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19-1925年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的影响因素试析
——以日本驻苏州领事馆的新闻报刊通信调查为考察中心

2015-06-23李晓光

唐山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报馆领事馆民国

孙 波,李晓光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919-1925年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的影响因素试析
——以日本驻苏州领事馆的新闻报刊通信调查为考察中心

孙 波,李晓光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919-1925年间日本驻苏州领事馆先后四次向日本外务省汇报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的发展状况。此间,受国内、国际政治环境风云变幻之影响,军阀派系、日本等政治势力逐渐向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渗透,并影响着报刊的舆论论调。苏州本地印刷出版业发展滞后性与不完善成为苏州地方报刊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而受地缘特征的影响,苏州地方报刊对时事评论则多借用于上海方面发行的报刊。

苏州;新闻报刊;日本驻苏州领事馆;通信调查

1920年(民国九年)1月6日,日本驻苏州领事馆任事务代理一职的大和久义郎隐秘地向日本外务大臣内田康哉发了一封机密函件,其中详细记述了1919年(民国八年)12月末其领事馆辖区内苏州地方新闻报刊通信的调查情况,主要对当时苏州地方发行的《市乡公报》《苏州日报》《苏醒报》《苏报》《平江日报》《东吴报》《吴语》和《吴声》8份报刊做了系统的整理和考察,包括宣扬的主义、持有人、主笔者、创办年月、资本、刊行份数、购买阅读人群以及报刊性质等内容[1]。之后,日本驻苏州领事馆又展开数次(1921年、1923年、1925年)调查,较为详尽地向日本外务省汇报了苏州地方新闻报刊的发行、废刊状况以及报刊主要刊登内容等。本文基于日本驻苏州领事馆的四次调查,拟考察1919-1925年间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1919-1925年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的兴起

辛亥革命胜利后,江苏巡抚程德全[2]率部革命,苏州地区和平光复,民生民权思想得以广泛宣传。此后,苏州地区的新闻报刊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陆续有报社创刊。例如,有以启发民智、宣扬民权为目的的《苏州日报》(1912年,民国元年)、《苏醒报》(1913年,民国二年),主张共和民权的《市乡公报》(1916年,民国五年)等政治色彩较为浓厚的新闻报刊,也有关注于市井杂事、供茶余饭后娱乐之用的民俗类报刊《吴语》(1917年,民国六年)、《吴声》(1918年,民国七年)等报刊。这些虽是小型报刊,却深得普通民众喜爱。

1919年至1925年,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的发展步入兴起期,仅苏州一地竟增添了十余家报社。1919年(民国八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宣扬的思想在民众当中不断传播、深入,苏州地区的新闻报刊事业也迎来发展的“春天”。虽然军阀混战,国内政局仍旧风云变幻,但是苏州地区商业的渐次繁荣、近代教育改革逐渐受到关注,加速推进了新兴报刊的创设和发展。例如,有宣传振兴商业的《苏州商报》(1919年9月,民国八年),宣扬教育改良的《平江日报》(1919年3月,民国八年),同时《晨报》(1923年,民国十二年)、《中报》(1923年,民国十二年)、《三吴报》(1924年,民国十三年)、《明报》(1924年,民国十三年)等新兴报刊也开始陆续发行。不仅如此,苏州地区的新闻报刊事业也拓展至无锡(《锡报》《新无锡》)、常熟、常州等地。然而,由于受政治以及办报环境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益苏报》(1920年,民国九年)、《民苏日报》(1920年,民国九年)等在经历了短暂发展之后,分别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6月和10月停刊。

1926年(民国十五年)1月20日,日本驻苏州领事代理岩崎荣藏向日本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汇报了1925年12月末苏州地方新闻报刊通信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此次的调查报告内容细致丰富,而且在发行部数、购买人群方面也做了详细备注。

表1 1925年日本驻苏州领事馆对苏州地方新闻报刊通信的调查结果[3]

(续表1)

由表1可以看出1919年前后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发展的情况。民初至1919年,报刊发行刊数较少,内容较单调,新闻报刊事业初步兴起。而1919年至1925年间,报刊发行刊数翻倍增长,内容更为细腻丰富,且报刊社逐渐增加,新闻报刊事业开始兴起。同时旧的刊物停办,新刊物涌现,呈现出新旧交替之态势。此外,这份调查报告细致程度也侧面反映出日本驻苏州领事馆对苏州地方新闻报刊通信事业密切监管的程度也在逐渐深入。

二、1919-1925年间军阀派系、日本势力开始影响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

苏州虽距南京、上海等主要中心城市较近,但却一直远离政治风波,安于江南一隅,因此清末民初苏州地区所发行的新闻报刊多数在政治上无太多主张,仅对市井琐事进行报道,如《吴语》《吴声》等报,因其记述花柳之事,言语又通俗易懂,发行量呈现递增之势。

然而,1919年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思想的不断传播,军阀派系开始逐渐影响苏州新闻报刊事业。如1923年(民国十二年)10月创刊发行的《苏民报》,日本驻苏州领事馆提供的调查报告称,该报纸具有财阀之背景,并且报社的存续也直接受制于军阀势力。

一方面,安福系以此为己任,以反对和排斥直隶派。例如这次的政变,李江苏督军以该报馆违反出版法为由,于本月二十七日,突然将其查封。同时将四名职工、员工扣押,进而向该处派遣武装巡查,严格监管[4]。

由此可推断该报馆应该受直隶派的支持,而由于军阀势力中的安福系与直隶派发生矛盾冲突,此报馆便因此受到查封,甚至报馆的员工也被牵连扣押。足以看出军阀的势力对报社存续的影响力之大。

不仅如此,1919-1925年间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的发展,也开始受到日本势力的影响。在日本驻苏州领事馆事务代理博松宇平治于1920年(民国九年)7月30日致日本外务大臣内田康哉的信函中,便详细地记述了关于查封苏报馆一事的经过,《苏报》的主要负责人王薇伯本就具有留日经历,加之其妻为日本人,名叫木田月,报馆被查封后,日本领事馆出面表态并且要求苏州警察厅要事先予以知会。

关于本地苏报馆查封事件

本地发行的汉文报刊《苏报》是由在日本留学过的王薇伯于去年九月创刊开始发行并一直持续至今。大正元年,王薇伯从我国回到中国后,与宋教仁一派共同在上海宣扬革命主义,其后并在上海从事新闻报刊事业。去年秋,在本地区创设了该报刊。…(中略)…王薇伯早已事先预知有如此事发生,于二十六日离家,至今未归,据悉逃走并潜伏于上海某处。

王薇伯在我国留学时,在东京和一位名叫木田月(ツキ)的女子同居,迄今已有十六七年。与他共同生活,他们之间养育有六个子女。木田在言语、服装、行为等,完全与中国人无异。眼下,其子女以及王薇伯之妹共同避居在苏报馆馆内。苏报馆被查封,木田恐报馆被中国官宪没收,在本月二十八日,向本领事馆申请保护。小栗警察署长暂且将其改为正在出差之身份,讯问她以及王薇伯与我国的关系,例如是否具有我国国籍或者丧失与否。她回答说,由于之前排日等关系,现在假装已是中国国籍,而事实上在东京其母亲没有同意与王薇伯履行正式结婚的手续,所以尚未脱离我国国籍。当然,虽说她明确说明未取得中国国籍,然而由于其之前的言论,对其进行教育也是必然的。小栗警察署长向崔警察厅长提出,日本人的木田以及其他人等的现今住所与本领事馆的管辖范围相隔一里左右,万一遇到情况,会有保护不周之事发生,中国方面也无法将保护做到万全。与木田同居的男子王薇伯,经营苏报馆,对苏报馆的查封无疑是关乎其性命之事。万一对木田要执行任何处置之时,一定要事先通知本领事馆。崔厅长明确表明……(中略)……不会对木田进行拘捕或扣押,事实上也未对其母子以及其私宅进行搜查。二十九日下午,四名巡警中,二名撤退,留下二名驻守,其家人等从里边小门自由出入。便是因此。如上,本领事馆会继续监视中国方面的动向。

同函寄送 在支公使

在上海总领事

在南京领事[5]

由此信函可看出,日方对苏州地方报刊之影响。1919-1925年间,军阀派系、日本等政治势力逐渐开始登上舞台,与民办报刊相互交错,影响着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的发展。

三、1919-1925年影响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发展的客观制约因素

(一)苏州本地出版印刷产业尚不完善

1919-1925年间是民营印刷出版行业飞跃发展时期。国内主要的印刷出版企业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贵阳文通书局、亚东图书馆、泰东图书局、大东书局、世界书局等,纷纷大力开拓和发展业务,开展多种经营、改善经营方式、引进技术,逐步进行现代化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版业的异军突起,为这一时期报刊的发展创造了条件[6]。

而苏州地区一直以来没有印刷工厂和发展成熟的出版公司,大多数新闻报刊等出版物的印刷只能托付给其他地区的相关企业。

一般的报刊不出三四百部。而且孰之没有印刷工厂,只能托付新明公司印刷所和市乡印刷所印刷出版[7]。

因此印刷产业的不完善、出版行业的不健全,也日益成为此期间苏州地方报业较其他地区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之一。

(二)苏州地方新闻报刊舆论受上海新闻报刊界影响

上海是中国近代新闻报刊的重镇,自清末始,其发行报刊的内容便涉及学术、科学、商业、农业、医药、政法和青少年等,门类齐全。1919-1925年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这为上海舆论界吹来一股春风。加之,新闻报刊出版所需的印刷厂、出版社等相关基础条件具备,更加促进了当地新闻报刊事业的蓬勃发展。而相比上海,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的发展却有些逊色,尤其在舆论论调方面,鲜有独到见解,多数则借用于上海新闻报刊的评论。而且,在上海发行的有名的新闻报刊,均在苏州设立支部,且其多数发行量与苏州地方报刊发行量持平,个别甚至大大超过,苏州地方新闻报刊舆论受其影响也不难想象。

相比上海、广州等地报刊事业的蓬勃发展,苏州地方的报刊特别在扮演舆论阵地宣传作用方面,不可同日而语。其原因是苏州地区少有政治冲突和风潮,民众也鲜有卷入政党之争。同时,地理上距离上海较近,苏州地方报刊在评论时事、发表社论时多受上海新闻报刊的影响,缺乏独到见地。而且,饶有名气的上海发行的新闻报刊以及通讯社,也在苏州设立支部。如《新闻报》、《申报》、《时报》、《新申报》四社。而其发行的部数分别为《新闻报》三千七百部、《申报》六百部、《新申报》五百部、《时报》四百部,其他的如《时事新报》、《中华新报》、《商报》等通过邮寄送来,虽详细数字不明,预计至少达一二百部[7]。

对比1919年和1925年日本驻苏州领事馆向日本外务省大臣汇报的这两份调查报告,可以看出苏州地方报刊事业在此期间呈现出逐步发展的态势,从报刊发行种类、发行数量上均有增加,而且报刊的体裁、内容也由单一到逐渐丰富。与此同时,政治势力开始向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蔓延,逐渐影响着报刊舆论语调以及报馆存续。印刷出版系统的不完善也是影响苏州地方报刊事业发展的不良因素,苏州地方报刊的评论则多数参考上海等地发行报刊的舆论论调。因此,1919-1925年苏州地方新闻报刊事业呈现出稳步发展与面临挑战并存的局面。

[1]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3040882500新聞雑誌ニ関スル調査雑件/支那ノ部第二巻(B-1-3-2-074)「蘇州領事館」Reef.No.1-0251-0258[R/OL].東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2015-01-26].http://www.jacar.go.jp/DAS/meta/MetaOutServlet.

[2] 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辛亥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3]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3040882500新聞雑誌ニ関スル調査雑件/支那ノ部第二巻(B-1-3-2-074)「蘇州領事館」Reef.No.1-0251-0273[R/OL].東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2015-01-26].http://www.jacar.go.jp/DAS/meta/MetaOutServlet.

[4]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3040882500新聞雑誌ニ関スル調査雑件/支那ノ部第二巻(B-1-3-2-074)「蘇州領事館」Reef.No.1-0251-0259[R/OL].東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2015-01-26].http://www.jacar.go.jp/DAS/meta/MetaOutServlet.

[5]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3040882500新聞雑誌ニ関スル調査雑件/支那ノ部第二巻(B-1-3-2-074)「蘇州領事館」Reef.No.1-0251-0262[R/OL].東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2015-01-26].http://www.jacar.go.jp/DAS/meta/MetaOutServlet.

[6] 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卷二)[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469.

[7]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3040882500新聞雑誌ニ関スル調査雑件/支那ノ部第二巻(B-1-3-2-074)「蘇州領事館」Reef.No.1-0251-0271[R/OL].東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2015-01-26].http://www.jacar.go.jp/DAS/meta/MetaOutServlet.

(责任编校:李秀荣)

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 Journalism of Suzhou from 1919 to 1925:a Case Study of Press Investigation by Japanese Consular in Suzhou

SUN Bo, LI Xiao-gu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China)

During 1919 to 1925, Japanese Consular in Suzhou reported the investigation of Suzhou journalism to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four times. During this period, due to the chang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warlords from different factions, Japan, and other political forces gradually penetrated into the Suzhou local press and affected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s. The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in Suzhou developed slowly and had many deficiencies. The press comments on current events by Shanghai press were often used in Suzhou local press because of the geographical proximity.

Suzhou; Journalism;Japanese Consular in Suzhou;press investigation

G216.2

A

1672-349X(2015)05-0091-04

10.16160/j.cnki.tsxyxb.2015.05.023

猜你喜欢

报馆领事馆民国
印象·邵飘萍故居
朱俊杰:湖南农民 集报第一人
报馆在中国新闻教育缘起与演进中的双重角色(1912—1949)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报上花花世界报下戚戚小人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