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禹偁《端拱箴》的文化史与文学史意义

2015-02-13贺同赏张丽丽

唐山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帝君笔者

贺同赏,张丽丽

(1.德州学院 文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2.华北理工大学 出版管理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9)

王禹偁《端拱箴》的文化史与文学史意义

贺同赏1,张丽丽2

(1.德州学院 文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2.华北理工大学 出版管理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9)

北宋初期王禹偁的《端拱箴》是一篇价值非凡但被长久忽略的讽谏之作,可谓作者政治主张之纲要、文章经营之佳构。从北宋初期政治文化特点与唐宋文体革新倾向之双重视角来考察,《端拱箴》具有重要的文化史与文学史意义。

北宋;王禹偁;端拱箴;文化史;文学史

王禹偁(954-1001年)是北宋初期出身底层的精英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也是这一时期杰出的文学家,《端拱箴》是他的一篇讽谏之作。生活年代比他稍晚的苏颂,在其《小畜外集序》中赞美说:“《端拱箴》切劘上躬,《待漏记》规警时宰……凡有论撰,未尝空言,此其纪事述志之尤最者也。”*苏颂《苏魏公文集》卷六六《小畜外集序》,见文津阁《四库全书》,国家图书馆藏。然而,较之于《待漏院记》(《待漏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唐河店妪传》等作品的备受后世推重,《端拱箴》则为人忽视久矣。笔者以为,此箴实为作者政治主张之纲要、文章经营之佳构,其重要的文化与文学价值亟待今人发掘。上世纪末,齐鲁学者王延梯始为之作注(以下简称“王注”)[1],筚路蓝缕,功不可没,然其注释偏于简略且时有讹误,很多语句的意涵尚待进一步深入阐发。故笔者不揣浅薄,对其全文分节笺释*凡引王延梯《王禹偁诗文选注》材料之处,皆以“王注”注明,其不当之处,则尽力纠正之;以笺释行文之惯例,下文中凡引用常见古籍,一般仅注明书名或篇名及卷数等。,然后就其文化史与文学史意义作一简要分疏。

一、《端拱箴》笺释端拱箴[2]

解题:端拱,宋太宗年号,此指端拱元年(988年)。宋人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三十“端拱元年”载:“上厉精图治,欲闻谠论……下诏申警之曰:‘四聪旁达,庶知乎物情,百职交修,用熙于帝载……至于政教之堙郁,典章之阙漏,国蠹民瘼,悉当上言。’”于是,王禹偁乃上《端拱箴》一篇,以进讽谏。“箴”: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箴”字的本义是缝制衣服的针。“箴,缀衣箴也。”[3]后引申为一种文体。“箴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故文质确切。”[4]“箴是规讽之文。”[5]“其品有二:一曰官箴,二曰私箴。大抵皆用韵语以垂警戒。”*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卷四四四,见文津阁《四库全书》钞浙江巡抚采进本,国家图书馆藏。分节笺释如下。

天生烝民,树之司牧。开物成务,膺图受箓。为君实难,惟辟作福。在以欲而从人,不以人而从欲。位既尊大,时惟开泰;渐忘焦劳,或生懈怠。乃有谏诤,乃陈箴诫。箴诫惟艰,斥君之过。谏诤惟艰,救君之祸。君或纳谏,臣亦何患?臣或尽忠,君何不从?君臣之义,今古攸同。普天之下,人谁不宾。如父如母,为妾为臣。虐之则仇,抚之则亲。是以王者,可畏非民。

这一节自“天生烝民”的角度破题,论述天、君、臣、民的关系,强调为君之难、谏诤之艰,从而引发君臣共鸣,为自己后面的进谏做理论与心理上的铺垫。

“天生烝民”:上天化育亿万百姓。《诗经·大雅·荡》:“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颖达正义曰:“言天生其众民,使之心性有事物之象,情志有去就之法,既禀此灵气而有所依凭,故民之所执持者有常道,莫不爱好是美德之人以为君也。民之所好如是,天亦从民所好,故天乃监视有周之王政教善恶。见此周王,其政教之光明,乃行而施至於下民矣。即王有懿德,天亦爱之。”笔者按:言“天生烝民”,即从起点上肯定了“民”与“天子”的同源性,强调了黎民的尊严。《烝民》与《荡》从正反两面论述了明君及贤臣以“德”、以“谌”教化黎民的重要性。这样,在“天”之下,在“诚”“德”的基础上,将君、臣、民联通为一体。儒家的基本政治架构与理念,藉此可见一斑。

“树之司牧”:树立君主以教化百姓。王注:“司牧,指官吏。”有误。笔者按:“司牧”,在此处是指管理教化,施动者为帝君。南朝沈约《宋书》卷二《武帝本纪》:“夫天造草昧,树之司牧。”宋太宗《改淳化元年降京畿流罪以下德音》:“朕受天明命,司牧黎元。”(《宋大诏令集》卷二)

“开物成务”:通晓万物之理,以完成尊天养民的任务。《周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膺图受箓”:人君接受上天之图箓,且其言行符合图箓的指示。“图箓”:反映上天意旨的图谶符命之书,用以体现当事者的神圣性。《周易·系辞传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文选》卷五九沈约撰《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契身佐唐,虞有大功于天地;商武姬文,所以膺图受箓。”李善注:“《春秋命历序》曰:‘五德之运,同徵符,合膺箓……’孔子曰:‘五帝出受图箓。’”

“惟辟作福”:王注:“《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谓皇帝专主赏赐。辟,天子、君主的通称。”笔者按:“谓皇帝专主赏赐”,不确。句中“作福”,当为“作威”“作福”的省文,作者意谓帝君身系黎民甘苦,不可不慎,且以此回应上句“为君实难”。

“在以欲”二句:王注:“《礼记·曲礼上》:‘欲不可从。’从,通纵,放纵。这二句谓皇帝‘作福’的原则。”有误。笔者按:《左传·僖公二十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意谓:假若君主使自己的愿望依随庶民的愿望,其统治即成功;反之,他就很可能会失败。这其中是含有民本思想的。

“乃有谏诤”六句:承上而来,意为指摘帝君的过错,挽救帝君的祸患,乃是为臣者的谏诤之责。但是,为臣者向帝君进谏是很艰难的。

“君或纳谏”六句,意谓希望能够达成一种帝君纳谏、臣子尽忠的相知相得的状态。这是古往今来所礼赞的君臣相处的理想状态。王注:“攸同:所同。”是。

“普天之下”八句,意谓天下庶民应宾服于帝君,帝君则须长养庶民,帝君无需畏忌臣民。《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笔者按:“溥”,通“普”。《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二《基义》:“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阴兼功于阳,地兼功于天。”笔者按:由上可见,儒家认为,帝君与臣民之关系,至少有三个方面:治理与宾服的关系;相济相得的关系;载舟覆舟的关系。仅看到第一个方面,是不够辩证的。

率土之滨,物何不足?乃群乃萃,惟珠惟玉。寒不被体,馁不充腹。是以圣人所宝惟谷。无侈乘舆,无奢宫宇;当念贫民,室无环堵。无崇台榭,无广陂池;当念流民,地无立锥。御服煌煌,有采有章;一裘之费,百家衣裳。御膳郁郁,有粱有肉;一食之用,千人口腹。勿谓丰财,经费之竭;须知府库,聚民膏血。勿谓强兵,征伐不息;须知干戈,害民稼穑。

这一节主要忠告帝君应该宝谷爱民,无奢无战。特需注意之处是,这节文字采用了一面戒帝君之奢华,一面道民生之艰辛的并列结构,“无”“勿”两字的反复使用,凸显了作者为百姓讲话的亲民情怀与秉道直言的刚正性格。

“率土之滨”七句:意谓帝君治理天下,最当保爱者乃是粮谷,引出下面的重农爱民之说。《汉书》卷五《景帝本纪》:“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无侈乘舆”二十句:忠告帝君常念庶民贫寒流离之苦楚,躬自节俭,罢斥奢华。笔者补:“无侈”中的“无”,“勿谓”中的“勿”,都是“不可”“不能”之意,具有强烈的劝阻、禁止的意味。如《尚书·洪范》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膏血”:脂血。比喻用血汗换来的财富,犹言民脂民膏。唐人陆贽《陆宣公集》卷十二《论叙迁幸之由状》:“禁防滋章,条目纤碎。吏不堪命,人无聊生,农桑废于征呼,膏血竭于笞捶。”宋太宗《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勿谓强兵”四句:意谓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应该尽量减少征战。

赏罚者,国之大柄。喜怒者,人之常情。赏虽由己,勿因喜而行;罚虽在我,勿因怒而刑。赏罚或滥,亏损天鉴。怒刑不正,枉屈人命。

这一节主要是忠告帝君要赏罚分明,谨慎为之,切不可以自己的主观感情为转移。

“赏罚者”四句:赏罚乃是国家政治运行的重要杠杆,而喜怒哀乐则是个人的主观感情变化。隐然指出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赏虽由己”八句:忠告帝君切勿将个人的主观爱恶掺杂进赏罚等国家公务之中。王注:“天鉴:上天的监察。《诗·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监,通鉴。”是。笔者按:此处是从上天的角度来制约人君的权威,且在文脉上,照应此箴起首“天生烝民,树之司牧”两句。又,此等言语,出之于被传统要求以卑顺为质性的为臣者之口,难能可贵。

大臣元老,经邦论道。裨补聪明,于何不照?务成、尹寿,所以为其师友。小臣阉宦,执巾沃盥。干议政事,于何不乱?竖刁、易牙,所以败其邦家。孰为君子,先人后己。信而用之,斯为至理。孰为小人,害物谋身。察而斥之,斯为至仁。无好人辨,或有虚诞,喋喋之言,侈而多讪。无恶人讷,或有淳质。期期之口,直而不屈。

这一节主要是忠告帝君要信用君子,察斥小人。

“大臣元老”六句:意谓当朝大臣与年高德隆的老臣,皆秉道治国,目光深远;并以史为例,忠告帝君应该信赖、敬重他们,以裨补自身的治国智慧。“元老”:《诗经·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毛传:“元,大也。五官之长,出于诸侯,曰天子之老。”后称年辈、资望皆高的重臣。“务成、尹寿”:上古两位德高智深之人,皆为圣君之师。《荀子》卷十九《大略》:“‘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杨倞注:‘君畴,《汉书·古今人表》作尹寿;又《汉艺文志·小说家》有《务成子》十一篇,昭其名也。’”

“小臣阉宦”六句:以英武的齐桓公因宠幸阉宦近臣,致使家国败乱为例,忠告帝君要远小人、警近侍。王注:“竖刁:春秋时齐桓公的近臣。官为寺人。管仲死后,与易牙、开方专权。桓公死,诸子争立,竖刁等侍宠争权,杀群吏,立公子无亏,齐国因此发生内乱。”“易牙”:“一作狄牙。春秋时齐桓公宠幸的近臣。长于调味,善逢迎。相传为了求宠,曾烹其子为羹以献齐桓公。”是。笔者补:《长编》卷四八○载:“(吕)大防等曰:‘前代宫闱多不肃,宫人或与廷臣相见……本朝宫禁严密,内外整肃,此治内之法也。’”

“孰为君子”十六句:论列小人与君子之区别,进而忠告帝君要信用君子、察斥小人。王注:“害物谋身”:害人以求自己进身。“无好人辩”:不要喜欢巧言之人。“侈而多讪”:夸大而多为毁谤。“无恶人讷”:不要讨厌言语迟钝的人。“期期”:形容口吃,说话结结巴巴。是。笔者补:《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史记·张丞相列传》:“周昌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汉初忠鲠之臣。

浮图之教,乃戎乃番。汉明之际,始入中原。行之既久,存而勿论。

这一节主张宽容佛教。王注:“浮图之教:谓佛教……乃戎乃番:谓佛教来自外国。”“汉明”:指汉明帝刘庄。相传他曾遣使往天竺求佛像,于洛阳立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始。是。笔者补:“存而勿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匈奴之种,无义无仁。秦皇之后,常苦边城。御之以道,疏而勿亲。

这一节忠告帝君对待辽夏等外族,应采取“御之以道,疏而勿亲”的策略。“常苦边城”:意谓边地城邑常受外族侵扰之苦。“御之以道”:以大道来制约、抵御他们。“疏而勿亲”: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过分亲近之。

计口授田,兼并何有?是谓仁政,及于黔首。约人署吏,侵渔则少。是谓能官,惠于无告。

这一节忠告帝君要抑制土地兼并,根据人口多寡安置官吏,以施仁惠于底层百姓。从中可见作者暨儒家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再一次照应本文开头的“天生烝民,树之司牧”。

王注:“计口授田:按人口分给田地。兼并:侵并土地。黔首:百姓。《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是。笔者补:土地问题,乃是历代社会的民生之本;抑制土地兼并,乃是历代政权面临的重要而棘手的问题。《三国志》卷十六《魏书·仓慈传》:“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北宋张咏《乖崖集》卷二《愍农》诗曰:“我闻愍农之要简而平,先销坐食防兼并。”王注:“约人署吏:约束百姓和官吏……侵渔:盗窃和侵夺财物。《史记·酷吏列传》:‘县官所兴,未获其利,奸吏并侵渔,于是痛绳以罪。’惠于无告:施仁慈给鳏寡孤独。无告,特指鳏寡孤独,意谓有苦而无处可告,形容处境极为不幸。”是。笔者补:“无告”:《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父天母地,日兄月姊。乃郊乃禋,劝其孝悌。

这一节主要是忠告帝君要敬天地、劝孝悌。儒家重祭崇礼,多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阐说。

王注:“父天”二句:“《春秋感精符》:‘人主与日月同明,四时合信,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意谓皇帝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日为兄,以月为姊。”“乃郊乃禋(yīn因):古代祭礼,在郊外升烟以祭天地。孝悌:孝,对父母尽孝道;悌,顺从兄长。”是。

左辅右弼,前疑后丞。一举一动,戒其骄矜。罔或明察,政体用伤。罔或弛紊,国经不张。

这一节忠告帝君要信赖并诫饬左右大臣,以便清晰从容地施政治国。

王注:“左辅”二句:“《尚书大传·皋陶谟》:‘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辅、弼、疑、丞,概指皇帝左右的大臣。”“骄矜:骄傲自负。”是。“罔:欺诈。用伤:受到损害。”不确。“罔”:无、不、没有。“用伤”:因而受到伤害。“用”:因而。“罔”,此处通“网”。“紊”,乱。“国经”:国法。曹植《责躬》:“举挂时网,动乱国经。”是。笔者补:“弛”:(网)松弛。

行乎大中之道,渐乎无何之乡。游神乎简易之域,息虑乎清净之场。斯则妙有,垂之无疆。谁谓古道,革而不还?君或行之,是亦非难。谁谓淳风?去而不返。君或继之,是亦何远?

这一节是忠告君主治国养民,以儒家思想为主,参用道释,务要承继先古之大道,弘扬先古之淳风。

王注:“兴乎大中之道:实行无过不及、恰如其分的办法。大中之道,柳宗元《断刑论》:‘当也者,大中之道也。’”笔者补:《周易·大有》:“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无何之乡”:即无何有之乡。明代焦竑《庄子翼》卷一《内篇·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注:无何、广莫,谓寂绝无用之地也。”王注:“简易之域:指仪法简单便易的地方。《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释义不周。笔者补:《周易·系辞上》:“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简易”,意谓帝王治国,效法天地之道,不施苛繁之政。王注:“清净之场,没有罪恶和烦恼的场所。”《俱舍论》十六:“暂永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妙有:人心寄托的无中之有。”不详。笔者补:“妙有”一词,出于道家。《文选》卷十一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李善注:“妙有谓一也。言大道运彼自然之妙一,而生万物也……”后为佛家所借用,指非有之有。《景德传灯录》卷三《显宗纪·荷泽大师》:“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王注:“革而不还:改变后不能恢复。”是。笔者按:“淳风”:道家所谓自然无为的治国境界。《老子河上公章句》第十七章“淳风”:“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慎始则多,克终盖鲜。朽索当手,覆车在眼。

这一节主要是忠告帝君秉道治国务必慎始克终。

王注:“朽索:《书·五子之歌》:‘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谓以腐朽的绳子驾车,十分危险。”“覆车”:翻车。比喻失败。笔者补:《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西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朽索”“覆车”之喻,暗示帝君治国,亟需谨慎恭谨。

庸庸祗祗,兢兢战战。小臣司箴,敢告旒冕。

以忠敬之辞结尾。照应开头一节中的“箴诫惟艰,斥君之过”等语。

王注:“庸庸祗祗:言自己守恒常之道而又恭恭敬敬。”笔者补:《尚书·康诰》:“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王注:“兢兢战战:畏惧戒慎貌。”笔者补:《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注:“小臣:作者对自己的谦称。司箴:时作者任右拾遗,是向皇帝进谏的官职,故云司箴。”笔者补:右拾遗确实品级不高,自称“小臣”亦非仅是谦称。《长编》卷二九:“端拱元年戊子,春正月丙寅,以大理评事王禹偁为右拾遗。”《长编》卷二二:“案《六典》:左右拾遗、补阙,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者,小则上封,大则廷争。”《文献通考》卷六十七《职官考二十一》:“从七品……左、右正言。”又,《长编》卷二九:“端拱元年戊子……二月乙未,改……左右拾遗为左右正言。”“敢”:自言冒昧之词。“旒冕”:皇帝的帽子,代指皇帝。是。

二、《端拱箴》文学史与文化史意义分疏

(一)作者所具的多重角色及其角色超越

在此箴中,作者身上融合了多种角色,角色之间时有冲突,最后实现了角色超越。从显性的官员身份说,王禹偁是一名谏官,向皇帝进谏是其职责所系。又,古代官员的整体身份是臣子,效忠并服从帝君,乃是其主要的行为规范。从隐性的私人身份说,作为一家之主,他必须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故而他必须维持甚至提升自己的官禄*作者进献此箴时,其官俸仅可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且只得赁屋居于京城。其《对雪》诗说:“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王禹偁撰《小畜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钞宋刻配旧钞本;以下引《小畜集》者,皆此版本。)又,其《赁居》诗云:“十年赁宅住京师。”(《小畜集》卷十一)可见,从家庭经济压力来看,作者保官取俸意义重大。。加上“磨家儿”(毕仲游《丞相文简公(毕士安)行状》)*毕仲游《西台集》卷十六,见文津阁《四库全书》辑钞《永乐大典》本,国家图书馆藏。的贫寒出身,又使他天然地具有亲近底层民众的情怀。再者,从“士”这一根本的具有历史传统的身份来说,以“道”(主要是儒家之道)自任,又是其文化性格。在此角色集中,“士”的以道自任、寒门子弟的亲民情怀、谏官的强烈谏诤意识与为臣者的谦恭卑伏之传统规范、一家之主保官以养家的私人考虑发生了激烈冲突,最终前者战胜并超越了后者。由此,展现出作者体国亲民、以公抑私的刚直廉正的襟抱,如果再联系一下作者因直言进谏而三遭贬黜的人生经历,这一点就更清楚了。

(二)《端拱箴》写作的政治氛围

《端拱箴》成功写作与发挥应有作用,得益于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比较宽广的帝王胸襟。“帝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功。讲学以求多闻,不罪狂悖以劝谏士,哀矜恻怛,勤以自励,日晏忘食。至于欲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卒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6]宋代不杀文人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之人的“祖宗家法”,反映了赵宋君主的宽广胸襟和远大识见(笔者按:其自保社稷的私人考量姑且不论),在中国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少见的政治高标。在王禹偁进呈此箴的第二年,他被擢升至清要荣光、堪称皇帝腹心的知制诰之职。虽然后来王禹偁三遭贬黜,在政治上受到一定打击,但稍后均得起复。假如在一个政治高压、臣民被剥夺发言权的时代里,王禹偁式的放言无忌、直斥君过的政治佳话,要么不会出现,要么出现后放言进谏者的命运将一坏到底。

(三)《端拱箴》符合“箴”的文体特征

这样说的原因有三:①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箴”体文的劝谏功能。王禹偁《进〈端拱箴〉表》云:“‘安不忘危,理不忘乱’,‘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古圣贤之深旨也。”*王禹偁《小畜集》卷二一,见文津阁《四库全书》钞浙江巡抚采进本,国家图书馆藏。亦是作者向太宗进献此箴的深旨。②灵活的押韵,铺排出跌宕起伏的气势。“通篇都是韵文,多数是四字句……多数是四句一换韵,也有两句一换韵……或六句一换韵……由于句式特别是用韵的富于变化,这篇行文颇长的四言箴,读起来仍活泼跳荡,毫不板滞。”[7]③按文体用途细分,此箴明显属于官箴一类。

(四)《端拱箴》超越了“箴”的文体要求

由上述笺释可见:①是以“道”为灵魂,从天人合一的视角来展开架构。“道”是以儒为本兼摄道释的综合体。②抒发了强烈的体国亲民的情感,在“无”“勿”等阻戒性字眼的运用上,这一点尤其显著。③写作技巧极为高超。如并列结构的运用、文脉的前后呼应以及丰富而恰当的典故运用。

(五)《端拱箴》的文学史定位

从文体史和唐宋古文革新的角度看,此箴都堪称上乘之作。从文体史的角度说,堪称继西晋张华《女史箴》[8]*笔者按:此箴主题是告诫贵族女性要谨守婉嫕淑慎的妇德。、中唐韩愈《五箴》(即《游箴》《言箴》《行箴》《好恶箴》《知名箴》,以剖析人生哲理为主题)[9]之后的又一箴体佳作。从唐宋文体革新的角度说,此箴又是一篇以“道”为灵魂的文以贯“道”的优秀韵文。

最后需要强调,不论是官箴还是私箴,也不论是散文还是韵文,只要弘扬美善理想,充满正大之气,便多成佳作。正如韩愈《答李翊书》所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10]于此,《端拱箴》即是好例。

[1] 王延梯.王禹偁诗文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19-222.

[2] 王禹偁.小畜外集·卷十[M]//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1929年).

[3] 许慎.说文解字·竹部[M].北京:中华书局,1963:96.

[4]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94-195.

[5] 程敏政.皇明文衡·卷五六[M]//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八年(1529年)郑氏宗文堂刻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1929年).

[6] 脱脱,等.宋史·卷五·太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1.

[7] 曾枣庄.宋文通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99.

[8] 萧统,李善.文选·卷五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7:768-769.

[9] 高步灜.唐宋文举要·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13.

[10] 韩愈,屈守元,等.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1455.

(责任编校:白丽娟)

On the Culturally and Literarily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DuangongMottoby Wang Yucheng

HE Tong-shang1, ZHANG Li-li2

(1. Literary School, Dezhou College, Dezhou 253023, China;2.Publishing Management Center,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063009, China)

DuangongMotto, written by Wang Yucheng in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a great work of satire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but has long been neglected. The book represents the author’s political views and illustrates a classic writing structure.DuangongMottois of culturally and literarily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arly Song Dynasty and the stylistic innovation tendency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ng Yucheng;DuangongMotto; cultural history; literary history

I207.2

A

1672-349X(2015)05-0072-05

10.16160/j.cnki.tsxyxb.2015.05.018

猜你喜欢

帝君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两个新发现的不等式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两难
两难
两难
帝君教子记
帝君求子记
《帝君求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