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诗总集编纂思想的演进

2015-02-13叶官谋

关键词:总集纪事诗集

叶官谋

(中共广西来宾市委讲师团, 广西 来宾 546100)

明代诗歌总集主要有明代初期刘仔肩编纂的《雅颂正音》,明代中期俞宪编纂的《盛明百家诗》,明代后期李腾鹏编纂的《皇明诗统》、毛晋编纂的《明僧弘秀集》、曹学佺编纂的《石仓明诗选》,清初钱谦益编纂的《列朝诗集》,清代中期朱彝尊编纂的《明诗综》,清代中后期沈德潜编纂的《明诗别裁集》,清代后期陈田编纂的《明诗纪事》,等等。综观明诗总集,可以发现整个编纂思想经历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近乎螺旋式向上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使明诗总集的编纂越来越科学,并为后人在诗集的编纂上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笔者认为,明诗总集的编纂思想在演进的过程中,至少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功利和好恶出发选诗到客观公正选诗

如《雅颂正音》的编纂者刘仔肩试图以吹牛拍马之功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地位。其以“雅颂正音”来名其所编诗集,并只选择以大力歌颂新王朝为主题的诗歌,至于其他各类诗则置之不理。随后俞宪编纂的《盛明百家诗》亦出于个人的好恶,在选集过程中“基本不选明初至正统间的如台阁体之作,而对前七子之诗多所推崇;其中所详南方诗作,作者又主要集中于编者本人家乡即无锡及周围地区,并因此将编者的父、伯、子侄之作都罗致于集中”[1]。此举后来招致《四库全书》馆臣等人的讥讽。于此方面,随后编纂的《列朝诗集》显然是延上述二诗集之余绪,编纂者钱谦益不是力求客观、公正、冷静地汇辑文献,而是着意从个人感情好恶方面出发去筛选其认为是优秀的作品,并以此显露其文学批评主张。诗集对于反映真情实感之作颇具好感,多所遴选。而对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模拟之作,则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鄙夷之情。不仅书中对前后七子诗作选采极少,还于其所编的《列朝诗集小传》中对前后七子进行前所未有的抨击。同时,由于择据主观好恶,至于好友作品,编纂者则极力推许。该诗集中择选其好友程嘉燧诗歌达到215首,超过所录前后七子诗歌数量的总数即为突出一例。又如《明诗别裁集》的编纂者沈德潜,一贯认为“宋诗近腐,元诗近纤,明诗其复古也”[2]1,故其对复古派代表人物前后七子尤其重视与推崇。正因如此,其对于前后七子主要人物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四大家,所录诗均在35首以上。而对于竟陵派的幽情单绪风格则颇为不满,尽管该派主要作家钟惺、谭元春所作诗歌不少,但在《明诗别裁集》中却难觅踪影。事实上,即便是被后人颇为称颂的《明诗纪事》也难以完全避免此类情况。陈田在编纂《明诗纪事》之时是本着客观公正冷静的态度去遴选诗歌的,只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偶因一己的好恶而暂离了此标准而已。如其对于众人切齿的天启年间阉党一类人,尽管此类人诗集中的一些诗歌质量从纯文学标准方面而言并非低下,但仍然被弃置不录,便为一例。然无论如何,在明诗编纂的历史进程中,编纂者最终的选诗思想已从最初的据自己的功利及感情喜好而选,发展至尽可能少地掺入个人的功利和情感因素,客观、公正地遴选。

二、从因人兼因诗选诗到因诗选诗

明诗总集中《雅颂正音》、《列朝诗集》等诗集,选诗基本上是因人、因诗而选诗。《雅颂正音》从自身功利出发,既因皇朝政坛人物身份选诗,亦因编纂者认为诗作优秀而择。《列朝诗集》更是较为鲜明地体现出编纂者因人、因诗选诗的特色。该诗集在选诗上,重视遴选明帝王及朝廷官员的诗歌,对凭具此类身份者,则在诗歌质量上降低标准甚或不设标准。另一做法才是编纂者认为诗歌质量较高者而遴选。随后编纂的《明诗综》亦然,“或因诗以存其人,或因人以存其诗,间缀以诗话,述其本事,期不失作者之旨”[3]。此为《明诗综》延续前人之例,将此标准作为其主要编纂思想之一。

在明代诗集的编选过程中因诗选诗是从《石仓明诗选》开始的,该诗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选诗目的不在通过‘选’去删落一些编者个人不喜欢的作家作品,相反是要以此来充分地展现明诗的各种流派风貌。”[1]对于各类诗人,是根据他们所作诗歌的质量而不是他们的身份来判选诗歌。在此诗集后不少诗集多因此例。如《明诗别裁集》即基本上是根据诗歌质量来遴选的。该诗集鲜明地体现了此种思想,如编纂者沈德潜在该诗集序中云:“编诗之中,微具国史之义。其他前后七子,或存或删;理学诸子,古文名家,与夫党锢殉国诸贤,有及有不及。因诗存人,不因人存诗也”[2]2。到了清代末期,陈田所编的《明诗纪事》亦如是。陈田在遵循因诗存诗思想的情况下,对此前明诗总集中他认为缺漏的诗人以及他认为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诗歌予以适当的增删,以力求达到编成诗歌内容既较为全面又符合质量要求的诗歌总集的目的。正由于此书具备这些特点,故深受学术界好评。直至今日,其仍然是人们研究明诗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诗集。

三、从详近略远到远近统顾

如《盛明百家诗》的编纂者俞宪,从嘉靖四十二年(1563)起陆续选辑明人诗作,至隆庆五年(1571)左右完成了这部所录诗家诗作上起洪武、下迄隆庆共324卷的明代诗歌总集。全书选人选诗略于明前期,详于弘治、正德、嘉靖时期,较为明显地体现了详近略远的编纂思想。到《明诗综》之时,编纂者已充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明诗综》对明代各个时期的诗歌都尽可能进行择选,以求平衡各个时代的诗歌,不至于出现某时代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到了陈田所编纂的《明诗纪事》亦如此。陈氏在编纂此诗集的过程中,全力广泛搜罗,尽可能远近全面详收,收录了许多前人尚未发现的优秀诗歌,为后人在诗集的编纂上做出了榜样。

四、由随机编纂诗集到统筹规划编纂诗集

最早具此特点的明诗总集为《雅颂正音》,该书目录自注中,有编纂者云:“仔肩所采之诗,但得之即录入。不敢以爵位寿年分先后次第者,盖续有所得,庶几易增添云。”[4]可见其书原非定本,为随机增加篇数之刊物。随后的《石仓明诗选》,是曹学佺晚年所辑断代诗丛刊《石仓十二代诗选》中时代最晚又部帙最大最多的一种。现存两种版本均分三大部分。除了第一部分的明诗一至六集608卷两本相同外,其余两部分两本排次、卷数皆不尽合,而第三部分以地域划分的诗集,南北地方各缺数地。由此可以推知,该明诗总集是随编随刻。再后,钱氏所编的《列朝诗集》因此例。通过研究《列朝诗集》的编纂可以发现,《列朝诗集》并非全部诗集编纂完毕后统一付梓,而是各集编完即行付梓,缺乏整体规划、按部就班的思想,故诗集排列次序较为凌乱。正因如此,钱氏《列朝诗集》的成书才会呈现出几个前后不一致的时间。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亦认为:“《列朝诗集》虽非一时刊成,大约在顺治十一年甲午已流布广远。”陈先生所言无疑亦可为一佐证。到了朱彝尊所编纂的《明诗综》则吸取前人经验教训,对诗集进行有规划的编纂,在全面统稿、审稿、定稿之后,再统一刊刻,使该诗集显得颇为统一、完整。陈田的《明诗纪事》也如是,《明诗纪事》的纂辑始于光绪九年(1883),终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其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签,自光绪二十五年(1899)秋起由陈氏听诗斋陆续刊行,至宣统三年(1911)刻至辛签。但此后壬、癸两签终未刊行,未详知其原因。尽管尚有最后二签未能刊印,但该诗集却是在全部统稿、审稿、定稿之后才刊刻,是符合在事前统筹规划的要求的。

五、从随意改动原诗到客观保留诗歌原貌

明诗总集中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便是编纂者在编纂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思想、学识,对认为不符合自己标准的诗歌进行改动。如《列朝诗集》编纂者钱谦益,对于整体上合乎其“表达真情实感”标准但还有个别词句不能令自己满意的,其便加以改动,以完全符合自己的标准。随后由沈德潜所编纂的《明诗别裁集》几乎将改诗发展到极致。在此诗集中改动主标题、副标题的情况不少,改动原作诗句一字或几字的情况可谓俯拾即是。“据统计,在归愚所收刘基(20)、高启(21)、杨基(8)、李东阳(21)、李梦阳(47)、何景明(49)、徐祯卿(23)、杨慎(15)、薛蕙(11)、高叔嗣(9)、皇甫汸(10)、李攀龙(35)、王世贞(40)、谢榛(26)、徐熥(15)、顾绛(16)的 345 首诗歌中,以两句诗为单位计算的话,有173处作了局部改动。”[5]如录入该诗集中刘基的《梁甫吟》为“谁谓秋月明,蔽之往往由纤翳。谁谓江水清,淆之往往随沙泥”,而在刘基的诗集《诚意伯文集》中却为“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云。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6];录入该诗集中刘基的《夏夜台州城中作》为“夜长木桂挂河汉,海峤月魄升天东”,而在刘基的诗集《诚意伯文集》中却为“夜凉木桂挂河汉,海峤月光出玲珑”。[6]正因沈德潜对诗歌改动过多,故招致许多学者的诟病。后来朱彝尊所编的《明诗综》显然是注意到了人们对《明诗别裁集》的严厉批评,故其对于所选之诗改动较少,整部诗集改动之处只有十多处,且改动的亦只是那些值得推敲的词句而已。如明代张翀在其诗集《鹤楼集》中有诗《别贵竹诸友》,诗云:“十年与君游,千里与君别。把袂意不言,含杯气欲绝。渐隔潇湘云,空留夜郎月。一曲钟期弹,知音对谁说?”[7]191朱氏将此诗录入《明诗综》时,改为“十年与君游,千里与君别。把袂意不言,含杯气欲绝。渐隔潇湘云,空留夜郎月。一曲瑶琴弹,知音对谁说。”[3]2173全诗仅将“钟期”改为“瑶琴”。而到了《明诗纪事》则完全避免了此种做法,编纂者陈田只是全力去搜索原诗,并切实予以全面、客观的保留,不作任何主观上的删改。此法给后人以良好的影响。

六、从以诗记政治史为目的到以诗记诗史为目的

明诗总集中有部分是具有较为鲜明地表达欲以诗记政治史的倾向。如前所述,较早刊刻的《雅颂正音》是一部仅收歌功颂德、即景抒怀之作的台阁体内容的诗集,是对明代初期政坛景象的记录。而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其编纂《列朝诗集》以诗记史的目的更为鲜明。陈正宏先生云:“(《列朝诗集》)编纂于明清易代之际,特殊的时代又造就了它从形式到内容均具有某种特殊的寓意。钱氏仿《中州集》编其书,但正编仅从甲集编至丁集,而并未如《中州集》那样编到癸集,其寓意,据本书钱氏自序,实是期待明王朝再茂于戊,归结至癸。而正是以此,加上书中多选有故国之思的诗作,本书在乾隆间与钱氏其他著作一并遭到了禁毁。”[1]窃以为此论甚当。正是由于存在较为明显的以诗记政史的目的,令该诗集遭受了厄运。而紧随其后的《明诗综》则对钱氏的做法进行了反拨,其认为钱氏收诗过于偏激和狭隘,没有做到客观公正,未能较好地反映出有明一代诗歌发展脉络。在吸取钱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采取或因人选诗或因诗选诗的标准对明代诗歌进行全面收集,所选诗歌范围空前广泛,以求让人通过此诗集知悉明代诗歌发展全貌。显而易见,其已从此前钱氏欲以诗记政治史为目的的轨道上转到以诗记诗史的轨道上来。较晚刊刻的《明诗纪事》尽管名为“纪事”,实为以诗记诗歌发展史的又一部诗集。该诗集各签大致以明诗发展的阶段或流派分部,各签卷首均有陈田所撰序一篇,对签内所录某一时期或流派之诗加以简要的述评。“从明代文学研究的角度看,陈氏所撰各签序,前后联缀,再加之所录诗歌,实可当一部明代诗歌流变小史。”[1]窃以为,学者此评甚是。

七、从仅留存诗歌到诗歌与诗学资料兼存的思想

此点可谓是明代诗歌总集的一个重要特色。自明代初期的《雅颂正音》开始,编纂者就不仅只录诗歌,还兼录诗歌作者的简介等。此后大多明诗总集均延续和发展此例。《列朝诗集》为其所录诗人均作小传,另行刊刻出版。至《明诗综》时发展到既录作者简介,还录编纂者与评论家等对所录诗人、诗歌的评价。如对于所录的徐賁,录王元美词条云:方伯体裁精密,情喻幽深,顾似钱郎。顾玄言云:方伯词采遒丽,风韵凄朗,殆如楚客丛栏,湘君芳杜,每多惆怅……[3]373诸如此类对于所录诗人的评语,在此诗集中实可谓不胜枚举。到了《明诗纪事》对于不少所录诗人,不仅录其简介、他人评语,还加入自己的一些考证资料,以校正前人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失误。如关于戴钦,《明诗纪事》中有这样的材料,即田按:广西志及粤西文载均云时亮以受杖死。余检明史,当时以谏大礼受杖死者十七人,无时亮名。又时亮姪希灏跋《鹿原集》云丙戌时亮卒于京邸。考受杖在嘉靖甲申七月,至丙戌已隔二年,则非杖死明矣……[8]1598加入这些考证资料,使得诗集具有了较高的学术价值。这在诗集的编纂上也给后人提供了一条可贵的经验。

[1] 陈正宏.明诗总集述要[J].古典文学知识,1997(1).

[2] 沈德潜,周准.明诗别裁集(序)[G].长沙:岳麓书社,1998.

[3] 朱彝尊.明诗综[G].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刘仔肩.雅颂正音(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 陈海霞.明诗别裁集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6] 刘基.诚意伯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 张翀.鹤楼集[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8] 陈田.明诗纪事[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总集纪事诗集
杨塘纪事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明中后期总集编纂研究
诗集精选
目录学视域下的地域总集范畴辨析
正月纪事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
诗集精选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与文体生成*——关于叙事诸文体录入总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