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恭绰与文廷式交游考论

2015-02-13

泰山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词学

姜 波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广州 510053)

叶恭绰与文廷式交游考论

姜 波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广州 510053)

叶恭绰是我国近代词坛上的著名人物。他自小受到家学的熏陶,后又广交词学名流,故而在词学上造诣颇高。从叶恭绰与文廷式两家的交游、叶恭绰对文廷式遗著的整理与评论、文廷式对叶恭绰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叶、文的密切往来,并尝试揭示他们在文学观念和创作风格方面的师承关系。

叶恭绰;文廷式;词学;交游

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又字誉虎,号遐庵,广东番禺人。他是我国近代词坛上的风云人物。在政治上,他主要致力于交通事业,曾两任北洋政府交通次长,三任总长,是旧交通系的第二号人物。在文学上,他成就更高,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编纂的《广箧中词》、《全清词钞》是清词研究的重要选本,钱仲联说过:“清代词人众多,作品浩繁,《全清词》尚未问世,至于选本,规模最大的,无过于《全清词钞》,较精的无过于《箧中词》与《广箧中词》,”[1]在最突出的三本清词选本中,有两本是由叶恭绰编纂的,可见他为清代词学批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但长于整理清词,而且还重视词体的改革,提出创立“歌”这一文体以延续词的生命,其改革理念相当前沿。

他出生于文学世家,曾祖父叶英华、祖父叶衍兰均为岭南著名文学家,因而自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此后又广交词学名流,如少年时向文廷式、王以敏学词,中年后得到朱祖谋指点,与龙榆生、冒广生、夏敬观切磋,故而在词学上造诣颇高。正如钱仲联在《近百年词坛点将录》所说:“遐庵词学世家,席丰履厚,又为北洋‘交通系’政要,财力雄富,为并世词流所不及。编《全清词钞》,所收词人达三千一百九十六家,使有清一代词学之源流正变得以推寻,有功于艺苑者匪细。遐庵自为词亦工,间接闻谭献绪论,于彊村、蕙风、芸阁,均亲接馨咳,其造诣之深,非偶然也。”[2]这里的芸阁,指的就是文廷式。本文仅就叶恭绰与文廷式的交游进行分析。

一、叶恭绰与文廷式两家的交游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一作道燨,一作道溪,号芸阁,亦作云阁,别号纯常、纯常子、叔子、芗德、葆岩、匡庐山人、罗霄山人等,江西萍乡人。他的祖父文晟、父亲文星瑞都曾在广东为官。文廷式出生于广东潮州府,为岭南大儒陈澧入室弟子,青少年时代是在广东度过的,故他有“岭南即吾乡”之说。光绪十六年(1890)考中进士,授编修,历官至侍读学士。文廷式与瑾、珍二妃的兄弟志锐、志钧过从甚密,故而光绪帝亲政后,成为帝党的重要成员。甲午战起,他慷慨主战,上疏弹劾李鸿章妥协误国,为李所忌恨。光绪二十一年(1895),他参与创立强学会,支持康梁维新改革。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鸿章姻亲杨崇伊上章弹劾,文廷式被革职永不叙用,朝野为之震动。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文廷式到日本,夏返回上海,参与唐才常筹建爱国会。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清廷再次下令缉拿。光绪三十年(1904)卒于故里。

文廷式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著述繁多,主要有:《纯常子枝语》、《云起轩词钞》、《文道希先生遗诗》。他的文学成就很高,陈三立说文诗“清空华妙,不挦扯故实自襮,当推为独追杜司勋,波澜莫二。”朱孝藏评文词为“拔戟异军”,“兀傲故难双”。

文廷式与叶衍兰、叶仲鸾和叶恭绰一家三代都有很深的因缘。叶衍兰和文廷式是忘年交,因为叶衍兰比文大33岁,钱仲联认为他们当于1877年结识,当时文在广州将军满洲他他拉乐初长善幕府为幕客,“时先生粤中交游,又有叶兰台衍兰郎中、陶春海福祥举人、姚柽甫礼泰编修、林扬伯国赓明仲国赞两主事……陈庆笙树镛秀才诸人。”[3]1897年,叶衍兰去世,文廷式填《霜叶飞》词表示悼念,抒发了对叶衍兰等故人先后逝去的沉痛之情。

1892年,叶仲鸾以候补知府分发江西,12岁的叶恭绰也随父同行。因为文廷式敬事叶衍兰,与叶仲鸾也友善,所以命其子文永誉与叶恭绰为友,并且让叶恭绰纵览家中藏书,“文(廷式)先生湛深史地掌故之学,先生(叶恭绰)切磋濡染,因亦有志于是焉”。[4]故而叶恭绰对文廷式一直执弟子礼。

1894年,叶恭绰在江西读书,他曾以小启向文永誉乞葡萄酒,文廷式看后大赏之。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皇逃往西安,珍妃死于宫井,叶恭绰该年应本省乡试不第,写《游仙诗》30首,借游仙反映时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失意的心情。这组诗因其“雅丽”而得到文廷式的赏识。

1900年,叶恭绰到上海拜谒文廷式,“师(文廷式)教以为诗之道甚悉,且举自作《过袄词》七律为例”。这大概是叶、文的最后一次会面。1904年文廷式在家乡江西去世。叶当时拟写挽诗悼念其师,但久而不成,这是因为“情绪烦怫,哀至于无文,遂无以自达也”,可见叶恭绰对文廷式的敬仰之情。

解放后,钱仲联作《文廷式年谱》,稿成后,叶恭绰帮他“正其失误,增补事迹”,并嘱咐他“整理成定稿问世”。钱仲联引用叶恭绰的地方达二十余处,小到一首词的写作时间,大到庚子秋唐才常谋在汉口发难时文廷式是否有向张之洞告密之事,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充分显示出叶恭绰对文廷式的熟稔与崇敬。

20世纪50年代,文廷式的后人托叶恭绰把《闻尘偶记》原稿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叶恭绰当时表示要为该书“做些按语和附注”,并指出:“其中尚有不少事实和他为何这样措辞,我也可以说明。”[5]

叶恭绰与文廷式的长子文永誉同年出生,小时曾一起读书,情同手足。《文道希先生遗诗》是他们俩共同搜集整理而成,叶称他们两个有如昆弟。青少年时,他们经常诗词唱和。1931年,叶恭绰的《遐庵诗稿》刊行,文永誉为之作序,除了回忆两人的交谊外,对叶恭绰的诗歌成就给予很高评价:“余于今人诗无所可也,而独重玉甫,非阿好也,毖纬有云,诗者持也,持人情性。玉甫情性独真,迥越时流,诗自与时流异也。”[6]文永誉去世后,叶恭绰也有意刊印他的遗著,但最后未果,叶恭绰为此感到十分内疚。

二、叶恭绰对文廷式遗著的整理与评论

文廷式去世后,其遗著大多数散佚。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搜集,叶恭绰在1917年把文廷式的诗歌整理刊印。在序言中,叶恭绰深情回忆了文廷式对自己的教诲与奖掖,并对文氏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深表惋惜:“使师(文廷式)当光绪中叶,得行其志,以其间斡回时运,收拾人心,开通风气,则戊戌、庚子以迄辛亥诸役,或竟弭而不发,未可知也。”[7]至于文廷式诗歌的价值,叶恭绰认为既可以从中窥其平生的“襟抱志行”,又“欲后之诵师诗者,于清末之时局有所考焉。其所得,将有出于诗之外者。至于师之诗之所以为工,或亦即因是也。”[8]也就是说,文廷式的诗歌深刻反映了清末的政治风云,具有“诗史”的意义。这是最早对文廷式诗歌意义作出精辟评价的一篇文章,对文廷式诗歌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目前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文廷式的诗选《文道希遗诗选注》(岳麓书社2006年11月版)中,编注者曾文斌就是从文廷式的600余首诗中选出与晚清历史密切相关的部分,尤其是反映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大政治事件的作品进行剖析,以体现文氏诗作的史诗风格。由此可以清楚看出该书作者对叶恭绰观点的继承轨迹。

20世纪30年代,在叶恭绰的帮助下,文廷式的《南轺日记》等遗作得以在《青鹤》杂志上发表。编者在该日记前作了如下说明:“从叶遐庵先生借钞完卷,他人求之而不得者,而吾志得之,固叶先生之惠,亦吾志之幸也。”[9]

1935年,叶恭绰在《广箧中词》中收入文廷式的词13首,仅次于朱祖谋的20首,并且对其中的8首进行点评,如评《迈陂塘·任啼鹃》为“回肠荡气,忠爱缠绵”,评《翠楼吟·石马沈烟》为“气象颖异,彊村所谓兀傲固难双也”,评《鹧鸪天·万感中年不自由》为“神似稼轩”,评《水龙吟·落花飞絮茫茫》为“胸襟兴象,超越凡庸”,等等。这些点评从主题和风格等角度对文廷式的词作进行分析,对文词评价很高。

三、文廷式对叶恭绰的影响

关于文廷式的诗学观点,我们从他评论清诗可以窥其大概,他说:“国朝诗学凡数变,然发声清越、寄兴深微,且未逮元明,不论唐宋也。固由考据家变秀才为学究,亦由沈归愚以正宗二字行其陋说,袁子才又以性灵二字便其曲谀。风雅道衰,百有余年。其间黄仲则、黎二樵尚近于诗,亦滔滔清浅。下此者,乃繁词以贡媚、隶事以逞才,品概既卑,则文章日下,采风者,不能不三叹也。”[10]可见,文廷式认为诗要有寄托。他认为清诗比不上元明,更不用说唐宋了。此外,他反对袁枚的性灵说。

叶恭绰曾说:“往年我同友人论清代学术,曾认为清一代的词,越过明代。此外惟小说和曲子,勉强可以企及,而诗文则否。后来拿这话请教文廷式、朱祖谋两先生,皆颇以为然。文先生曾说过,词的境界,到清朝方始开拓,观其自序云起轩词,虽意在自负,然其所述,实深明词的本体和流变。”[11]这说明,叶恭绰和文廷式共同讨论过清代学术,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即认为清诗的成就比不上明代,而清词的成就则很高,足以代表清代的文学水平。

叶恭绰回忆年少时学词经历时说道:“十五、六岁时所作,谬邀文道希、易哭庵、王梦湘诸丈之赏誉。”又说,他原来受常州词派的影响,后来,“因时局关系,对内忧外患之所由来,愈加明确;史地常识亦渐丰富;又习闻文(廷式)、朱(祖谋)两先生之说。于是,词境一变,对词的看法也一变。”[12]

文廷式在《云起轩词自序》里阐明了对词的看法:(1)尊词体。他说:“词者,远继风骚,近沿乐府,岂小道欤!”这与常州派的观点相近。(2)重意义。他认为词的衰亡主要是由于内容的柔弱委靡,因此他说:“词家至南宋而极盛,亦至南宋而渐衰。其衰之故,可得而言也。其声多啴缓,其意多柔靡。其用字,则风云月露红紫芬芳之外,如有戒律,不敢稍有出入焉。迈往之土,无所用心。沿及元明,而词遂亡,亦其宜也。”(3)推崇豪放词。他认为清代词人虽然在声律方面胜过前人,但“视辛刘若仇雠”,缺乏“照天腾渊之才,溯古涵今之思,磅礴八极之志,甄综百代之怀”。辛弃疾、刘过是豪放词人的代表。文廷式是清代辛词派的杰出代表,由于注重的是宏大的气势,因此把声律放在次要的位置。(4)反对浙派。他指出:“自朱竹垞以玉田为宗,所选《词综》,意旨枯寂。后人继之,尤为冗慢。”(5)对常州派则有贬有褒。“张皋文具子瞻之心,而才思未逮。然皆斐然有作者之意,非志不离于方罫者也。”文廷式说自己30年来,“涉猎日家,榷较利病,论其得失,亦非扪龠而谈矣。”[13]可知,他对自己的词学观点是十分自信而且十分自负的。

叶恭绰论词认为胸襟、情感第一,声律为次。他在《东坡乐府笺序》中说:“盖声病、九宫格,规矩准绳之事也;胸襟见识、情感兴趣,神而明之之事也。舍神明而拘绳墨,斯正轨欤?”而在宋代词人中,胸襟、情感最为突出者,要推苏辛等人,“(东坡词)要其胸襟见识、情感兴趣,非犹夫其时之人之作也。前之李重光、冯延巳、大、小晏、欧阳永叔,后之辛稼轩、王碧山,肸蠁潜通者,仅此而已。”叶恭绰进而认为,推崇苏辛是清代词学兴衰的一个重大转折,而文廷式在其间的作用很大,这就是他所说的:“为词者而不究其胸襟见识、感情兴趣,而徒规矩准绳之是务,宜其于苏门无从问津也(此乃论词之体格耳。缅越者幸勿以为借口)。张皋文、周保绪颇知此意,故所作间涉藩篱。近日,王(幼遐)、文(道希)益畅其说。缘是,词之体益尊而境益广。斯实词学兴衰一大关键。”[14]另外,从《广箧中词》的选词标准上,叶恭绰也贯串着这种重意绪轻声律、推崇苏辛的精神,可见在词学观上,他受到文廷式的影响较大。

浙派朱彝尊《词综》风行一时,王昶、陶梁等编《国朝词综》、《国朝词综补遗》,正是以浙派的标准编选清词。叶恭绰对浙派也持批评态度,这其中也有部分原因是受到文廷式的影响,这在他回忆年青学词经历中可以看出:“弟自少习词,承先祖秋梦老人及文道希先生、王梦湘先生之教,泛览清词,即不满于王兰泉、陶凫乡等所选。故得诵谭氏《箧中词》而喜。”[15]

有清一代,能够赓续苏辛词风的早期有阳羡派的陈维崧,晚期首推文廷式。叶恭绰作词除了继承叶英华、叶衍兰的风格外,取法的重要对象就是文廷式。对此夏敬观曾作过这样的描述:“余与君(指叶恭绰)皆曾从萍乡文芸阁学士游。君为词最早,其词旨盖承先世莲裳、南雪两先生之绪,而又多本之学士。”[16]叶恭绰那些雄姿壮采的词作与文词有相近之处,体现了一种明显的师承关系。

综上所述,叶恭绰与文廷式的交往甚早且极为密切,叶恭绰对文廷式文学作品的整理与传播居功甚伟,同时文廷式对叶恭绰的文学观念和创作风格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钱仲联.清词三百首[M].岳麓书社,1992,10.

[2]钱仲联.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696.

[3]钱仲联.文廷式年谱[A].中华文史论丛[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74.

[4]俞诚之.叶遐庵先生年谱[M].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18.

[5]佚名.闻尘偶记[N].人民日报,1982-07-26.

[6]叶恭绰.遐庵汇稿[M].上海:上海书店,1990.

[7][8][14][15]叶恭绰.遐庵小品[M].姜纬堂,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54.

[9]祁寯藻,文廷式,吴大澂,等.青鹤.笔记九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7,39.

[10]文廷式.文廷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651.

[11][12]叶恭绰.全清词钞·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2,1.

[13]文廷式.云起轩自序[A].钱仲联,选编.清八大名家词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802.

[16]夏敬观.遐庵词甲稿·序[Z].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

(责任编辑闵军)

The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Ye Gongchuo and Wen Tingshi

JIANG Bo
(Guangdong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circles Guang Zhou Guang Dong 510050)

As a famous Ciwriterwith greatachievements duringmodern history,Ye Gongchuo had a good family education and wide circle with literary celebrities when grown u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e and Wen Tingshi,including the publishing ofWen's literary remains by Ye,shows the relationship on writing theory and style between them.

Ye Gongchuo;Wen Tingshi;study of Ci poetry;relationship

I206

A

1672-2590(2015)05-0046-04

2015-08-16

姜波(1965-),男,广东广州人,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研究员,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词学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视域宏大 立论允当
——评《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
高校古典词学教学模式探索
浅谈杨慎的词学风格论
试论云间词派对李煜词的接受
历史叙事与场景还原
——评陈水云教授新著《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
试论宋代女性词成就
词学胜境
词学胜境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