潘燕桃.《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及其历史作用与重要影响.图书馆论坛,2010(6):107-113

29.《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会议纪要.图书馆学通讯,1988(1):7-9

30.鲍振西.深化改革 继续前进──纪念《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通过十五周年.图书与情报,1995(1):1-7

3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介绍.[2014-07-31].http://www.ndcnc.gov.cn/gongcheng/jieshao/201212/t20121212_495375.htm

33.为开创我国图书馆事业新局面 文化部图书馆规划座谈会在长举行.湘图通讯,1982(6):1

34.上海图书馆.图书馆工作手册.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4

35.李致忠.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1909-2009).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421

36.中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2013-01-15].http://cdls2.nstl.gov.cn/

37.张兵.图书馆管理与实务.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450-451

38.赖茂生.信息资源管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76-177

39.山西省图书馆.中国图书馆事业三十年纪事1949-1979.太原:山西省图书馆学会,1979:144

40.郭锡龙.图书馆暨有关书刊管理法规汇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426,532

41,62.谭祥金.深圳图书馆的成功之路.图书馆论坛,2007(3):159-162

42.李致忠.国家图书馆百年沿革与传承.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13-20

43.北京首家盲人图书馆成立.[2014-07-31].http://news.cntv.cn/20110216/101586.shtml

44.降巩民.北京文化艺术年鉴2008.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215

45.深圳市海恒智能技术有限公司.RFID技术在国内图书馆的发展及成功应用案例.[2014-07-31].http://success.rfidworld.com.cn/2010_2/2010291546458258.html

46.我国图书情报界的一项改革——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图书馆杂志,1988(1):5-6

47.周旭洲.一九七六年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其估价.图书馆界,1984(3):1-5,57

48.莫少强.珠江三角洲地区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图书馆杂志,1995(1):25-30

49.王宗义.文献资源共享的历史与未来.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5):48-51

50.莫少强,伍清霞,张喜年.开放 合作 共享 服务.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2

51,58.张白影等.中国图书馆事业1996-2000.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34,65

52.万群华,胡银仿.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下册).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391

53.李亮.深圳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模式研究.图书馆学刊,2013(7):81-84

54.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08.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7

55.杨思洛,王自洋.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研究.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3):8-15

56.王世伟.公共图书馆是什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107

59.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201-202

60.张白影等.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330-331

61.武永娜.中国文献编目规范控制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3):27-29

64.中国图书馆学会.21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变革.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9

65.肖东发.中国图书馆年鉴200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210-211

66.姜火明.数字资源保存从宣言到行动.[2008-11-18].http://weibo.com/jiangyiba

67.胡蓉.数字图书馆析论.江西社会科学,2003(12):215-216

猜你喜欢

文献图书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图书馆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去图书馆
《党的文献》2012年第1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