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保护与环境修复的产权经济学分析

2015-07-19

台湾农业探索 2015年5期
关键词:产权成本制度

范 婷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资源保护与环境修复的产权经济学分析

范 婷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2015年两会重提的“中国梦”中再次强调了与环境治理的攻坚战。从产权经济学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实际上是产权界定的模糊、权责不明晰导致的。基于产权经济学视角,该文阐释了我国现行环保部门不作为和不能作为的原因,并通过对由完全产权与不完全产权两个角度建立的经济学模型进行分析,指出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产权安排是否合理。最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度设计路径,即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将环保部门改造成环保公司,并支持发展一批节能环保支柱产业。

资源环境;产权经济学;产权界定;不完全产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政府报告为建设生态文明吹响了资源环境保护制度安排的号角,要求我们从制度上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提出了“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对偷排偷放行为建立了严格的问责机制。回到现实,在经济取得奇迹般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特别是近年来被化工厂包围的长寿之乡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在湖北钟祥、江苏如皋、广西巴马等地,工业三废和近海水域污染已成为村民的噩梦,癌症患者也急剧增加。这些环境问题若得不到充分重视和解决,将酿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沿着科斯(Ronald H.Coase)和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的分析思路,解决自然资源优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修复这类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时,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都是会有问题的,效益和公平往往难以兼顾。如果一项物品的产权在现实中的成本(即交易的费用)大于它进行交易后所获得的收益,则从技术层面讲清晰的产权不可能实现。环境的污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的面源污染需要经过3~5年后才能显现出它的危害和外部性,有的防护林工程则需经过10年后才显现出它的正外部性。这些都是不容易量化评估的因素。对资源环境的使用可以说是不同代际人之间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不同代际人之间的福利再分配。无产权的地方亦无公平[1]。基于这些思考,在奥斯特罗姆的分析基础上,笔者提出现阶段只能从不完全产权开始,部分实行完全产权;对于那些难以界定的,则归为不完全产权,并对生态修补产业化的均衡进行动态分析。本文基于不完全产权视角研究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并提出了有益的政策建议。

1 资源环境与产权模型的分析

1.1 理论分析

国内外研究产权制度问题的文献较多,研究成果也颇丰,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产权安排为何存在;交易费用如何影响产权界定;供求均衡与非均衡博弈下的制度变迁。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国内外已有学者关注这个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从破坏性角度提出问题的哈丁(David Harding)和奥斯特罗姆的《治理公共事务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1990),威廉姆森(Oliver·Williamson)的《自由支配行为的经济学:厂商理论中的管理目标》(1964)、《市场与等级结构》(1975)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1985)等。哈丁期望的是从政府机制和国际组织制度方面寻找解决方案。而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威廉姆森更重视经济组织的治理。集大成者奥斯特罗姆在《治理公共事务之道》的著述中冲破了公共事务职能由政府管理这一唯一性教条,系统地阐述了公共事务的理论模型,包括哈丁的公地悲剧(1968),Daves等人的囚徒困境(1973)及奥尔森(Mancur Lloyd Olson, Jr)的集体行动逻辑(1965),她的分析更重视公共领域的治理。另外,奥斯特罗姆从理论与对公共池塘案例的分析上,提出了新的途径,她认为不同的公共事务可以有一种以上的管理机制,关键在于管理的效果、效益和公平。她的理念提出后,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物品进行讨论,特别是对如何解决和预防负的外部性进行了探讨。福利经济学便是其中一个分支。但是他们往往偏极端,思路是纯政府或纯市场抑或二者的简单结合,得出的结论过于悲观。他们的研究也鲜有从经济学模型的角度对将自然资源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的问题进行分析。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也是产权的一个功能。对于自然资源和生态修复同样也是适用的。

1.1.1 模型的选择 资源环境显然具有稀缺性,因而必须寻找到它的动态最优利用,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既为当代人提供各种效用,也可为后代子孙提供各种效用[2]。一个地方的自然资源动态最优问题可描述为下列线性规划方程组:

(1)

Subject to:

LAt+1=LAt+Dt-Rt

(2)

Mt+1=Mt-Nt

(3)

Pt+1=Pt+St

(4)

Qt+1=Qt+Fat(Kt,LAt,Mt)-Ct-ft(Rt,LAt)-gt(Nt,St)-jt(Pt)

(5)

(2)式至(5)式是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其中,(2)式是资源环境的平衡约束公式,Dt表示t时期的资源环境的存量和修复量;Rt表示t时期的资源环境的消耗量。(3)式表示的是资源环境存量平衡约束方程式,Mt+1与Mt分别表示t+1与t时期可以补充的资源环境。(4)式是制度平衡约束方程,St是制度改革带来的收益,由于制度也在自我完善,所以取“+”。(5)式表示开发和修复的成本平衡约束方程,式子中的Qt+1与Qt分别表示资源环境在t+1与t时期的产出;Fat(Kt,LAt,Mt)表示t时期的农业生产函数,它是自然资本存量LAt、可补充资源环境Mt的函数;Ct是开发成本;f(Rt,LAt)是治理污染的成本投入;gt(Nt,St)是实现人类发展持续向前的资源环境消耗;jt(Pt)是由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博弈造成的制度变迁的安排成本。

1.1.2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上述方程组的拉格朗日式子为:

(6)

(6)式中,分别用δLAt、δMt、δpt、δQt表示资源环境存量、资源环境修复量、制度变迁和产出成本的价格。对(6)式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整理得:

(7)

(8)

(9)

(7)式至(9)式表示人类福祉最大化的拉格朗日求解。其中,(7)式是将资源环境修复成可再生利用的资源环境时的投入成本;(8)式说明了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要实现资源环境最优利用,必须使得使用资源环境创造的价值等于修复它们的成本投入;(9)式是实现各种最优配置成本最低的平衡条件。

通过拉格朗日式子的求解过程,还可以发现资源环境的价值构成,见表1。

表1 资源环境的价值构成

1.2 不完全产权的情况

1.2.1 完全产权行不通 基于罗伯特·考特(Robert Coote)和托马斯·尤伦(Thomas Ulen)的理论模型,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加入环境承载系数因素。

假设:泉州市只有泉港区和惠安县,资源有土地、初始的良好生态环境和武力,但都是没有政府和法律约束的世界。在这里只有两个区,他们以利用土地和土地上包括河湖泊等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为生。由于没有约束和惩罚,也没有硬性且清晰的完全产权规定,每个区的人们都以保障自身权利最大化而进行自我维护。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并偷取对方的劳动果实,而对方则以武力防御偷窃行为的发生。两区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和防御自己耕种的土地,同时得保护自己的一方净土以获得可持续发展。因而理性经济人会把一定量的资源用于武力保障方面,使得其所保护的边际代价等于边际成本为止,也就是说,在边际上的时候两区各自用武力保护土地资源的价值等于他们去劳作产生其他用途的价值,如图1所示。

图1 考虑环境的投入与产出均衡点

但是,由于每个人生产、偷窃和防御的技术有程度上的差异,在“自然状态下”,即没有制度需求与供给,泉港区与惠安县得到的收获不同(表2)。由表2可见,泉港区和惠安县共同生产的收获是175个单位,但是,两方的偷窃、防御和对环境的影响造成了收成在他们之间的重新分配。显然,这种重新分配造成了社会效率的降低。如果他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愿意为减少这种社会效率而通过谈判达成一个一致的合作性协议。特别是承认对方的产权和排他权,还有为争取减少环境的跨区域污染性而做出制度安排(从地理位置看,惠安县北邻泉港区,可以视为泉港区是惠安县的上游)。表2中,武力报复威胁是确定的,那么理性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就会选择放弃武力,而承认对方的排他性,包括自然资源的排他性。他们会指定一个制止偷盗和侵犯的协议。此时,本用于预防的大量资源限制可以投入到增加生产中去,且对于生态环境各自秉承污染红线,减少恶意放排。假设产量从175个单位增加到了250个单位,他们就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固化下来,产权便在交易的过程中产生了。此时是完全产权。沿着奥斯特罗姆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合理的制度设置减少了制度供给的成本[3]。制度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合理到合理的变迁过程。在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博弈、由不均衡到均衡的动态连续的过程中,应该把法律制度(如宪法选择与集体选择)统一起来思考问题。简化戴维·菲尼的分析框架,模型中是需求诱致型制度安排,由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来形成。在两区对武力防御和跨区域污染的责任承担上或者其他利己的机会主义诱惑的情况下,通过协商好的制度安排,取得两者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还有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如果由中央政府实行“最优策略”,决定谁能使用这块自然资源,能利用到什么程度,这就是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此时,对于中央政府来说,需要有完全信息,准确地估算谈判的成本、实施法律制度的成本,以及规定违背制度该如何惩罚、惩罚的管理成本是多少,这些可能是困难的。各种权利如何界定、谁支付这些实施成本和管理惩罚成本,这些难以估计的都属于交易成本的范畴,但是制度的设计又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对当代人和将来各代人的福祉予以同样的重视,需要思考另一种积极的措施以保护资源环境,并促进社会进步,使后代人生活在一个有更多资源和资本及知识存量进而有更高福祉水平的世界中[4]。那么不完全产权是需要的。

表2 自然状态的收获

注:数据根据福建泉州经济主管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整理获得;其中,“环境承载系数”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经济规模,在-1到1之间;在考虑了自然资源自我修复能力和有效开垦的环境正外部性的基础上,负数表示环境趋于恶化,经济发展不足以抵消资源消亡和生态破坏的速度的代价,正数反之;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程度越重。为方便分析假设一区为正,一区为负。

2 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经济学模型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进行了动态研究,同时也区分了现实中的完全产权与不完全产权对应下的制度安排对它们所造成的影响,并得到如下结论: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要实现资源环境最优利用,必须促使使用资源环境所创造的价值等于修复它们所需的成本投入。在无制度安排、无法律约束的“自然状态”下,且当讨价还价和谈判成本为零时,理性人会选择通过合作来减少因环境污染和防御而带来的损失。但当成本不为零时,就需要政府供给制度安排,即引致性制度需求:一方面,由于政府供给制度安排不是零成本,此时便需要转化这个成本,使得社会福祉损失最小;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环境的存在价值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从技术上建立起完全产权是不可行的,而基于资源环境的使用价值却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建立不完全产权则是可行的。因而,可行的方法是将环保部门改为环保公司,让市场价格自动地调节它的行为,只是此时,政府的角色转变为环保产品的购买者,并有向其公民提供这片蓝天碧水的义务。

3 政策建议

3.1 从源头上治理,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

最新的环保税法草案将排污费改税,这虽然加大了重污染高能耗企业的污染成本,相比之前的制度安排更为进步[6],但依然不是最合理的制度安排。应由环保公司来进行交易,企业若想排污或者生产高能耗产品,环保公司就可对其征收治理费用,然后进行治理,供给环保产品,政府则通过与环保公司签订的合约或者用招标的方式购买环保产品。

3.2 借鉴国外相关成功经验,建立地区配额制度

应积极借鉴外国渔业资源保护的配额制度,积极探索并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产出与投入控制相结合的地区配额制度,基于资源环境的使用产权是竞争性和排他性的,配额制度是可行的,因此需要明确配额的管理及总配额的确定、分配与交易的方法。在降低资源浪费、减少生态环境过渡破坏、增加收益等方面切实执行配额制度。而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加拿大和美国已经有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和成功的例子。

3.3 改变传统落后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寻找优良的生态屏障

应加大宣传和普及节能减排和环保观念,特别是在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因为他们发展经济的愿望迫切。但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他们依然需要建立生态文明的观念[7]。如何摒除落后的资源开发观念,禁止盲目无序的开发活动,以及突破经济发展瓶颈,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生态、环保共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此外,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东南沿海),其生态系统已是非常脆弱,资源利用也趋于饱和,因而可借鉴西部地区的良好生态屏障的培育方式,尤其是在城市规划的时候,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争取出现越来越多的长寿之乡。

[1]程恩富,胡乐明. 新制度经济学[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20-23,34-37,186.

[2] 王荧,林卿,李敏飞. 我国农地产权设置与归属的经济学分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38.

[3]林澍. 产权制度变迁失衡的因素[J]. 财经科学,2005(2):56-61.

[4]王荧,陈豫浩,黄泽民. 我国农地权益分配的机理研究[J]. 东南学术,2014(1):27-37.

[5]李显冬,牟彤. 完善准物权理论以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2):8-13.

[6]王新宇. 排污费改税的思考[J]. 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12):279-283.

[7]邓翠华. 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2-28.

AnalysisonPropertyRightsEconomicsofResourceConservationandEnvironmentalModification

FAN Ting

(CollegeofEconomic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17,China)

Chinese dreams which are proposed at the NPC and CPPCC sessions in 2015 stress the tough battle 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gain. The problem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re caused by the ambiguously defined poverty rights and the unclear rights and liabilit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operty-rights economics, 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reasons why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did nothing and couldn’t do nothing. Then, by analyzing the economic model established from the two angles of complete poverty rights and incomplete poverty rights,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lied in whether the arrangement of property rights was reasonable. Last, this paper developed a new route of system design, which was to chang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in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mpanies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market mechanism and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pillar industries relating to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 defini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ncomplete property rights

2015-03-24

范婷(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宏观经济. E-mail:1020219185@qq.com

2012年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2R0035)

10.16006/j.cnki.twnt.2015.05.011

F124.5

A

:1637-5617(2015)05-0048-05

猜你喜欢

产权成本制度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对“小产权”房的认识与思考
共有产权房操作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