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5-02-13李侃
李 侃
(福建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李 侃
(福建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提升农村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了福建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总结了福建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诸如出台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规划产业群等一系列加快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优势条件;对策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满足了现代都市居民因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而渴望到农村享受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土民俗情趣的需求。同时,它也是综合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新途径[1]。
1 福建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1.1 地理环境资源
福建省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港湾,陆域地形复杂多样,农业气候资源特殊,且其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植被类型多样,因而具有了发展多种类型休闲农业产业的独特优势。
1.2 农业文化和民俗资源
福建的农耕文明火种不断,农业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和惠安女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福建全省的民族成分共有54个,且少数民族分布很广,方言种类繁多,由此形成的民俗节日和节目众多,民俗风情多样,同时,这些民俗资源在福建的乡村地区至今仍多有保留。
1.3 经济社会资源
随着近年来福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得到持续增加,加之这些年节假日的增多和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其生活和消费观念也产生了较大改变,使得人们对休闲消费的需求呈现出井喷的态势。
2 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福建休闲农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福建成立了乡村休闲发展协会,以推动乡村休闲产业的建设。据统计,目前福建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点有2200多家,资产总额387亿元,年接待游客突破6000万人次,年营业额85多亿元[2-3]。尤其是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周边(如晋安、闽侯、同安、晋江等地),休闲农业发展迅猛,由此形成的休闲产业也成为了提升农业竞争力、美化乡村、富裕农民的一种新兴产业。
2.2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福建已建成了一批规划科学、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点,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农业项目逐年增多,涌现出了诸如角美龙佳生态温泉山庄、福清天生农庄、三明月亮湾生态农庄、上杭五龙农家乐、沙县马岩生态山庄、永福高山农业旅游区等一批发展质量较高、整体实力较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农业点。目前福建省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23家,全国最美休闲乡村9个,获牌数位居全国前列。
2.3 产业特色初步显现
各地在创办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已开始注重区位、资源、市场等因素,通过开发特色项目,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例如莆田香积国香草庄园、长泰格林美生态提子园、尤溪百桂山庄、晋安快乐园艺等休闲农庄在开发规划上就注重突出各自的特色。
2.4 发展方式明显转变
在发展方式上,休闲农业已经从原先的以自发式发展、低层次个体经营为主,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为主;在空间布局上,已从局限于景区周边和城市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延伸;在功能定位上,已从原先比较单一的观光、采摘、农家餐饮等活动向体验农事、展示教育、休闲度假、拓展健身等多类型、多业态发展,初步满足了城市居民不同层次的休闲消费需求。
3 福建休闲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
目前,福建省尚未出台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与规划,休闲农业行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同,在休闲设施审批、设施建设用地、餐饮税收等方面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城市周边是发展休闲农业的“主战场”,但由于当前环境下土地流转困难,休闲农业用地越来越难以获得,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休闲农业投资大、投资期集中,而其回收期却比较漫长,且从农户手上转包过来的土地大多承包期不足20年,这些因素都致使业主不敢对其加大投资。
3.2 同质化现象仍较为普遍
除了具有独特风景或人文风貌的景点之外,福建很多休闲农业点都缺乏专业规划,只是进行简单效仿,差异化不大,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与特色,经营项目普遍缺乏创意,生态、文化内涵不高,而且其规模都较小,形式比较单一,多停留在采摘活动、餐饮服务等方面,而有关度假、科普、参与性体验、养生等休闲产品则较少,因而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其在园区逗留时间普遍较短,旅游淡旺季落差很大。同时,由于缺少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及周边产品,经营者收入较为单一。
3.3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
休闲农业点的园区规划、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导游服务等一系列工作通常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但目前福建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很多都是农民或与农业相关的企业主,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由于缺少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其在营销理念、服务意识、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之休闲农业点大多地处乡村,因而很难留得住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尤其是年轻人)。
3.4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休闲农业点主要以个人、民间资本投资为主,融资金额有限,因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其在休闲娱乐设施、客户服务、应急医疗、餐饮住宿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较为落后,存在着诸如设备简陋、环境不够优美、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不到位、服务功能缺乏创新等问题,加之经营者在后期往往不会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因而越来越难以满足市民对高品质休闲消费的需求。
4 促进福建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今后几年将是休闲消费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作为休闲消费一大重要平台的休闲农业,其为农业转型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亦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为推进福建省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了如下对策:
4.1 尽快出台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日前,农业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四川、湖南、浙江等省份也先后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意见。在此背景下,福建省也应尽快出台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首先,应重点针对休闲农业设施用地规模、休闲设施建设报备制度、税收优惠、金融服务、财政扶持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并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其次,安排休闲农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农耕文化展示区的建设、农业创意产品的开发,以及用于编制规划、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和示范创建、对获得全国和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进行奖励等。最后,应选择休闲农业发展快、潜力大的地方,诸如已经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闽侯、长泰等县(市),进行土地流转试点,创新制度,先行先试,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将土地流转出去,或引进业主来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同时,鼓励休闲农业行业协会以及合作社的建设,引导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作用[4-5]。
4.2 借鉴台湾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
台湾的休闲农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萌芽,台湾地区的主管部门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地区的农业转型升级取得成功,并制定了完善的休闲农业法律法规,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和经验技术等。例如,台湾地区的农业主管部门下设有专门的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和推广机构,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等事项。同时,“农委会”与“休闲农业学会”这一行业协会合作颁发了认证标志,组织各种类型的辅导班、研讨会以对业主进行培训,并聘请研究单位帮助经营点业主制定规划、指导建设等。因此,台湾地区在休闲农业的组织保障、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服务提升、园区规划、创意运用、核心特色、人才培养、推广与营销等方面的经验都值得学习借鉴[6-7]。
4.3 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规划产业群
一是与福建农民创业园结合。将具有一定规模、有发展潜力的休闲农业项目列入省级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重点扶持项目,进而在部分创建区域打造一批休闲农业集中区。二是与农业特色产业相结合。选择部分生态茶园(茶庄园)、农业科技园区,按照休闲观光理念,增加休闲设施,开展田园观光、文化展示、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等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农业特色的休闲农业点。三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选择部分具备发展休闲农业条件的“美丽乡村”,引导它们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打造一批集美丽休闲于一体的新型乡村。
4.4 积极开展示范点创建活动,提升休闲农业创意水平
一是通过组织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活动、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和示范点创建活动、设区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等,引导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发展,提升其发展水平。二是通过开展农业重要文化遗产挖掘、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农业节庆和民俗文化展示等活动,促进休闲农业与创意文化的融合发展,提高休闲农业的创意水平和文化品位。三是注重对休闲农业整体的形象和品牌的宣传,各经营点密切配合,建立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并利用现有的网络与手机信息平台,宣传推荐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为公众获取休闲农业信息提供便利。
[1]熊晓红. 发达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107-110.
[2]张香萍. 福建省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与趋势[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23(6):18-21.
[3]詹玲,冯献. 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701-7703.
[4]黄钟慰,陈湧燧,林小梅等. 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发展的对策思考[J]. 台湾农业探索,2012,114(1):1-4.
[5]吴其勉,林佳丽,张慧祯. 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加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J]. 网络财富,2010,(5):59-60.
[6]曾芳芳. 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方向探析——兼论对台湾经营理念的借鉴[J]. 理论观察,2012(6):80-81.
[7]林国华,曾玉荣,林卿.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休闲与旅游农业——提升海西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层次的战略思考[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29-132.
StatusQuo,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LeisureAgricultureDevelopmentinFujian
LI Kan
(FujianVocationalCollegeofAgriculture,Fuzhou,Fujian350007,China)
Leisure agriculture is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e which is based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mbined with modern tourism.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rural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leisure agriculture in Fujian, and then summarized the status and main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n,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for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Fujian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introducing relevant polici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tegrating the existing resources, planning reasonably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etc.
Fujian;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tatus; advantage; countermeasure
2015-10-11
李侃(1974-),女,农经师,研究方向:农村区域经济. E-mail:tigerlin189@sina.com
10.16006/j.cnki.twnt.2015.05.015
F327;F592.7
A
:1637-5617(2015)05-00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