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应该向屠呦呦学习点什么

2015-02-13陈自鹏

天津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老骥伏枥抗疟最高奖

■本刊特约评论员 陈自鹏

据报道,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我们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尤其感到振奋。

我们在思考:我们该向这位85岁的卓越科学家学习点什么?

一、埋头苦干,不慕浮华

作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医科大学毕业生,屠呦呦临危受命走上抗疟科研攻关岗位。

据报道,上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动员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由于“文化大革命”,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统统靠边站,时年39岁的屠呦呦成为课题攻关组的组长。

屠呦呦走上科研岗位后,一辈子不计名利,不慕浮华,脚踏实地,刻苦攻关,虽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但她以自己的实干苦干精神做出了不朽的业绩,拯救了数百万疟疾病人的生命,功德无量,永载史册。

二、创新创造,奉献进取

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创新精神、创造精神、奉献精神、进取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屠呦呦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它的真理性。

据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美两国的抗疟研究经历多次失败。屠呦呦说:“后来,我想到可能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用乙醚提取。经过实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我们尝试用乙醚替代酒精,发现去除毒性很有效。我们又做化学结构,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克服原有的耐药性。后来我自己的肝脏坏了,我的同事们也有很多得了病。”

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境界。我想假使我们广大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都具有屠呦呦的创新、创造、奉献、进取精神,我们的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将会是另一种新的局面。

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我们知道,屠呦呦开始攻关研究的时候,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和挫折。

成功往往就在一步步的坚持之中。没有这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探索不可能取得进展,实验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屠呦呦也就绝不可能摘取诺贝尔奖的桂冠。

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尽管屠呦呦用了大半生时间研究青蒿素,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看到85岁老人这句话,我想到了我非常喜欢的塞缪尔·乌尔曼的一篇美文,这美文恰恰就是对这位卓越老科学家的写照:

年轻,并非人生旅程中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识,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清新。年轻,意味着甘愿放弃温馨浪漫的爱情去闯荡生活,意味着超越羞涩、怯懦和欲望的胆识与气质。而六十岁的男人可能比二十岁的小伙子更多地拥有这种胆识与气质。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老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屠呦呦,您是好样的,您是后生学习的楷模。

猜你喜欢

老骥伏枥抗疟最高奖
银龄讲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追求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航测遥感中心智能遥感QC小组问鼎ICQCC最高奖—国际金奖
老骥伏枥 为霞满天
——庆祝江西省赣州市老年大学建校30周年
太原:举报非法集资最高奖万元
一家县级台如何登上新闻奖的最高奖台——鄞州区广播电视台新闻精品之路探索
青蒿素及其类似物抗疟构效关系的DFT研究
THE 1,500 YEAR WAR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记书法家于凤阁先生
屠呦呦获诺奖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