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的理论基础研究
2015-02-13杜庆
杜 庆
一、高职教育人才素养定位的质量标准理论基础
(一)质量标准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1.职业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职业教育要从人的本质出发,以人的个性和能力为基准,促进人的各类素质全面提升,和谐发展。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属性的理论基石,也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哲学理论的内涵,告诉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及技术技能中,不能仅关注和评价片面的某些方面,要全局性地关注和评价人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我们评价高职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要从人的角度,考量人融入社会的适应程度,从全局出发,制定质量标准,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建立质量标准的理论基础。
2.职业教育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职业院校及教师的责任。为此,学校就要在学习环境、素质养成、个性发展等方面,建立能够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软硬件学习环境,开展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创业平台,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创建学习资源库、搭建交流平台、组织专业社团、开发创业基地等,以保障各类教育教学方案的落实。因此,衡量职业教育的质量,要从为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环境、支持学生创新行动的政策,以及带动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等能够体现促进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建构质量标准。
3.教师素养的提高是教育质量提升的保证
高素质的学生需有高素质的老师。提高教育质量要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做起。作为高职学院教师,首先,应该熟知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对技术技能的传授途径有科学的方式和手段,要具备教育教学与技能操作的双师素质。其次,要学习心理学,探究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与精神的发展特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取得成功。再次,教师必须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研究教育方法,研究教育组织模式,研究教育资源的利用,研究各种育人困惑的解决路径。
(二)质量标准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1.差异心理学的多元智能理论
从差异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类具有多元智能。具有不同智能的人具有的先天能力不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认知和体能上的差异,学生具有自主性、潜在性和差异性。这为不同学生在专业技能与一般技能学习上的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人的价值观、个性特质、动机、兴趣和情感品质等方面也同样存在差异,这为对学生的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人心理特质与能力特质的不同,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能力提升幅度也不尽相同,但对学生个体而言,不能否认其为进步而付出的努力。所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应以其性能上的增量相对数,作为质量标准。
差异心理学研究理论,使我们认识到人的智力、认知能力、体格能力、个性特质决定人的内隐能力的高低,人的价值观、动机、兴趣和情感品质决定人的内在驱动力的大小。同时,人格的差异,也决定着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因此,研究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针对这种差异进行知识上的改进与取舍、教育方法上的变通和改善,提供理论保障,也为测量和评判学生取得的成就而制定的评价方法和质量标准,奠定理论基础。
2.行为心理学的教育行为环境因素理论
行为心理学研究人在接受不同的外界刺激时,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为学生创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在治学理念、传达知识、学习资源、实践条件等方面,构建促进其情感可良性发展、能力可逐步提升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成功成才。所以,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为实现办学目标而达成的规章制度、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和创新程度等环境因素,置入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是以行为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的。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作为消费者,人们在选择教育产品时,往往希望将教育投资投入到能够产生高经济效益的学校。对学生及家长来讲,就是就业率高、薪酬高、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因此,学生及家长关注的是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所以,听取校友的反映、了解学校在同类院校中的排名和地位,是人们度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所以,要将政府机构对学院综合实力排名、毕业学生薪酬、入职企业情况、稳定性、晋升率等设立为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判的标准指标。
二、高职教育知识体系定位的质量标准理论基础
(一)质量标准的技术知识价值哲学理论基础
技术知识是人类为某种目的而创造出来的技能、诀窍、方案、程序、规则。技术知识的价值就是它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职业教育是技术知识传播的主渠道,职业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社会、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知识,学生掌握了技术知识,技术知识才能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才能说明其实现了作为知识的价值。美国实用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其作为工具的有用性上。可见,职业学校要将传授的知识是否对未来行动即职业生涯具有潜在的有效的作用和受用价值,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
因此,评判教育质量,应强调和考量受教育者学习的技术知识的价值及实现程度。技术知识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否达到了学生就职岗位所需,另一方面,这些知识是否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潜在的影响力。技术知识的实现程度,即是考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并学会了运用技术知识,以及运用技术知识的程度。
(二)质量标准的知识论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知识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技艺授受,即传授实践知识。按照人才论的观点,运用实践知识改变世界的人才,正是职业院校培养和造就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实践知识,构建什么样的实践课程,关系到接受实践知识的人改变世界活动的成败。
基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知识论观点,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应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巧的经验性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树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性知识体系所传达的认知能力到实践能力的转换思维。同时,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获取、生成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
(三)质量标准的人才学理论基础
从人才学理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用之才。社会人才按其功能及知识与能力结构,划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能型或技术型人才的。衡量这类人才的质量,要以其是否能胜任所从事的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的岗位为评判原则和标准。即判断是否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入职资格。具体的,要从技术的规范性、能力的适应性及职业素养上评判。因此,在设立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的时候,应更多地考虑专业对应岗位的技术指标和素质指标。
当然,人才学还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过程经历着“准人才”→“潜人才”→“显人才”→“领军人才”等基本阶段,这就告诉我们,无论何种类型的人才,要真正成为领军人物,也要经历“准人才”→“潜人才”→“显人才”等发展阶段。这就为我们在“准人才”的培养教育阶段加强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的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确立成才标准,考量教育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高职教育效能定位的质量标准理论基础
(一)质量标准的教育管理学理论基础
1.教育管理的组合效应理论
管理者采用系统分析和运筹学的方法,对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类资源的特性、差别、状态和水平进行研究,并合理组合。由于组合方式的差异,导致管理效果不同,这种现象被称为管理学组合效应。教育管理组合效应,是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并组合,组合方式不同效果不同。而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管理中,要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因此,考证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可以间接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高水平的实现程度。如:师资的配比、设备的配套、机构的重组设置,等等,均可制定相应的标准对教育质量加以评价。
2.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理论
要实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首先要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其次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要建立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做好对教师的优化、激励、发展等考查与评定工作;要建构管理决策的核心系统、咨询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地把教学管理中的各种信息汇集、整理,传输到核心系统;还要有灵活的教学管理协调机制,将管理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及时化解。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要素,通过输送-解决-反馈机制,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三大功能。因此,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应将教育机制的构建及履职情况作为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如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的设立及职责履行程度作为质量标准。
(二)质量标准的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
1.以教育的经济价值论为基础制定质量标准
教育经济学中的教育价值论,阐述了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关系。教育价值最终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人的价值,在于人对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以及满足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具有的肯定意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教育“具有科学研究,促进知识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经济价值,具有发现并培养有才能人的职能,能够增进人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的变化,满足高等知识技能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同样具备科学研究的职能,研究职业岗位的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以及传授这些技术技能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同样会带来知识进步和经济增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合格的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备着各类岗位的适应性素质和能力;为提高教育质量,针对师资的培养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成为必然与必须。
2.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制定质量标准
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力资本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对物的资本投资和对人的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并且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
基于前述理论,笔者以为:高职学院作为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对师资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同样会高于仅仅投资设备等物力投资收益率。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职学院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学,也要有大师。这种大师是指技能型的大师,不仅具有深刻的专业内涵,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技能和经验。学校要为教师搭建培养、深造、交流、学习的平台。教师进行了培训和深造,会将这种智力资源内化成教学资源,并通过对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总结提炼,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以新的教学方式或手段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获得专业技能上的增值。教师通过学习与教学相长的环节,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得增强。当然,职业教育离不开学生的生产实践,以及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储备。所以,高职学院对教学设备仪器等物的资本投资和对人的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生产性投资,更是学校取得社会效益必不可少的投资。因此,在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中,不可忽略对学校师资、设备等软硬件建设的资本投入及其收益率的评价标准。
3.以产品理论为基础制定质量标准
教育经济学提出,教育产出的产品应包括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提高。笔者以为,这种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提高,不仅针对学生,还应该涵盖教师。因为,如前所述,学校的人力资本投资会直接和间接作用在师生身上。对于教师,反映在对先进知识和前沿技术的理解与掌握、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重构以及工作中的创新力提高上等。对于学生,这种教育产出可以表现在: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创造力的提高,做人做事的态度转变等。因此,教育质量的标准应针对教师与学生的不同维度,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忠诚度作为观测点,设立对其认知和情感能力的考量标准。
4.以教育经费效益理论为基础制定质量标准
教育经济学倡导学校经营理念。经营以产生效益为目标。学校的效益不仅指经济效益,而且必须体现其社会效益,即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公办的学校教育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学校的经济效益应从其“服务性”功能中体现出来。高职院校的服务性,体现在学校为社会、为企业提供的咨询、技术、开发、培训等服务项目上,通过服务所获得的经济收益。而这种经济效益的取得也助长了学校社会效益的递增。人们意识到高职院校的服务职能,认识、接纳了学校的服务,同时也认可了学校服务的品牌,实现了学校的社会效益。学校经济效益的另一层意义是,学校应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包括硬件建设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可以通过设备的使用率来考证;也包括软件建设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包括对学生社团、创业团队、师资培训等取得的效益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