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因借”角度解读《园冶》中“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
2015-02-13胡昕雯
胡昕雯
(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300350)
从“因借”角度解读《园冶》中“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
胡昕雯
(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300350)
由《园冶》的文本出发,分析“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中国园林设计基本理念及其所体现的审美特点。将建筑美和自然美有机精巧结合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不仅表达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理念,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生存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设计;因借;美学理念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园林是为满足人们游乐赏玩、读书休憩、起居理事等需求,由人工修建的包括山、水、石、动物、植物和各种建筑在内的风景综合体。中国园林的兴建最早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以著名的鹿台为代表。随后的周朝园林以囿苑为主,即圈定一定地界或者筑篱墙,里面种植丰富的植物、圈养各类兽禽、建亭台池榭等建筑以供主人赏玩休憩。到了魏晋南北朝,园林主要以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这三类为主,而它们的出现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密切相关。三国两晋是中国社会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四分五裂、社会动荡的时期,战争频发、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使得人民居无定所、惶惶不可终日,再加之东汉末年佛教从南亚传入中国,使人们在这个时期普遍产生了遁世的想法,希望摆脱尘世的纷乱,遁迹于自然之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大众的这种精神需求直接促使了寺院数目的激增,伴之而来的寺观园林也就出现了。当大众将精神寄托在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上时,地主阶级则想脱离生产,不再沉醉于秦汉时期的动态田猎生活,转向对自然山水风景的静观,特别是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文人,无不寄情于山水之间,纵游于自然之中。这种对静观自然山水的兴趣直接促使地主阶级将山水景观复制到自己家中,这便出现了以山林野趣为主题的私家园林。这类园林大多以真实的自然山水为蓝本,经过浓缩和审美提炼完成对自然景观的再现。这个阶段的园林建造已经不再只以供主人赏玩为目的,而开始具有表达主人思想情怀的特征,表达了当时地主阶级文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理想。
唐宋时代由于社会稳定、国家富庶,园林的建造也达到了一个高潮。在这个阶段,文人写意画为山水园林的设计增添了新的元素,一些画意构思直接通过园林的空间形式获得展现。与此同时,伴随着两宋时期我国经济中心从北向南移动,江南私家园林的数量大大增加,逐渐形成了北方以皇家园林为主,南方以私家园林为主的空间园林分布的雏形。元明以来,江南的私家园林发展迅速,不少著名的文人和画家都参与了园林建造,他们将文人山水画的意境移入园林,使园林在艺术审美方面的价值迅速提高。绘画艺术与园林设计的高度结合,使园林设计越来越精致,很多园林都体现出了很高的艺术修养。与此同时,私人园林的大量出现,使园林设计也成为园林主人和设计者表达审美偏好和政治寄托的方式。以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的拙政园为例,主人通过园林的名字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当时政治的不满。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集大成阶段,这时的中国封建社会正处于繁荣鼎盛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各种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各自领域发展的高峰,文化成果成熟多样。以文学创作为例,中国的古典文学经过了唐诗宋词元杂剧再到明清小说,文学创作越来越细致,大众的文学审美口味也随之越来越精致。同样的,处在相同历史背景下的园林艺术也因为要满足人们的审美取向而变得愈加精致。园林艺术在此阶段充分吸收了之前历代园林设计以及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精髓,呈现出一种集建筑、雕塑、绘画、文学、书法、金石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空间艺术,出现了很多园林艺术的珍品。以颐和园等为代表的皇家园林表现了园林的雄伟堂皇,以苏州四大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则表现了园林的精致多变,使得园林艺术更加丰富多样。
二、“因借”思想及其审美欣赏
《园冶》的作者计成在成为园林设计家之前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少年时便以善画山水而著名,《园冶》中更是随处可见绘画艺术与园林设计的结合。计成所表达的关于园林设计的一个核心思想便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设计理念。
首先,所谓“因”者,即“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台上高屋)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园冶》·卷一·兴造论)。“因”就是因地制宜,要求园林的设计者依据地势自然的高低设计园林相应的景观,如文中所说的高处宜建亭则建亭,近水滨处则适宜顺势建水榭,游览路径不妨偏僻而蜿蜒,意在曲折自然。“因”体现了在人为设计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特点和地形条件,主张依据自然地势的条件进行景观的设计,因地制宜。这既保存了自然景色的天然性,又通过人为的精巧设计将自然特点更好地表现出来,使自然之景和人为设计相得益彰。这种设计将自然美和建筑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审美角度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谐”的核心理念和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艺术对自然因地制宜的再创造也体现了造园者的初衷,即在园林中再现自然景观,达到园林“可居可游”的目的。
其次,所谓“借”者,即“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园冶》·卷一·兴造论)。“借”是指能顺势积极利用周围各类环境要素,扬长避短,将园外环境要素通过一定的设计纳入到本园的整体景观系统中,使园内园外的景观相得益彰。通过“巧借”,将园内景观和园外景观联系在一起,打破空间界限,丰富园景。正如计成所说的“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现代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也说过“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通过借景,可以为园林增添更多意境,从而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和精巧设计。正如现代诗人卞之琳《断章》中所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种由“借”所表现出的景观多了一份意外之喜,更平添了一份审美情趣。在空间上,借景可以通过“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园冶》·借景)的方法实现;在对象上,借景则可以通过借自然之景和借理想之景来实现。而这种“借”一定要建立在“体宜因借”的基础上,自觉考虑园外的环境条件,积极利用之或避让之,坚持“俗者避之,嘉者收之”的原则。
在我国,许多园林在设计上都体现了“借”的思想,呈现出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意境。所借的对象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除了一般的园外建筑之外,所借之景还可以包括树影、花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等,使无形之景和有形之景相得益彰,增添自然情趣和悠然气息,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官,让人身临其境,获得全方位的审美体验。最典型的借景当属苏州拙政园中设计者对虎丘塔的巧借。园林设计者为了满足园林主人对自己母亲孝意的初衷,利用虎丘塔的高耸,在园内设计一座半高塔,通过站在园内的塔来眺望远处的高塔,巧妙地将两处相隔甚远的景观结合在一起,使虎丘塔成为了拙政园中的一景。同样是苏州四大园林中的沧浪亭则是借周边的闹市之嚣突出自身静谧苍古的特点,足见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任何一个园林都是天地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园林和景观之间通过互借形成一种复合美,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美的追求。用借的方法,将自然与生活、审美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从更高一层的意义上体现了天地的统一性,将人重置于天地自然之中,进一步表达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和中国古典审美的意境要求
园林艺术作为古典艺术的后期综合型态,通过三维立体的表现手段,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古典艺术形式的高度综合。园林艺术也作为更高级的艺术形态,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宗旨。中国园林的特点在于出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将自然美与建筑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讲求生境、画境和意境的层层递进。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就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这种向往自然和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审美追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园林的设计。受到“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讲求对自然的追求,秉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设计理念,追求自然,模仿自然,使得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一如计成所言的“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具体而言,这种人和自然所建立的亲和关系体现在:第一,自然是美的重要源泉,人欣赏自然美,描摹自然美;第二,人们的兴寄比喻都是以自然为依托,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审美文化内蕴和审美文化意味;第三,坚持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营造生活,强调融入自然,并将此作为最理想的人生境界和审美目标。中国园林在其所营造的意境上,试图表现一种超越人世的仙境。园林虽然是现实的物质性存在,却充分寄托了人的审美情趣,表达了人们的审美理想。这种审美活动超越了自然美和艺术美,以园林表达人的理想和对自由对美的向往,并以此开辟出一个以审美价值为主导的精神家园。
正是在这样的园林设计理念之下,中国园林把自然美和人工艺术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机地将艺术、自然、生活三者融合,以园林这种可居可游的现实物质空间完成了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与美的理想间的相互融合,使得园林成为一幅能够让人身临其境的立体山水画,成为了能够表达中国传统生存价值和生存追求的艺术品。
(责任编校:夏玉玲)
On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YuanY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rrowing”
HU Xin-wen
(Faculty of Philosoph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Based on the text ofYuanYe, the author studies the basic ideas in Chinese garden design and their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ideas of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appropriate forms”.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architectural beauty and natural beauty in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design reflects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 while made by man, beauty is determined by nature” and survival rule of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garden design; borrowing; aesthetic idea
B83-02
A
1672-349X(2015)05-0039-02
10.16160/j.cnki.tsxyxb.2015.0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