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数字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策略探析

2015-02-13吴端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教职员工群组数字

吴端玲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从2014年年底开始,我国政府机关、各个企业内部都掀起了一阵加强作风建设的浪潮。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之后,对于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作风建设提出了要求。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特别强调,改进工作作风、推进党内相关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既然是文化建设,就要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以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而在目前数字移动媒体发展迅猛的当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又多了一条新的渠道。

一、移动数字媒体

随着3G、4G以及WiFi网络的不断覆盖,智能手机数量的不断提升,移动数字媒体在现代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2014年年底,互联网实验室发布的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已达3.6亿部,用户数已经超过美国人口总数。而在智能手机广泛被使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数字移动媒体的兴盛。据2014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微博用户数2.75亿,以微信、易信等为代表的手机即时通信工具的用户数高达4.59亿。在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背后,以微博、微信、手机QQ为代表的移动数字媒体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了当代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移动数字媒体带给现代人的是生活的极大改变。以往需要通过PC端接受的信息、文件等,现在通过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手机QQ等通讯工具能够直接在手机、平板电脑上随时随地地进行查看。伴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数字媒体能够实现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的快速传输,这就使得信息的传递、人员之间的交流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同时,在庞大的用户基础背景下,使用移动数字媒体获取资讯、进行社交已经成为了常态,越来越多本身不熟悉移动数字媒体的人都开始逐渐接受并且使用这一媒介。可以说,数字移动媒体的使用已经是现代媒介发展的未来,也是现代人未来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今后将会极大地影响、改变现代人类的生活。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廉政文化建设缺乏高效的信息出口

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一靠组织学习,二靠活动开展。而无论是组织学习还是活动开展,都需要参加廉政文化建设的高校教职员工能够获得及时、可靠的信息。而反观目前廉政文化建设的信息渠道不难发现,目前高校中承担廉政文化建设信息发布功能的渠道很古板。有些信息需要通过纸质的形式在会议、学习中散发;有些信息虽然公布在廉政文化建设网站上,却很少有人进行点击阅读。这是因为这些信息渠道既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不符合其接触信息的习惯。而且,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信息千变万化、数量巨大,采用传统方式既没有时效性,也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因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急需有效的信息出口。

2.廉政文化建设缺乏灵活的活动方式

廉政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开展,是提升人员参与,逐步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高校教职员工最为期待的活动之一。然而,占用教职员工宝贵的工作时间来展开活动,会影响其工作,也会导致活动效果有所欠缺。而且,目前在高校中展开的各项廉政文化建设主要以民主生活会自查自纠、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较为严肃的形式展开,虽然符合廉政文化建设的主旨,然而实际效果却也有所欠缺。因而,需要寻找到一条既能够使教职员工乐于参与,又能够省时省力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道路,提升建设的灵活性,激发员工参与的热情。

3.廉政文化建设缺乏广泛的交流渠道

廉政文化建设并不是封闭的建设,参与建设的各方主体需要进行畅快的交流,才能够在建设中集思广益,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同时,有了交流渠道,才能够形成廉政文化参与者之间的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使得各种潜在的问题能够被挖掘出来,及时解决,避免更严重的问题出现。然而,目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各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参与者集中在一个空间中进行,时间也相对固定,活动开展完毕之后大家彼此也不沟通、不交流,这样会使得廉政文化建设缺乏后续的影响力,很容易沉寂下来,难以推进,甚至前期的成果也会丧失殆尽。

三、移动数字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策略

1.利用移动数字媒体的多元通道增设信息传递出口

PC端已经无法解决目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信息扩散的需求,需要利用移动数字媒体,增设信息传递的出口。简而言之,就是将有关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信息渠道逐步向手机、平板电脑上进行靠拢。对于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来说,信息传递要做到既要有私密性,又要形成组织传播,既要保持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严肃性,传递信息又要生动活泼。因而,从现阶段的移动数字媒体发展状态来看,利用微博、微信这两个渠道是极为有利的,也是极为适宜的。

微博、微信这两个信息出口用户基数大,在高校教职工内部,基本上都有着两个平台账号中的一个,有的甚至已经使用得相当数量,这就为在这一基础上展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因而,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者来说,首先就要在这两个平台上设置自己的账号,通过源源不断的信息发送,引起高校教职工的注意,设置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议程。其次,在设立账号之后,要通过有效、及时的信息传达,将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相关的内容逐步转移到平台上来,培养教职工对于账号功能的认同感,形成用户黏性,培养用户习惯。同时,在增设这些信息出口的同时,需要结合微博、微信自身的特点,用贴近性更强的语言、表现方式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信息进行整合、发布。其实,当代部分大型媒体、政务机构的微博、微信已经将这些信息传递出口巧妙利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组织者不妨效仿之,转发一些诸如“十八大以来落马的55个‘大老虎’”、“习大大的年终奖有多少”此类的内容,在诙谐幽默的氛围下传递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精神,对于激发教职员工的参与热情,提高信息发布的实效性都是有好处的。

2.利用移动数字媒体的多媒体特性丰富建设活动类型

移动数字媒体发展带来的还有丰富的交互性、多媒体表现形式与呈现力。现实生活中枯燥无味的活动,在移动数字媒体上通过“包装”就会显得更加引人入胜。例如,在微信平台上,利用h5场景画报的形式,诸多媒体在反腐倡廉廉政建设方面已经作出了诸多的尝试,形成了诸多有趣的互动,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利用微博、微信这两个平台,能够实现视频、音频传输这些最为基本的功能。利用微信平台,能够实现的目标就更加丰富。

在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利用移动数字媒体发布大量多媒体信息,分享各类文章、视频等,实现廉政文化内容传递的丰富性和多媒体性的极大提升。利用微信的多种功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组织者可以将原先需要在线下举办的活动、投票、征文、比赛、考试、问卷调查等在微信内部进行实现。例如,如果要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在微信上组建群组,每个人在群组内进行发言,效果与实际开会相同;如果要进行投票,则可以利用微信订阅号自带的投票功能实施投票并且计算票数;如果要进行学习成效的考核,那么可以使用微信的开发功能,将纸质的考卷或者电子考卷在微信中得以呈现,实现参与人的手机答题。移动数字媒体可以成为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在手机上的延伸,既能够使得建设活动更加丰富,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使得高校教职员工在手机上就能够参与到相关活动上来,省时省力,能够提高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增强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黏性。

3.利用移动数字媒体的互动功能拓宽各方交流渠道

交流是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建设者同参与者之间的交流,还是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对于推进廉政文化建设都是极为重要的。利用数字移动媒体,可以避免面对面的尴尬,许多问题能够探讨得更为清楚、明白,同时还可以实现即时的共同交流,避免沟通不畅导致的问题滋生。

在微信、微博、手机QQ等移动数字媒体上,要根据廉政文化建设的要求以及参与者的需求建立多个群组,使得其具备不同的功能。一些群组可以用来进行信息发布、资源共享,一些群组可以进行问题探讨、答疑解惑,一些群组可以实现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廉政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地被反映出来,一些群组的建设可能完全就是为了凝聚廉政文化建设中各个支部、组织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群组的建设,使得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都成为了可能。如若廉政文化建设参与者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困惑或者问题,通过移动终端及时在群组中进行求助,就会得到帮助,其会对于廉政文化建设产生信心,找到认同感,在参加接下来活动的时候也会接受到更多的正能量。利用移动数字媒体的互动功能,拓宽各方交流渠道,这是推动参与者积极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移动数字媒体的发展,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这种改变也逐步渗透到当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变,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着不断转变的外部环境,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复杂局面,满足教职员工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需求,也是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数字移动媒体方兴未艾的环境下,人们喜爱利用这一媒体接触信息、开展活动,那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就要利用好这一媒体平台的特征、特性,实现建设信息传递、活动开展、交流渠道的转移,使得高校教职员工能够随时、随地地接触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更好地理解、参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方能够使其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1]何林艺,杜德省.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陈俊.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路径选择[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秦馨.论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J].传承,2011(9).

猜你喜欢

教职员工群组数字
Boids算法在Unity3D开发平台中模拟生物群组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退休教职员工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答数字
敬重教职员工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需求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
树立健康理念 维护教职员工身心健康