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就辞格研究综述

2015-02-13罗茂蝶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辞格修饰语修辞格

罗茂蝶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移就辞格研究综述

罗茂蝶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随着修辞学研究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移就有了许多新的内涵和外延,从移就的定义研究、汉语移就辞格与英语移就辞格研究、移就辞格与其他辞格对比研究、移就辞格产生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研究几个方面对关于移就辞格的研究进行综述。

移就;辞格;心理机制;认知研究

移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现象,但是各家各派学者对其的定义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移就属于外来概念,学者们在理解这一辞格时必然会带有自己的见解,这就造成了对移就辞格的不同理解。同时,由于移就是“以邻接为基础”辞格,常常与汉语中的比拟、通感有相似的地方,因此,移就辞格与其他辞格的对比研究成果也大量存在。随着新的概念的加入,移就辞格研究的方法和途径逐渐丰富,一些关于移就辞格产生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的研究也不断出现。

一、移就辞格的界定

在汉语修辞学界最早对移就进行论述的是唐钺,他把“移就”辞格称为“迁德”,定义为“两个观念联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移用到另一个上头的现象”[1]。而最早使用“移就”这一名称的是陈望道先生。目前,学界对“移就”辞格的界定大致分为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种,“性状词移用说”,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对“移就”定义是“表性状的词语移用”,如陈望道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2];王希杰“有意识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直接运用于乙事物”[3];陈汝东“把属于描摹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用来修饰描写乙事物的方法”[4]。第二种观点是“修饰语移用说”,即认为“移就”属于对修饰语的移用,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对“移就”辞格的定义如倪宝元“将适用于彼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修饰此事物的一种辞格”[5]。刑福义“将描写甲事物性状的修饰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的性状”[6];刘焕辉“移彼饰此,是将适用于彼物的修饰语,移用来修饰此物”[7]。

二、英语移就辞格和汉语移就辞格的研究

由于“移就”属于外来引入概念,在对这一辞格进行研究的时候,部分学者对英语移就辞格或汉语移就辞格进行单独研究,有的进行中英“移就”辞格的对比研究,成果颇丰。

(一)英语移就辞格的研究

对英语移就辞格的研究主要有分为英语移就辞格的结构研究、种类研究、翻译策略研究。

结构研究方面,陈佑林将英语移就辞格的表现方式分为“形容词+名词”“表语+名词”“副词+现在分词”三类[8];熊木清认为英语的移就辞格的表现方式主要是“修饰语+名词”[9],而修饰语主要由形容词和分词组成;蔡凤鸣将英语移就辞格的分类进一步细化,分为“修饰语+名词”、系表结构、“修饰语+名词1+of+名词2”“名词+of短语”[10]四类。

种类研究方面,陈佑林根据语义特征将移就的种类二分为移人于物和移A类形容词于B物;王茁玲、罗小英其三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和移物于物。根据修饰词与被修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11,12],王轶群将“移就”的种类分为修饰词与被修饰词之间的平行关系、因果关系、修饰关系三类[13];束金星将“移就”的种类分为修饰词与被修饰词之间的修饰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比喻关系、方式关系六类[14]。

翻译策略研究方面,樊淮生将英语“移就”辞格的翻译方法归类为直译法、转换法、引伸法三种[15,p40-41];蔡凤鸣分类为直译法、词类转译法、四字句翻译法、引申词义法四种[11,p77-80];束金星将翻译方法归类为直译法、增补法、词类转换法、引申翻译法、融合翻译法五种[16,p65-69];周丁丁分类为对等翻译法、直接翻译法、引申翻译法、意译法、分译法、补充翻译法、融合翻译法、位置还原翻译法八种[17,p33];田恬分类为直译加意译法、延伸加对等翻译法、分译法、还原翻译法四种[18,p46-47]。

(二)汉语移就辞格研究

对汉语移就辞格的研究,各派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是在类型上对汉语移就辞格进行分类。李定慧将移就辞格分为两类,一类是把人的感官直接能感受到的具体感觉和抽象的空泛观念暴力性嵌合在一起的移就,另一类移就是有色彩的词修饰人的感情或人的感情修饰有色彩的词[19];骆小所将汉语移就辞格分为把描写甲事物形状的词移来修饰和描写抽象的乙事物以及把描写甲事物形状的词移来修饰和描写具体的乙事物两种类型[20];周春林将移就辞格分为描述人的思想情感或性状的词移置于另一事物、色彩词移用、量词移用三类[21];徐远水将移就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定语的移就,即所移的修饰语作定语,第二种是状语的移就,即所移的修饰语作状语[22]。

关于移就的特点的研究,各家又有着不同的看法。骆小所认为移就是一种表情辞格,具有对语法的偏离性、词的动态使用性,语义指向发话主体内在的精神本身,它通过拟态表现创造了虚无之美[20,p14-16];周春林认为移就的主要特点是“移”,就是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词或描述性短语移来用于乙事物,是一种语义上的错位搭配,组合上表现为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关系,语法上表现为定中关系[21];史希平认为移就的特点是对于语言常规的偏离,是语言的变异,其基本特征是不同属性的转移,从而突破语言的惯例化,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23]。

从语用角度对移就辞格进行的研究,张国宏认为移就修辞格属于语义上的对立和语用上的统一,它体现的是一种超常规搭配的语义组合关系,组合中的两个词语的语义处于对立状态,语用上又通过触发条件和运行机制统一[24];杨淑侠认为移就修辞离不开具体交际环境和语境,同时又是一种会话含义的体现,从预设、合作原则、言语行为、关联理论的角度,通过例子分析说明了移就修辞格的语用理据[25];从有关移就的范畴角度分析,郭振红认为辞格是原型范畴,通过将移就与其他辞格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格位和格位变体两个概念,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对整个移就辞格进行原型范畴的系统分析[26];闫海芳运用原型理论对移就辞格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归纳确立典型成员继而边缘成员,概括出典型成员的特征,以及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7]。

三、移就产生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研究

移就是一种变异的语言搭配,是对语言搭配的创造性使用,对于移就辞格的创造和使用需要基于一定的心理机制和认知基础。对于移就产生的心理基础和认知研究,是对移就辞格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新思路。

对移就产生的心理机制研究方面,刘昌海认为移就辞格是一种超常的语言现象,将移就辞格产生的心理机制分为联觉、移情、相似联想三类,没有这种心理机制,移就辞格就无法产生作用并为大众理解[28];疏志强[29]、吴金花[30]认为移就辞格主要是基于移情的心理机制产生的,同时也是类比联想和主体意识对象化的结果;梁艳认为移就产生的心理基础是以联想为初源、移情为动因[31];谢学敏认为,语言学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修辞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同样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移就辞格之所以成立,既有人们的情感基础,也有一定的心理基础。移就辞格是建立在心理(主体)与客观事物交融的层面上的,是构建在深层心理模式和自主情结上的,同时也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层面上的超码[32];吴礼权认为修辞格的出现主要是表达者在特定的强烈情绪状态的主导下,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发生了往复回流,使物带有了人的情态性状[33];罗塞群认为移就修辞文本主要建立在心理机制上,通过相关联想、移情和突显来委婉地表达说写者的意图[34];许峰、董元兴把移就的形成机制从心理学角度分为移情作用、接近联想和形式类推三类[35];殷甘霖、许峰将移就辞格产生的心理动因分为移情和接近联想[36]。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移就辞格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移就辞格进行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汪立荣从认知的视角,根据合成空间突显属性将移就辞格分为情感属性凸显和非情感属性凸显[37];李香玲参照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事件和认知语言学的意义百科观,将移就辞格划分为事件型移就和百科知识型移就[38]。雷芳、林小平等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对移就辞格的跨空间映射进行分析[39,40]。

四、移就辞格与其他辞格的对比研究

由于移就辞格属于词语的换位使用和超常搭配,与其他辞格在界定范围上存在模糊性。学术界对移就辞格的界定也各有不同,这就使移就辞格容易和其他近似辞格发生混淆,移就辞格和其他辞格的比较研究也是移就辞格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袁晖从思想观念和表达效果入手,分析移就辞格和拈连辞格的异同[41];刘筠认为,移就是将描写人的性状的词语移用与物身上,在结构上是定中限定关系,拟人是将事物人格化,结构上不受定中关系限定,而拈连和移就相比,不限性状词,结构上也没有严格要求[42];李国南认为,移就与比拟都有将描写人的形状的词移用到物身上或把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移用于乙事物身上,两者常常发生混淆,必须从两者产生的心理机制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分析[43];倪景亚认为移就属于词语的移用,通感属于感觉的沟通,并从语法结构和修饰手段两方面对移就和通感进行区别[44];孟宏从结构入手,分析移就与移情的不同,认为移就属于修饰语修饰名词的定中关系,移情没有定中结构关系限制[45];彭雪华将移就按形态分为通感、移情、转类三种,认为他们同属一个辞格[46];周明强从认知角度特征入手,对移就、比拟、借喻、借代的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进行了深入分析[47];王萍从使用范围和心理基础角度对移就和通感进行了区别[48]。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移就辞格的研究已经有相当丰硕的成果,对它的修饰效果和语用特点也有了相当多的了解。这些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与探讨向我们展现了移就辞格的多种功能。移就辞格研究从最初的概念界定研究到移就本身的修饰效果和语用研究,再逐渐扩大到结合其他学科进行的移就辞格产生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研究,我们对移就辞格的了解也层层深入。在今后的移就辞格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广泛的吸取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更加深入并且有效地从不同侧面把握移就辞格。

[1] 唐钺.修辞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

[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110.

[3]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10.

[4] 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49.

[5] 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243.

[6] 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40.

[7] 刘焕辉.修辞学纲要[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275.

[8] 陈佑林.论英语中的“移就”词[J].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 1988(5):1-5.

[9] 熊木清.英语“移就”辞格的探讨[J].怀化师专学报(哲社版), 1986(3):102-112.

[10] 蔡凤鸣.“移就”修辞法的欣赏和翻译[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77-80.

[11] 王茁玲.修饰语“移就”探析[J].青海教育,2004(2):51

[12] 罗小英.浅析移就修辞语及其带来的交际失误[J].邵阳学院学报,2006(1):100-102.

[13] 王轶群.浅论英汉“移就”修辞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53-55.

[14] 束金星.移就辞格拾粹[J].英语知识,2001(2):6-7.

[15] 樊淮生.英语移就辞译法探讨[J].南外学报, 1985(2):40-41.

[16] 束金星.“移花接木,相得益彰”——浅论英语移就修辞格[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1(2):65-69.

[17] 周丁丁.英语移就修辞格及其翻译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6):33.

[18] 田恬.英语移就修辞格与翻译刍议[J].学园,2013(27):46-47.

[19] 李定慧.谈辞格“移就”的特点[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3):47-49.

[20] 骆小所.移就:虚无之美的创造[A].骆小所.语言美学论稿[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21] 周春林.移就辞格浅谈[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4):19-23.

[22] 徐远水.试论“移就”修辞手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2(3):5-7.

[23] 史希平.移就的修辞特色及其翻译[J].江西社会科学,2003 (9):181-182.

[24] 张国宏.移就的语义对立和语用统一[J].皖西学院学报, 2006(1):122-125.

[25] 杨淑侠.移就修辞格的语用理据[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2-144.

[26] 郭振红.辞格的原型范畴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6-88.

[27] 闫海芳.移就的范畴分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4):48-53.

[28] 刘昌海.移就辞格的心理机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65-70.

[29] 疏志强,汪忠平.移就的修辞心理浅析[J].修辞学习,1999 (5):31.

[30] 吴金花.移就新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5):28-30.

[31] 梁艳.关于移就[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2):101-104.

[32] 谢学敏.论移就产生的心理基础及美学功能[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19-21.

[33]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4] 罗赛群.移就的修辞心理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4-96.

[35] 许峰,董元兴.汉英移就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40-242.

[36] 殷甘霖,许峰.汉英移就的心理动因与修辞效应[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72-374.

[37] 汪立荣.概念整合理论对移就的阐释[J].现代外语,2005(3): 239-248.

[38] 李香玲.移就修辞格“移”与“就”认知透视[J].山东外语学院,2010(6):101-104.

[39] 雷芳.汉语移就辞格的认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8.

[40] 林小平.移就修辞内在整合机制的认知阐释[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174-176.

[41] 袁晖.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M].上海:书海出版社,2005. [42] 刘筠.移就与拈连,拟人的异同[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8 (3):4-5.

[43] 李国南.“移就”与“比拟”的心理基础比较[J].修辞学习, 2000(3):29-30.

[44] 倪景亚.移就修辞法及其翻译[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32-133.

[45] 孟宏.英汉移就辞格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19-121.

[46] 彭雪华.浅析移就在中英文中的应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3):109-110.

[47] 周明强.辞格特征与辞格辨识——谈借喻和借代,移就和比拟的区别[J].浙江教育学院学,2006(4):76-78.

[48] 王萍.通感与移就辨略[J].语言研究, 2006,12(4):121-124.

(责任编辑、校对:任翠香)

An Overview on Transferred Epithet

LUO Mao-di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rhetoric in China, transferred epithet has many new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An overview on transferred epithet is mad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definition, Chinese and English transferred epithet, transferred epithet and other figures of speech,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and cognitive of transferred epithet.

transferred epithet; figures of speech;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cognitive studies

H315

A

1009-9115(2015)03-0041-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3.0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2BYY103)

2014-09-08

罗茂蝶(1991-),女,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辞格修饰语修辞格
类型学视野下英汉名词的修饰语功能研究反思
修辞格判断的原则
论修辞格的本质
修辞格在高考英语中的应用
英语移位修饰语结构形式及语义关系探讨
二语教学中的辞格教学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浩浩荡荡个什么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浅谈陕北民歌歌词中常用修辞格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