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改进的实施路径探讨
2015-02-13胡振京杨春芳
胡振京 杨春芳
【教育发展研究】
学校改进的实施路径探讨
胡振京 杨春芳
学校改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所进行的、改进一所或多所学校学习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学校内部条件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努力。要实现科学有效的学校改进,就需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需要不断突破惯习,需要整合内外合力。
学校改进;实施路径;探讨
一、何谓学校改进
学校改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所进行的、改进一所或多所学校学习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学校内部条件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具体而言,应从四个方面把握学校改进的要旨。
第一,学校改进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学校改进是任何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无论是薄弱学校还是优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都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都应该自觉地进行学校改进。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学校内部也处于不同的变化发展之中,由此来看,学校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
第二,学校改进既基于现实需求,又立足面向未来。科学有效的学校改进是在教育现实与理想发展目标之间形成的张力中进行,既不应脱离现实,也不应漫无目标。
第三,学校改进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并不是所有的“改变”都有积极意义,学校改进的衡量标准之一应该是,学校的各项举措是否在向着“人作为目的”的教育理想迈进。[1]学校改进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以理想的方式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这就需要学校的改进一方面要从集体层面真正落实到个体层面,依托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改进应当具有长远目光,而不能仅局限于当前利益,不能把眼光局限在眼前的知识点、考试、分数和规则上,而是把目光放远,更加关注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成为全面发展的独特的自己。
第四,任何一所具体学校的改进都是个性化的学校改进。学校改进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可以复制的技术路线。任何一所学校的改进,都只能是以学校需求为驱动力,在办学实践中寻求变革实践、创新实践,以期变成一个“更好的自我”。所以,任何一所学校改进只能是基于学校内部生长的内生式的改进、个性化的改进。
二、学校改进呼唤管理理念不断创新
伴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正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学校改进、提高学校效能,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如何实现有效的学校改进呢?这就需要重新审视学校管理的理念,必须创新学校的管理理念,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来引领学校的发展。
(一)学校管理理念的缺失、追捧与误读
伴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学校管理理念的改革创新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就目前的学校管理改革而言,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管理者尚未认识到形成自己科学、富有创新意义的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多数学校管理者仍处于理念模糊,或以上级指示、命令来代替办学理念的状况。概括而言,在我国的中小学学校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理念缺失、理念追捧和理念误读。
其一,学校管理理念的缺失。在我国的中小学中,相当一部分学校管理者往往是凭借经验办事,对学校理念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对学校管理理念缺乏整体性认知。在有些教育改革相对落后的地区,相当一部分学校管理者甚至从来都没有认真思考过学校管理理念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学校管理就是行政管理,可以借用行政管理的做法和经验。管理就是事实上的“控制”。具体而言,这种控制既包括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控制,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控制”的结果,就是扼杀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失去了教育教学的激情,成为了在统一指令下进行机械操作的“机器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成为了被动接受、被动发展的“工具人”。在这种理念指导的管理之下,教师失去了教育教学的个性,学生失去了主动探求的乐趣。由于这类“官本位”的管理理念存在于部分学校管理者的头脑中,因此,在我国的一些中小学校中,学校管理人员以“官”自居的现象并不鲜见。
其二,学校管理理念的追捧。在我国的一些中小学,对于学校管理理念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但在实践当中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盲目追捧当下流行的、时髦的学校管理理念。比如,有些学校的管理者虽有学习先进学校管理理念的愿望,但他们并不是在办学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去提炼、总结、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或把一些与自己学校的历史传统、现实校情等相契合同时又富有成效的学校管理理念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办学之中;而是什么流行就学什么,什么时髦就学什么。其最终结果就是,除了在这些学校的外显层面感受到若干变化之外,学校的整体工作依然没有起色。
其三,学校管理理念的误读。还有一些学校,学校管理者对于学校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具有足够的认识,也在扎扎实实地总结、提炼,也在虚怀若谷地学习,但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对学校管理理念的误读。比如,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人本化管理、校本管理等管理理念很多,甚至于很多学校管理人员对其也耳熟能详;但对于这些学校管理理念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以及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何科学、规范地运用等问题,却很少有人能够切实地把握。这就导致这些学校,虽然也有明确的学校管理理念,但由于对学校管理理念的误读,仍然没有起到学校管理理念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学校改进亟须创新学校管理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育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与管理必须迎接各种外来的冲击与挑战,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在学校管理中,没有理念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支撑的理念是空洞的理念。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学校必须改进,以保持其适应和应付其内部环境的变化。而要实现学校改进,首先就需要创新学校管理理念。
校长在创新学校管理理念上具有主导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自身的教育观念、学校管理理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工作和教育效果。因此,校长一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摒弃错误观念,改进陈旧观念,确立先进理念。正如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程华认为的,一所学校的兴衰取决于管理者的观念,取决于能否将管理者的观念转变成学校大多数教师的观念,取决于学校大多数教师能否成功地将观念内化为教育行为。[2]
三、学校改进需要不断突破惯习
“改进”即意味着发展和不断完善,但学校探索改进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学校改进是一个持续的缓慢的过程。在改进的过程中,除了遇到外部的阻力和困惑,还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长期实践所形成的惯习影响。很多学校运行的惯习是隐性的,不易被察觉,但对学校发展各方面及全校师生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惯习的功能是:它确保既往经验的有效存在,这些既往经验以感知、思维和行为图式的形式储存于每个人身上;与各种形式规则和明确的规范相比,它能更加可靠地保证实践活动的一致和其历时不变的特性。[3]因此,在实现学校改进之前,对学校发展实践中的一些惯习进行重新发现及审视,是决定学校改进效果的重要前提。
校长在领导学校改进的过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思维方式是个体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决定着个体思维的方向、路径。在不同的思维方式指导下,个体所形成的对个体与外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会有相当大的差异。[4]如果校长本人的思维方式就封闭保守、安于现状、逃避困难,那他自然不会以主动介入、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状态积极引领全校的改进。校长要负责塑造其学校,他们面临的挑战是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立场,并主动鼓励他人和自己一起重新设计并改进其学校。[5]因此,校长的思维方式首先应当是开放灵活、积极有为、主动进取的,并且能够在理性反思学校惯习的基础上,获得新的促进学校改进的信任“自我”的发展力量,带动全校上下共同推动学校的改进。
此外,学校改进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学校某一方面的单一变革。从“横”的方面看,学校改进应是全方位的多维推进,而不是碎片式、点状式的局部完善;从“纵”的方面看,学校改进应深入渗透学校活动的各个层面。然而,当前很多学校的改进,更多地关注从学校宏观层面制定改进计划,而在具体深入的课堂教学层面、师生发展层面等则缺乏长期细致的深入。单一化、浅层化的学校改进,要么变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应对,要么使学校发展浮于表层、瞬间湮灭,难以发生实质性的更新。导致诸多学校改进计划失败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学校问题本身的复杂和难以应对,更关键的问题是所采用的方法并未聚焦于真正该起作用的地方。有效的学校改进,仅仅关注学校组织结构变革或扩大学校或教师的自主权是不够的,必须将其与教师的有效教学、学生的有效学习联系起来,必须重视教师专业群体的发展以及与教学和学习有关的学校文化的改变。[6]因此,学校改进要面向未来发展,紧紧围绕核心目标理念进行综合设计,只有这样的整体改进,才能使学校发展保持生命活力。
四、学校改进需要整合内外合力
在以往的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小学校一般只被视作改革的对象,学校的改进是“自上而下”的,由国家或各地政府针对当时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现状,提出目标和要求,或者制定一些策略和改进计划,学校则连续不断地被要求作出调整与改革。这种主要基于外力的“被改进”,由于缺乏学校主体的自主选择,只是顺应政府的办学要求,所以导致同一个地区“千校一面”的状况比比皆是,同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千人一面”。这样的学校改进在某一个特殊时期,如在学校改进初期,针对部分学校缺乏改进动力、固守传统惯习等,促使学校迫于压力开始探索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学校的改进始终基于外力的推动,则往往无法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有效的学校改进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依据改进的目标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实现学校改进的理想目标。“真正的优异不能从外部强加。政府官员不能创造优异的学校,而是学校领导者、教师、家长或公民们共同创造了优异的学校”。[7]可见,一所学校要想取得成功的改进,必须成为改进的主体,在国家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充分调动学校成员的积极性,紧密结合学校特色,深入剖析自身问题,有效依托社会资源,主动实践,主动创新,从而有效推动教育改革。
当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中小学校已从改革的对象成为改革的主体,为了产生真正而持久的学校改进,就必须激发学校的内部动力。学校改进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而是学校在变革过程中,主动依据一定的价值目标和发展愿景,对学校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及合理诊断,进而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引领,调动学校全员积极参与,共同致力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不断增强学校自主发展能力的过程。这样的学校改进是基于自身内部需求的,对于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和问题,成功的学校不是予以回避或是敷衍应付,而是会深入探讨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实质性的改进工作。只有对问题进行追踪时,我们才知道下一步必须做什么,以便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8]当这种跟踪解决实践问题、完善自身发展、不断自我超越成为学校的内在迫切要求时,学校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学校探求改进所采取的行动也会取得实质性的改进效果。
总之,学校改进是外驱力和内驱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动力与外部推力有机整合是学校改进的理性选择。学校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实现改进,要乐于分享和开放自己的实践与困惑,乐于听取不同意见,基于自身需求主动获取外力支持,不断创造新的改进策略,促进学校改进的发生。
[1]鞠玉翠.论“人作为目的”的教育理想[J].南京社会科学,2011(2).
[2]管向群.中国校长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49.
[3][法]皮埃尔·布迪厄,蒋梓骅.实践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83.
[4]李家成.学校变革中校长思维方式的更新[J].人民教育,2008(3-4).
[5][美]厄本恩,J.C.,休斯,L.W.,诺里斯,T.J.,黄崴,龙君伟.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4.
[6]蒲蕊.有效的学校改进:一种实施策略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0(3).
[7][美]坎宁安,W.G.,科尔代罗,P.A.,赵中建.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41.
[8][加]迈克·富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7.
责任编辑:刘升芳
胡振京,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师专业发展及性别教育研究;杨春芳,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政策研究(天津300191)。
G47
A
1671-2277-(2015)05-0022-03
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应对我国人口变动的教育政策研究”(课题编号:BGA1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